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文物及文藝復興時期市鎮收藏的興起

2020-12-15 瀟湘晨報

本文研究了15世紀和16世紀羅馬文物市鎮收藏出現的證據。文章認為,這些大多在義大利半島和法國南部的小鎮上的收藏被忽視了,其光芒被王侯和教會收藏所掩蓋,但它們為市鎮保護過去遺存所做的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早期證據。這些收藏建立在中世紀的收藏和陳列傳統的基礎上,但也反映了新的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物及其保護的興趣。

方形神殿

Danichou/Public Domain

布雷西亞,涼廊廣場,獻給尤利烏斯·愷撒的銘文局部(CILv.4305)

Stefano Bolognini via Wikimedia Commons

收藏

特隆貝特王室城堡

Père Igor/CC BY-SA 3.0

阿德裡安·達扎茲(Adrien Dauzats),納博訥(Narbonne),佩皮尼昂港( Porte de Perpignan)。來源:《古老法國朗格多克的浪漫之旅(Voyages pittoresques et romantiques dans l』ancienne France, Languedoc)》vol. ii.1(巴黎,1835), pl.128.

La Médiathèque du Grand Narbonne,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non-commercial licence

Reggio Emilia)古墓的提議遭到否決的案例中,該法令的作者寫道,他們想為這座城市增添光彩,讓它出名。巴勒莫( Palermo)的參議員們寫道,展覽這些文物發現為「祖國(patria)永恆的榮耀」做出了貢獻。之後不久,波爾多的市政長官就豎起了一塊牌子並發布了一個非常相似的聲明:他們的行為為「波爾多永恆的榮耀」做出了貢獻。這些市鎮聲明強調了遺物發現地點的不同以及遺物所處的新環境的純淨性。巴勒莫的議員們寫道,他們展覽的遺物曾「被埋葬,或被覆蓋在汙穢之中」,在波爾多,有一處銘文曾「被汙垢和灰塵掩蓋」。在卡普阿(Capua),當選官員(eletti)

在其他情況下,獨特的文物為就羅馬統治下特定城鎮的地位提出具體的政治論點提供了機會。例如,在布雷西亞(Brescia)提到尤利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的重要銘文讓人文主義者想起公元前49年愷撒授予該地區公民羅馬公民身份的歷史。其中一位人文主義者喬瓦尼·斯特凡諾·布佐尼(Giovanni Stefano Buzzoni

第一市民宮

tetraktys/CC BY 3.0

羅馬祭壇。來源:E.維奈特,《波爾多和布爾的文物(L』antiquiteacute; de Bourdeaus, et de Bourg)》(波爾多,1574),Courtesy of Albert and Shirley Small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然而,如果把這些收藏品視為因對古董的擁有、詮釋和其間聯繫而著迷的產物,那就忽略了中世紀掠奪和展覽的悠久傳統。用布雷西亞法令中的話來說,羅馬的「使用過的石頭」從3世紀起就為建房者提供了現成的材料,或稱之為「再利用品(spolia)」。就在那時,隨著羅馬和平不再,城鎮開始修建城牆來保護自己。建築工人們似乎總是用手邊最近的墓地裡的石頭來建造城鎮邊界的城牆,他們用刻著字和淺浮雕的石頭砌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把有雕飾和文字的側面向內放置,這樣牆的外表面就會很光滑,這意味著再利用品不容易被看到。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就會被發現。在15世紀或16世紀,中世紀早期的城牆被攻破、拆除或修復後,便經常能發現文物。布雷西亞中世紀的城牆是市鎮朝外展覽在新廣場建築中的銘文的來源。波爾多3世紀晚期的城牆提供了幾乎所有來自這座城市的銘文材料,包括維奈特(Vinet)和德·魯貝鼓勵市政長官放在新的市鎮收藏中的銘文。也許布雷西亞和波爾多的人文主義者甚至明白,他們的尊崇的銘文很可能起源於城市的中心廣場,因此他們又把這些銘文放回了它們應屬的地方。

