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2020-12-21 腦科學君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李浩洪教授實驗室主要綜合運用膜片鉗電生理技術,在體多通道活體動物記錄技術,動物基因操縱以及光遺傳學和成像技術,對情感記憶及相關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和衝動控制障礙等,在細胞水平,神經環路水平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以期能闡明正常生理狀態下,情感記憶形成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其在相關疾病形成中的作用。近2年科研成果頗豐,在Nature Neurosci,Neuron, Cell Reports,Current Biology等知名期刊發表了研究論文,brainnews編輯部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整理。

01

初級視覺皮層(primary visual cortex, V1)的神經振蕩是處理視覺刺激所攜帶的時空信息的基礎。神經元的內在特性和神經迴路的相互作用都有助於神經環路中的節律性活動。V1皮層中不同亞型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參與調節不同頻率神經元振蕩,其表現出多種解剖、形態、分子和電生理以及連接特性,但是其詳細調節機制並不清楚。

2020年11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團隊Cell Reports發表題為Somatostatin Neurons Govern Theta Oscillations Induced by Salient Visual Signa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採用在體局部場電位記錄、光電極記錄以及光遺傳操縱等技術闡明了視覺刺激誘發V1腦區θ振蕩的具體神經機制。

圖1 視覺刺激與V1腦區θ振蕩強度相關聯

該團隊發現視覺刺激增強V1腦區θ振蕩;視覺刺激增強生長激素抑制素陽性(SOM)神經元和小清蛋白陽性(PV)神經元發放θ波相位鎖定,刺激可以激活SOM神經元,但抑制PV神經元;失活SOM神經元削弱視覺刺激誘發的θ振蕩;節律性激活SOM神經元增強θ振蕩。(神經元相位鎖定:神經元動作電位發放特異性地位於某種神經振蕩的某個相位。)

該論文闡明了視覺刺激誘發V1腦區θ振蕩的局部神經環路機制,有助於理解V1腦區不同頻率神經振蕩的產生機制,以及視覺信息處理和行為認知神經基礎。

圖2 V1腦區θ振蕩產生機制示意圖

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黃鵬程和向心寬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陳昕楓為參與作者。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項目的資助。

02

2020年11月10日,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了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1】:視網膜內部分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可直接投射至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後者又可抑制LHb的活動。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上述兩條光信息傳導通路的發現,對於理解機體非成像光信息傳導系統的結構及功能內涵、回答光為何能夠同時調節情緒及記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暨南大學博後黃曉丹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黃鵬程博士及暨南大學黃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學任超然研究員為首要通訊作者(Lead contact),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暨南大學蘇國輝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Huang et al., 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 Neuron (2020)

03

2019年5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偉研究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浩洪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長文發表了題為Zona incerta GABAergic neurons integrate prey-related sensory signals and induce an appetitive drive to promote hunting的文章,揭示了大腦未定帶(Zona Incerta,ZI)神經元在捕食與進食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進食與捕食行為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這些行為與感覺特徵提取、獎賞和動機息息相關。解碼這些行為不僅是理解神經系統如何調控行為的重要窗口,也為理解臨床肥胖症和厭食症的發生提供契機。兩個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在體電生理記錄和鈣信號光纖光度法等神經環路手段,發現ZI神經元介導了獵物的「感覺特徵」提取、捕食的動機、捕食與進食的相互關聯等內容。

ZI是大腦中的功能「未定」的區域,位於大腦神經軸中央位置,與多個腦區有豐富的神經連接,然而其功能仍然不夠清晰(Mitrofanis J. Neuroscience, 2005.)。雙方的團隊發現ZI不僅對於小鼠提取獵物特徵信息很關鍵,還編碼獎賞性動機,促進捕食行為;另外ZI還促進獎賞性進食,且通過不同的下遊環路來調控進食和捕食行為。同時,研究團隊發現,光遺傳學激活ZI的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γ-氨基丁酸神經元會引起小鼠的暴食性行為和啃咬食盤與墊料,說明這些神經元除了參與進食外,還可能參與捕食行為。

研究人員通過神經環路研究發現ZI投射至導水管周圍灰質(PAG)腦區,引發捕食和獎賞;ZI投射至丘腦室旁核(PVT),引發進食與獎賞(圖,Zhang X, van den Pol A N. Science, 2017.)。綜上,SC-ZI的神經環路負責提取獵物的特徵信息,並促進捕食行為;ZI-PAG的神經環路負責編碼獎賞性動機,促進捕食行為;ZI-PVT介導獎賞性進食行為。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動物對特徵提取和動機編碼的關鍵神經機制,或可解釋臨床上刺激ZI附近所誘發的暴食性行為和獎賞性動機改變,並為肥胖和厭食症的控制提供新的切入點。

