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崇明翻譯家,牛!

2020-12-21 瀟湘晨報

沈錫良,上海崇明人,1965年12月出生。1978年至1984年就讀於上海市崇明中學。198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現任職於上海某公司,在多個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中擔任科技德語口筆譯工作。同時長期從事現當代德語文學譯介工作,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副譯審。在海峽兩岸三地出版譯著近40種約400餘萬字,代表譯著有《精神療法》、《託特瑙山》、《大賭局》、《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愛情謊言》、《公雞已死》、《巴黎劊子手》、《背向世界》《你的奧爾加》等。

沈錫良身上有著典型的崇明人特點:鑽研刻苦、機智幽默、謙遜低調。他在上海一家企業工作,絕大多數同事不知道他業餘時間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對他來說,業餘生活是屬於內心世界的,非親近之人不會知曉。

為讀者所熟知的《精神療法》、《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公雞已死》等名著,其中文譯作均出自沈錫良之手。

「好的譯文,能讓讀者覺得不是在讀譯文,而是在讀原文。」在沈錫良看來,文學翻譯是門遺憾的藝術,譯文和原著之間總會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譯者只能無限接近,但永遠無法企及。雖然如此,他卻始終努力朝著完美的方向奔跑,以傅雷先生的話自勉: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

文學翻譯夢想萌芽

1978年改革開放,沈錫良小學畢業,考上了崇明中學,之後度過了6年中學時光。高中階段,他喜歡上了德國古典哲學,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大師,都是沈錫良的偶像,他還喜愛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大師的德奧古典音樂。正因如此,沈錫良在填志願時,選擇了當時並不熱門的外國語言文學系,之後如願考入南京大學。

大學圖書館,成了沈錫良「如魚得水」的地方。「那時雖然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圖書卡,但如果誰借了本緊俏的書,是要和其他同學分享的。」沈錫良說,「記得我借了本《紅與黑》,白天來不及看完,晚上就在宿舍外,借著廁所的昏暗燈光看書,一夜沒睡。因為第二天這本書要給其他同學,這是遊戲規則。」那時,《紅與黑》《簡愛》《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讀完的。這些名著的魅力,深深吸引著沈錫良。

大學四年級,老師李清華在德國文學史課上,眉飛色舞地提到他翻譯的德國小說《香水》。「這本書構思奇特、寓意深刻,至今依然一版再版,是最為暢銷的德國小說之一。」也是從那時起,沈錫良萌發了文學翻譯的夢想,從自己喜愛到讓更多人喜愛。

沈錫良慶幸,自己學生生涯的關鍵時刻,都有好老師啟迪。除了激發他夢想的李清華,還有他念念不忘的小學校長姚老師、初中教語文的朱老師。

「沈錫良起床了嗎?」小學考初中的複習階段,姚校長每天早晨來沈錫良家門口「叫早」,關心他的複習情況。有一次外面下著瓢潑大雨,姚校長撐著傘又來了,雨滴打在傘上「啪啪」作響。進入初中第一次語文考試,沈錫良考砸了,因為沒學過拼音,「朱老師花了2個星期專門為我輔導,幫助我提升拼音水平,師恩難忘」。

1988年大學畢業,沈錫良在上海一家企業工作,從事科技德語翻譯。業餘時間,他閱讀了大量德語文學原著,嘗試翻譯一些短篇小說。「真的動起筆來,才知譯事艱難。」兩年後,一篇在他自己看來很稚嫩的譯作在《當代外國文學》雜誌上發表,但這也讓沈錫良覺得「離文學翻譯的夢想更近了」。

第一個委託翻譯合同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慢慢地,沈錫良通過自由投稿,一篇篇譯作在《譯林》《青年參考》《上海譯報》《文匯報》等報紙雜誌上陸續發表。就這樣零敲碎打地翻譯了近十個年頭,報紙雜誌的約稿、出版社的委託翻譯合同漸漸找上門來了。

1999年,沈錫良籤下了人生第一個委託翻譯合同——安徽文藝出版社約請他翻譯奧地利文學家茨威格的人物傳記作品《精神療法》。「翻譯他的作品,讓我既興奮又忐忑。」可剛高興沒多久,沈錫良就遇到了麻煩:找不到原著。

辦法總比困難多。沈錫良那時在地鐵工地擔任現場口譯,整天和德國人打交道。一次,他看到一個德國朋友在用ICQ聊天,就抄下其中一個電子郵件,給這個遠在海外的「蘇珊娜」寫信,請她幫忙買書。沒過幾天,沈錫良收到了回復,「書已買好,需要通信地址。」「3天後,我收到用國際快遞寄來的原著,感動不已。我請蘇珊娜告知通信地址,好將錢款寄還給她,可她執意不收,說能幫上忙非常高興。」

