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團隊發現藍藻「天敵」 尋找治藻新思路

2020-12-23 安徽網

在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生正在對藻水樣本進行檢測。

微囊藻。

冷凍電鏡下的噬藻體。

據江淮晨報報導 每年夏季,巢湖藍藻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當前,合肥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

巢湖藍藻有何特性?為何如此難治理?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叢照,「解密」巢湖藍藻。

周叢照長期從事藍藻研究,現主要研究方向為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通過多年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尋找到了巢湖藍藻水華的天敵——「噬藻體」,它可以「吃掉」藍藻。

這一成果給藍藻治理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和途徑。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加速推動藍藻研究從基礎性研究走向實際應用,讓科研成果更快「走出」實驗室。

湖水發臭「真兇」「微囊藻」在瘋狂生長和腐爛

7、8月份,氣溫升高,巢湖的局部水面會出現一層油漆狀的綠色,散發著一陣陣刺激性的味道,這是人們俗稱的「藍藻」。

多年來從事藍藻研究的周叢照向記者介紹,藍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大約產生在25億—35億年前,是最古老的自養生物之一。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藍藻獲得了極強的生存力和適應力。它只需要有營養元素就可以生存繁殖,不像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於食物鏈。」周叢照說。

「藍藻」是一個統稱,已知種類就有3000多種。其中,在巢湖,夏天以「微囊藻」為主,秋冬季又轉變為「魚腥藻」為主。

「這兩種藻在巢湖共生,有著不同的形態,微囊藻是一種單細胞,魚腥藻是多細胞形態,呈現鏈狀,這兩種藻類佔到巢湖藍藻的90%以上。」周叢照介紹,當前巢湖水面局部增多的藍藻其實主要就是「微囊藻」,這種單細胞微生物在氣溫升高時能瘋狂生長,並分泌出膠狀物質,類似糖漿一樣,將一個個細胞粘在一起,聚集成大至肉眼可見的群體,所以人們看到的藍藻呈現出粘液狀。

「上千個微囊藻聚集成膠被包裹的藻團後,一般的魚蝦無法吃掉它們,它們還能對外分泌出毒素,加上它們自身腐爛,就形成了一股難聞的腥臭味,對水質和魚蝦生存也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周叢照說。

研究新突破找到了藍藻水華的「天敵」

找到了藍藻水華的「真兇」,有沒有抑制水華的「武器」?這也是周叢照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和探索的答案。

8月10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結構生物化學實驗室。在一間低溫實驗室,擺放著一桶桶的水樣。為了研究藍藻,研究人員會定期到各個河流的入湖口收集樣本,南淝河、十五裡河、派河、兆河……一桶桶水樣瓶上寫著他們的足跡。

從2007年開始,周叢照帶領團隊從事藍藻研究。近年來經過不斷的實驗,他們的科研取得了突破,尋找到了巢湖藍藻水華的天敵——「噬藻體」。「通俗來講,噬藻體是一種病毒,它的本事是能夠『吃掉』藍藻。」周叢照說,噬藻體是一種DNA病毒,本身就是存在於自然界,宿主就是藍藻,理論上不會對其他生物產生影響。如果找到微囊藻的噬藻體,那麼就能有效幹預巢湖藍藻水華的發生。

可在實際運用中,科研人員發現藍藻很「狡猾、善變」,想治理它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目前,我們在實驗室已經分離出了15株噬藻體,其中針對巢湖微囊藻的噬藻體有四五株,但噬藻體的特異性很強,一種噬藻體只吃某種特定的微囊藻。」周叢照說,藍藻的生命力極強,適應性極強,僅微囊藻就可以在環境因素的誘導下突變成「無窮種」。

實驗成效在實驗室實現「綠水」變透明

離大面積實際應用還有距離

儘管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但「噬藻體的組裝機制」這一科研發現,是在研究藍藻「剋星」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該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在線發表於《Structure》雜誌。

這一成果,讓周叢照萌生了一個治理巢湖藍藻的全新思路:藍藻突變需要一定時間,雖然在巢湖全流域的湖面上進行控制有現實難度,但在局部水域有操作的可能性。

「藍藻很善變,但在一個局部水域環境中,只會形成以一種藻類為主的格局,並排擠掉其他藻類的生存空間,就像獅群中只有一個獅王一樣。」周叢照說,在局部水域環境中藻種基本穩定,如果有針對性地投放與之相應的、大量的噬藻體,就可以將這一區域的藍藻在一定時期內「殺死」。周叢照說,這是他們正在研究的重點方向,目前從實驗室的效果來看,成效還是很明顯。

「我們實驗發現,當噬藻體放入實驗瓶,三四個小時後,瓶裡的藍藻就消失了,原先綠油油的水變得透明。」周叢照說。不過,周叢照也坦言,目前他們以基礎研究為主,對噬藻體的研究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大面積的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科研計劃推動實驗室成果更快走向應用

用噬藻體「吃掉」藍藻,短時間內能局部抑制藍藻的發生,但很快藍藻突變,變成另外一種具有「抗性」的藍藻,好像形成了一個「閉環」。

這一難題如何破解?

