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2興兵失理

2020-12-21 潯陽野老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大殺服民,僇(戮)降人,刑無罪,過(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禍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十)之。

【譯文】

防守一方如果僅憑地勢險要固守,其國防力量將遭受嚴重削弱。進攻一方倘若僅憑國力強盛而強攻猛打,國力也必然遭到損失。興兵出師無名,徵伐不合天道,雙方都將遭天道懲罰遭遇叛逆的勢力如果成功抵擋住了,那算上天保佑;如果遭遇叛逆的勢力沒能抵擋住,上天不會延續其天命,而必然給予重重的懲罰。徵伐如果大勝,就必須使社會儘快安定,行動舉措都要公允端正。如果大勝還不知安定秩序,這就是失道。行動舉措都有失公允端正,那就是步亡國的後塵。大肆殺害已然臣服的百姓;已經歸降的也要殺戮;無罪之人慘遭刑牢之災,這都是引火燒身的行偽。討伐當罪之國,禍福尚且各半,但是討伐不當,就只有禍患了。

【詳解】

新冠疫情極大地凸顯了中國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強大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僅局限於中國,而且體現在所有的儒家文化圈的國家中。所以,這種優勢不以意識形態、經濟基礎為準。反觀西方的海洋文明國家,則是應對得一塌糊塗。

那個曾經認為自由民主可能是「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的弗朗西斯·福山是何等的無知和狂妄。難道人類社會從遠古走來的目的就是用綠票子薅羊毛嗎?「人類統治的最後形態」不可能是議會制、三權分立制、多黨競爭制。當然,最終會是什麼,潯陽野老(百家號)現在還看不太清楚,但有一點,就是可以參考《黃帝四經》中的描述。

隨著91年的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無所顧忌的鷹醬,未經聯合國授權,用一瓶洗衣粉做藉口,拉上幾個馬仔就在中東開幹。讓我們看看《黃帝四經》中是怎麼說:「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殃」。就是說如果出師不正當,興兵徵伐不合自然規律和人間道義,侵略和被侵略的雙方都將遭受戰爭帶來的懲罰。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過去一直被解讀為: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憫的一方勝算多。其實這種解讀是有問題的,我們今天出於篇幅和主題的原因,就不多展開講了,我只告訴大家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說:舉兵相搏彼此之間,力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那麼就是悲哀的相互累積,結果是沒有贏家。不要問我為什麼,再多說就「洩露天機」了。這裡我再多說插一句,古今過往所有對《道德經》的相關解讀或許和老子他老人家想要表述的沒有太大的關係。

所以說《黃帝四經》是否值得一讀,這是一個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問題。遺憾的是前輩的翻譯中都沒能體現出古人的智慧所在。潯陽野老,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立字於此,今日雖然少有閱讀,以備來人往鑑。

「天降二殃」不是兩個或雙重災禍,也不是指後面的「逆節不成」和「逆節果成」,就是指興兵和被伐的雙方。其實,這個問題放在今天,還更加複雜化了,簡單的說,這句話換做了今天,應該說:「天降多殃」更合理。

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逆節」是一個今天不太常見的詞,大致的意思有:

1、叛逆的念頭或行為。

2、指違背倫理的行為。

3、猶叛逆。

4、指叛逆者。

5、違背法度。

說實話,我為了這個詞,猶豫思考了好幾天,因為這裡實在是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對應解讀。讓我們簡單地瀏覽一下《黃帝四經》中這個詞是否有重複出現,看看我們能不能以《黃》解《黃》。《論約》中有「養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節始生,慎毋勘正,彼且自抵其刑。」《行守》中有「天有恆幹,地有恆常。與民共事,與神同光。驕溢好爭,陰謀不祥,刑於雄節,危於死亡。奪之而無予,其國乃不遂亡。近則將之,遠則行之。逆節萌生,其誰滑當之?」《順道》中有:「若此者,其民勞不僈,飢不殆,死不怨。不曠其眾,不為兵誅,不為亂首,不為怨媒,不陰謀,不擅斷疑,不謀削人之野,不謀劫人之宇。慎安其眾,以隨天地之從。不擅作事,以待逆節所窮。」

顯然,以上的幾處用叛逆天道倫理解釋都通。但是在我們今天講的這一段中,的確是不能這麼解釋「逆節」二字。那麼,經過大量的查閱,讓我們再看看,在先秦的其他先賢的著作中,還有怎麼使用「逆節」的。我找到《管子·勢》中有這麼一句:「逆節萌生,天地未刑,先為之徵,其事乃不成」。有註解說:「『逆』迎也」;「『節』猶事也」。我覺得從意涵上講,《管子》和這裡「逆節」的用法,和我們今天講解的這一段中的「逆節」的意思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逆節」大致的意思是對抗、對立、叛亂的勢力。

綜上,這裡的意思就是,如果叛亂或者對抗的勢力沒有成功,算是上天眷顧。如果叛亂或者對抗的勢力最終勝利了,那麼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個對攻守雙方來說都成立。

順便這裡說一下《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道家,但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內容可謂博大精深。

結合《管子》前面咱們提到的那一段,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在哲學的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

「逆節萌生,天地未刑」其實就是危險處於潛在,並未顯現,也就是看不到天地降刑,這時候,盲目地興兵,那麼就是沒有順應天道,就是屬於「興兵失理,所伐不當」。所以《管子》說「先為之徵,其事乃不成」。如此,則必然「所伐不當,天降二殃」。

