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共情·聯接」當代藝術展:後疫情時代的失樂園

2020-12-26 澎湃新聞

展覽|「共情·聯接」當代藝術展:後疫情時代的失樂園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20-12-2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2020年即將過去,後疫情時代,該如何反思2020年?近期,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了以「共情·聯接」為主題的展覽,意在探討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人類與技術、人類與自然、藝術與生活,以及當下與未來的聯接。

展覽現場

「個體·群體」:時間的紀念碑

如何從情感的角度理解個體與群體的關係?情感體驗存在於個體之中,而群體由具有共同情感基礎的個體組成,個體如磚,群體如牆;令我們渾然一體的是共通的感官體驗。這也是第一單元「個體·群體」所反思與展示的。

展覽現場,一家三口在觀看《金色之名》

展覽的第一件作品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耿雪的作品《金色之名》,在雙屏影像中,由泥土塑造的人物在黑白世界中不斷前行,影像開頭呈現出一個黑白的世界,是人間也是隔世。耿雪介紹,故事情節中的人物用泥土塑造, 賦予人物身軀粗糲的質感,同歷經創傷一般,象徵著那些不可迴避的困境和磨難。故事的脈絡則暗示著人必須主動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和現實。泥人在集體創造一件巨大的未知全貌的擎天大物,這大物內在是金色的世界,發出召喚和誘惑的光色與聲音,人類集體在前僕後繼地為它勞作,不惜犧牲彼此:他們取出自身或對方的一部分,獻祭給這個大物,大物卻不斷吞掉為它勞作的人類。 

《金色之名》有多重隱喻:我們的低頭勞作是否真的有意義,而那個散發著金色光芒的理想世界,真的值得我們犧牲無數個自我去奔赴嗎?而隨著人類所處的環境的變化,我們也在不知不覺地被異化、被改變。與此同時,屏幕嵌在雕塑裡被安置在地面上,金色世界裡是翻滾著的人物,仿佛被放置在金色「臍帶」裡。

《金色之名》屏幕嵌在雕塑裡,並被安置在地面上

青年藝術家牛文博的作品《片刻的記憶NO.2》中,藝術家收集了一個家庭從80年代末到2000年使用過的家具,把家庭做成一個紀念碑式的立體造型,藝術家現場導覽中說:「人們往往在關注一個家庭的歷史的時候會主觀地記錄一些人或事,而忘記那些曾陪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的器物。它們身上的溫度、記憶都是我們的珍貴財富。」牛文博通過對一個家庭的器物進行觀察和再造,製作而成這座類似「紀念碑」似的裝置作品,作品在一個幾何形的大輪廓下集結了一個家庭一段時期的器物,更像是一個家庭記憶的「斷代史」。

裝置作品,《來自陌生人的秘密》

裝置《來自陌生人的秘密》由上千張明信片組成,每張明信片都承載著一個來自陌生人的秘密。 藝術家江夏然試圖用這個藝術事件幫助那些旅途中的陌生人留住被埋入時間的生命與往事, 讓它們再一次被人發現和留存。作品收集並使用了數十甚至有百年歷史的老明信片,它們一面影印著歐洲最表層的視覺印象,而另一面卻書寫著歐洲最內裡而隱秘的人情。

展廳中呈現的老明信片

展廳中呈現的老明信片

「抗疫瞬間」

展覽的第二個單元是很有「時效性」的創作,其中,參展作品《見證——你是我最牽掛的人》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記者李舸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帶領中國攝協小分隊前往武漢,歷時66天為全國各地支援湖北的346支醫療隊、四萬兩千多名醫療隊員拍攝現場肖像,期間共拍攝了42000多張照片。

作品《見證——你是我最牽掛的人》

現場也再現了藍色的遮布簾、床頭柜上的心電圖機、聽診器。

主辦方介紹,很多在武漢參與抗疫的醫療隊員下班後,都會通過微信安撫最牽掛的患者、為他們下載各種資訊舒緩心理壓力。因此患者們一旦病情好轉或出院前,一定會和醫療隊員合影。於是李舸請醫療隊員短暫駐足在定點醫院緩衝區的飯桌邊或淋浴間門口,舉起他們珍藏有這樣合影的手機,摘下口罩拍下了這組特別肖像。

