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感悟一一孤獨的思想者(之一)

2020-12-13 白浪情

孤獨不會產生在喧囂之中,孤獨乃是寂靜之水衝開的茶葉,只能由衝開這孤獨之茶的人在更廣大的寂靜中品味。

茶在春天的喧嚷中萌生,卻又在反覆的煎熬中濃縮,在徹底離開了喧囂的時候,它就濃縮成了一種孤獨。這就有些像火山留下的巖層,大樹留下的化石,英雄留下的歷史,聖人留下的書籍。許多的語言到了濃縮得無言的時候,就產生了孤獨。

那麼,這就像茶一樣,孤獨是有價值的,那價值也許正是它不可言說的價值。也就如品茶一樣,當孤獨被品味的時候,由於有了品味者的不同品味,孤獨也就有了千變萬化的滋味。

茶既然能解世間百毒;也就能夠重現世間百毒,孤獨也能化解人間百種醜態;當然,孤獨又能重現人間百種醜態。

孤獨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之一。因為人心也如茶一樣,它濃縮在那裡,以無言的外形包裹著各式各樣的浮想聯翩以及千變萬化的語言。

寂寞、寂靜之水能煎開孤獨之心的語言;喧囂、熱鬧之水也能煎開孤獨之心的語言。

寂靜之中對孤獨的體味是一種享受;喧囂之中對孤獨的體味是一種發洩。

低級人格品味的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也害怕寂靜;他們當然也害怕孤獨,他們討厭孤獨,千方百計地遠離孤獨。譬如他們會為一件外衣的色彩和款式滿世界地去比對,生怕和別人的 不一樣,他們更害怕別人說他們與別人不一樣。

高級人格品味的人欣然地與寂寞結緣,欣然地走進孤獨。他們會在孤獨中冥想,尋找獨立特行的人格方式,而這方式一旦被找到又表達的時候,創造就誕生了。

孤獨與茶一樣。不會品味孤獨的人是將茶猛然一口地吞下去,目的是讓它不再釋放出來; 學會品味孤獨的人將孤獨像茶一樣慢慢地衝泡開來,並且細細地體味。

無論怎樣的人生,都不可逃避永恆的孤獨。孤獨是一杯永遠也衝不淡的茶,因為人心本來就是不竭的欲望濃縮成的茶,有了欲望就必然伴生孤獨。

當人們害怕孤獨的時候就去追求繁華,然而那繁華的甜酒被飲用之後,會即刻消逝,孤獨卻仍然濃縮在那裡。繁華的甜蜜只能是孤獨衝泡的滋味的一種形態。

即使是將孤獨浸泡在愛情的瓊漿裡,孤獨也並沒有消退它的苦澀。然而因了心與心的相應,那苦澀會有別一樣的滋味。不過也需要小心地品味它,當人們毫無節制地狂飲這瓊漿時,卻反倒加快了面臨孤獨的速度。

塵俗一切的欲望和被滿足了的一切欲望之水,都不能夠衝淡苦澀的孤獨之茶。

乖張孤僻也許是孤獨的一種形式,然而在塵俗世界裡,它常常令人無法忍受。儘管在某一個人身上,它也許是高質量的孤獨。

低質量的孤獨其實是一種害怕孤獨和遠離孤獨的變態,乖張孤僻的外貌也就成了一種故弄的玄虛。

自傲孤高也常常是孤獨者的外表,但它也常常不被塵世所接受。然而高質量的孤獨者必然有 一種不同凡響的傲氣,可悲的是它往往又被更多的低質量的孤獨者以自命的高傲弄得混淆了。低質量的孤獨者破壞了孤獨,正如這個世界上有不少所謂的深刻,就是把淺薄攪渾。

因此,孤獨才與茶一樣,它只能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釋放自身。

逢人便說自己孤獨的人,說得越多,就越是遠離了釋放孤獨的環境條件。逢人便說自己沒有一點孤獨的人,其實已經被孤獨纏緊了身心,他是在用精神勝利的辦法消除孤獨,結果反倒被越捆越緊。

個體的孤獨會匯集成集體的孤獨,也會產生出集體的逃避孤獨的心理。他們團結起來,試圖打倒孤獨,然而孤獨依舊堅實地在那裡存在著。因為孤獨是不可能逃避的,所以他們集體製造出的這種氛圍,雖然有時也表現出了關懷的外 形,卻因為沒有理解孤獨的本質,這類行為的後面,往往是讓孤獨更孤獨了。

