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這樣的觀點;
當你對他人的評價、期望、指責、命令等,被對方無視、輕視、忽視時,你就會表現出生氣、不滿、發脾氣。
同樣的,如果你將滿足感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上,你總會感到失望,因為這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
忘了在哪本書上讀過這樣一句「對他人的期待是一種暴力。」
剛映入眼帘時,這句話極為刺目。
我們怎能對他人無期待?
對父母、配偶(戀人)、孩子多少有期待,對職務、對工作、對收入、對孩子所上的學校,怎能沒期待?
沒期待還活個什麼勁呀?
這是真實的心理寫照。
「在兩人關係中,期待常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因為這是要求別人順從我們的意志。」
對這句話以前我經常很疑惑,總覺得不服氣,就覺得這句話講得太絕對了。
學了心理學以後才明白:
也就像父母給了孩子生命,那個生命是獨立的,父母無權要求一個孩子去滿足自己的出於恐懼出於比較而生出的種種期待。
超出原始期待的東西,必然會給自己以及被期待方帶來不健康的焦慮。
這個期待越高,焦灼越也就越嚴重。
換做其他的關係,也是如此,你沒有權利去要求對方更多,你的權利只有你愛或者不愛。
如果我們期望他人的愛或認同,就代表我們自己沒給自己。
持續抱怨對方沒有給我們什麼,其實反而阻礙了他們的付出。
如果我們懂得付出給自己,就能打開大門,讓其他人對我們的愛和認同進來。
我們會發現許多人不僅有能力,也願意付出。
在關係中,持續為對方負責與要求對方為自己負責都是越界的。
當對方沒有如你期望的那樣為你承擔,或者你持續的為對方承擔而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於是乎關係的衝突就產生了。
真相是沒有一個生命能夠為另一個生命負責。
每一個生命只能為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
所有對他人的期望都會變成失望。
讓對方為你承擔,你會沒有安全感,害怕失去這份依靠而變得患得患失,然後就有了控制和要求。
為對方承擔,你會對對方有期望和要求,要對方如你所願,也就有了控制和要求。
只要有控制和要求,關係變成了戰場,愛也會走遠!
夫妻關係如果只剩下了控制和捆綁,再好的感情也會消磨殆盡。
一個人的心不是靠搶奪和抓住就能留下,而是一顆心走向另一顆心。
如果一個人執著於「為什麼是我要改變,而不是他要改變?」
「憑什麼是我先改變?」
「為什麼對方會這樣對我?」
就會比較痛苦,如果多想想:「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我可以為我自己做些什麼?」
「我想要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怎麼做可以達到目標?」
愛不應是一種道德綁架
愛不能被證明,所以只能證明什麼不是愛,佔有不是愛,控制不是愛,哭泣不是愛。
關於愛,也有很多人在實踐著,期待對方對自己忠誠。
人都是渴望愛與被愛的,有的人習慣直接說出來,而有的人總是用憤怒來表達,雖然方式不同,但其最後需求是一樣的。
只是,有時憤怒未必是一種好的表達需求的方式,因為其具有破壞性,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到自己(氣大傷身)。
這是人進化來的本能反應
當然遇到危險時,採取措施保護自己,比如逃跑、武裝、躲避等等,這便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
在這個本能保護機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叫「預設」。
當有未知狀況發生時,人本能地會先預設它是有危險的,因為「預設」如果對了,我們就會保全性命;萬一「預設」錯了,只是讓自己白擔心一場。
兩相權衡我們必然會選擇弊端較少的。
當我們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時,也會啟用我們的防禦來保護自己。
這是生而為人被設計好的一道機制,因為人要存在最重要的是維繫安全。
愛,首先從愛自己開始,水滿自溢。
每一棵樹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供給枝葉花果養分,然後開花,芬芳所有經過的人。結滿果實時,分享給所有經過的人。
在你沒有充分給予自己之前,你無可給予他人。
你未足夠關照自己的感受之前,也無法關照別人的感受。
沒有愛好自己之前,也無法真正去愛別人。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