王雷《師疫制度》

全球化抗疫時代,全世界的人民都以「戰士」的身份參與著這場與新冠疫情的鬥爭。口罩成為最有效、最直接的防禦形式之一。尤其在 2020 年,口罩的意義已變得非同尋常,它不得已變成了人們外出不可缺少的「裝備」。藝術家王雷的《師疫制度》用與疫情有關的各類報紙進行撮線及編織,製作出365個口罩,以展望的形式祈願全球人民以有效的防禦手段制止疫情。

《數字失樂園》

展品《數字失樂園》將眾多GIF視頻組成一個景觀裝置作品,將影像的二維圖像轉為三維的場域與空間裝置,觀眾能在一個充滿GIF 電子屏的景觀裝置中,體驗數字影像的現場感。影像包含61個作者以「失樂園」為主題創作的GIF作品,展現眾多作者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情感。

崔譯《夜冥冥·耳語》

崔譯《夜冥冥·耳語》

藝術家崔譯的《夜冥冥·耳語》 用裝置的紅色管道結構在視覺上與天花板的消防管道相連,在空間中延伸、融入並強化了「非白盒子空間」本身的工業氣息,她也用鋼筋來模擬樹枝,置入很多綠色植物,以此來觀照著那些在管道的「枝椏」間尋求生存的自然植物和工業剩餘。

技術革新帶來了什麼?

科技改變著人類,從思維方式到行為特徵,第三單元的作品以人機互動的方式,探討了科技改變人類的方式、速度以及後果。機器不再只有服從,而是在與人類的互動中日益聰慧,對人的影響和支配逐漸形成,藝術家們也在思索:人類的技術革新,究竟會帶來一個美麗新世界,還是滑向智能壟斷的黑洞。

胡曉琛、亓夢婕、陳天翼的《人工智慧真的懂你嗎?》

胡曉琛、亓夢婕、陳天翼的《人工智慧真的懂你嗎?》通過實時抓取網絡上的最熱門視頻數據,將最熱門的視頻圖像和信息投影在展覽的地面上。當觀眾走過投影區的時候,體感設備和攝像頭將自動捕捉人的動態影像,同時通過機器 學習的算法將和人的影像數據和抖音上獲取的實時數據進行配對,並推送到牆面人形的投影上。作品同時通過對短視頻的聲音進行提取,運用算法進行音樂的重組、解析和重構,呈現 出與人體動作相呼應的動態變化。

黃筱茜, 《呼吸共同體》

黃筱茜, 《呼吸共同體》

黃筱茜的 《呼吸共同體》 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球的特殊時期創作的作品,當全人類面對共同挑戰時,人類在處於同呼吸共命運的整體中攜手同行。作品集互動燈光裝置、智能可穿戴及遠程交互於一體。通過可穿戴裝置採集人體的數據信息,探討未來對人體數據的採集形式, 採集樣本取自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及地區。通過燈光裝置展示採集到的人體溫度信息,光在一呼一吸間,再現人體生命信息。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費俊也在現場講解了他的作品《有趣的世界》裝置二,它是一個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交互式敘事裝置,裝置中的網絡攝像頭會基於圖像識別技術來捕捉每一位現場觀眾的外貌、表情和衣著的色彩等特徵要素,基於「以貌取人」的敘事模式,帶觀眾去往世界上與你相關的三個地點。這次作品的圖像全部是以用戶上傳的圖片和家庭錄像為核心,建構一種獨特算法所構成的、圖像與圖像之間的複式關係。