在其他城鎮,特別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城鎮,再利用品被用於家庭建築,尤其是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羅馬有些著名的例子,最著名的例子是11世紀的克雷森茲府(Casa dei Crescenzi),其次是洛倫佐·曼利奧(Lorenzo Manlio)在15世紀晚期用貧民窟的再利用品裝飾的房子,在西西里(Sicily)和義大利南部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巴勒莫(Palermo)、卡普阿(Capua)的許多建築和準公共議會(quasi-publicseggi)都擁有再利用品。因此,巴勒莫議員收藏銘文以便使它們「永遠可見」。或當16世紀晚期卡普阿(Capua)當選官員(eletti)下令將某些銘文放置在鎮中心時,他們在保護這些銘文免受潛在的建築商和歌頌前輩的人的破壞。當卡塔尼奧(Cattaneo)把銘文放在阿韋拉(Avella)附近的男爵住宅前時,宮殿的外觀似乎還是同往常一樣。

Torvindus~commonswiki/CC BY-SA 3.0-Santa_Maria_in_Via_Lata01

來自拉塔大道上被毀壞的諾瓦斯之弓的文物

ailko/CC BY 2.5

因此,這些私人收藏與我們在各種公共和市鎮收藏的例子中所看到的東西是相似的,且前者預示了後者的出現。但公共收藏也使這種重複使用的文物的簡單發展複雜化,從再利用品到藏品再到博物館中的藝術展品,它模糊了歷史收藏和現代博物館之間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所擁有的文物並不像德拉·瓦萊(della Valle)的花園裡所藏的銘文那樣為參觀者帶來愉悅和快樂,他們提供了羅馬歷史的公開證據,也許還提供了一些關於羅馬歷史的指導。在這方面,他們更接近義大利16世紀的植物園,而不是宏大的私人收藏、[儘管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希望他的收藏在他逝世時成為「公共學校」(scuola pubblica),這是個有趣的例外]。波爾多的展覽可能看起來是個例外,但對德魯蘇斯(Drusus)、麥瑟琳娜(Messalina)、克勞狄烏斯(Claudius)以及一位不明身份的奧古斯都人和所有皇室成員的獻禮,清楚地表明了波爾多的重要性。赫爾曼·范德赫姆(Herman van der Hem)在1639年為這批藏品配圖時,他說似乎看著它們的是一名士兵,而不是面對羅馬廢墟的普通藝術家。他認為,市鎮收藏吸引了來自不同藝術團體的參觀者。正如我之前說的,城鎮通常無法留住珍貴的文物,但出於當地愛國主義的角度,他們希望展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建立當代自豪感的源泉。在文物收藏的歷史上,我們應該注意,不要因過於專注於著名的古代雕像或昂貴的寶石而犧牲了雖平凡但具有文化意義的浮雕、祭壇和銘文。

赫爾曼·范德赫姆(Herman van der Hem),波爾多,市政廳,筆墨畫,1639年。維也納,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Kar389.030f.k.05:14,fol.31

最後,這些市鎮收藏的效果和影響力如何呢?不幸的是,這些城鎮並沒有以比私人繼承人更有效的方式保存他們所擁有的文物。例如,阿尼奧(Annio)的五尊石棺在16世紀就消失在維特博(Viterbo)。波爾多的雕像下面的銘文很快就被蝕薄了。銘文到17世紀末幾乎無法辨認,現在已經沒有了。18世紀佩薩羅和巴勒莫(Palermo)的古文物研究者們抱怨(也許是出於自我利益)16世紀的前輩們沒有很好地保存這些文物,於是把它們轉移到新的博物館去保護它們。但是在奧西莫(Osimo)、萊克圖爾(Lectoure)或布雷西亞(Brescia)所採取的行動是有效的,並且確實保護和彰顯了那些原本可能丟失的文物。但17世紀時用民用建築來存放文物的做法並沒有推廣開來;直到18世紀,新的市鎮收藏品與那個時期新的大型博物館才開始出現。即使在那時,這種做法也並不普遍。例如,1812年,一位當地的公證人——同時也是文物愛好者——想要保存旺斯(Vence)的羅馬銘文,他設法把它們置入教堂的外牆,然後進行修復。然而我們有理由認為,今天出現在市政廳或小城鎮其他市政建築中的當地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其起源應歸功於這些措施的發展。

