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分子科學雜誌》《危險材料雜誌》。

硒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與無機硒和有機硒相比,納米硒生物活性更高、毒性更低。微生物還原法合成的納米硒性質穩定,且比化學法合成的納米硒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保健功能。目前已發現許多微生物可將無機硒還原為納米硒,但這些微生物對無機硒的耐受性普遍不高,且還原速度慢。

吳麗芳團隊通過選擇性培養,分離出多株對亞硒酸鈉具有強耐受性的細菌菌株,36~48小時即可將亞硒酸鈉還原成為納米硒。隨後,又成功篩選到對亞硒酸鈉具有超強耐受性的菌株——普羅威登斯菌。該菌株具有快速的納米硒合成能力,24小時即可將95%的亞硒酸鈉還原生成納米硒,為目前報導的最高合成效率。該團隊進一步分析認為,該菌株對亞硒酸納的還原通過硫酸鹽同化途徑進行。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成功研製新型納米硒肥,並在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及江淮園藝試驗基地進行了田間試驗。結果表明,新型納米硒肥不僅可以提高作物葉片的葉綠素值、乾物質積累量及產量, 改善可溶性糖、糖酸比、維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等營養品質指標,果實內硒含量也達到國家富硒農產品標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ijms19092799

https://doi.org/10.3390/ijms19123809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69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
    12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在此基礎上,團隊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科學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菌株|微生物|科研人員|納米|亞硒酸鈉
    12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在此基礎上,團隊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合肥研究院發現高效合成納米硒微生物菌株並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
  •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研製新型納米硒肥 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原標題: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研製新型納米硒肥 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記者15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獲悉,該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
  • 新型納米硒肥——安全有效的補硒劑
    因此,補硒因其利於預防疾病和增強體質而逐漸受到重視。飲食補硒是彌補硒攝入不足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打造富硒農業和富硒農產品,成為當前許多地方政府和農業經營者的投資熱點。然而,低硒地區盛產富硒農產品,大都通過施用亞硒酸鈉硒肥的方式實現。
  • 上海大學為抗擊新冠肺炎研製納米銀病毒滅活噴霧—新聞—科學網
    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造成了我國大面積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目前由於缺少特效藥,防控措施主要以預防為主。
  • 理大研發新型蟲草多糖功能化納米硒
    但因為硒有毒性,而且它的有效量和毒性量之間的安全範圍比較窄,少吃無效,多吃卻容易過量。相比一般食物中的硒化合物,納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生物兼容性高、毒性低和生物活性顯著。近年,如何利用納米技術提取納米硒已成為新的研究焦點。
  • 我國科學家研製成功「吹彈可破」的電子皮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姜凱教授合作,成功研製出一種基於石墨烯材料的新型柔性觸覺傳感器,實現了類似人體皮膚功能,可快速感知微小壓力變化,從而構築了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穩定性的人造仿生電子皮膚。該類器件在消費電子、軍事、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 科學網—科學家成功研製一種新型元DNA結構
    藉助DNA摺紙技術,長的單鏈DNA可在數百條短DNA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形狀,但是這些結構的尺寸主要集中在幾納米到一兩百納米之間。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一直很難組裝出更大(微米至毫米級)的DNA結構,這嚴重限制了DNA摺紙技術的廣泛使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策略,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元DNA結構。
  • 中科院團隊發現高效「產硒」菌株 應用種出富硒果實
    【解說】與此同時,吳麗芳團隊還對納米硒的產業化應用進行了探索,並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硒肥。據吳麗芳介紹,傳統的富硒肥在農業使用中,植物對硒元素的吸收率只有5%至30%,同時,殘留物也會對環境保護產生一定的影響。
  • 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鎂基雙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唐永炳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基於不溶性有機負極材料的鎂基雙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該項目有望為發展新型鎂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及器件提供新思路。 鎂很好,但如何用?
  • 現實版「鋼鐵俠」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試驗者演示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 近日,東部戰區總醫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研製出了一款能夠完成多項複雜動作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對於橫亙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這兩座大山,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企業研發團隊都還沒有成熟的絕招。甯存政形容當前的矽基光子技術領域,「正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候,面前擺著各種不同的技術路徑」。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可以在2020年內創造出矽基雷射器。這將實現在主要電子平臺上緊密集成的光學功能,為晶片上的光學通信以及基於光譜學的廉價化學傳感器帶來新的前景。」 矽基光電子晶片「暴發」前夜 早在多年以前,從事納米半導體雷射研究的甯存政就曾應邀訪問過埃因霍溫理工大學該研究小組。
  •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新聞—科學網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該技術的原理是在納米顆粒外,套上人類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形成仿生納米聚合體(細胞膜納米海綿)。這些納米海綿通過將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捕捉到巨噬細胞膜上,中和它們,從而阻止導致敗血症的級聯反應。由於這些納米體被細胞膜覆蓋,它們可以作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循環,而不會被視為外來物或被清除。
  • 可溶性有機納米聚合物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作為共價納米策略的模型,有機納米聚合物將對明晰有機半導體的結構本質及其基礎物理化學問題、克服柔性電子技術面臨的巨大挑戰、超越各類新興材料(量子點、鈣鈦礦、二維納米)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黃維表示,有機納米聚合物是指由有機納米單體作為重複單元經共價納米連接而成的一類高分子鏈,具有碳納米的鏈屬性與高分子的可溶液加工優勢。
  • 小小防霧劑 解決大麻煩—新聞—科學網
    截至發稿前,金小玲所在的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已經趕製出了900多瓶防霧劑。陸續運送到湖北省各個醫院,支援北京、河南、廣東、安徽、遼寧、四川、上海、江蘇等省市的援鄂醫療隊,幫助一線醫護人員告別「霧氣瀰漫」「白花花」的護目鏡,高效開展救助工作。 金小玲作為黨員,在春節休假期間,時刻關注著疫情新聞。
  • 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問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
  • 青科大教授研製新技術可替代汙染環境的滑石粉—新聞—科學網
    地溝油變身環保隔離劑青科大教授研製新技術可替代汙染環境的滑石粉 據介紹,最早的隔離劑是把矽膠溶於汽油中製得,這種方法生產不但產品毒性大,危害人體健康,而且還易發生爆炸等安全事故,所以很快就被用滑石粉為原料的第二代隔離劑取代了,雖然使用滑石粉礦物質成本較低,但這種隔離劑在水中容易沉澱,影響橡膠產品的密封性能,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粉塵汙染,危害人體健康、汙染環境。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以目前的技術,完成一隻鼠腦的成像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突觸的大小在幾百納米的尺度,突觸蛋白更在幾納米尺度,由於體積非常小,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來對神經突觸結構的研究一直很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