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馬越1
你也許不止一次對宜家產品的名字感到困惑——弗拉塔、思庫布、尼斯、奧姆索……古怪的瑞典音譯名字乍看上去有點拗口,也很難讓人們感覺到和產品之間的聯繫。
不過宜家產品命名有一套自己的邏輯,而且堅持把產品名在全世界市場通用,算是強化宜家作為瑞典公司的品牌特色。甚至,宜家深知消費者不太會念產品名字這個事實,並會用產品名來「玩梗」。
譬如宜家最招牌的尼龍大購物袋FRAKTA及邊桌LACK,就有了新的臺灣名字——「福臺」和「樂和」,聽上去還挺喜慶的。
其實這是宜家為了慶祝進入中國臺灣市場25周年做的一次本土化營銷,為此還專門推出了視頻廣告。FRAKTA尼龍購物袋被描述成「遠渡重洋來臺灣25年,不改耐操的個性、熱心助人的它,一肩扛下臺灣人生活中的大小事,洗衣、買菜、批貨、搬家,甚至是,搬出舊關係,搬入另一段新關係,搬向人生各個不同的階段。歲月,沒有帶走它的堅韌,默默地為臺灣人分擔生活的重量」;而邊桌LACK也有自己的定位「遠渡重洋來臺灣25年,它是大家族裡的新成員,是雙薪小家庭裡孩子的玩伴,它是裡民服務處裡的常客、是公園榕樹下的固定牌咖、是出租公寓裡的老班底。歲月,沒有帶走它北歐的簡約氣息,反倒讓臺灣人的日常別有風情」。
從實際生活中的小角色入手,強調了宜家產品和臺灣人民生活的融入感,這時候問題來了:它的名字你會念嗎?接著畫風一轉,不要緊,宜家可以給它取更本土化接地氣的名字「福臺」「樂和」。
宜家正在加速海外擴張。僅在2018年,宜家就在全球共新增了19個零售點,首次進入印度和拉脫維亞市場,還計劃在2025年前在印度開設25家商場,在2020年以智利、秘魯和哥倫比亞為起點向南美拓展市場,並於未來10年內在南美開設9家商場。
毫無疑問,對於一個目前在全球運營超過420家門店的跨國家居公司來說,想要更好地適應當地消費者,就需要在標準化的基礎之上,靈活地響應不同市場的消費者的需求,而這也意味著,在品牌營銷上需要更加本土化。
本土化的營銷與外來品牌的形象反差常常能帶來趣味感。譬如宜家在2017年在哈爾濱的新開的門店,就以極富東北特色的文案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討論。介紹塑料收納盒稱「這盒子 能嘎哈?終結凌亂的後備箱 防凍塑料 特別適合哈爾濱的冬天」;「埋汰衣服沒地兒放 咋整」這時候你需要一個洗衣袋——老鐵是不是看著看著就讀出來了?
宜家哈爾濱門店文案
宜家哈爾濱門店文案而不只是哈爾濱,宜家在濟南、天津的門店文案也能讓不少本地人看了會心一笑,比如濟南店的「老師er 你知道嗎?」天津店的「介似嘛?」——簡直是一個有聲音的宣傳畫。
宜家天津門店文案
宜家濟南門店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