在許多情況下,儘管這些藏品的數量非常少,但尤其是當我們確定了市鎮當局在收藏的產生過程中有意扮演的角色之後,將它們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收藏是合理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歷史學家通常都是孤立地看待它們的,他們對單個藏品或所藏它們的特定城鎮感興趣,因此藏品的範圍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的命運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出土文物的許多地方相似。一方面,考古學家們對提取文物信息很感興趣,他們會從古代文物的現代以前的記錄中提取有關特定文物的任何信息,但很少考慮這些記錄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些文物是如何展示的;另一方面,那些把文物作為新創作的模型和品味歷史的媒介的藝術史學家,忽視了過去更為平凡的文物。當學者們研究收藏品時,他們傾向於從羅馬尋找模型。因此,我們對古物可能發揮的更廣泛的文化作用的了解有限。然而,這些收藏顯示出了文物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促進當地與古典歷史進行獨特聯繫的一種手段,也是地方市鎮當局維護其作為歷史保管者角色的一種方式。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文藝復興的興起原因
    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種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達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十四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與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線,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思想文藝復興是發生在14-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0座瑰麗無比的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起源於15世紀初的佛羅倫斯,是古典文化的「重生」。後面這種風格傳播到整個歐洲,取代了中世紀的哥德式風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主要建築元素包括柱子、壁柱、踏板、內飾、拱門和穹頂。以下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10個代表建築。
  • 猶太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他們將這一時期的大量資料進行翻譯,推動文藝復興在不同國家的發展;研究及復興希伯來文化,參與這一時期的文化創作,增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繁榮。 猶太人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貢獻是西方學者的關注點,19世紀末史學家亨利希·格萊茨最先提出這一問題,並在著作《猶太史》中著重探討了文藝復興對猶太民族的影響和猶太人的貢獻。
  • 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興起
    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興起 2016年05月10日 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彩英 字號 內容摘要:機器世界觀和數學世界觀的確立機器世界觀(最初為鐘錶世界觀)和數學世界觀的確立,各種工具的發明和大量使用,使得二者在實踐性很強的行業中結合起來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給後人留下了哪些可以效仿的結構知識?
    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古典文化被看作有罪的異端,遭到排斥甚至殘酷的摧殘,古典柱式也幾乎完全湮沒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科學、認識世界、開發人的能力和個性、享受現實生活,需要打破基督教的牢籠。而基督教對人的統治非常強固,沒有強大的力量是難以對抗的。
  •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社會重構
    在他們看來,義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中世紀的終結,現代性世界的開端。但是,兩人的觀點有所不同。布克哈特認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是個人主義的興起,是「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代表人物是那些極重榮名的文人,如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等。與此同時,這種不受約束的個人主義也給義大利帶來了嚴重的道德問題。巴隆認為,布克哈特忽視了佛羅倫斯悠久的公社傳統。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汪毅 ‖ 抗戰時期成都的一次「文藝復興...
    具體表現在:一是文物遺存題材的同比性,即均系以非常典型的宗教題材(包括佛經故事或神的故事,而且具有敘事強和裝飾強的特點)的雕塑與繪畫作品形式存在的。它們分別具有量和質的規模,頗能體現兩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意志、文明高度,並能深刻影響世界文化。二是文物遺存民族性的同比性。
