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戰役引發的筆墨交鋒

2020-12-23 正解地氣

1941年5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在中條山作戰

《大公報》渝館總編輯王芸生撰寫了一篇題為《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籲》的社評,發表在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報》重慶版上。為此,當時正在重慶的周恩來同志連夜疾書一信致《大公報》負責人,對社評涉及的在山西南部中條山戰役中,有損八路軍的言論給予澄清。由此引起了的「筆墨交鋒」,曾經轟動重慶城。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橫亙黃河北岸,東連太行山,西接呂梁山,瞰制豫北、晉西,屏蔽洛陽、潼關,是抗戰期間日軍進擊華北的要地。1938年春,日軍佔領晉南長治後,中國軍隊為了減少損失,不以扼守城鎮為目的,分散於晉南山區進行遊擊作戰,建立了以中條山為基礎的遊擊根據地。在而後的二、三年內,日軍曾對中條山地區發動了十多次圍攻,企圖摧毀中條山根據地,消滅黃河北岸的中國軍隊,但終未得逞。1940年秋,八路軍在華北發起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軍在重新檢討了自己的作戰方略後,制定了《剿共辦法綱要》,決定採取一切措施,剿滅共產黨的勢力。但在1941年上半年,日軍在選擇打擊目標時,卻改變了原有計劃。他們認為,八路軍在進行了「百團大戰」以後,戰鬥力恢復得很慢,而晉南中條山地區國民黨衛立煌部隊長期牽制日軍四個師團,山西境內的閻錫山部隊又無意與衛立煌合作。因此,日軍決定首先擊破晉南國民黨軍隊後再全力對付八路軍。

1941年3月,日軍進犯中條山的跡象已很明顯,各地不斷有敵情上報,而蔣介石卻置之不顧,一再敦促衛立煌所屬龐炳勳、高樹勳部,限期由晉南、豫北入冀,繼續進攻八路軍,而龐、高部卻強調種種困難,仍按兵不動,情緒低落,疏於防守。國民黨軍隊的某位高官不得不承認,「中條山山地險要,各部與敵對陣將近三年,而未積極加強陣地工事構築」。4月初,日軍開始在中條山地區集結,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這才電令黃河沿線「各戰區應速加強陣地及河防工事」。4月18日,何應欽在洛陽主持軍事會議,將敵情、匪情(誣指八路軍)相提並論,而第一、二戰區軍以上長官對日軍大舉進犯前毫無思想準備。4月20日,何應欽再次召開軍事會議,才提出對中條山地區作戰指示和注意事項,但因指揮系統繁細,遲延費時,各地國民黨軍隊對敵「如常時而毫無萬分一之準備」,出擊部署未及傳達和實施,而日軍於5月7日下午開始全面進攻國民黨軍隊。

日軍從東、北、西三方面發起對中條山地區的中國守軍的進攻,經過近三周的激戰,國民黨軍隊主力陷入重圍,給養中斷,損失慘重。一部分士兵突圍南撤,沿途又受到日軍的截擊,潰敗四散。在這次中條山戰役中,中國守軍被打死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以一比二十的極小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所有國民黨軍隊,佔領了中條山地區,他們驚呼:「這是事變以來罕見的戰果。」

日軍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到處散布謠言,以混淆視聽。日語對華廣播說:「以中條山為中心盤踞於山西省東南之第十八集團軍(註:即八路軍,下同)主力,於我軍攻擊重慶軍時,不但始終持對岸觀火態度,且出動遊擊隊威嚇重慶軍側面,並乘機解除敗殘軍之武裝」,「日軍與共軍素不彼此攻擊」,以挑撥國共關係。其實,在中條山戰役中,八路軍對友軍進行了積極的配合。初期,陳賡太嶽部隊在應衛立煌之約進入中條山及汾南三角地區,擔任同蒲、自晉路南段交通破襲任務,從側面控制日軍。八路軍還應何應欽的要求,在平津、平保及太原北鐵路線部署了較大規模的遊擊戰,並在臨汾、安陽靈活出擊,使日軍交通中斷二、三日,拔除了中條山根據地日軍的一些據點,有利地牽制了日軍,掩護了國民黨軍隊的南撤。

國民黨為轉移國人的視線,逃避不抵抗的罪責,也利用自己手中的新聞媒介,傳播什麼「八路軍不願和國民黨中央軍配合作戰,乘機擴大地盤」等謠言,一時間真相難明。國民黨軍隊雖吃了敗仗,卻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的同情,在輿論上佔了便宜。但蔣介石仍嫌不夠,指派第二侍從室主任陳布雷請《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渝館總編輯王芸生出來說說話。當時在重慶,《大公報》作為一份民間報紙,影響比《中央日報》大得多。蔣介石這樣做,是要進一步掩蓋事實真相。在張季鸞的安排下,王芸生撰寫了那篇《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籲》的社評。社評在引述日軍的謠言後說:「這些說法,固然大部出自敵人的捏造,惟既播之中外,其事實真相,自為中外人士,尤其我們忠良各界亟願聞知。因此,我們熱誠希望第十八集團軍能給這些說法以有力的反證。」

