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學創作基地「落地」六世達賴喇嘛故鄉

2021-01-07 中國西藏網


圖為綠枝春花掩映下的勒布溝景色。 江飛波 攝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獲悉,近日,40餘名西藏自治區內外作家、學者走進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故鄉——山南市錯那縣,舉行勒布溝艾巴倉樂園「西藏文學創作基地」掛牌儀式。

錯那縣勒布溝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森林覆蓋,風景秀美。該邊境縣為西藏門巴族主要居住區之一,具有豐厚的旅遊文化資源。

日前,作家和學者在勒布溝召開倉央嘉措詩歌研討等文學交流活動,並舉行了勒布溝艾巴倉樂園「西藏文學創作基地」掛牌儀式。

作家們表示,此次採風活動,打動自己內心的不只是勒布溝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門巴族特色人文風情,更是近年來邊疆建設取得的跨越式成就和當地民眾的奉獻精神。

期間,作家們還參觀了麻瑪門巴族鄉鄉村文化建設和勒門巴族鄉特色小城鎮示範點建設等。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的「意外遺產」
    西藏拉薩大昭寺的八廓轉經道東南角,一座黃色的藏式土木建築格外醒目。這座看似普通的3層小樓,是傳說中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與心上人瑪吉阿米見面的地方。由於倉央嘉措的特殊身份,他和瑪吉阿米悽美的愛情故事在現代社會中廣為流傳。這座被認為是他倆幽會的小樓如今被改為藏、中、印和尼泊爾風味的餐廳,並以瑪吉阿米的名字命名。
  • 經典好書推薦《走過西藏》作者馬麗華,西藏紀實文學大師
    前三部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集為《走過西藏》,暢銷海內外,被評論界稱之為「中國當代文壇稀缺之物」,「在文學與人類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職類學工作者之稱,這四部長篇紀實亦被視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的開山之作。
  • 從俺答汗開始,才有了達賴喇嘛的稱號
    從俺答汗開始,才有了達賴喇嘛的稱號公元1578年(明萬曆6年),藏傳佛教格魯派(即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第四世傳人索南嘉措去青海、內蒙古一帶傳教。在傳教期間,與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相會於青海湖邊。俺答汗贈送他一個稱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
  • 《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白皮書
    清朝(公元1644―1911年)1644年,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清朝皇帝於1653年、1713年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喇嘛,自此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以及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達賴喇嘛在拉薩統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區,班禪額爾德尼在日喀則統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區。
  • 「珠峰故鄉」獲頒「西藏日喀則國家高海拔登山訓練基地」稱號
    中新社拉薩5月19日電 (張偉)記者從西藏自治區體育局獲悉,5月19日,有「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故鄉」之稱的西藏日喀則市,被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簡稱「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授予「西藏日喀則國家高海拔登山訓練基地」稱號。
  • 蒙藏兩族的第二次精神合流——三世達賴喇嘛與俺答汗的青海會晤
    蒙藏兩族的第二次精神合流,是公元1578年(明萬曆六年)格魯派領袖索南嘉措與蒙古首領俺答汗的青海仰華寺之會。一、西藏地區的政治格局格魯派作為西藏最後興起的教派,在15世紀初處於冉冉上升的起飛狀態。五世達賴喇嘛在《西藏王臣記》中寫道:「總的來說,他對於各宗,不分派別,均一視同仁,恭敬承事,甚為難得。」[3]但這段升騰的歲月相當短暫,隨著帕竹政權的衰落,其家臣仁蚌巴、辛夏巴(藏巴汗)相繼崛起。
  • 這個「六根不淨」的僧人,白天誦經晚上會情人,卻被後世傳為美談
    其實在他3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定為是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他就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在倉央嘉措的故鄉,他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仁增旺姆,即使身在布達拉宮,成了人人信奉的活佛,他依然對這位姑娘充滿了思念之情。