在治療愛滋病上有一種療法「雞尾酒療法」,是這一種混合藥物療法,通過多種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來治療愛滋病,以減少單一用藥產生的抗藥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這一療法或許也可以用在藍藻治理上,我們的想法是將多種噬藻體混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抑制藍藻的效力。」

周叢照進一步表示,他們還計劃對噬藻體進行人工改造和合成,增強噬藻體廣譜性地「吃掉」藍藻的能力。同時,通過建立藍藻的預警機制,在藍藻爆發前期,每天對水樣進行監測,分析是哪一種藻類,提前增殖大量的噬藻體。

「這是我們當前開展噬藻體研究的一個思路和方向,希望藉此能推動實驗室成果走向應用。」周叢照說。

■專家建議

多種治理藍藻途徑:控汙、清淤和引種沉水植物

8月1日以來,隨著氣溫升高,巢湖藍藻快速生長。受東南風影響,藍藻水華在巢湖西北湖區即濱湖新區附近湖岸線集聚。對此,合肥市已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打撈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對周邊市民生活的影響。

對於巢湖藍藻治理,周叢照也給出幾點建議:

建議一:控汙

「巢湖的富營養化是每年都發生水華汙染的根本原因,從根本上來說,只有去湖水的富營養化才能控制藍藻水華的爆發。」周叢照說,「消耗巢湖現有的營養源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富營養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說,巢湖治理是一個攻堅戰、持久戰,不會在短短幾年內就一下子把巢湖藍藻治理好。

建議二:清淤

藍藻一般在夏天爆發,在冬天會沉入水底,在湖底與泥土混合,等到第二年陽光照射,溫度上升之時,又迎來生長期。「清淤也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周叢照說,在秋末冬初時,當藍藻沉入湖底後,如果能將淤泥清理,將泥中藻種清走,有助於減少第二年藍藻生長。

