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1-01-11 中國科大新聞網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審稿人認為「這將是該領域裡的一篇重要文章,並在廣泛的研究領域中產生重大影響。這項工作對於利用原子尺度的光來開展超靈敏光譜顯微學研究,無論是從基礎科學的層面,還是從可能應用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空間解析度的極限不再受制於衍射極限,而是取決於實現探針下光場空間局域化的能力。從原理上而言,金屬等離激元納米天線是實現光場極限限域最可能的途徑。2013年,該團隊利用金屬納腔等離激元場的局域增強效應,首次展示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Nature 498, 82 (2013)]。然而,螢光發射與拉曼散射過程不同,分子螢光在金屬結構非常靠近分子時會由於非輻射過程被放大並佔主導而導致螢光信號被淬滅,這極大限制了近場螢光顯微鏡的解析度發展,也是迄今為止SNOM螢光成像空間解析度很少達到10 nm左右水平的根本原因。由於金屬納腔中分子的輻射特性會受到納腔光子態密度的直接影響(Purcell效應),而納腔光子態密度又與探針尖端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如何巧妙調控探針尖端的結構和納腔中分子的電子態便成為克服螢光淬滅、實現高分辨光致螢光成像的關鍵。


針對以上挑戰,該團隊對等離激元納腔結構進行了進一步的精細調控,特別是探針尖端原子級結構的製作與控制。他們通過精緻的針尖修飾方法在探針尖端構築了一個原子尺度的銀團簇突起結構,並將納腔等離激元共振模式調控到與入射雷射和分子發光的能量均能有效匹配的狀態,再採用超薄的三個原子層厚的介電層隔絕分子與金屬襯底的電荷轉移,從而成功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他們驚喜地發現,當探針逼近分子時,既便間距在一納米以下,光致發光的強度還是一直在隨間距的變小而單調增強,通常存在的螢光淬滅現象完全消失。這充分保證了這項技術發明的普適性,為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模擬和分析表明,原子級突起的探針與金屬襯底形成等離激元納腔時,納腔等離激元的共振響應和原子級突起結構的避雷針效應會產生協同作用,從而在針尖下方誘導出顯著增強和高度局域的電磁場,將腔模式體積壓縮到1 nm3以下,使得局域光子態密度及其催生的分子輻射速率極大增加。這些效應不僅抑制了針尖逼近分子時的螢光淬滅,而且也使得亞納米分辨的光致發光成像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要達到亞納米空間分辨,探針尖端的尺寸及其與樣品之間的距離都必須在亞納米尺度上。此外,他們還進一步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具有頻譜信息的光致發光超光譜成像,在亞納米尺度上展示了局域等離激元-激子相互作用對螢光強度、峰位和峰寬的空間分布的微妙影響。這些研究結果實現了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領域長期期待的用光解析分子內部結構的目標,為在亞納米尺度上探測和調控分子局域環境、以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對於近場光譜學和顯微學的基礎認知與技術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楊犇博士生和陳功博士為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文章的國際合作者包括德國光科學馬普所的Vahid Sandoghdar教授和西班牙材料物理中心的Javier Aizpurua教授。該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等單位的支持。


圖註:左圖為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圖。右圖為光致發光成像技術的藝術化原理示意圖。

