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 | 廈門大學林聖彩研究組在代謝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1-02-20 iNature


iNature:2018年5月15日,廈門大學林聖彩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另外題為「Tip60-mediated lipin 1 acetylation and ER translocation determine triacylglycerol synthesis rat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Tip60和lipin1乙醯化在脂肪合成中的基本作用,並且適當調節lipin1乙醯化可能是減輕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紊亂/疾病的有前景的策略。

在真核生物中,三醯甘油(TAG)是允許生物體在營養缺乏期間存活的主要能量儲存分子【1,2】。然而,脂肪細胞中過量的TAG合成和儲存可能導致肥胖,這是一種全球性流行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3-7】。在大多數哺乳動物組織中,TAG生物合成主要通過甘油-3-磷酸途徑,通過保守酶包括甘油-3-磷酸醯基轉移酶(GPAT),1-醯基甘油-3-磷酸醯基轉移酶(AGPAT),磷脂酸磷酸水解酶(PAPs)/脂質和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s)。還值得一提的是,甘油激酶(GK)和甘油-3-磷酸脫氫酶都通過提供底物甘油-3-磷酸來促成該途徑。在小腸中,涉及單醯甘油醯基轉移酶(MGAT)的替代途徑是高度活躍的【2】。

作為以脂代謝障礙為特徵並具有幾乎完全脂肪損失的脂肪肝營養不良小鼠模型中發現的突變基因,Lpin1編碼催化磷脂酸(PA)去磷酸化形成二醯甘油(DAG)的酶,TAG倒數第二步合成【8,9】。除了其作為PAP的功能之外,lipin 1還作為DNA結合轉錄因子的共調節劑,例如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家族成員,甾醇應答元件結合蛋白1(SREBP1)和活化的T細胞的核因子c4(NFATc4)【8,10,11】。有趣的是,脂肪細胞特異性表達截短的脂蛋白1蛋白缺乏PAP活性但保留轉錄調節功能的小鼠表現出顯著減少的肥胖,表明單獨的脂蛋白1介導的PAP活性可以在脂肪細胞中的中間脂肪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12】。與其他TAG生物合成酶(包括GPATs,AGPATs和DGATs)不同,lipin 1不是完整的膜蛋白【2,8,9】。因此,它需要從細胞質轉位到內質網膜(ER)。然而,如何實現這種跨區域化過程並對脂肪酸的可利用性進行調節,目前尚不清楚。

HIV-1 Tat相互作用蛋白60(Tip60)是高度保守的NuA4乙醯轉移酶複合物的催化亞基,在DNA損傷修復,檢查點激活,p53導向的凋亡,衰老和自噬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13-15】。儘管Tip60主要作為轉錄調節因子進行了研究,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Tip60還通過直接相互作用和乙醯化非轉錄調節因子作為信號轉導通路中的關鍵介質,如Ras / p38信號通路和胰島素/ AKT信號通路,然而,Tip60的生理功能,特別是在體內成年動物的代謝控制中,基本上未知,因為由Tip60基因的破壞引起的早期胚胎致死性【16,17】。

在目前的工作中,廈門大學林聖彩研究組發現表達Tip60S86A等位基因的小鼠編碼活性較低的S86A-Tip60突變體,表現出肥胖症的嚴重減少,並且產後Tip60SA / SA雌性不能產生足夠的TAG來維持新生幼仔的存活。此外,林聖彩研究組發現lipin 1從細胞質向ER膜轉移以及TAG合成,本質上依賴於Tip60介導的lipin 1乙醯化,其被去乙醯酶Sirt1抑制。這些結果突出了Tip60和lipin1乙醯化在脂肪合成中的基本作用,並且適當調節lipin1乙醯化可能是減輕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紊亂/疾病的有前景的策略。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363-w

參考文獻:

1.Coleman, R. A. & Mashek, D. G. Mammalian triacylglycerol metabolism: synthesis, lipolysis, and signaling. Chem. Rev. 111, 6359–6386 (2011).

2. Ahmadian, M., Duncan, R. E., Jaworski, K., Sarkadi-Nagy, E. & Sul, H. S. Triacylglycerol metabolism in adipose tissue. Future Lipidol. 2, 229–237 (2007). 

3. Baur, L. A., Hazelton, B. & Shrewsbury, V. A.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8, 635–645 (2011). 

4. Krahmer, N., Farese, R. V. Jr & Walther, T. C. Balancing the fat: lipid droplets and human disease. EMBO Mol. Med. 5, 973–983 (2013). 

5. Kusminski, C. M., Bickel, P. E. & Scherer, P. E. Targeting adipose tissue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associated diabetes. Nat. Rev. Drug. Discov. 15, 639–660 (2016). 

6. Van Gaal, L. F., Mertens, I. L. & De Block, C. E. Mechanisms linking obesity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ure 444, 875–880 (2006). 

7. Font-Burgada, J., Sun, B. & Karin, M. Obesity and cancer: the oil that feeds the flame. Cell Metab. 23, 48–62 (2016).

8. Phan, J. & Reue, K. Lipin, a lipodystrophy and obesity gene. Cell Metab. 1,73–83 (2005).

9. Reue, K. & Brindley, D. N. Thematic Review Series: Glycerolipids. Multiple

roles for lipins/phosphatidate phosphatase enzymes in lipid metabolism. J.

