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攝影作品雖然沒有風景片場面宏大,震撼我們小心心。攝影師微距鏡頭讓我們領略微觀世界的精彩與神奇,同樣充滿不可抗拒的魅力。通常微距攝影作品的成像大小與實際大小的放大倍率約為1:1,微距攝影的放大倍率通常在1倍到50倍之間,嚴格來說應該在1倍到10倍之間。微距攝影最普遍的是 90-105mm 焦距鏡頭,能達到 1:1 放大效果。也有稍短一點的焦距,例如 50mm 或 60mm,與此同時,拍攝範圍也隨之縮短,必須近距離拍攝才行,不太適合拍攝飛行類昆蟲。
小編個人喜歡拍攝昆蟲,童年與小夥伴閒暇時捕捉小昆蟲,成為那個年代美好的回憶!很多攝影愛好者總是拍不出滿意的作品,小編和大家分享下微距拍攝的經驗吧!
先說相機設定,初學攝影愛好者經常碰到兩大難題:曝光與對焦。如果拍攝靜態並不怎麼怕人類的昆蟲,比如螳螂、螞蚱,或許它們腦細胞不夠發達,只要不驚擾它們,想怎麼拍都行。而對於拍攝蝴蝶、蜜蜂等比較敏感的飛行類昆蟲,曝光就比較困難,當人類靠近它們會不時飛起落下,這種情況下光照條件時亮時暗,或順光或逆光,如果採用手動曝光成功可能性很低,最好使用自動曝光。
我們在設置自動曝光設定需要設置曝光模式和測光模式。數位相機無論單反或微單都設有光圈優先、快門優先和ISO曝光三種自動曝光模式。然而拍攝飛行類昆蟲,快門不能太慢或太快,如果太慢不能捕捉動態下靜止畫面,快門太長會增加照片的「噪點」,小編習慣快門設置在1/800 秒至1/1250 秒之間,這個範圍快門速度,運動物體在底片呈現更為清晰的影像,如果快門速度降下來,運動的物體就會模糊。
我們知道曝光的三要素是光圈、快門、ISO感光度。將相機設置為手動曝光(M)模式,同時通過ISO 感光度進行調節,是正確的方法。
光圈大小方面,影響景深效果,我們通常認知使用小光圏,獲取足夠的景深也能拍攝出整體清晰的運動物體。有些攝影師反其道而行偏採用較大的光圏,追求朦化背景,從而更突出主體。
測光模式方建議採用多幅面測光(即尼康 矩陣測光、佳能 權衡測光、索尼多重測光)。這樣測光好處在於焦點位置所測得的亮度結果加權,符合飛行類昆蟲拍攝的對焦方式。如果攝影愛好者不習慣採用取景器的中點對焦,採用中央偏重測光也沒有問題,需要注意是設定中央偏重範圍的大小,範圍不易過大,以減少範圍以外的亮度幹擾因素。是不是越小越好呢!凡事要有度,範圍過少,亮度會低的問題就無法避免,自然會拍出截然不同的結果。不建議大家使用重點(spot) 測光模式拍攝。
解決了自動曝光設定問題,再說下對焦。自動對焦的設定選擇對焦方式,在拍攝移動物體需要選擇連續對焦。
高端數位相機採用新的對焦技術,比如索尼4D對焦、佳能雙核對焦功能:精度高,運算簡單,對焦準,覆蓋範圍大。不損傷畫質等優點,索尼目前最好是做到全畫面93%為相位對焦區域,佳能雙核對焦可以細化到像素內的相位差,所以精度高。對於我們微拍移動主體對焦很方便快捷,不會錯失精彩的一瞬或對焦不準確導致拍攝失手的問題。
任何相機都無法做到百分百對焦準確,配合快速連拍尤為重要。我們常在拍攝時遇到這樣囧境,還沒有準確對焦時是拍還是不拍呢!數位相機提供一個:對焦優先還是快門優先的選擇。對焦優先在不合焦的情況下,即使按下快門鍵也不能釋放快門;若選快門優先,任何時候按下快門必定釋放拍攝。拍攝移動主體,小編建議選用快門優先,等你對焦準確了,飛行類昆蟲早跑了,很多攝影佳作都不是對焦清晰,或許意境才是動人之處吧!
如果想要拍攝飛蟲,最好是挑選天氣暖和的時候,昆蟲更願意在戶外活動。另外,陰天裡拍下的微距照片,要比晴天的光線更柔和一點。在微距攝影過程中,用什麼種類的閃光燈都行,大多數情況,數位相機的內置彈出式閃光燈也能拍出不錯的照片。嚴格來說,微距攝影在很多情況下並不需要閃光燈,不用閃光燈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用自然光拍出更加自然的照片。
最後小編溫馨提示下不要總想用最高放大率拍攝照片,往往能拍出好看並且有趣的照片才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