展覽的第四單元也展示了華熙「雲中系列」的十年曆程回顧,十年間,「雲中」足跡遍布祖國大地,深入西藏、四川、遼寧、內蒙古等50個城市的少數民族居住地進行採風。此次展覽為華熙集團發起的「雲中系列」中國原生態文化項目活動之一。該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7日,免費對公眾開放。同時該展入選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第十七屆海澱文化季項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共情·聯接,當代藝術展,時代美術館,藝術與生活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正式開館 帶來首展「重生」上海當代藝術展
    11月13日,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正式開館,是上海虹橋商務區首個擁有國際語境的當代藝術機構,帶來首展「重生」上海當代藝術展。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正是在閔行區政府、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和社會各界的指導、關懷和支持下應運而生。
  • 藍色海岸 · 第二屆煙臺(國際)當代藝術展盛大開幕
    藍色海岸·第二屆煙臺(國際)當代藝術展已於11月21號15:00在煙臺城市美術館盛大啟幕。,煙臺市美術家協會當代藝術委員會和煙臺城市美術館共同承辦,魯東大學王度工作室、非藝術工作室、魯東大學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和法國尼斯地中海之星中法藝術家協會共同協辦的「藍色海岸·第二屆煙臺(國際)當代藝術展」在煙臺城市美術館隆重開幕。
  • 華熙集團「雲中系列」十周年音樂會 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啟
    「雲中」系列持續挖掘、傳承與推廣即將消逝的傳統民族文化  2020年的「雲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項目內容分為「共情•聯接」主題藝術展、互動體驗以及「雲中」系列重頭戲之一的音樂會在2020年12月4日至13日期間於華熙集團旗下北京時代美術館上演。
  • 2020深空石器時代宇宙藝術展
    2020年8月1日,由紐約DIP藝術基金會,九天微星,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深空石器時代(Stone Age of cosmos) 將全球首個衛星與當代藝術結合的展覽首發到宇宙太空環境中展示。這是第一次摒除國籍的區別將全球10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在太空中展出。
  • 「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
    11月8日,「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此次展覽作為「2020北京798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主辦,北京央美文化藝術中心承辦,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偉擔任學術主持,孫菁、韓琳聯合策展。
  • 審視廣東油畫發展流變:廣東第七屆當代油畫藝術展在廣州展出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圖/主辦方提供12月4日,廣東第七屆當代油畫藝術展(廣州站)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本屆油畫藝術展總共有238件作品入選,這裡將展出其中的122件。展覽現場廣東油畫多元化追求本屆展覽旨在探索當代油畫藝術在新的環境與文化背景下持續多元發展的可能性,藝術家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討個人與時代的關係。
  • 看展|潮動-2020當代藝術展
    2020入冬,京北再添藝術打卡地,由上方美術館和時代空間聯合主辦的「潮動——2020當代藝術展」日前在北京寶隆藝術區的上方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蔡萬霖、範曉妍、華成、景曉雷、李承九、劉銧銧、劉天憐、劉溪子、南方、田曉磊、王開方、夏航等藝術家的作品。圖為南方的作品,將宣紙手工裝裱在實木滑板上的新型創作。「滑板」目前是他藝術態度的全新載體,人類流行文化中的卡通人物穿戴著當下年輕人最夢寐以求的各類潮流時尚單品。
  • 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10日在青島開展!免費開放持續1個月
    12月7日,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於12月10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每周二至周日9:30-16:00免費對外開放。此次展覽邀請9位義大利當代藝術家參展。其中,文辰佐·魯夏諾、安德烈亞斯·塞諾納、賈科莫·科斯塔三位藝術家曾經參加過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威尼斯雙年展;朱利阿娜·斯託裡諾、克裡斯蒂安·比亞斯、文辰佐·米薩內利三位藝術家均系佛羅倫斯美術學院教授,這座學院有著「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和「寫實主義大師匯集的皇家美術學院」之稱。
  • 「光陰:當代藝術展」 |石建軍