  •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文化消費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流行的騎士愛情小說  近年來,西方經濟史學界的研究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是現代消費社會的萌芽之地。這一時期,義大利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不僅為滿足生存需求的物質消費提供了基礎,更為滿足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費做好了準備。以接受人文主義教育,購買和收藏各類手抄本、印刷書,以及向藝術家定製或購買不同題材、不同形制的藝術品等為代表的文化消費活動成為當時義大利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特點。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因此被一些經濟史學家視作一場盛大的文化消費狂歡。
  • 佛羅倫斯為何能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世界藝術的中心?
    在政治地位上,佛羅倫斯也不弱,1865年——1871年,佛羅倫斯曾做過6年義大利王國的臨時首都,只不過,為了保護這座古城的完整性,義大利王國的首都在後來南遷至拉齊奧大區的羅馬。現在的佛羅倫斯市區,仍然保持著2000多年前古羅馬時期的格局,大量中世紀的建築藝術矗立在市區街道,給這座城市增添了許多古色古香的味道。
  • 文藝復興「復興」了什麼?它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義大利?
    「文藝復興」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藝術史家喬治奧·瓦薩裡在其《義大利藝苑名人錄》的序言中提出的。該詞源自義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寫為法文「Renaissance」,意為再生、復興,中文譯作「文藝復興」。這裡所說的復興主要是指復興古典文化,即古希臘羅馬文化。當時一些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提出「回到希臘去」的口號,聲稱要重新振興已湮沒的古典文化,使之「再生」。
  •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女子圖鑑
    · 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 1463-1494)畫像,收藏於烏菲齊美術館。《論人的尊嚴》這本書也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文藝復興是義大利歷史上最輝煌的文化運動之一,它通過接受、復興、利用和改造來自於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開展了一場在文化與藝術上的全新改革,並引發了整個義大利半島乃至歐洲大陸在政治及社會生活等方面深刻而持久的轉變,最終開啟了西方文明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 巨人的時代—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威尼斯等義大利城市,後擴展至歐洲各國。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其辭源為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重新出生。
  • 服裝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風格
    文藝復興(義大利語: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是一場發生在14紀中期至16世紀末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斯
  • 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高科技」?
    原標題: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高科技」?   展覽: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   時間:2018年3月27日至6月22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發端於佛羅倫斯,迅速擴展,開始於15世紀早期,延續到16世紀末。
  • 文藝復興時期——喬託
    喬託—文藝復興繪畫第一人,佛羅倫斯畫派創始人。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偉大先驅者之一。
  • 美第奇家族的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權力和藝術
    幾個世紀以來的學者已經解析了其中所隱藏的涵義和符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極具價值的藝術品和建築,它們的存在證明了時代的力量結構和財富分配。美第奇家族,在13世紀通過在商業和銀行業的成功在佛羅倫斯獲得了財富和政治權力。他們的作品使這個城市的許多文化和藝術生活黯然失色。
  • 它是法國最大王宮之一,收藏大量圓明園文物,2015年鎮館之寶被偷
    楓丹白露宮作為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我一直對它有著很深的嚮往,因為在這宮殿裡的中國館收藏和展覽了數百件來自亞洲的珍品,據說是西方收藏圓明園文物最多的地方,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有三萬餘件,但大部分秘不示人,只有幾百件對外展出。
  •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上)
    法國—佛萊芒樂派傑出的音樂家約斯堪· 德·普雷(JosquindesPrez,1450~1521年),他完成了從中世紀無名氏作曲家,經過後期一些鮮為人知的人物,向文藝復興時期極有個性的藝術家的過渡,他是在迷濛的歷史中顯現出來的第一位個性完滿的作曲家。約斯堪先在宮廷中供職,後又在教堂中任牧師。
  • 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佛羅倫斯
    公元前八世紀,伊特魯尼亞人於佛羅倫斯築城居住,公元前三世紀,羅馬人勢力延伸至此,成為羅馬的版圖,公元前59年,凱撒分封這個城鎮賜給了他的愛將。到了五世紀時,西羅馬帝國被蠻族入侵,進入歐洲的黑暗時期,直至十二世紀末期,才以城邦國家型態出現,強勢的商人工會掌控政權,佛羅倫斯邁向繁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