(藝術圖由周榮庭教授團隊的黃雯、陳磊、徐凌設計製作)。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0-0677-y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合肥大科學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成像速度和激發光強度的優化
    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成像速度和激發光強度的優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0 16:10:13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Jonas Ries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光學顯微技術可以將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小物質及結構展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打開微觀世界大門,觀察細胞組織和生物微環境的鑰匙。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圖像
    可以同時獲取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3-D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檢測多種波長光的能力。目前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演示,但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替代現有的內窺鏡。現有的螢光三維內窺鏡需要外科醫生在操作過程中切換工作模式才能看到螢光圖像,新開發的三維內窺鏡可以同時採集可見光和螢光三維圖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還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新型多模態內窺鏡利用兩套光學系統形成雙目設計,與人眼很像,實現了高解析度的三維成像。
  • 深圳大學研發出全光超快高時空分辨成像系統
    日前,深圳大學李景鎮/徐世祥教授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具有高時空解析度和高攝影頻率超快成像系統。藉助於全光的技術手段,該系統將高速成像的攝影頻率推高到15萬億幅/秒,並且擁有510-14秒級的時間分辨和微米級的空間分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2:55:0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Oliver Seitz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深圳大學研發出15萬億幅/秒的全光超快高時空分辨成像系統
    深圳大學李景鎮/徐世祥教授團隊最近研發出了一種具有高時空解析度和高攝影頻率超快成像系統。藉助於全光的技術手段,該系統將高速成像的攝影頻率推高到15萬億幅/秒,並且擁有510-14秒級的時間分辨和微米級的空間分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像系統的原理圖。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於體內成像的近紅外基因編碼鈣指示劑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於體內成像的近紅外基因編碼鈣指示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5:05:19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Vladislav V.
  • 3D成像方法 匯總(原理解析)--- 雙目視覺、雷射三角、結構光、ToF、光場、全息
    而雷射雷達不是3D成像原理上的一個分類,而是一種具體方法。雷射雷達的3D成像原理有:三角測距法、飛行時間ToF法等。雷射雷達按照實現方式分類有:機械式、混合固態、基於光學相控陣固態 、基於MEMS式混合固態、基於FLASH式固態等。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螢光可視化技術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一種方便識別、能檢測不同環境及生物分析物的首選工具,螢光可視化技術(FV)正迅速發展。目前,FV主要是基於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螢光響應的螢光探針而設計的。成果簡介為了突破這些障礙,譚蔚泓院士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簡單的NIR-FV策略,該策略通過啟動-輸入-傳導機制可對NIR螢光響應實現肉眼「透視」檢測。要點1.
  • 新型短波紅外螢光團實現無創多色的體內實時成像
    新型短波紅外螢光團實現無創多色的體內實時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46:4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llen M. Sletten、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Oliver T.
  • 光籠BODIPY-螢光量子產率 I 一類具有較高螢光量子產率的BODIPY光籠分子
    ,以實現底物活性。因為這種獨特的性質,光籠分子被廣泛的應用於蛋白質、離子、神經傳遞素、藥物、螢光分子等底物的光激活中。研究進展:目前,大多數光籠分子的吸收光譜位於紫外光區域,紫外光組織穿透能力較低,且會對細胞造成損傷或死亡。因此,設計一種遠紅外/近紅外光吸收的光籠分子十分有必要。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鈣離子成像
    通過 340/380nm 交替激發,獲取在 510nm 處對應的發射光螢光強度的比率,就可以對 Ca2+ 濃度進行定量的測量。因為 Fura-2 結果準確,且不易被漂白,所以得到了廣泛使用。可見光激發Ca2+螢光探針與紫外光激發探針相比,可見光激發 Ca2+ 探針具有更強的染料吸收性能,對 Ca2+ 變化水平檢測敏感度也更高,能夠降低對活細胞的光毒性和樣品自發螢光以及光散射的幹擾,且無光譜偏移。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樸海龍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XtalPi)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穀胱甘肽轉移酶(GST)螢光探針分子的整體識別性能受控於傳統意義上的識別基團,且與螢光團的缺電子性相關。
  • Mars說光場(2)— 光場與人眼立體成像機理
    然而目前國內對光場(Light Field)技術的中文介紹十分匱乏,曹煊博士《Mars說光場》系列文章旨在對光場技術及其應用的科普介紹。曹煊博士系騰訊優圖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優圖— 騰訊旗下頂級的機器學習研發團隊,專注於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圖像識別、醫療AI、OCR、哼唱識別、語音合成等領域都積累了領先的技術水平和完整解決方案。
  • 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膨脹顯微成像技術(Expansion microscopy,ExM)則從樣品製備入手,繞過了光學衍射極限,實現了讓超分辨螢光成像「飛入尋常百姓家」。
  • .| 亞微米空間分辨同步IR + Raman光譜成像分析 PLA/PHA生物微...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兩種材料在微觀上的相互作用,美國德拉瓦大學Isao Noda教授課題組與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公司合作,利用基於光學光熱紅外技術(O-PTIR)的新一代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mIRage(圖1)對PLA和PHA的複合薄片進行紅外拉曼同步成像分析,探究這兩種材料結合的方式和內在機理。
  • FKM葉綠素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研究C4植物葉片花環結構的光合特性
    而對於光系統II(PSII)來說,過剩光能最快速的分子適應機制是與葉黃素循環相關的非光化學淬滅(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過剩光能通過NPQ以熱能形式耗散,保護光系統II免受光抑制和光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