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當新冠病毒開始在各國蔓延時,人們似乎更能理解全球化的含義,它的影響不僅是貿易受阻和旅遊業停滯,藝術界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受疫情影響,各國原計劃開展的藝博會、重要展覽相繼受阻,多國博物館仍處在關閉期,跨境藝術合作更是迎來了難題。
病毒傳播下的盛會之變
這本應是一個繁盛的藝術季,但隨著3月2日羅浮宮關閉的消息傳出,似乎拉開了全球藝術一段艱辛的旅程。隨之傳來的是藝術品市場的消息。素有「可交易的博物館」之譽的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 TEFAF )定於每年3月初在荷蘭舉行,雖然本屆TEFAF如期而至,但隨著一位義大利參展商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展會匆忙提前結束,全球頂級古董商和美術博物館的購藏者不得不因此改變行程。亞洲也遭遇類似情況,以往的3月,都是香港藝術氣氛最熱鬧的時候,隨著巴塞爾藝術展主辦方宣布2020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取消,這個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迎來了挑戰,主辦方將總價值約2.5億美元的藝術品改成為網上展覽,供全球買家在線「掃貨」 ,給參展畫廊提供一定支持。歐洲國家和疫情持續賽跑的狀態也影響著與中國的落地合作,義大利原計劃於5月開幕的「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目前已推至8月,展期縮短三個月,已獲準入展的中國藝術家只好推遲計劃,原地待命。
相比之下,亞洲國家藝術機構的做法顯然更為謹慎。3月4日,東京藝術博覽會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消息,考慮到當前病毒的傳播,東京藝術協會自願中止並取消「2020東京藝術博覽會」 。這與日本首相此前於2月26日宣布的「暫時關閉由文化廳所管的國立美術館、國立博物館」的政策不無關聯,該閉館政策從2月27日生效至3月16日,之後的開館計劃將視具體情況而定。與藝博會之變波及的藝術品市場相比,美術館和博物館的關閉預示著人們日常活動空間的進一步壓縮,即便不是那裡的常客,依舊能感到形勢的不樂觀。受到該政策影響的就包括東京國立博物館,截至4月19日,當記者訪問該館網站時,仍看到處於臨時閉館狀態的提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臨時特展了,其中就包括「文徵明及其時代」特展,特展除了展示文徵明的作品外,同時呈現列於「吳門四家」的沈周以及同時代畫家的作品。由於今年恰逢文徵明誕辰550周年紀念,加上他的書法及繪畫在日本影響深遠,展覽作為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重要項目備受歡迎和矚目。該特展原檔期定為1月2日至3月1日,在閉館政策下已中止展示。
在中國的海外藝術項目
那些「滯留」在中國的海外展覽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日本援助物資走紅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記載於1298年的《東徵傳繪卷》中的第一卷,這件描繪鑑真與日本文化交流不解之緣的文物原本於去年12月17日至今年2月26日在上海博物館「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裡展出,但因疫情臨時關閉,當3月13日上海博物館恢復開放後,經與日方協調,展期延長至4月5日。此外,上海藝倉美術館重磅推出的「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和位於上海老碼頭創意園裡的國際80年代博物館「克羅埃西亞80』 SMUSEUM亞洲首展」也採取不同程度的延期方案。相比之下,尚未進行的藝術展覽要稍許幸運。
早在今年1月,主辦方便隆重宣布「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即將登陸上海外灘壹號的計劃,屆時將呈現來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57幅法國印象派大師真跡,其中包括莫奈《睡蓮》《紫藤》 《玫瑰》在內的重要代表作。由於新冠病毒對雙方國家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觀展效果的考慮,原定於3月13日至7月12日展期也改至12月11日至2021年3月22日,為此主辦方相應調整了原先體驗票的使用時間,不過對於這位印象派大師的真跡,即便再等一等也是值得的。
北京藝術機構的海外合作目前也處於擱淺狀態。按照展期,「第四屆今日文獻展『縫合』 」在今日美術館閉館期間結束,據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計劃在美術館開放後延期該展覽。近年國際交流成果斐然的中國美術館雖然沒有藏品滯留海外的狀況,但原本豐富的展出計劃也受到影響。據該館國際事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美術館正在與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俄羅斯藝術科學院、義大利佛羅倫斯繪畫藝術學院、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等境外機構洽談合作,在保持密切聯繫的同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覽部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國際展覽和海外機構合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清華藝博也相應推遲原本的國際展覽計劃,雖然處於閉館期,但原定於3月期間結束的「昂託安·莫蒂耶:墨行光影」「途·象—— 『上合組織』成員國肖像畫藝術展」兩項展覽均
按時撤走。目前,尚未開放的美術館與博物館除了進行日常場館防疫和安全保衛等工作外,工作人員和外方機構保持著線上溝通。
虛擬展覽下,大師依舊是亮點
對於無法到場的觀眾,眾多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將展覽搬至網絡,推出可供線上觀賞的「虛擬展覽」 。「在任何地點,探索大都會」 ,這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首頁的歡迎詞。儘管其150周年的館慶計劃擱淺,但閉館期間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放在線資源,提供藏品、藝術史、在線圖書館、公教資源、 360虛擬展館參觀等資源,觀眾還可以在線觀看裡希特等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從相繼宣布閉館時起,國內各博物館的在線展覽和在線藏品紛紛上線,另有策展人或講解員通過直播帶領大家「雲看展」 ,按期推出藏品專欄,學習知識。
當展覽或藏品轉為線上後,無疑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線上預示著更大的信息流,觀眾可選擇的空間很大。當藝術品在數位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導向下展示時,觀眾會自主選擇豐富且多關聯的閱讀信息,這時那些歷史豐厚、藝術傑出的作品往往更佔優勢,比如大英博物館藏敦煌壁畫、龜茲古代壁畫等等。這期間,受美國政府資助的史密森尼學會也放出「大型彩蛋」 ,向公眾開放280萬張高清圖片,涵蓋19座史密森所屬的博物館、 9座研究中心、圖書館、檔案館及國家動物園的高解析度2 D或3 D圖像,諸如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的中國南宋摹本顧愷之《洛神賦圖》等。觀眾不僅可以在線端詳藏品的細節,以及紋理、龜裂帶來的年代感,還可單獨檢索,免費下載使用。與此同時,「不甘寂寞」的還有藝術家,美國藝術家KAWS突破傳統創作條框,使用AR科技創作,觀眾只需手機應用,KAWS的作品即可現身眼前。
在這個特殊階段,從博物館人到藝術市場從業者,再到普通觀眾,「線上」幾乎成為了大家口中的高頻詞。可以在線策展,可以在線預覽圖錄,也可以在線一睹世界級藝術「尖貨」 。與「線上」相比,「推遲」或顯得稍許消極,但也反映藝術行業的普遍心態。病毒肆虐期間,全球的藝術家也在試圖用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對這場特殊事件的關注。此次疫情給藝術行業帶來的影響無疑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大家對未來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