    展覽名稱:「光陰:當代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1年1月9日—1月19日 展覽地點:北京龍吟雅風視覺藝術中心美術館
  • 看展 潮動-2020當代藝術展
    2020入冬,京北再添藝術打卡地,由上方美術館和時代空間聯合主辦的「潮動——2020當代藝術展」日前在北京寶隆藝術區的上方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蔡萬霖、範曉妍、華成、景曉雷、李承九、劉銧銧、劉天憐、劉溪子、南方、田曉磊、王開方、夏航等藝術家的作品。
  • 藝術界為反種族歧視發聲、巴塞爾藝術展取消、國內展覽熱度持續
    而巴塞爾線上展覽會將不受影響繼續舉辦,第二個巴塞爾藝術展網上展廳會於6月19日至26日推出。(圖片來源:Art Basel)歐洲多地博物館、美術館恢復開放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節奏放緩,封閉三個月之久的歐洲博物館和美術館迎來曙光,上周又有部分機構宣布開館,在嚴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情況下接待參觀者。
  • 線上展覽|「巴海拾遺」 2020當代海派剪紙新語彙藝術展(上)
    「巴海拾遺·2020海派剪紙新語彙藝術展」作為上海大學與上海市楊浦區文化和旅遊局、楊浦區圖書館的公共文化藝術合作項目,秉承保護非遺、活化和創新當代藝術新語彙的精神,傳播海派剪紙藝術,繼承中華優秀民間文化傳統,將文化火種播撒在千家萬戶。
  • 第九屆「抽象世界-匈牙利當代藝術展」成都開展
    當下正值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通過這樣的藝術交流方式,共克時艱,向全國人民乃至世界傳遞一份溫暖大愛。「非常榮幸這次能與匈牙利駐重慶總領事館、維岸畫廊一起主辦《抽象世界-匈牙利當代藝術展》,匈牙利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一帶一路」倡議與匈牙利的發展戰略高度契合。
  • 成都「經典匯」聯手西班牙共同打造後疫情時代藝術新模式
    ,紛紛閉館、停業、延期甚至取消,整個行業在疫情的影響下,一方面,線下藝術展覽與交易陷入停滯,另一方面,數字文化消費,各種雲端看展覽、線上藝術品交易,卻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藝術行業已經發生了某些不可避免而意義深遠的變革。
  • 藝術家許皓攜新作亮相當代威尼斯2019ITSLIQUID國際藝術展
    曾獲美國亞洲藝術基金會「傑出藝術家」獎項的新一代東方表意主義新銳藝術家許皓攜新作CONNOTATION、GALAXY亮相當代威尼斯2019ITSLIQUID國際藝術展。此次展覽是主辦方ITSLIQUID GROUP舉辦的第六屆當代威尼斯藝術展,其舉辦的往屆威尼斯平行展覽曾在威尼斯著名的場所和歷史建築中展出,例如多爾芬·博拉尼宮,弗蘭基尼宮,卡薩納爾迪宮和THE ROOM當代藝術空間,共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藝術家參加了展。
  • 大學城美術館 | 公諸同好:格拉斯哥當代藝術展暨格拉斯哥美術學院...
    近日,由廣州美術學院,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公諸同好:格拉斯哥當代藝術展暨格拉斯哥美術學院中國留學生作品展」在大學城美術館開幕。  嘉賓合影  「公諸同好:格拉斯哥當代藝術展暨格拉斯哥美術學院中國留學生作品展」展覽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格拉斯哥美術學院的教師作品,其中不少藝術家享有藝術殊榮,包括透納獎入圍者、約翰莫爾獎獲得者、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者等
  • 斯德哥爾摩舉行當代中瑞書籍設計藝術展
    9月1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觀眾參觀當代中瑞書籍設計藝術展。新華社發(魏學超攝)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9月19日電(記者付一鳴)「華彩書香—當代中瑞書籍設計藝術展」1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展覽旨在為當地社會了解中國優秀圖書設計和優秀設計師提供平臺,並為中瑞兩國在該領域的交流合作創造機遇。
  • 藝術的展覽和展覽的藝術——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和功能
    展覽如果是觀察歷史和藝術批評的沃土,由於其具有實驗性、臨時性和短暫性,並且反覆更迭,在近十幾年中,展覽已經確定成為藝術品生產最重要的沃土,並以此為出發點用來了解我們的時代。在大型展覽中,這些作品成為了國家形象的廣泛宣傳方式,通過在藝術系統中介紹市場規則為商業和經濟發展創造契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藝術能夠圍繞生活生產和現代性的普及觀念展開,而不是僅僅蜷縮在「精英性」的會客廳,此後,現代性的標誌機械美學接管了當代展覽的想像力,例如1934年菲利普·詹森在紐約現代博物館的「機械藝術展」,四百件日常物件向公眾展示了現代文化生活的模式典範。
  • 疫情之下,全球藝術展的「春季之變」
    亞洲也遭遇類似情況,以往的3月,都是香港藝術氣氛最熱鬧的時候,隨著巴塞爾藝術展主辦方宣布2020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取消,這個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迎來了挑戰,主辦方將總價值約2.5億美元的藝術品改成為網上展覽,供全球買家在線「掃貨」 ,給參展畫廊提供一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