此時正在重慶的周恩來,看到5月21日《大公報》重慶版的這篇社評後,感到事關真偽曲直,需要認真對待,用事實給予「反證」。因為當時《大公報》在讀者眼中的分量,周恩來是清楚的,蔣介石之所以要《大公報》出來說話,其原因亦基於此。為此,周恩來當夜疾書一封長信給《大公報》的張季鸞、王芸生,說明晉南戰事真相;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人將信送到李子壩建設新村《大公報》重慶館。周恩來的信寫得非常委婉,首先說:「季鸞、芸生兩先生:讀貴報今日社評《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籲》,愛國之情,溢於言表,矧在當事,能不感奮?」信中一方面駁斥敵寇的謠言,另一方面歷陳八路軍的抗戰業績和共產黨團結抗戰的誠意。信中說:「我們可負責向貴報及全國軍民同胞聲明,只要和日寇打仗,十八集團軍永遠不會放棄配合友軍作戰的任務,並且會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的。」最後提出希望:「敵所欲者我不為,敵所不欲者我為之;四五年來常持此語自勵勵人。今敵欲於積極準備南進之際,先給我以重擊,並以封鎖各方困我,力不足輔之以挑撥流言,和平空氣。我慮友邦人士不察,易中敵謠,故曾向美國通訊社作負責聲明,已蒙其十九日在上海廣播,不圖今日在此復須又一次聲明。我信貴報此文是善意的督責,但事實不容抹殺。貴報當能一本大公,將此信公諸讀者,使貴報的希望得到回應,敵人的謠言從此揭穿。」

接到周恩來的信,《大公報》負責人張季鸞、王芸生也很重視,他們不顧重慶一邊倒的輿論氛圍,毅然接受了周恩來提出的「將此信公諸讀者」的建議,於5月23日在《大公報》重慶版上全文刊登了周恩來的來信,並配發社評《讀周恩來先生的信》,再次呼籲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周恩來的信發表以後,在國統區引起反響,起到了澄清事實、糾正謬誤的作用。這篇《讀周恩來先生的信》的社評,是張季鸞先生扶病撰寫的,他在社評中說:「讀周先生的來信,關於此點得到圓滿答覆,就是十八集團軍一定協同作戰。我們知道周先生這幾年對於促進團結抗戰,盡力之處特多。在現時,幾乎是政府與延安間惟一有力的聯繫。此次給本報的信,我們不但相信其有根據,有權威,並且相信他正為此事而努力。」社評還重點提出了對處理好國共關係的希望:「最好藉此次在晉協同作戰為起點,對於統帥部與十八集團軍之間的許多應妥善處理的事情,都協商解決,重新再建團結的壁壘。」社評最後說:「最好毛澤東先生能來重慶,與蔣委員長徹底討論幾天,只要中共對於國家前途的基本認識能真實成立一致的諒解,則其他小的問題皆不足障礙合作,而這種團結抗戰的新示威,其打擊敵人的力量,比甚麼都偉大。在此意義上,盼周恩來先生今後更多多盡力。」在這裡,張季鸞始終把共產黨當作政黨看待,並放在與國民黨對等的地位,是有遠見的。

周恩來看到自己的信在《大公報》全文發表,對張季鸞的氣度給予了應有的評價。周恩來的信是在批駁《大公報》社評的錯誤觀點,而《大公報》能夠在自己的版面上發表批駁自己觀點的來信,且又不得不衝破國統區的新聞管制,這是需要有一定勇氣的。周恩來曾經對張季鸞有這樣的評價:「作報社的總編輯,要像張季鸞那樣,有優哉遊哉的氣概,如騰龍飛虎,遊刃有(下轉第76頁)(上接第73頁)餘。」張季鸞提出的「毛澤東先生能來重慶」的希望,在1945年8月28日得到了實現,而張季鸞已在1941年9月6日病逝,他再沒有機會對國共和談發表見解了。

通過這次「筆墨交鋒」,王芸生對周恩來有了深刻的印象,對他愛憎分明、堅持真理、忠於事業的精神深為敬佩,特別是對「敵所欲者我不為,敵所不欲者我為之」的名言,牢記在心,折服不已。為此,王芸生將周恩來的來信一直珍藏著,在以後的十數年間,無論是遭國民黨的追查封殺,還是輾轉遷徙,他始終將這封信保存完好,直到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新聞系時,才將這封信作為新聞史研究資料交予系主任安崗。現在,此信完好地保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內,成為歷史見證。

