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大殺服民,僇(戮)降人,刑無罪,過(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禍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十)之。
【譯文】
防守一方如果僅憑地勢險要固守,其國防力量將遭受嚴重削弱。進攻一方倘若僅憑國力強盛而強攻猛打,國力也必然遭到損失。興兵出師無名,徵伐不合天道,雙方都將遭天道懲罰。遭遇叛逆的勢力如果成功抵擋住了,那算上天保佑;如果遭遇叛逆的勢力沒能抵擋住,上天不會延續其天命,而必然給予重重的懲罰。徵伐如果大勝,就必須使社會儘快安定,行動舉措都要公允端正。如果大勝還不知安定秩序,這就是失道。行動舉措都有失公允端正,那就是步亡國的後塵。大肆殺害已然臣服的百姓;已經歸降的也要殺戮;無罪之人慘遭刑牢之災,這都是引火燒身的行偽。討伐當罪之國,禍福尚且各半,但是討伐不當,就只有禍患了。
【詳解】
新冠疫情極大地凸顯了中國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強大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僅局限於中國,而且體現在所有的儒家文化圈的國家中。所以,這種優勢不以意識形態、經濟基礎為準。反觀西方的海洋文明國家,則是應對得一塌糊塗。
那個曾經認為自由民主可能是「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的弗朗西斯·福山是何等的無知和狂妄。難道人類社會從遠古走來的目的就是用綠票子薅羊毛嗎?「人類統治的最後形態」不可能是議會制、三權分立制、多黨競爭制。當然,最終會是什麼,潯陽野老(百家號)現在還看不太清楚,但有一點,就是可以參考《黃帝四經》中的描述。
隨著91年的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無所顧忌的鷹醬,未經聯合國授權,用一瓶洗衣粉做藉口,拉上幾個馬仔就在中東開幹。讓我們看看《黃帝四經》中是怎麼說:「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殃」。就是說如果出師不正當,興兵徵伐不合自然規律和人間道義,侵略和被侵略的雙方都將遭受戰爭帶來的懲罰。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過去一直被解讀為: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憫的一方勝算多。其實這種解讀是有問題的,我們今天出於篇幅和主題的原因,就不多展開講了,我只告訴大家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說:舉兵相搏彼此之間,力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那麼就是悲哀的相互累積,結果是沒有贏家。不要問我為什麼,再多說就「洩露天機」了。這裡我再多說插一句,古今過往所有對《道德經》的相關解讀或許和老子他老人家想要表述的沒有太大的關係。
所以說《黃帝四經》是否值得一讀,這是一個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問題。遺憾的是前輩的翻譯中都沒能體現出古人的智慧所在。潯陽野老,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立字於此,今日雖然少有閱讀,以備來人往鑑。
「天降二殃」不是兩個或雙重災禍,也不是指後面的「逆節不成」和「逆節果成」,就是指興兵和被伐的雙方。其實,這個問題放在今天,還更加複雜化了,簡單的說,這句話換做了今天,應該說:「天降多殃」更合理。
「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逆節」是一個今天不太常見的詞,大致的意思有:
1、叛逆的念頭或行為。
2、指違背倫理的行為。
3、猶叛逆。
4、指叛逆者。
5、違背法度。
說實話,我為了這個詞,猶豫思考了好幾天,因為這裡實在是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對應解讀。讓我們簡單地瀏覽一下《黃帝四經》中這個詞是否有重複出現,看看我們能不能以《黃》解《黃》。《論約》中有「養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節始生,慎毋勘正,彼且自抵其刑。」《行守》中有「天有恆幹,地有恆常。與民共事,與神同光。驕溢好爭,陰謀不祥,刑於雄節,危於死亡。奪之而無予,其國乃不遂亡。近則將之,遠則行之。逆節萌生,其誰滑當之?」《順道》中有:「若此者,其民勞不僈,飢不殆,死不怨。不曠其眾,不為兵誅,不為亂首,不為怨媒,不陰謀,不擅斷疑,不謀削人之野,不謀劫人之宇。慎安其眾,以隨天地之從。不擅作事,以待逆節所窮。」
顯然,以上的幾處用叛逆天道倫理解釋都通。但是在我們今天講的這一段中,的確是不能這麼解釋「逆節」二字。那麼,經過大量的查閱,讓我們再看看,在先秦的其他先賢的著作中,還有怎麼使用「逆節」的。我找到《管子·勢》中有這麼一句:「逆節萌生,天地未刑,先為之徵,其事乃不成」。有註解說:「『逆』迎也」;「『節』猶事也」。我覺得從意涵上講,《管子》和這裡「逆節」的用法,和我們今天講解的這一段中的「逆節」的意思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逆節」大致的意思是對抗、對立、叛亂的勢力。
綜上,這裡的意思就是,如果叛亂或者對抗的勢力沒有成功,算是上天眷顧。如果叛亂或者對抗的勢力最終勝利了,那麼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個對攻守雙方來說都成立。
順便這裡說一下《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道家,但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內容可謂博大精深。
結合《管子》前面咱們提到的那一段,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在哲學的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
「逆節萌生,天地未刑」其實就是危險處於潛在,並未顯現,也就是看不到天地降刑,這時候,盲目地興兵,那麼就是沒有順應天道,就是屬於「興兵失理,所伐不當」。所以《管子》說「先為之徵,其事乃不成」。如此,則必然「所伐不當,天降二殃」。
對應今天的國際關係,大家結合貿易戰就明白了。雖然兔子家的確有潛在的可能,但一切「像」都指向兔子家是「生國」,「生國」要怎麼樣?「生國養之」。這是我們前面一章中講到的內容。也就是對於一個充滿生機的國家,就要去取法學習、扶持、聯合他。今天,特不靠譜「不講武德」,不但不聯合,反而發起了貿易戰,「所伐不當,天降二殃」。《黃帝四經》說的對不對,請小夥伴們「耗子尾之」地後面留言。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1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玄之有(又)玄,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