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12-14 中國網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光合裝置的天然結構狀態、相互作用及環境適應性》)的研究論文。張玉忠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

圖1. 高光適應的藍藻光合膜超分子結構模型圖。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長期以來,人們對光合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多種光合複合物單獨的原子結構,對它們的功能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然而,我們對這些複合物在天然類囊體膜上的結構狀態及協作關係知之甚少,它們之間如何通過動態協作實現能量的傳遞及調控目前尚不清楚。


該研究利用高解析度原子力顯微鏡技術,以藍細菌模式菌株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為研究材料,對其光合膜——類囊體膜進行了高解析度成像,在納米水平上展示了類囊體膜上光合複合物的天然結構及相互結合方式,並解釋了類囊體膜結構和功能的光適應調節機制。


該研究發現,高光下藍細菌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的類囊體膜上大量表達和組裝葉綠素結合蛋白IsiA,並與PSI結合形成IsiA−PSI超分子複合物。與單顆粒電鏡分析得到的相對均質的結構不同,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展示了天然類囊體膜上IsiA-PSI超分子複合物的結構多樣性。PSI三聚體、二聚體、單體能夠與IsiA單環、雙環、三環或者多環結合,表明IsiA與PSI之間的相互結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圖2. 高光適應藍藻Syn7942類囊體膜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展示了IsiA-PSI超複合物的天然超分子結構。


該研究首次觀察到了PSI的腔面結構特徵,而且能夠有效地分辨類囊體膜上PSI、PSII及Cyt b6f複合物結構,準確地獲取它們在膜上的空間分布信息。該研究觀察到了PSII二聚體的平行成列排布,周圍的PSI與PSII二聚體的之間的空間關係比較緊密,暗示了天然類囊體膜上可能存在PSII−PSI超分子複合物。PSII及Cyt b6f二聚體穿插於PSI複合物中間,它們之間近距離相互作用形成了PSII−Cyt b6f−PSI結構簇,有助於加快光合作用線性電子傳遞。進一步分析發現,PSI複合物與Cyt b6f複合物之間存在多種不同的結合方式。

圖3. 中光適應藍藻Syn7942類囊體膜上PSI、PSII及Cyt b6f的天然超分子結構及相互關係。


該研究也發現PSI與NAD(P)H脫氫酶複合體NDH-1以及ATP合成酶之間也存在緊密的相互作用,而且它們之間的空間結合方式也具有多樣性。PSI與其他複合物間的相互合作是實現並優化光合作用線性電子傳遞、環式電子傳遞以及光能吸收轉化的結構基礎。

圖4.藍藻Syn7942類囊體膜上NDH-1複合物的天然結構及其與PSI的相互關係。


對近生理狀態下的藍細菌類囊體膜結構的認知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藍細菌、真核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的光合裝置的生理功能及環境適應的理解,而且為利用合成生物學製造高效的人工光合膜和光能生物轉化系統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該論文由山東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英國瑪麗女王學院和河南大學等單位相關學者合作完成,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研究解析硅藻PSI-FCPI超級複合物2.38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硅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遊藻類之一,在地球碳氧等元素循環中起重要作用。硅藻含有巖藻黃素、葉綠素c、矽甲藻黃素等與綠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獲、能量傳遞和光保護機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團隊致力於光合膜蛋白三維結構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破解羽紋綱硅藻-三角褐指藻的FCP(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捕光天線二聚體的1.8埃解析度晶體結構(Science,2019),描述FCP中葉綠素a,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的精確結構信息。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上發布研究成果
    19日,由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團隊主持,南京農業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研究成果《睡蓮基因組和早期開花植物進化》(Thewaterlilygenomeandtheearlyevolutionoffloweringplants),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在線發表,該成果的發布表明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北中醫與耶魯大學合作在Nature發表文章,免疫系統研究領域又取得...
    2019年4月10日, 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教授團隊與耶魯大學David G.>,該成果揭示了原始轉座酶protoRAG演化為重組酶RAG的重要機制。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 北京中醫藥大學與耶魯大學合作研究團隊首先解析了文昌魚的ProtoRAG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通過與RAG結構進行比較鑑定出了在RAG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胺基酸殘基和結構域。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通過結構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的生化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藍藻AAR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細節,闡明了其採取「桌球機制」在同一位點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基礎,揭示了AAR-ADO複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關鍵胺基酸,並發現AAR-ADO複合物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兩個蛋白的疏水通道,解釋了以前研究中一直困惑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兩個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問題。
  • 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 尋找治藻新思路
    在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生正在對藻水樣本進行檢測。微囊藻。冷凍電鏡下的噬藻體。據江淮晨報報導 每年夏季,巢湖藍藻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當前,合肥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
  • 電子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封面論文!
    6月3日,Nature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以江雷院士團隊,David Quéré教授團隊等為代表的國內外廣大研究群體在固液界面材料研究領域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和應用基礎,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4]。一般情況下,材料表面實現超疏水性需要藉助微/納米粗糙結構和低表面能截留空氣並託起液滴,實現Cassie-Baxter態的同時創造低的固-液接觸。
  • 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在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的海洋裡縱橫馳騁
    中新網廣州8月20日電 題: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在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的海洋裡縱橫馳騁  中新網記者 郭軍  「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中我們也看到中醫藥確實有它獨特的優勢。」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未來對中醫藥的重視和支持會越來越大,中醫藥的發展前景也會越來越好。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波恩大學發現藍藻細菌可產油 或用於汽車發動機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德國波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onn)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俗稱藍綠藻的藍藻細菌,在光的幫助下,能夠從水和二氧化碳中產油。該研究的結果有點出乎意料,因為直到現在,人們都認為此種能力只適用於植物。不過,如今的研究表明,藍綠藻還能夠成為飼料或燃料,而且無需在耕地上種植。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硅藻是一種豐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佔地球總原初生產力的20%。硅藻含有巖藻黃素/葉綠素結合膜蛋白(FCPs),該色素蛋白使硅藻具有獨特的光捕獲和光保護及快速適應光強度變化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研究員和匡廷雲院士團隊解析了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FCP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蛋白支架內的7個葉綠素a、2個葉綠素c、7個巖藻黃素以及可能的1個矽甲藻黃素的詳細結合位點,從而揭示了葉綠素a和c之間的高效能量傳遞途徑。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攻關團隊快速表達了2019-nCoV水解酶(Mpro)並獲得了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在此基礎上,聯合小組綜合利用虛擬篩選和酶學測試相結合的策略,重點針對已上市藥物以及自建的「高成藥性化合物資料庫」和「藥用植物來源化合物成分資料庫」進行了藥物篩選,迅速發現了30種可能對2019-nCoV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活性天然產物和中藥(詳見此前1月25號BioArt報導:緊急攻關!
  • 【Nature子刊】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理研BDR的Takashi Tsuji領導的研究小組與日本ROHTO製藥株式會社合作,開發出了再現自然皮膚張力平衡的人體皮膚等效物(HSE),並研究了張力平衡在控制皮膚結構和功能方面的作用。
  • 中國科大《Nature Energy》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濤教授、朱長飛教授團隊,與新南威爾斯大學的Xiaojing Hao教授等合作,發展了水熱沉積法製備硒硫化銻(Sb2(S,Se)3)半導體薄膜材料並將其應用到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光電轉換效率10%的突破。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