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要說的是閃光燈的分類,閃光燈主要是分為機身內置的閃光燈和外接的閃光燈,所謂的內置閃光燈,就是位於相機內部,直接安裝在相機內部與之一體的閃光燈,曾經只有輕便型的傻瓜相機才有內置閃光燈,單眼相機上並沒有安裝這一類的閃光燈,因此在沒有外接閃光燈的情況下,往往有很多不便,後來相機生產廠家開始在產品上增加可收藏式小閃燈,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拍攝,這一類閃燈一般安裝在單眼相機的額頭,非常接近觀景器的五稜鏡,是一個極為小巧的閃光燈組件,在使用時可以方便地彈起
早前在市場上,閃光燈系統還沒有開發出來,有一些聰明的廠商就把內置閃光燈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尼康為例,尼康的內置閃光燈不但有齊全的自動和全手動輸出模式,甚至連無線閃光燈中負責發出指令信號的功能都一應俱全,其他的品牌可能要自己準備額外的信號發射裝置,但是尼康只要一機一鏡一燈就能大玩高科技的無線閃燈系統
在數碼時代剛開始的時候,離機閃的發射器和接收器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完善,尼康的閃光系統是遙遙領先的,但是這種閃光燈也只能作為應急使用,這樣打出的閃光燈就和正面光一樣,出來的效果是無法使人滿意的,在逆光環境中拍攝人像,為了減少主體的陰影,就需要適當的利用閃光燈,對被攝體進行補光,此時如果相機是內置閃光燈的,就會顯得簡單而便捷。
當然認為太陽直射出來的光線太強的話,需要對閃光燈的強度進行限制,就可以在相機上調節內閃的光亮輸出。其實還有一些小方法是可以柔化光線,使用一張白紙或者其他具有一定透明度的物體,擋在閃光燈前,這樣就類似使用外接閃光燈向天花板打燈一樣,可以得到光線發散的效果,使用少量的閃光燈光線照射到被攝體上,而這種增光的效果,可以讓畫面暗部的光線看起來更加自然一些
也有一些小玩意,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柔化光線作用,不過光源還是直接面向被攝體,這始終是內置閃光燈的硬傷,如果不想帶外接閃光燈出門,可以準備一些這樣的小附件,遇到個別情況,也能用來應急
除了內置閃光燈,就是外接的閃光燈,那外接閃光燈具體分為哪幾種呢?總結之後大概可以分為三種,熱靴閃光燈,影棚閃光燈和微距閃光燈,首先說一些熱靴閃光燈。
什麼是熱靴呢?這是相機的一個小知識,也是需要了解的,熱靴是由英文hot shoe直接翻譯過來的,也有人叫燕尾槽,廣義的說熱靴就是各種數碼影像器材包括數碼單反,DV和傳統數位相機,連接的各種外置附件的一個固定接口槽,可連接的附件包括閃光燈,GPS定位器和攝像燈,麥克風等等。在接口裡面,設置了臨時性外接設備正常工作的電源接頭和音頻信號輸入接口,這些接口大多都是設計成暗藏在槽中的形式,有些還有熱靴蓋。熱靴表面有兩條平行的金屬槽,用來卡緊這些外接設備的緊固螺栓
但是對於一般的數碼單反來說,它的主要用途就是來連接和固定外置的閃光燈,數碼單反的內置閃光燈,閃光指數比較低,並且使用起來靈活度也不夠,甚至有些頂級的數位相機,單反或者無反根本不配自帶的閃光燈,這就需要熱靴來外接閃光燈了
這裡說一個知識點,熱靴單觸點的閃光燈,熱靴只能控制是否閃光,而多觸點的閃光燈熱靴還能控制如何閃光,簡單來說就是單觸點只能簡單地使用閃光燈的手動模式,而多觸點則是可以控制閃光燈的多種模式,例如TTL模式,自動閃光模式。不過如今的數碼單反全部採用多觸點的熱靴,只有少量相機採用了單觸點的熱靴,可以觀察一下手中的相機是哪種熱靴
很多人會將熱靴閃光燈定義為機頂閃光燈,這一點並不對,因為機頂燈必須是不能離開機頂的,是固定體或者是同一位置的,比如剛才看到的一個小翻蓋的那種才是機頂閃光燈。而對於熱靴閃光燈,經過創意可以離機玩出很多花樣,甚至可以完成很多艱巨任務的這種閃光燈,又有這樣一個標準的接口,俗稱叫做熱靴閃光燈。
像熱靴閃光燈這樣,是最常見的外接閃光燈類型,每個廠家都根據攝影者的需要,會推出高中低不同等級的標準閃光燈,以尼康相機為例,原廠針對數碼單反特性,推出SB5000,SB500和低端的SB300,多款不同等級的標準型閃光燈,這些閃光燈在使用時可以直接裝於機頂的熱靴上,只要打開電源,閃燈便能通過金屬觸點和機身進行互通。
再來說一點,對於現在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無反,圖中的富士這款中畫幅JFS-50,以及X-T系列的無反產品都可以使用現在新型號的這些熱靴閃光燈。過去對於無反來說,使用閃光燈是一個非常困惑的問題,不管是索尼,富士,還是奧林巴斯等等,都沒有太多選擇,現在的第三方面品牌,能看到的神牛等,都推出了這樣支持小型相機,或者無反相機的閃光燈,可以被廣大用戶有更多的應用途徑,更多的選擇餘地,那麼不同級別的閃光燈有什麼差距呢?首先價格高的肯定就是好的,目前主流的閃光燈都有TTL的功能,告訴閃光,鏡頭變焦還可以配合第三方的應用,比如使用控光附件,群組的設置功能,這是目前主流閃光燈都要具備的功能