孤獨的奧妙就在於你只能直接地去品嘗它的滋味,只有完全地進入了孤獨,才可以消除所有變態的孤獨的纏繞。

「戰勝孤獨」這句話有著根本上的錯誤,它是弱者們害怕孤獨的故意喧鬧。等到喧鬧的塵埃落定,那孤獨仍然在遠處威懾著他們。

只有距離才能造出誘惑或者威懾的氛圍。弱者面對孤獨的難堪,是因為他們首先沒有勇氣接近這段距離。然而他們的懦弱都是有理由的,因為他們也沒有具備這種勇氣的能力。所以進入孤獨的勇氣決不是世人認同的匹夫之勇。

只有強者才能完全地進入孤獨。然而他們領略到的境界,決不是什麼「戰勝孤獨」,反而是 讓孤獨充實了自身。強者之勇當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大智大勇。其實大智者本來就是大勇者,正所謂海納百川能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善於搞小機巧,耍小聰明的弱者永遠地理解不了真正的強者。因為前者的行為往往是矯情的,做作的;而後者的行止全然是自然的,自覺的。所以,世間才有大智若愚之說,這便是強者在孤獨中得到了充實的明證。

有價值的財富被叫做有價之寶,無價值的財富被叫做無價之寶,孤獨也正是人間無價之寶。無價之寶往往藏在最無價值的塵埃裡。人們的悲哀在於,他們往往把無價值的塵埃當作了無價之寶,因為它們既醒目,數量也多,當然就容易得手。

當然,如果沒有人去盲從和膜拜塵埃,無價之寶也將會永久地混淆於無價值的塵埃之中了,是盲從者在不自覺中讓無價之寶有了不易被發現的價值。

苦苦努力去追尋無價值的塵埃也好,苦苦努力去尋求無價之寶也罷,其結果是兩者都能讓人們獲得某種價值上的滿足。然而經過種種努力之後,人們恍然發現所尋找的東西不能確定價值的時候,孤獨就會表現出另 一具面孔了,那是令人心悸的恐怖。對付這種境遇的最佳方式還是只能再度地進入孤獨,在孤獨中去認定那未顯現的價值。

真正的大智大勇者並非木訥,他們其實得不到安寧,他們甚至會有外表上的躁動,然而尋找到的卻是內心的安寧。

擁擠的人潮人海也是一種塵埃,孤獨就藏在那裡面;跌宕起伏的世事也是一種塵埃,孤獨也藏在那裡面。然而,全然地進入了孤獨的孤獨者是沉默的;然而,全然地進入了孤獨的孤獨者也是豁達的;然而,全然地進入了孤獨的孤獨者的心靈,將由此而永遠是安詳的……思想有時是一程風帆,可以超渡你到達幸福的彼岸;思想有時也是無邊苦海,可以陷落你於苦難的絕境。

傑出的思想往往會遠離人們,對於世俗的追求沒有誘惑的能力,因為它沒有華麗的裝飾;拙劣的思想往往會被人追捧,它能夠誘惑世俗的原因在於,它有著幻覺般的外衣。

思想是思想與思想者之間心領神會的對白。這樣的對白往往是無言的。如果有人逢人便講,我來告訴你一種思想,或者有人逢人便說,我已經領受了一種思想,那麼這思想無論是傑出 的還是拙劣的,都已經是殘缺的了。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追隨各種思想,最終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他自以為已經到達幸福的彼岸了,其實還停留在那無邊的苦海之中。因為這苦海之苦,正在於沒有風浪,他做了一次淺薄而幸福的遊客。

有的人一生都在與各種思想搏鬥,最後才為最傑出的思想折服,然後他全然地進入了這思想 ,和它一起閃著光。於是他便明白了,幸福的彼岸與無邊的苦海之間其實並沒有距離,因為思想早已包容了它們。

思想本身也是孤獨的。

低品質的人苦苦尋找的是思想的外衣,因為他們既害怕孤獨,更耐不住寂寞,這是他們通俗的性格。高品質的人苦苦尋找的是思想的內核,因為他們既能進入孤獨,並且能享受寂寞,這是他們擁有的命運。