摘自:《炎黃春秋》2007年第9期 作者:王鵬

相關焦點

  • 名將寸性奇:中條山戰役雙腿被炸斷後自刎殉國,其父聞訊絕食而亡
    當年,北上抗日的這支隊伍在臺兒莊戰場、中條山戰場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而在曾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中最大恥辱」的中條山戰役中,滇軍依舊譜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其中,有這樣一位抗日猛將,帶領部下手刃日軍,令敵方聞風喪膽更將他稱之為「中國戰神」。
  • 中條山慘敗:陝軍是抵抗不力,還是背鍋俠?
    唯一被提及的中條山戰役,陝軍到底是抵抗不力還是背鍋俠? 1939年6月6日,一場惡戰又再次打響了,史稱「六六戰役」。 1939年6月,日軍第20師團和第35師團一部,共三萬餘人,在30多架戰機掩護下,向中條山西端的黃河渡口茅津渡發起進攻,目的是殲滅在此布防的第38軍、第96軍。 日軍在1939年6月8日攻陷平陸,10日佔領茅津渡,隔絕了38軍和96軍的聯繫。
  • 中條山會戰太窩囊,我方陣亡4.2萬人,被俘3.5萬,日軍戰死673人
    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3:中條山會戰中條山一戰,第一戰區陣亡官兵4.2萬人,被俘3.5萬,而日軍只戰死673人。中條山一戰實為抗戰以來最恥辱一戰。日軍從從關東軍、華中方面軍抽調了大量精銳部隊以補給中條山作戰。華中方面軍抽調第33師團,蘇北方向的第21師團也投入中條山戰場,第一軍還從本軍內抽調了獨立混成第九、第16旅團、騎兵第4旅團各一部參戰,加上原來部署於中條山周圍的第36、37、41、35師團,日軍用於中條山作戰的地面兵力達到10萬以上。日軍還從關東軍調來了飛行第32、83戰隊,加上原本的第3飛行團,用來支援地面作戰。
  • 衛立煌嫌棄到不行,中條山遭遇慘敗
    (劉茂恩劇照)在1941年5月中條山會戰打響前,衛立煌第一戰區麾下共有11個軍,其中劉茂恩第14集團軍下轄武庭麟第15軍(鎮嵩軍)、武士敏第98軍、劉戡第93軍和趙世鈴第43軍,共四個軍九個師的兵力負責中條山北側的守備
  • 雲山戰役,抗美援朝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的第一次交鋒,王牌對王牌
    文/朱曉明雲山戰役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中的關鍵之戰,不僅是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的第一次交鋒,更是一場王牌對王牌的生死較量。◆指揮雲山戰役的志願軍第39軍軍長吳信泉。雲山(現稱將軍洞)是朝鮮平安北道中部的一個郡城,交通方便,公路可通往溫井、昌城、寧邊、博川。街區南北窄,東西寬,成橢圓形。街區四周均為山地和丘陵,山上密林覆蓋,山間河流縱橫,地勢易守難攻。
  • 暹羅拾珠丨泰國版「我無法呼吸」:王權、軍隊與異見者的交鋒
    萬查倫被劫持的消息傳至泰國後,立刻引發熱議。從6月5日開始,「拯救萬查倫」連續成為泰國社交網絡上最熱議話題。由於近年來在泰國的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地已經發生多起泰國政治異見者遭劫持失蹤乃至被殺事件,反政府團體立刻將此事與巴育政府聯繫在一起,發起對政府的口誅筆伐。一部分激進者甚至抨擊泰國王室,要求取消刑法第112條。
  • 「傳統筆墨的守護者」李涵書畫展在榮寶齋舉行
    李涵書畫展現場掠影:傳統筆墨的守護者——《李涵書畫集》序文/傅以新我問畫家李涵:你怎麼定位自己?李涵答:"傳統筆墨的守護者"。細細品嚼後,甚覺貼切。李涵作品筆墨一詞最早的出處已無可考,清初石濤曾有名言"筆墨當隨時代「,近年則有"筆墨等於零"引發的舌戰。畫家對筆墨爭論不息,普通人更認為深不可探。
  • 盤點戰神李牧平生的五大戰役(牧粉必看!)
    這一仗是李牧唯一一次主動出擊的戰役,但史料卻對了李牧此次的戰役記載的少之又少,《史記·趙世家》僅以一句:「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一言帶過。這一年是趙悼襄王元年,即為公元前243年。此次戰役,史書亦記載不詳,有的學者認為秦軍的主帥分別是王翦和桓齮,也有的學者認為秦軍的主帥分別是蒙恬和李信。李牧貫徹「南守北攻」的戰略,集中兵力,擊敗了北路軍。南路軍見司馬尚防守嚴密、北路軍失利後,便也返回秦國了。
  • 滾滾黃河,巍巍中條山,賞大河風採~三門峽市黃河公園遊記
    一位老人在景區問天閣裡觀黃河盛景麥收時節,筆者漫步黃河公園,碧空如洗,極目遠眺,兩岸林木蔥蔥,黃河奔騰不息向東流去,巍巍中條山歷歷在目。
  • 筆墨造句和解釋_筆墨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筆墨參考例句:1、勘正文字和製造筆墨刻不容緩。2、天地以生氣成之,畫以筆墨取之。3、誠實不需假於筆墨,美麗不需假於粉黛。4、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5、真誠不需假手於筆墨,美麗不須藉助於粉黛。6、筆墨下宣洩的流年,印照出我青春的無奈7、誠實無須假手於筆墨,美麗無須藉助地粉黛。