對於熱靴閃光燈還是有很大優勢的,很多數碼攝影師,包括獨立攝影師,甚至自由攝影師所喜愛的,它既可以群組也可以單獨使用,既可以單兵作戰,也可以協同作戰。兩張圖片中就是一個單燈作戰到多燈拍攝的案例,對於簡單的任務,可以單人單燈,單機就可以完成,對於需要大功率完成的協同作戰拍攝,可以多燈多人多群組進行拍攝,所以說它既可以拆分也可以組合,大大方便了拍攝流程,整體非常有效,主要是輕便減負。
上面說的幾個功能,可能有人比較困惑,TTL是什麼東西呢?首先TTL是由英文詞組「through the lens」中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意思是通過鏡頭測光自動閃光,簡單來說就是光線穿過鏡頭,並經過相機內部的測光系統測量後,發射回來光線的強弱,閃光系統根據這些來計算閃光燈數值的強弱,就是根據目前的環境來提供準確的閃光強度
那麼對於新手來說,TTL模式是最簡單的閃燈自動模式,在大多數情況下,閃燈TTL能自行控制閃光輸出的強弱,讓主體得到適中的照明,TTL模式配合機身的P檔的模式,在整個攝影系統的自動化控制下,也能得到不錯的曝光效果,因此可以用於搶時間的抓拍,或者記錄性質的到此一遊,正因為具有如此優點,TTL也是新手入門閃燈攝影的基礎模式。
入門級攝影愛好者,再搭配閃燈曝光補償,就能自如地控制閃燈的亮度,那麼關於熱靴閃光燈,如果想要完全掌握,還是要實際操作後慢慢去理解。說完了熱靴閃光燈,接下來要講的是影室閃光燈,影室閃光燈與熱靴閃光燈最大的區別就是功率,影室閃光燈主要是提供給影棚去使用的,功率至少都是200瓦以上,甚至還有一些是1200瓦,而上面說到的熱靴閃光燈,強度主要是以GN來標誌,換算成瓦數的話,全功率輸出大概也不到80瓦,所以二者的唯一區別就是強度
如果在室內環境拍攝,熱靴閃光燈的功率就不太夠,就要換成影室閃光燈了,它的使用範圍也是有所局限的,因為是大功率進行拍攝,所以必須插著電源,而到了室外也並不是總能找得到電源,這就是它最明顯的缺點,不過它還有個更突出的優勢,就是回電速度,這是閃光燈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在選擇影室閃光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回電速度,這是關於在連接閃光燈時,連拍會不會存在漏閃的現象,一般的內置閃光燈和熱靴閃光燈回電速度都比較慢。
在拍攝的時候,如果要進行連拍就非常不方便,極大程度會出現漏閃的現象,對於影視閃光燈和熱靴閃光燈的優缺點,首先影視閃光燈的優點就是回電速度和功率大,缺點是體積大和不便攜帶,而且需要電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廠家也慢慢更新了自己的技術,出了一種叫外拍燈的設備,其實就是中和了熱靴閃光燈和影室閃光燈,是一個屬於新時代的產品,而且優點也是十分明顯,首先功率和影室閃光燈一樣,可以有200瓦,400瓦甚至600瓦的選擇,回電速度也是與影室閃光燈相媲美,但是比影室閃光燈要好的是,外拍燈無需插電源,它用的是鋰電池供電,在室外拍攝的時候,用這種外拍燈就會十分便利,首先可以提供足夠的功率,回電速度也能跟的上。
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功率比熱靴閃光燈大很多,所以重量也要比熱靴閃光燈重很多,便攜性會差一些,但是它也比影室閃光燈要插電源要好,其次就是不能在機頂使用,其實放在機頂使用是很方便的,有一些特殊場合,例如跟拍之類的場合,是根本沒有空間或者時間去慢慢讓架燈架的,放在機頂拍攝就能保證拍攝的效率,最後的缺點就是「貴」。在同功率上,一個外拍燈的價格基本是一個影室閃光燈的兩倍。
還有一個是環形閃光燈,這個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群體才會使用的,那就是微距攝影,也可以說環形閃光燈是專門為了微距攝影而誕生的,畢竟一般的閃光燈應付平時拍攝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在靜拍的時候就會顯得有些困難,為了滿足微距攝影的需求,環形閃光燈也就問世了。
在使用微距鏡頭進行拍攝的時候,要距離主體非常近,當鏡頭非常靠近被攝物體的時候,可能只有十幾釐米的距離,鏡頭的前端以及遮光罩的遮擋,一般的機頂外接閃光燈或者相機內置閃燈都不能接近被攝體,環形閃燈由於專門為微距拍攝設計,它們負責的發光燈頭不在機頂,而是用獨立的組件安裝在鏡頭的最前端,讓閃光在無遮擋的情況下,直接投射在被攝物體上,所以可以很多的完成任務。環形閃燈運用不同口徑的接環和鏡頭接合,高級的環形閃燈,還可以調整燈頭左右邊不同的角度來營造立體感,大多數的環形閃燈照明部,以纜線和控制電源部連接,少數的機型則是以具有電源的迷你燈頭及紅外線訊號主機來構成控制
說到這裡就差不多了,閃光燈的分類包括內置閃光燈,熱靴閃光燈,影室閃光燈,而影室閃光燈也分為有線和無線兩種,還有包括環形閃光燈,其實環形閃光燈是屬於特殊用途的閃光燈,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也用不上,只是特殊的微距攝影才用得上,對於這種特殊群體還有一種叫水下閃光燈,因為設計的曲面比環形閃光燈還少,就不多說了。沒有看懂的地方可以留言或者多看幾遍吸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