對應今天的國際關係,大家結合貿易戰就明白了。雖然兔子家的確有潛在的可能,但一切「像」都指向兔子家是「生國」,「生國」要怎麼樣?「生國養之」。這是我們前面一章中講到的內容。也就是對於一個充滿生機的國家,就要去取法學習、扶持、聯合他。今天,特不靠譜「不講武德」,不但不聯合,反而發起了貿易戰,「所伐不當,天降二殃」。《黃帝四經》說的對不對,請小夥伴們「耗子尾之」地後面留言。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1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玄之有(又)玄,眾妙之門

相關焦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3贏極必靜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烕(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而服(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90約而倍之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繻rú,xū)傳zhuàn。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tà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69人主者,天地之稽也
    《經法》篇《論》章,衡量,評定【原文】人主者,天地之[稽]也,號令之所出也,[為民]之命也。不天天則失其神,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不處外內之立(位),不應動靜之化,則事宭(窘)於內而舉宭(窘)於[外]。[八]正皆失,[與天地離。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國次》37五逆皆成
    《黃帝四經》中論述國家治理的五種悖逆現象《經法》篇《國次》章【原文】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故(人)執,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功(攻)。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紀,逆]地之剛(綱)。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4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
    可見道家和法家雖然都是講「法」,但做人的差別,不是一般的大。黃老道家「去私而立公」的理論來源一以貫之的是來自對「道」的理解。在另一本託名之作《黃帝陰符經》中有:「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簡單的翻譯一下:「天性造人,但,人心唯危。所以,要以天之道來定人心」。在《黃帝四經》的《經法》篇《國次》章中說「天地無私,四時不息」。
  • 揭秘馬王堆出土《黃帝四經》​全譯本,早看早成才!
    (黃帝四經·經法·論)譯文: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項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會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會失去根本,違逆四時節候就會有怨恨。不能區分事物處於適度之內還是處於適度之外,不能順應消息盈虛進退出入的變化,便與天地之道乖舛了。
  • 【視頻】《黃帝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該經的核心思想是「陰符」二字,即「陰」者,暗也;「符」者,合也。
  • 讀經:《黃帝內經》素問 ●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道:什麼叫重實?岐伯說:所謂重實,如大熱病人,邪氣甚熱,而脈象又盛滿,內外俱實,便叫重實。黃帝道:經絡俱實是怎樣情況?用什麼方法治療?岐伯說:所謂經絡俱實,是指寸口脈急而尺膚弛緩,經和絡都應該治療。所以說: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機為順,澀滯的缺少生機為逆。因為一般所謂虛實,人與物類相似,如萬物有生氣則滑利,萬物慾死則枯澀。
  • 經閉論治
    經閉論治來源:《血證論》
  • 孟府四經
    孟府養生經天地氤 萬物醇 天人合 萬象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自然亞聖府 重養生 養生經 代代傳 修其身 養其生 興家國 聖賢風禮為表 仁為裡 善為本 品立身 寡其欲 慎其獨 仁者壽 德延年學養生 人人通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170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五陰誦第一(pp.170-212)
  •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黃帝陰符經》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則亡;肯定想要昌,而不想要亡。那麼怎麼能昌呢?「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 《黃帝陰符經》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具體的昌盛的方法。很奇怪, 為什麼見到賊就昌了? 難道是能見面分一半?孔子說: 老而不死是為賊! 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後世解釋為金木水火土。
  • 試用《辯中邊論》解密《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末尾的四法印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一部非常了義的大乘深經,其特點就是以很深的密意來講三自性。如果不用「三自性」這把鑰匙去隨時開鎖,就根本讀不懂這部經。在本經的末尾,佛用三種義分別解說了「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法印」。這種講法是不是也是嚴格對照了三自性呢?
  • 黃帝陰符經與奇門遁甲
    《黃帝陰符經》全文共三百九十九字。一氣貫注,未分章節。今按其行文順序,隨其經文自然段落,分為一十四節,陳述我見於後。 (一)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此節是全經之總綱,學說之根據。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
    水音的少羽和太羽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太陽膀胱經的下部。金音的左商與右商類型的人,調治左側手陽明大腸經的上部。土音的加宮與大宮類型的人,調治左側足少陽膽經的上部。火音中的質判和土音中的太宮類型的人,調治左側手太陽小腸經的下部。木音中判角與太角類型的人,調治左側足少陽膽經的下部。水音中的大羽與木音中的大角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太陽膀胱經的上部。木音的太角與土音的太宮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少陽膽經的上部。
  • 【黃帝內經 素問】皮部論 經絡論
    解讀三陽經的皮部:①脈有經紀,經紀,法則之意。意指,脈洛的分布是有其法測和規律的,一般而言,經,是指縱向的,人體從頭到尾的為經,而橫向的絡脈則為紀。②以經脈為紀者,紀,綱紀,法度之意。《素問·皮部論》:"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說明手足太陽經循行部位上所見的浮絡都屬於太陽絡,而浮絡之外的皮膚,即為太陽之皮部。"關"是關鍵,門栓的意思,"樞"有樞轉的含義。陽經中以太陽為關,故稱"關樞"。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在《首楞嚴經懸鏡》中所說:「而此經者,蓋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以此一心建立三觀,修此三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流。」因此,準確地理解此經中所闡述的如來藏思想,是打開此經思想寶庫的鑰匙。
  • 《何知經》《相宅法》《相屋經》陽宅如何知斷?
    何知經」來自「秘本通玄鬼靈經」,原名「入門斷、入墳斷」之書。向系抄本,世所罕見,專論堪輿之道,其中之妙,靈應異常。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壽夭剛柔篇第六
    【提要】本段講人體內外的陰陽屬性、相應的病候及其治法。【注釋】 [1]陰之滎輸指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的滎穴(屬火)及輸穴(屬土)。[2]陽之合指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的合穴(屬土)。[3]陰之經指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的經穴(屬金)。[4]絡脈即十五絡脈,在此代指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的絡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