  • 親愛的故鄉,創作的源泉
    至於,在故鄉的這片熱土上,曾經丟失了多少流血的腳印?如果說靈感是創作的源泉,那麼冷靜思考,巧妙構思,就更能讓情節引人入勝。寫作也許有點寂寞,但不是無可奈何被人孤立的寂寞,而是從嘈雜的環境中,關上門來,靜靜享受獨自一人創作的世界,讓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覺沉迷於豔麗多彩的畫面裡。
  • 《文學的故鄉》:君自故鄉來,每一位作家都是一片土地的代言人
    文學是有故鄉的,文學的故鄉在作家的筆下,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綻放,故鄉裡的人們在特有的域上吶喊、奮鬥、堅韌地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形成了每個作家的特色文學。魯迅作品中紹興的背景、烏篷船是永遠忘不掉的情節;老舍京味京腔生活畫面的深雕細磨,一壺老茶裡有多少民國往事;莫言對高密東北鄉的廣闊生活的長卷書寫……土地不僅滋生莊稼樹木,也滋養人文風俗。
  • 百多年前西藏布達拉宮舊照,不同角度欣賞雄壯的布達拉宮與藥王山
    清雍正五年,西藏內部發生叛亂,藏王被殺。清政府為安定西藏局勢,決定從次年起設駐藏大臣。清乾隆十五年,時任駐藏大臣傅清、幫辦大臣拉布敦平定了意圖謀反的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扎勒,兩人也在變亂中遇害,駐藏大臣衙門遭焚毀。中央政府平息事態後,於1751年頒行《酌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駐藏大臣以及達賴喇嘛統馭下協辦藏務。
  • ZAGA探訪西藏最有名的手工藝作坊---雪堆白
    位於布達拉宮腳下古老的「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著西藏地區手工藝最高水平的管辦機構。在今日的西藏博物館裡,件件標有「雪堆白製造」的藝術品依然展現著昔日的輝煌。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五世達賴喇嘛執政時期,為了解決修繕和塑造大昭寺、布達拉宮等殿堂和佛像所需的技術人員等問題,將以「惹瑪崗」地方的銅匠大師傅公夏為首的一部分手工業者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組織,命名為「堆白」,意思是「能興建一切享受物品者」,將其廠址設在布達拉宮下的「雪」區(即拉薩布達拉宮腳下的一片地方,在其城牆外西側的廣場邊上,有一座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兩層院落),並給予特殊的待遇,這就是雪堆白的初始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生命的密碼: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畢飛宇》文 | 鄧傑朋友發來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看完覺得該寫點什麼。於是,打開電腦,新建一個文件夾,輕輕一敲,b f y,「畢飛宇」三個字便跳了出來。這是從現實故鄉到文學故鄉的視像闡釋,是懷抱土地體味人情寄託鄉愁的感性呈現。最讓我心動者,作家回到故鄉的所見所思以及近乎孩童式的真情流露,自然的純粹,熟悉而陌生。文學是一座橋。連接起作家的小說創作與故鄉情結之間內在聯繫。小說是一部史。記錄下作家的性靈成長曆程與他所處的鄉村世界。
  • 舊影專輯:神奇瑰麗的西藏
    西藏·1946年【Heinrich Harrer】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裡,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
  • 近代西藏當局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
    這是近代西藏地方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也是中國近代留學浪潮中頗具特色的一抹浪花。                  二十世紀初,清朝政府在西藏推行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系列改革,引起西藏地方政府領導人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不滿和恐懼,遂於1910年2月初奔到英屬印度。
  • 今日關注|中國(新鄉)小小說創作基地在轎頂山景區掛牌
    為繁榮新鄉市文學文藝事業的發展、助力新鄉市培育、挖掘更多優秀文學文學創作建設,促進新鄉市小小說的創作與發展,8月29日中國(新鄉)小小說創作基地正式授牌於轎頂山景區!8月29日上午,「中國(新鄉)小小說創作基地在河南新鄉轎頂山景區掛牌成立。同時,河南省七家純文學期刊組成的河南省文學期刊聯盟2020年年會也在此舉行。
  • 故宮院刊︱六世班禪東行前乾隆宮廷與扎什倫布寺的交往
    本文所依據的基本史料之一,是二世嘉木央活佛久麥旺波所著《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以下簡稱《六世班禪傳》),20世紀90年代藏族學者許得存、卓永強自藏文本譯出,此後廣為徵引。然而由於藏文史籍所涉學科甚廣,其中一些專有術語的翻譯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