Lipid Res. 49, 2493–2503 (2008).

10. Kim, H. B. et al. Lipin 1 represses NFATc4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in adipocytes to inhibit secre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Mol. Cell Biol. 30, 3126–3139 (2010).

11. Peterson, T. R. et al. mTOR complex 1 regulates lipin 1 localization to controlthe SREBP pathway. Cell 146, 408–420 (2011).

12. Mitra, M. S. et al. Mice with an adipocyte-specific lipin 1 separation-offunctionallele reveal unexpected roles for phosphatidic acid in metabolic reg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 642–647 (2013).

13. Doyon, Y. & Cote, J. The highly conserved and multifunctional NuA4 HAT complex. Curr. Opin. Genet. Dev. 14, 147–154 (2004).

14. Squatrito, M., Gorrini, C. & Amati, B. Tip60 in DNA damage response and growth control: many tricks in one HAT. Trends Cell Biol. 16, 433–442 (2006).

15. Lin, S. Y. et al. GSK3-TIP60-ULK1 signaling pathway links growth factor deprivation to autophagy. Science 336, 477–481 (2012).

16. Zheng, H. et al. A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cascade involving p38, Tip60,and PRAK mediates oncogene-induced senescence. Mol. Cell 50, 699–710(2013).

17. Hu, Y. et al. Homozygous disruption of the Tip60 gene causes early embryonic lethality. Dev. Dyn. 238, 2912–2921 (2009).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微信加群



iNature組建了PI/頂級文章群,成員主要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MIT等學校的數百位PI, 匯聚了眾多的青年千人,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等200多位;裡面包含了在Nature,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Cell Research等雜誌發表文章的作者/PI,歡迎發表了高水平文章的作者/PI加入。iNature為你打造一個高質量的學術交流群,iNature與你一起揚帆起航。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謝謝。可以先加小編微信號(13701829856),或者是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之後再進群。








溫馨提示:日前,iNature正式推出姊妹微信公眾號「iPlants」。「iNature」協助「iPlants」的成長及運行,iPlants 致力於報導和評論全球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同時,「iPlants」進行專家學者專訪,同時會推出各個領域的綜述性文章。 「iPlants」還設有招聘專欄,為PI免費發布招聘廣告。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iPlants」,了解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相關焦點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intensity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林旭研究組在花生替代精製穀物對代謝症候群影響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際營養領域權威期刊《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組的文章「Replacing white rice bars with
  • 長江師範學院李文峰團隊在榨菜營養功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長江師範學院李文峰博士團隊在榨菜營養功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以李文峰博士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Salted and unsalted Zhàcài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alleviated high-fat diet-induced dyslipidemia by regulating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2】Nature子刊: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doi:10.1038/s41594-020-0441-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武漢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 廈門大學材料學院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1902956 https://
  • 北中醫與耶魯大學合作在Nature發表文章,免疫系統研究領域又取得...
    2019年4月10日, 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教授團隊與耶魯大學David G.Schatz教授和熊勇教授團隊合作在抗體和T細胞受體V(D)J重排機制演化研究領域再獲新進展,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Article)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論文題目為  「Transposon Molecular Domest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AG Recombinase」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 合肥工業大學在有機砷汙染控制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胡真虎教授科研團隊在養殖廢水中有機砷汙染控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為畜禽養殖廢水中有機砷的去除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Roxarsone Degradation and in Situ Arsenic Immobilization Using a Sulfate-Mediated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為題發表在環境領域著名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 斬獲國家發明專利,登上Nature子刊!
    of FCA regulates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論文,該研究是在植物生物學基礎領域取得的一項標誌性成果。2018級博士生王雲鶴和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陶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學校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李培金教授為通訊作者,安徽農業大學為該論文第一通訊單位。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經費的資助。開花時間是關鍵農藝性狀,對作物產量和品質有重要影響,解析其作用機制對作物分子育種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地震波油氣探測的智能化表徵領域取得新進展
    自2012年以來,西安交大數學與統計學院高靜懷教授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油氣重大專項等的持續資助下,致力於解決緻密油氣勘探與開發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題。緻密油氣介質中地震波信息的多維度表徵與解釋」,高靜懷帶領團隊成員王治國副教授、王平博士、張兵博士、劉乃豪博士、李振博士等提出了一系列適用於緻密油氣介質地震波信息表示的頻率同步擠壓/時間同步抽取相空間變換系列,建立了一套基於機器學習的多維相空間地震屬性智能提取和解釋框架及其軟體模塊,在實踐中認識了鄂爾多斯盆地緻密氣儲層分布與產量間的冪指數關係,支撐了我國目前緻密油水平井最長水平段3035米的歷史紀錄,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構建一種能舒張血管的人造細胞 湖南日報12月11日訊 (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周娉) 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血管舒張則能治療疾病,避免惡化。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iScience 2019,
  •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生物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生物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3-HP)微生物合成新途徑構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化學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領域」頂級期刊Green Chemistry(2019, DOI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一、 Nature簡介: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17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儘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 Nature 子刊新研究表明,聞氣味會長胖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嗅覺神經元能夠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進而影響脂肪的代謝過程。劃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