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為闡明成熟調控網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上。

 

通過比較番茄果實不同成熟階段的變化,以及野生型和成熟缺陷突變體果實差異,研究人員發現,RNA甲基化修飾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展現出動態變化趨勢,RNA甲基化整體水平隨著果實成熟逐漸下降,與DNA甲基化類似;在成熟缺陷突變體中,伴隨著DNA超甲基化,RNA甲基化整體水平也更高。

 

鑑於DNA甲基化和RNA甲基化的多重功能,本研究中所呈現的反饋調控機制也適用於其他生物學過程。

 

科研人員認為,果實成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受內外因素的影響。解析成熟調控機制,不僅能夠在理論上認知植物發育的重要階段,而且能夠為改良果實品質、延長貯藏保鮮時間提供依據。

 

RNA甲基化是mRNA上含量最為豐富的修飾方式,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果蠅、酵母等真核生物。RNA甲基化修飾在mRNA代謝過程中發揮多重作用,影響發育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例如癌症幹細胞增值、胚胎和胚胎後發育、生理節律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59-019-177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植物也有「防曬霜」?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MdBT2作用模式圖 山東農業大學供圖 4月2日,《植物生理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郝玉金團隊的最新成果。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郝玉金團隊長期從事蘋果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研究,在「光溫水肥」等栽培因子調控果實品質形成機理研究方面具有十餘年的積累。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舉行建所七十周年主題報告會—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兄弟單位、高等院校和相關院系的領導和專家,地方政府的各位領導、有機所的校友代表,以及有機所的老領導、研究員、副研究員、部門負責人、支部書記、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職工及學生代表等共計600餘人參加會議。大家歡聚一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共慶有機所70華誕。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揭示天然金剛石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了天然金剛石形成的新機制,為了解地幔中碳的賦存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據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擬南芥種皮粘液質中調控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HDG2,揭示了其在種皮粘液質中參與纖維素合成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
  • 植物感知青枯菌多態性鞭毛的新免疫受體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汙染」土壤 植株「剋星」 薇甘菊還有一件「生物武器」——化感作用。它通過根分泌一些有機化合物影響土壤,起到抑制植物的種子萌發和生長的作用,從而快速形成單優種群,破壞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 研究人員利用土壤理化性質、16S rRNA和根際土壤宏基因組等,就薇甘菊內質對土壤的氮循環作用進行了系統分析,初步解析了這5種化感物質促進土壤養分循環的作用機制。 結果表明,薇甘菊5種化感物質對氮、磷、鉀等土壤養分的礦化有著促進作用,即土壤中總氮含量顯著低於對照組,但有效氮顯著高於對照組。
  • 白春禮調研微生物所新冠肺炎科技應急攻關工作—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參加調研。 白春禮聽取了微生物所發展情況和應急攻關總體情況進展匯報,在實驗室調研了疫苗研發的進展工作,看望慰問了微生物所應急攻關團隊,與研究所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 白春禮強調,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成立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院屬單位和各研究所,確保科研攻關工作順利開展。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揭示番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泛素化調控機制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和人類均不可缺少的天然色素,但對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調控仍有賴於更深入的研究。蛋白質泛素化涉及一系列酶的協同作用,這些酶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組成。底物特異性主要由E3泛素連接酶決定,它能夠特異性識別和調節許多功能不同的底物。研究人員在對番茄果實成熟相關的E2酶SLUBC32的互作蛋白篩選過程中,發現了番茄E3泛素連接酶 PPSR1。
  • 研究發現十字花科根腫病病原的侵染循環過程—新聞—科學網
    十字花科根腫病是世界範圍的重要植物病害。
  • 中科院力量讓「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艙項目負責人楊銳告訴《中國科學報》。 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大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記錄的「國創」技術。 載人艙球殼「鈦」厲害 要想搭載3名潛航員,球形載人艙的直徑就必須加大。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釀造成熟和未成熟蜂蜜品質與功能差異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但是,目前我國養蜂生產中還普遍存在「先取稀蜜後濃縮」的生產模式,所獲取的未成熟蜂蜜水分含量高、品質差,需要濃縮加工,而加工過程不僅劣化蜂蜜品質,也給摻假提供了便利。 因此,開展成熟蜜生產是提升蜂蜜質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 十七年磨一劍 中科院迎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新聞—科學網
    宗潤福告訴《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為瀋陽芯源從創業到上市提供了大力支持。」 1988年,宗潤福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瀋陽自動化所工作,被分配到鞍鋼線材課題組。作為新生力量,宗潤福在瀋陽自動化所傳幫帶氛圍的侵染中迅速成長,從助理研究員到研究員再到科技處處長。 回憶往事,歷歷在目。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光電子學研究室聯合該所條紋相機工程中心,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該項目研發負責人趙寶升研究員介紹,X射線通信帶來了傳統微波與雷射通信所不具備的優點,如X射線通信可以在電磁屏蔽環境下正常工作,可望用於超高速飛機通信和飛行器返回地球時進入黑障區的通信。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