  • 衝擊波戰,美日正面交鋒 21:00【太平洋戰爭2】
    2 太平洋戰爭打響以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戰鬥,由最初的遠距離突襲逐漸轉變為激烈的正面交鋒 其中,珊瑚海海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段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航母大戰,中途島戰役則是太平洋戰爭乃至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
  • 淺析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筆墨是中國畫的主要元素和精髓所在,具有一定的精神意義和文化符號性,同時也作為傳遞繪畫內涵的手段而不斷發展。中國畫一切審美形式與審美內容都是圍繞筆墨而展開的,筆墨就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最本質的東西,是有別於其它畫種的首要特徵,我國的傳統繪畫都是用筆墨表現在紙或絹上,筆墨是中國畫表現手法的主題,所以評畫離不開筆墨。
  • 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今天開展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此次展覽以年近八秩的姜寶林先生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展示姜寶林先生對潘天壽等老先生筆墨的理解,對他們教學方法的回憶,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筆墨傳習中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 寄情於筆墨,中美協會員書畫作品收藏推薦
    此作品結構嚴謹,筆力渾厚,墨色淋漓,富有靈動的氣息和無限的情趣感,充分表現了筆墨在繪畫中的效用。 藝術家介紹:李長文李長文,字筆莊,號金相堂主,藝品萬家籤約畫家,58年生於河南溫縣,成長於牡丹之鄉的山東菏澤。著名中國畫畫家,衝墨畫派創始人。
  • 柳華榮,一個行走在筆墨深處的女人
    一個藝術家沒有為藝術的獻祭的宗教精神,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無法走到筆墨的深層境界。湖北省文聯主席熊召政參觀柳華榮作品展筆墨是有層次的,表層輕浮,中間層匠氣,深層才有筆墨的厚重,走到筆墨深處,才見筆墨精神,才有靈魂的華滋。
  • 「筆墨勝過刀劍」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筆墨勝過刀劍,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筆墨勝過刀劍Through his hugely popular online campaign
  • 國畫大家之大大在筆墨,筆墨之氣,貴在文氣——陳葆棣花鳥賞析
    其間正宗的文化氣息筆墨的書卷氣,是畫家藝術特質,也是他帶有呈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水墨文本,由此創造出花鳥藝術的生命於紙上,且正是畫家不同於他人之處。他的畫作《故園秋豔》筆墨老辣,濃墨秋葉,淡色玫瑰,形成了對比,有效分割畫面空間。石頭院牆更展現畫家的率直,闊達。畫面點綴灼灼紅葉,濃墨勾莖,把秋豔的熱烈表現的淋漓盡致,攝人心魄。
  • 美國人眼中的長津湖戰役:那是一個噩夢,我希望永遠不要再有
    朝鮮戰場上曾湧現出過許多令人震撼的歷史名場面,尤其是待在天氣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堅持與敵軍做抗爭的中國志願軍,讓很多美國軍隊聞風喪膽,一場長津湖戰役更是讓許多美軍感受到了中國軍隊的力量。1950年11月27日,在零下30度的天氣當中,長津湖戰役徹底打響。此時的史密斯依舊不知道這將會是他這輩子最恐怖的一個噩夢,而這也將成為美韓軍隊的一個噩夢。儘管是在零下30度的極寒天氣裡,我們的將士只能穿著輕薄的衣服,他們當時並沒有更多的軍用物資,就是憑著自己的一身正氣在雪地裡埋伏了很久。對於那些穿著棉服的美國士兵來說,這事他們沒有辦法做到。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這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故事主要以「橋」為主線,展現出當時中國志願軍不怕死、不服輸的英勇精神。電影的名字---金剛川,實際上是一條河流,以金城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者工兵冒著性命之憂,無論敵人如何轟炸,金剛川上那座橋總能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