《精神療法》中譯本於2000年9月出版,是沈錫良的第一部譯著。多年之後,沈錫良還翻譯了茨威格的3部中篇小說名篇,這些作品也是一版再版。

沈錫良與素未謀面的蘇珊娜,保持郵件聯繫十多年。蘇珊娜住在瑞士名城巴塞爾,此城在瑞士、德國和法國的交界處。2017年,沈錫良受南京譯林出版社委託,翻譯《朗讀者》,來到蘇黎世郊外一個藝術之家尋找靈感。「我當時在郵件中和蘇珊娜提起這事,她開車100多公裡過來和我見面。」周末,蘇珊娜帶著沈錫良逛蘇黎世市區、逛法國小城科爾馬。

「本來想去《朗讀者》中提到的那個集中營遺址看看,就在斯特拉斯堡附近。但由於時間關係沒去成。不過這次和蘇珊娜見面,還是很有收穫的。」沈錫良很感激蘇珊娜,「她是說德語的,我就問她對於《朗讀者》的看法,如何理解其中的故事。」

「蘇珊娜是個護士,不懂文學翻譯。但她對我的幫助,是基於對我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她覺得,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沈錫良說。

是金子總會發光

由於工作的關係,沈錫良多次造訪德國。每當此時,同事們紛紛到超市購物,沈錫良卻只對書店感興趣,每次都會買上一批原版書回來。2002年去德國,一位女作家的作品引起了沈錫良的極大興趣。

這位女作家就是英格麗特·諾爾,被譽為德國犯罪小說天后。她出生在上海,原本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等到孩子長大並離家獨立生活後,她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寫小說。她的處女作《公雞已死》一出版即轟動德國,一夜成名,之後陸續出版了多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小說。

回國後,沈錫良一口氣讀完了《公雞已死》。「女作家儘管初涉小說創作,但她行雲流水般的文字、精心的謀篇布局、人物的刻畫、駕馭故事的能力,都令人驚嘆。」沈錫良心想,一定要把小說翻譯出來。

好事多磨。沈錫良前後翻譯《公雞已死》五六年,並把譯稿發給好幾家出版社。「當時都已經和外方出版社討論版權的細節問題了,但由於國內出版環境限制,後來沒有了動靜。」後來,沈錫良把譯稿發給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一位資深德語編輯,編輯又將譯稿推薦給《外國文藝》。終於,《公雞已死》中文譯作在2009年的《外國文藝》上發表,後來又和女作家的第二部小說《情人的骨灰》,一起在作家出版社出了單行本。

2013年,北京一家影視公司老總找到沈錫良,表示很喜歡他的譯作,尤其是關於英格麗特·諾爾的那幾部作品。後來,這家影視公司把《公雞已死》《情人的骨灰》《女藥劑師》的華語電影版權都買了下來。

沈錫良不禁想到了英格麗特·諾爾的經歷。「她的童年時代在上海、南京、桂林、重慶等地度過。她小時候就喜歡寫故事,並成功地避開了父母的視線。1949年,14歲的英格麗特隨家人一起回國定居,搬家前,她把這些作品悄悄埋在住過的院子裡。」

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的努力。總有一天,埋在土裡的金子會讓世人看到它的光芒。

戴著「鐐銬」起舞

這些年來,沈錫良翻譯了40多部書,約有四五百萬字的譯著。「我基本上沒有其他愛好,白天上班,晚上翻譯,幾十年如此。翻譯已是我的日常生活。」沈錫良覺得,翻譯是寂寞又光榮的事業,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是件艱難但很有意義的事。而在這些年中,沈錫良也遇到了不少幫助他的人、值得銘記的事。

2009年翻譯《大賭局》,沈錫良被小說中的主人公約翰·勞堅定的信念和理想深深打動,對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每逢遇到翻譯中的疑難問題,小說作者克洛德·庫埃尼總是熱心地為我解答。」沈錫良說,作家本人後來不幸罹患白血病,與死神抗爭了半年,後來做了骨髓移植手術,痊癒之後,又馬不停蹄投入新的創作中,「這樣的精神令人動容。他後來寄給我的又一部歷史小說《巴黎劊子手》,就是在病癒後完成的。」

2010年,沈錫良著手翻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的小說《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她出生在羅馬尼亞,是德國少數裔,加上寫作手法很特別,翻譯起來有很大難度。」沈錫良正發愁時,一位德國友人給了他幫助,這位友人為了弄清原文的意思,把這部小說通讀了幾遍,好幾次上門為沈錫良解惑釋疑。「每每想起那些感人而溫馨的時光,我心裡唯有感謝、感激和感恩。」最近,沈錫良利用赫塔·米勒作品重版的機會又對自己十年前的譯文進行了全新修訂,相信新的譯本不久將和讀者見面。