建議三:引種沉水植物

周叢照還建議在巢湖岸邊引種沉水植物,因為沉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與藍藻「爭奪食物」。「重建生態系統是一個長期過程,在種植沉水植物之時,也要注意移除營養源。」周叢照說,在巢湖北岸有一處蘆葦蕩,冬天腐爛在水中,也會產生一定的營養源,「建議在冬天對蘆葦進行收割,減少營養源。」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相關焦點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一、藍藻爆發的原因及危害1.藍藻爆發的原因廢水汙水排入水體中,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季節,水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並聚集,藍藻大量聚集的現象稱為水華或者赤潮。為治理藍藻問題,選用除藻和溶藻兩款微生物,直接投加除藻和溶藻,抑制藻類生長,加速死亡藍藻分解,提高水體透明度,提升水質。另外,必要時可在河湖表面設置曝氣設備,增加水動力和溶解氧含量,提升微生物處理藍藻的能力。
  • 藍藻局部發生 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考驗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6月13日,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看到,這裡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記者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太湖藍藻局部發生,該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
  • 波恩大學發現藍藻細菌可產油 或用於汽車發動機
    波恩大學植物分子生理學和生物技術研究所(IMBIO)的生物學家Peter D rmann教授解釋表示:「這是第一次證明藍藻細菌也能做到這一點。」 到目前為止,專家們都一直認為藍藻細菌不具備此種特性,畢竟,只是一種細菌,即使其俗稱「藍綠藻」似乎表明其不是細菌。不過,此種細菌在許多方面與植物有很大的不同:與橄欖樹相比,藍藻細菌與大腸桿菌的關係更近。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 藍藻危機破局者 德林海登陸A股
    這主要表現為藍藻死亡時,會散發出腥臭味並呈現藍白色,導致水體發臭、變渾濁,嚴重汙染水源。此外,藍藻中含有的藻毒素作為一種強烈的肝臟腫瘤促進劑,是誘發肝癌的三大罪魁禍首之一。人類長期飲用藍藻暴發地的水體,將會嚴重損害自身肝臟系統。與此同時,大面積覆蓋在水體表面的藍藻還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影響魚類及其他藻類生長。
  • 波札那:檢測發現數百頭大象死亡為藍藻毒素引發
    央視網消息:波札那政府官員21日證實,今年3月以來在該國西北部發生的數百頭大象死亡事件是由水中的有毒藍藻細菌引發。波札那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管理局方面當天表示,波札那最終確認的死亡大象數量從7月報告的281頭升至330頭。
  • 殺死幾百頭大象的,竟然是微小的「藍藻神經毒素」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21日,波札那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管理局宣布,今年當地幾百頭大象神秘死亡,罪魁禍首是藍藻細菌。科學家們擔心,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水和土壤中微生物產生的毒素可能會更加頻繁地出現。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在本項工作中,中國科大研究團隊通過理論分析和計算模擬發現了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中,固液界面力學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液氣界面。據此,他們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王奉超介紹,該研究不僅為理解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提供了關鍵的理論基礎,且在微電子、製藥、食品等行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前景。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圖1 視覺刺激與V1腦區θ振蕩強度相關聯該團隊發現視覺刺激增強V1腦區θ振蕩;視覺刺激增強生長激素抑制素陽性(SOM)神經元和小清蛋白陽性(PV)神經元發放θ波相位鎖定,刺激可以激活SOM神經元,但抑制PV神經元;失活SOM神經元削弱視覺刺激誘發的θ振蕩;節律性激活SOM神經元增強θ振蕩。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雖然政府各部門在藍藻治理這項系統工程中聯合協同作戰,也採取了現有的綜合治理措施,但治理藍藻效果還是不佳。原文中稱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門為打撈藍藻的效果進行了多次實驗,結論是「部分藻類的去除,會對藍藻的進一步生長創造空間」;第5節的「究竟如何進行藍藻打撈?」中說「大湖面的藍藻打撈,只會進一步促進藍藻的生長,可能會陷入『越撈越長』的尷尬境地」。
  • 藍藻如何處理既經濟又有效
    雖然這些天是雨水不斷,但由於溫度所致,還是有不少池塘爆發了藍藻。藍藻的爆發是需要條件的,比如高溫、靜水、鹼性高、有機質多富營養化,一旦這些條件有幾個達不到,那藍藻就很難爆發,所以處理起藍藻,關鍵還是要認清藍藻的屬性。
  • 遼科大舉行「暖風」郭明義愛心團隊10周年慶典活動
    12月16日,正值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之際,遼寧科技大學「暖風」郭明義愛心團隊10周年慶典活動在校禮堂舉行。「當代雷鋒」、全國道德模範郭明義,遼寧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平,校長張志強,校外愛心人士,「暖風」愛心團隊歷屆成員和師生代表1300餘人出席活動。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曉華主持慶典活動。活動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
  • 秋季藍藻誘發疾病的綜合治理方案
    氣溫較夏季明顯下降,初秋季節正是藍藻爆發階段。尤其對外塘對蝦養殖威脅巨大,因室外養殖模式受天氣因素影響嚴重,不可控因素更多。藍藻在蝦塘裡爆發帶來多種不良反應:1. 藍藻大量消耗水體礦物微量元素,影響水體硬度平衡。導致有益藻類生長繁殖形成濃綠水或者老綠水。嚴重降低水體透明度,影響對蝦鈣質吸收誘發蛻殼緩慢或脫殼不遂。
  • 中國藥科大學一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2020-07-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藍藻細菌導致數百頭大象死亡 藍藻怎麼處理比較好爆發原因是什麼
    前段時間波札那三百多頭大象離奇死亡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大象離奇死亡是從去年五月份開始的,而到了六月份的時候,大象死亡數量就翻了一倍,而且這些死亡的大象都是在水坑附近發現的,之後專家就根據這一線索進行調查,現在調查結果也已經出來了,專家表示導致數百頭大象死亡的是一種藍藻細菌。那麼,藍藻細菌是什麼呢?
  • 藍藻對寵物的危害
    然而,有一種很大危險隱藏在水中,可能會造成你的寵物的生命的危險,往往這是你意識不到的,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藍藻。藍藻,通常被稱為藍綠藻,在全球的池塘、河流、湖泊中生長旺盛。這些細菌被稱為藍藻,因為藍藻細胞分解和死亡時通常會釋放出藍綠色的色素。在某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藻類的過度生長,也被稱為藻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