圖.ZI對捕食和進食的調節作用。ZI區域整合獵物的感覺信息,編碼食慾動機,進而通過不同的神經通路調控動物的捕食和進食行為。S1/S2:初級/次級觸覺皮層;AU2:次級聽覺皮層;VC:視覺皮層;SC:視上丘;PVT:丘腦室旁核;PAG:中央導水管灰質。

在本論文中,趙政東(上科大生命學院和免疫化學研究所聯合博士後)、陳宗明(上科大生命學院,2015級碩博連讀生)、向心寬(華中科大)、胡孟娜(上科大生命學院,2015級碩博連讀生)為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沈偉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浩洪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04

2018年12月6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浩洪教授團隊關於揭示促進覺醒和調控飢餓誘發覺醒狀態中的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丘腦室旁核(PVT)中存在一類重要的神經元可對飢餓產生響應,同時在協調睡眠和覓食衝突中發揮關鍵作用。

丘腦室旁核PVT的主要連接圖譜

飢餓能夠引起睡眠覺醒狀態的改變,人會從睡夢中被餓醒,就是鈣視網膜蛋白陽性神經元在起作用。這一過程可能與能量平衡穩態、攝食行為、覺醒系統、情緒調節、獎賞系統等多個功能系統密切相關。

PVT是重要的丘腦核團,參與了睡眠覺醒、攝食和獎賞等日常行為的調節。該論文第一作者、研究中心博士化瑞芳表示,以往電生理研究發現PVT 神經元電活動存在晝夜差異。PVT 與視交叉上核的雙向聯繫也提示其在生物節律調節中的作用。由此可推測PVT腦區可能在協調睡眠和攝食行為中起著重要的整合作用。

為闡明PVT腦區在上述行為調節中的具體神經機制,李浩洪教授團隊採用在體多通道和多導睡眠記錄技術,結合光遺傳學,在小鼠身上實施測驗。通過觀察PVT 腦區神經元在飢餓狀態下電活動變化。實驗發現,飢餓能夠提高小鼠覺醒水平,並激活PVT 腦區中鈣視網膜蛋白陽性神經元(CR+)神經元,並且能夠驅動其下遊關聯腦區抑制小鼠睡眠。