每次翻譯完成後,沈錫良都會約請德國朋友解疑釋惑,還會找來喜歡的翻譯作品,對照原文閱讀比較。「只要有時間,一定會參加作家協會、翻譯家協會和歌德學院的相關活動。」沈錫良說,通過交流,了解同行的工作進展,以及德語文學新書信息。

對於沈錫良而言,「沒有翻譯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而文學翻譯「實在是件折磨人的苦差」,是「戴著鐐銬跳舞」。因為譯者的思維要在漢語和外語間不停轉換,往往為了一個字或句子苦思冥想。加上文學翻譯稿酬極低,大多數人只能在本職工作之外做這件事。儘管如此,沈錫良仍樂在其中,在挑燈夜戰、孜孜矻矻之後,散發著墨香的譯著捧握在手,喜不自勝。

記者:鹹明

編輯:顧佳麗

【來源:上海崇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這位復旦博士把崇明老宅建成民宿,楊超越、薛之謙都趕來打卡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崇明上下八沙開始興起樓房翻建,一排排矮平房被一幢幢「手槍式」、「羅馬式」、「捷克式」的兩層小樓所替代,黃凱家也是那時新建的樓房。黃凱說他記得特別清楚,家裡搬新樓房那年,他剛上小學,父母傾盡所有積蓄,還借了些外債才在老宅基上建起了新樓房,從此家裡的這幢兩層小樓,便見證了他求學讀書、考上大學、結婚生子等人生中一個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裡寫滿了一家人幸福的舊時光。
  • 今年上海將新開27家購物中心,其中一家在崇明
    點擊關注崇明旅遊,發現更美的崇明 今年上海將新開27家購物中心 趕緊關注一波 近日,上海購物中心協會發布《上海購物中心
  • 《安家》裡的這款崇明產品,小編帶你一起get同款
    這個春天,由孫儷、羅晉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安家》熱播,收視率和話題量都居高不下。因為取景地就在上海,劇中很多場景也讓人津津樂道。全市400多家華聯超市、聯華超市,100多家農工商超市,還包括家樂福、吉買盛、迪亞天天等多家商超均有「崇明出產」。「但每個超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比如華聯超市以綠葉蔬菜為主,農工商超市則出售糧油類偏多。」邱源說。 相比線下,線上的銷售渠道則更加豐富。
  • 【海上記憶】大風颳過崇明島的日子
    尤其是大德五年的那次災害,從崇明到真州(今江蘇儀徵、六合)一帶,共溺死居民十分之八。十分之八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舊志上記載當時崇明有居民12789戶,雖然人數不詳,但我們可以按明朝初年崇明每戶約有6人計算,崇明當時的人口數大致在7萬人左右。溺死者十分之八,約有5萬多人斃命於大潮,這是一個令人何等恐懼的數字。700多年後的今天,想起來仍不免令人驚魂!
  • 崇明人,都有哪些新年願望
    2020年,對於楊吉來說絕對是從事珍禽特種養殖10多年來最艱難的時刻,原本他在崇明的繁育基地向全國200多家動物園提供上百種珍稀禽鳥,其中大部分是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2020年春節前夕,他放下手頭的工作回到島上,和家人度過在崇明新家的第一個春節。在準備回上海工作時,疫情卻突然而至。於是,周杰和家人只能安下心待在島上。
  • 崇明祝姓,人口雖少,卻人才輩出~
    家譜內容分世系表、崇明祝氏宗族譜(始祖、字輩、堂號、家族史)、編修崇明祝氏宗族譜記釋等三部分,反映出該家族自明末清初祝永隆、祝韜渭父子從浙江蘭溪太平鄉流寓崇明,崇明、蘇州各支系人丁繁衍、人才輩出等概貌以及編修者尋根考據的嚴謹態,度。綜合《崇明祝氏宗族譜》以及縣誌文獻的記載,崇明祝姓:一世祝光,相傳是黃帝的後裔彭祖的裔孫,周武王克商,封於祝阿(山東長清),成為得姓始祖。
  • 崇明圓子:穿「新衣」只是開始
    最近,崇明有家新開的點心店「糕圓源」,它做的崇明圓子賣得很火。作為有著700年歷史的崇明傳統美食,崇明圓子一直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愛,但與現在許多新興美食比起來,卻顯得過於「傳統」,很少有年輕人會對它產生興趣。不過,「糕圓源」店門口排隊的人群卻是年輕化、低齡化,孩子們嚷嚷著讓父母買「彩色崇明圓子」吃。原本雪白的圓子怎麼成彩色的了?年輕人甚至是小朋友為什麼會喜歡?