思想是一種光,它照亮自身之後就不可抵擋地照亮了萬物。思想是太陽,它的外觀是壯 麗,它所照亮的事物像月亮,它的外觀是美麗。

美是真理的光輝,是自由的象徵,所以在生活行止的細節中,在藝術品種的鋪陳中,無不閃現著思想。然而 思想的閃光並不是真理的本相,而有些閃光由於多次折射的背景,早已完全喪失了原本的思想。

既然思想是高能量的熱核釋放,它可以映照萬物,也可以焚毀萬物。因為它的光輝太明亮,一樣會使你迷茫,因為它的位置太高拔,一樣會使你失去了重量。因此,傑出的思想者都是傑出的勇敢者。

思想也是一面鏡子。不過這鏡子是變化無窮的魔鏡。你在思想中看到的自身,並不是你客觀 的形象。在拙劣的思想中,往往你會高大無比;而在傑出的思想中,往往你會矮小得可憐。這思想之鏡中的形象,便是思想在你將要邁入思想之門的關口,給你出的第一道題。正確或錯誤的題解都在你手裡,那就是你的思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致謝!)

作者簡介:孫建軍,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0年出席全國青年作家代表會議,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調入四川省作家協會工作,歷任《星星》詩刊編輯、編輯部主任、副編審;四川省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等職。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創研室副主任、《作家文匯》常務副主編,國家一級作家。