| brainnews編輯部整理

資料來源: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BioArt等

相關焦點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量子...
    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華中科大引力中心目前共老師 60 餘人,學術帶頭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他帶領的團隊有引力物理研究團隊、原子分子光學研究團隊、重力測量研究團隊。羅院士長期從事引力實驗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解決了精密扭秤特性研究、高靈敏度低噪聲扭秤系統研製、實驗背景場的監測等一系列問題,使萬有引力常數 G 值的相對測量精度達到國際最好水平。
  • 看中國農大、華中科大、中南大學給幫扶地產業...
    微言教育推出「我的2020·教育脫貧攻堅微視頻接力」特別專欄今天,一起來看中國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直到2015年,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團隊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河邊村的「極貧」命運。李小雲教授團隊於河邊村成立了小雲助貧中心,與貧困農民共同生活,在扶貧「最後一公裡」進行實踐創新。通過團隊和村民的共同建設,30多間具有瑤族特色的客居在兩年內迅速建成,農戶的收入大幅提高。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近日,華中科大物理學院量子傳感與量子信息實驗室蔡建明教授團隊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該方法為實現基於量子臨界現象的量子傳感,突破標準量子極限並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在量子臨界點附近,體系的序參量通常具有發散的極化率,相鄰量子基態的可區分性也被明顯增強,可利用量子臨界效應實現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
  • 華中科大教授柯卉兵病逝,終年41歲,該校半月已失5位教授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據人民日報2月19日報導,中國共產黨黨員、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工會主席柯卉兵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9日晨6時在武漢逝世,終年41歲。近半個月來,華中科技大學已有5位教授離世。
  • 【學術前沿】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
    2020年11月9日,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華中農大金梅林教授團隊硬核抗疫
    2月12日,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告訴記者,團隊近20人組成了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先鋒隊。從業近40年,金梅林和她的研究團隊在人獸共患傳染病流行病學、致病機制、新型疫苗與分子診斷製劑研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對此次疫情發生後所面對的科技攻關,金梅林坦言,任務很重,困難很多,但「大家齊心協力,辦法總比困難多」。1月24日大年三十,金梅林開完湖北新冠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的會議,已是晚上8時。
  • 華中科大徐鳴團隊:碳管設計在低溫儲能應用的研究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通訊》刊發了碳納米管結構設計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Maximizing ion accessibility in MXene-knott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electrodes
  •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在自癒合凝膠和傷口修復領域取得原創成果!
    6月18日,知名出版社Wiley旗下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報導了生命學院楊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基於以上問題,研究團隊開發一種製備簡便,生物相容性好的自癒合凝膠敷料,並探索運用了大鼠的頸部模型來評價這種敷料的效果。研究團隊首先製備了基於陽離子瓜爾膠的自癒合水凝膠,通過簡單的酸促進水合,鹼促進凝膠化兩步法實現了1分鐘的快速製備(GS)。
  • 我校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
  •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2020-07-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中科大科技賦能螞蟻堆村 茶產業託起脫貧致富夢
    11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純普」團隊成員朱圓敏,站在建在大山山腰上的螞蟻堆茶廠純造普洱熟茶生產車間前,眺望山腳下房屋成片的美麗小村莊,眼神堅定,飽含深情。朱圓敏口中說的這個終身事業,就是在這座滇西大山中研究純造普洱茶。
  • 長徵醫院泌尿外科王林輝教授團隊發表腎臟腫瘤治療重要研究成果
    長徵醫院泌尿外科王林輝教授團隊發表腎臟腫瘤治療重要研究成果 2020-12-14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 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
    「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計算力學實驗室」團隊在實驗室的工作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攝  王奉超教授在實驗室。中國科技大學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科技大學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香港科大2020十大準獨角獸榜單發布,打造硬科技創業標杆引領科創未來
    在全新賽制的激勵下,大賽規模再創新紀錄,較去年增加了近600個參賽團隊,達往年之最。八大賽區的1826個新創企業團隊的項目,覆蓋了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智能城市等十多個領域。香港科大商學院內地辦事處主任、2020全國總決賽執行副主席袁冶女士現場感慨道:「這群優秀的創業者們積極地應對著一切不確定性,保持樂觀的精神持續前行。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百創大賽能搭建一個平臺,幫助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 華中科大、中科大、天大、武大校徽,今天,它們都來了!
    01華中科技大學圖片來自網絡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st)華中科技大學校徽為該校機械學院工業設計系李春富教授設計圖片來自網絡中國科大校徽是在
  • 港科大「牽手」廣州南沙建科創高地
    中新社廣州12月21日電 題:港科大「牽手」廣州南沙建科創高地作者 王堅 羅瑞嫻「我們從全球1800多個團隊中奪下唯一一個冠軍席位,拿到了百萬現金(人民幣,下同)。」據了解,創賽總決賽自2016年起移師南沙,參賽團隊範圍從香港擴充到世界各國。創賽舉辦十屆以來,共計有5803個項目參賽,培育出了眾多優秀的創業公司及創業家,其中不乏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等知名企業。「通過創賽發掘人才和團隊,有潛力的團隊受邀進入孵化器,經過兩年左右的孵化,再將團隊往產業方面推。」
  • 華為再招四名「天才少年」:201萬頂薪又給了華中科大博士
    華中科技大學本身和華為淵源極深。不僅多名高管出自華中科技大學,而且歷年華中科大也向華為輸送了大量人才。養成了善於獨立思考,大膽思考,敢於嘗試的學習習慣,當然,博士四年時間,和實驗室學長學姐學弟學妹的合作也極大地培養了我團隊協作的能力。2.能簡單介紹一下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嗎?
  • 港科大「牽手」廣州南沙建科創高地——中國新聞網·廣東
    中新社廣州12月21日電 題:港科大「牽手」廣州南沙建科創高地  作者 王堅 羅瑞嫻  「我們從全球1800多個團隊中奪下唯一一個冠軍席位,拿到了百萬現金(人民幣,下同)。」2020香港科技大學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下稱「創賽」)全國總決賽冠軍思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召軍肩上繫著金色肩帶,興奮地接受採訪。
  • 湘大張平教授團隊在光解水制氫方面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子刊i...
    (綠色合成具有優異光解水性能的三元催化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1日訊(通訊員 趙園園)近日,由湘大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張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懷教授組成的團隊在光解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Solid-state, Low-cost and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