  • 90後小夫妻開了崇明第一家"法式藍帶"甜品店
    經營者是一對90後小夫妻,老闆顧家豪Joy和老闆娘茅家陸Carol都是崇明本地人。Carol著一身專業的西點服,站在甜品臺後等待顧客的到來。有顧客進來問:「怎麼沒有奶油蛋糕呢?」Carol微笑著答:「抱歉,我們只賣正宗的法式甜品。」  有別於步行街的喧鬧,「角藝」透露出一股冷靜的氣息。店內一整面地中海般深邃的藍色牆面,被大面積採用的白色所包圍。小小的店面,散發出滿滿的法式優雅感。
  • 【愛上自然的味道】當新鮮食材遇見崇明大廚
    品嘗美食就像旅行一樣,好吃的東西引發的味蕾感受,就像美景映入眼帘一樣令人興奮。但作為食客,一般很難見證每一道美味後面的故事,因此終究也缺少了幾分奢想的快樂。而烹飪者經歷了美味調製的全過程,講述也自然顯得順理成章。在崇明當地,本土菜做的好的餐廳太多,錦繡賓館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以前,原是崇明縣政府招待所,這一年開始更名為錦繡賓館,且對外開放。
  • 聽崇明話小姐姐說,這股在崇明颳起的「小旋風」~
    聽崇明話小姐姐說,這股在崇明颳起的「小旋風」~ 2020-04-22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明副區長賣鍋效果怎麼樣?奧ki話伊了!
    襯衫外圍著一個紅色飯兜,手裡拿著鍋鏟,煎起了麵餅甚至炒起鋼釘,直播鏡頭前的這位帶貨大叔是崇明區副區長吳召忠。昨晚7點30分,他走進了抖音號「上海崇明」的直播間,化身帶貨主播,為「崇明質造」代言。圖說:崇明副區長直播帶貨炒鍋。
  • 崇明小施交了完美女友,真相是……
    崇明小施交了完美女友,真相是…… 2020-10-29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明來了三名「靜安村官」
    「靜安特遣隊」,奮戰在崇明疫情防控一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黃永前、薛文同和潘超然三位同志,作為靜安選派至崇明的駐村指導員,始終不忘「靜安人」這一特殊身份和責任擔當,主動放棄春節假期,與村兩委幹部和志願者們共同戰鬥在農村疫情防控一線。
  • 崇明夏日魔力小涼菜來襲!快來解鎖舌尖奇遇~
    ↑↑↑點擊關注崇明旅遊,發現更美的崇明炎熱夏季,總是讓人食欲不振,煩悶難耐,
  • 彩蝶展翅崇明島,嬌美匯集「花博會」!
    彩蝶展翅崇明島,嬌美匯集「花博會」!會徽、吉祥物等則極具上海和崇明特色。花博會會徽為「花之夢」,造型以「滬」字為原型演繹而成,融入「花」和「夢」兩字的巧妙變形,寓意「盛世花開,綻放上海」。吉祥物「圓圓」「夢夢」為一男一女兩個孩童造型,寓意好事成雙,十全十美。吉祥物整體造型以上海市花白玉蘭和崇明水仙為創意原型,並融入了生態綠色、碧水藍天、奔湧浪花等元素。
  • 新華社:菜園、果園、花園裡的崇明鄉村
    新華社:菜園、果園、花園裡的崇明鄉村 2020-07-03 0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明島上菡萏爭豔
    夏日,荷塘裡菡萏爭豔,空氣中都是荷葉的清香,崇明島荷花博覽園、長興島郊野公園、東灘溼地公園等賞荷勝地荷花綻放,靜待遊人前來賞花消夏。圖說:夏日荷花爭豔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每年6月-7月,崇明西沙荷花博覽園迎來荷花盛開期,荷葉簇擁著一抹抹粉,花苞爭先恐後探出頭來。除了各棧道可以觀荷以外,博覽園內湖等區域也可坐踏板船觀看荷花。位於崇明西部的荷花博覽園地理位置絕佳,暮色時分看落霞染紅河水,荷花如剪影般如畫,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奇景。
  • 【島·味】此菜只應崇明有
  • 一份屬於崇明夏日的魔力美食清單,人手必備!
    選用崇明家戶雞,羽毛光亮、反應靈敏,肉質強健。因此雞肉格外嫩滑,口感獨一無二,白斬雞一直都是許多人的心頭至愛,值得一試。夏季怎麼能少得了崇明清水蟹,這暑熱裡的「第一鮮」。綠的絲瓜和毛豆,搭配鮮亮的小白蝦,崇明家常桌上最常見的美食之一。崇明菜以鹹香口味著稱,絲瓜毛豆小白蝦卻是偏清淡的一道,非常適合炎熱的夏天。
  • 崇明等你來……
    點擊關注崇明旅遊,發現更美的崇明 荷 近期崇明旅遊熱門資訊 【免費試睡】一座親密愛人的「造夢花園」,竟然是崇明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