責編:李郎傑《白浪情》

相關焦點

  • 文學創作感悟——孤獨的思想者(之三)
    正確的答案只能是這樣:我是你——思想的盡頭就是家園,於是我禱告上蒼,請別讓我流浪得離家太遠,在這個地方,我將歷經孤獨、苦難和思想的三重之門,最終奉獻安寧。人們,請對我耐心些,我將為你們奉獻一切。孤獨的思想者最終會進入安祥之境,那是他的家園。
  • 程弋洋/張偉劼/張禮駿:拉美文學世界,孤獨而熾熱
    從《哥倫布日記》到《徵服新西班牙信史》,再到徵服者們美洲冒險的相關記述,這些都可視為是拉美文學的源頭。 還有種說法認為,拉美文學起始於古代印第安人的創作。 印證兩種說法的是同一段歷史兩種立場的作品。殖民者和戰敗者的不同視角帶來了歷史記錄的迥然相異,也引來後世的爭議。
  • 來自封開的警察故事 從警廿九載感悟付諸文學創作
    來自封開的警察故事 從警廿九載感悟付諸文學創作 2020-12-14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煥亮:網絡給予文學創作更大平臺 海報新聞實現了我的文學夢想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梁雯 張珈瑋 畢勝 濟南報導12月12日,以「海內存知己」為主題的首屆海報創作者大會在濟南舉行,20位海報新聞的新老朋友作為參會嘉賓,共話與海報新聞的故事,暢談新媒體創作和傳播,並慶祝海報新聞客戶端上線兩周年
  • 義烏古今文學研究院文學創作研究碩果纍纍聲名遠播
    今(7)日正值碩果纍纍立秋時,從義烏市古今文學研究院獲悉:2019年以來,該院文學創作、理論研究成績斐然,湧現出眾多貼近生活、關注現實、紮根鄉土的作家和無愧於這塊土地的佳作。義烏市文聯古今文學研究院是我國首家縣域民間文學研究院,成立於2013年3月31日。該院成立七年來成果斐然,傲驕義烏文學社團。
  • 【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李雅芳| 在散文的創作中感悟思索
    退休之後,有了更多的時間投入文學創作,接連不斷的撰寫文稿,使我對散文創作有了更新的思想和更高的要求,回望自己多年筆耕頗有感觸,羽翼單薄,稚嫩。如今幾十載人生歷練和不斷的讀書學習,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進而去積澱文學底蘊。想對精神文化來一次深層次的探索。
  • 解釋世界的思想者:金牛座文學大咖TOP10
    金牛座的文學家,也沾染了這點思想者的習氣,喜歡在故事中顯現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過工具由哲學家的觀念體系改為了感官和對有象徵意味的現象的捕捉,因為——在金星的守護下——他們從事任何創造也同時堅持著對美的追求,所以作品往往思想性和藝術性兼美。第一等的金牛座文學家(如莎士比亞),只講故事,道理如鹽入水融在其中。
  • 悅讀世界:《百年孤獨》,唯有孤獨陪伴,不離不棄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雷那省阿拉卡塔卡,畢業于波哥大大學,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
  • 《百年孤獨》中的8個字,卻寫出了世間的人生孤獨,你知道麼?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1982年,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因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的故事主題《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通過這個作品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而樹立了其在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在聖地牙哥的一個海域上,一個古巴老人與馬林魚和鯊魚進行戰鬥的過程。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令人深思的10個句子: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作者被認為是一位天才,因為他將現實和幻覺結合了起來,並且運用在了文學創作中,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魔幻現實主義。作者馬爾克斯在1982年也憑此書一舉奪得當年諾貝爾文學獎。
  • 文學創作最終目的~將和諧生活,塑造靈魂進步到物質文明力量
    文學創作的目的,塑造人類美好的靈魂。駕馭生活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挺近。言之有物,字字句句有形象, 鮮活生動的人情、景色、事物,給人以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真實社會感受。讀作品,猶如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感動中國,感動社會,感動民心。從而成為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偉大動力。
  • 淺談殘雪創作對西方文學的借鑑和改造
    按照羅璠對殘雪與卡夫卡的比較分析,二人相似表現之一為:「對存在的探尋和對生存境遇的展示應該是他們在深層上的共同之處。」從卡夫卡和殘雪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思想的表達中,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致的推斷:他們所謂「對存在的探尋」、「對生存境遇的展示」,實際上體現的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叩問。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2020-04-1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翻譯家趙德明:「拉美文學是朵奇葩」
    略薩在總體創作實力上要遠勝馬爾克斯。略薩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在創作小說的同時涉獵戲劇和文學評論寫作,此外還撰寫《不可能的誘惑:維克多?雨果與研究》等文藝論著,堪稱是「學者型」作家。「馬爾克斯寫馬貢多並沒有真正超越地域性,並且《百年孤獨》出版後,他的創作是向下走的,後勁不如略薩足。
  • 將書寫歷史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始於司馬遷
    這句話說明了《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專著,還是一部文學作品。將書寫歷史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始於司馬遷。歷史強調真實性,文學創作強調可讀性,看似南轅北轍般的調性,被司馬遷兼顧統一。遠在商朝就有了史官,到了春秋時期,又出現了《尚書》、《左傳》記載歷史大事的作品。需要解釋一句,《尚書》中記載了很多古代事跡,古人也會把這本書當作史書看待。
  • 2020年繽紛斑斕的文學創作成就
    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03在文學的時空裡探尋人性深處的秘密2020年小說創作方面的收穫不輸往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推出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根植鄉土歷史與現實,聆聽八方風雨,描繪鄉親音容,用12個故事描摹獲諾獎後的人情世態,亦莊亦諧,令人深思。
  • 西藏文學創作基地「落地」六世達賴喇嘛故鄉
    江飛波 攝記者從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獲悉,近日,40餘名西藏自治區內外作家、學者走進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故鄉——山南市錯那縣,舉行勒布溝艾巴倉樂園「西藏文學創作基地」掛牌儀式。錯那縣勒布溝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森林覆蓋,風景秀美。該邊境縣為西藏門巴族主要居住區之一,具有豐厚的旅遊文化資源。
  • 莫言說,張煒「是一個勤奮的勞動者,深刻的思想者,執著的創新者」
    2020年初推出的《我的原野盛宴》尚在品咂中回味,張煒又出版了《斑斕志》,循著蘇東坡的生命軌跡,一個頑強抗爭、百折不撓的形象從歷史塵煙中清晰地走出來;而由灕江出版社推出的50卷《張煒文集》,讓讀者更感知到作家思想與詩性的豐富以及創作歷久彌新的奧秘,也為中國文學的閱讀研究提供了綿密厚重的文本。
  • 青春萬歲 — 與文學巨匠王蒙談網絡文學
    王蒙先生的專場講座「文學的世界」,亦如冬季午後的陽光般溫暖且舒適,我們此刻有幸和男神坐下來,面對面交談。文化仍然是社會的靈魂比如書籍出版,不是說大眾喜歡的書就是最好的,雖然可能會一時暢銷,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文學作品。大眾化可能會變得庸俗和低俗,這也是常有的事情。因為社會發展太迅速,會引起人們浮躁心理,乃至投機心理。不過他說,文學有這樣的表現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對於這個過程,我們無需悲觀,只需時間和沉澱。文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慢慢滲透的過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企業也好,對社會也罷,文化還是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