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嵩軍是抗日「英雄部隊」嗎?衛立煌嫌棄到不行,中條山遭遇慘敗

2020-12-23 東北行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豫鄂皖邊區綏署主任」衛立煌正駐蹕安徽六安,被紅28軍的遊擊戰搞得焦頭爛額,而在這個綏靖公署的作戰序列當中,即轄有駐紮湖北麻城的第15軍,也就是由河南綠林武裝「鎮嵩軍」改編的部隊。正規軍出身的衛立煌真心看不上這支雜得不能再雜的隊伍,盧溝戰火燃起,他一邊迭電南京請纓抗日,一邊跟軍政部商量怎樣甩開這支雜牌軍。

(閻錫山劇照)

終於獲準北上抗日後,衛立煌率綏署主力第9軍、獨立第5旅趕至河北保定,1937年8月18日正式改編為第14集團軍,衛主任改稱總司令。不久又調入了第3軍和第14軍等部隊充實建制,反正是不要鎮嵩軍,該集團軍也是中央軍參加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的主力部隊,而那個被衛總司令嫌棄的第15軍,則被塞給了在平漢路作戰的第2集團軍,然後總司令和軍長都姓劉。

鎮嵩軍的底子不算土匪,而是辛亥革命中反清的河南義軍,所部官兵的籍貫大多分布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周圍各縣,且以嵩縣為其根據地,遂起名鎮嵩軍。但是在北洋軍閥的混戰時期,鎮嵩軍頭目劉鎮華為了擴大隊伍,在吳佩孚(代表北洋政權)和閻錫山(提供武器彈藥)的支持下,大肆收編豫西各地的土匪、紅槍會、大刀會等武裝,終於成為了一支大雜燴的烏合之眾。

(衛立煌劇照)

鎮嵩軍在北伐大潮中,先後投靠了馮玉祥和閻錫山,搖身一變成為了「國民革命軍」,但始終在河南地區活動,由於其勢力在河南地方盤根錯結,所以哪一方上臺也不好輕易搞掉它。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代掌兵權的劉鎮華之弟劉茂恩,選擇了倒閻擁蔣,並誘捕河南省主席萬選才獻給南京,作為脫離馮閻陣營歸順老蔣的見面禮,鎮嵩軍因此保留了下來,被改編為第15軍,下轄第64和第65兩個師。

那麼由鎮嵩軍改編的第15軍,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如何呢?1939年10月,衛立煌已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而第一戰區的主要作戰區域就是河南省,所以第15軍又被調入第14集團軍,劉茂恩還接替了集團軍總司令的職務,也就是說,衛立煌千甩萬甩也沒甩掉,到抗戰相持階段時「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茂恩劇照)

在1941年5月中條山會戰打響前,衛立煌第一戰區麾下共有11個軍,其中劉茂恩第14集團軍下轄武庭麟第15軍(鎮嵩軍)、武士敏第98軍、劉戡第93軍和趙世鈴第43軍,共四個軍九個師的兵力負責中條山北側的守備。在日軍發起進攻後,該集團軍除第98軍(西北軍和陝軍各一部編成)一度進行了堅決抵抗之外,其他各軍很快趨於崩潰。

戰至5月11日,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越過衛立煌直接致電重慶侍從室,說他不能再堅持原地作戰了,原因是部隊已經餓壞了,必須突圍出去找飯吃。然後也不等老蔣回電,劉茂恩命令以一個師掩護集總直屬隊,其他各軍各師分散突圍,結果在日軍的圍追堵截下損失非常慘重,第15軍等部渡過汾河西逃,大批後勤人員和家眷在黃河灘上被日軍所俘。

所以被老蔣稱為「抗日史上最恥辱一戰」的中條山會戰中,鎮嵩軍已經表現出了綠林出身雜牌軍的痼疾:打打遊擊戰和低強度戰鬥還湊合,一旦遭遇強敵和遂行大兵團作戰,軍事素養落後的缺點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劉茂恩逃到黃河南岸後,收攏殘兵敗將,好在仍然是河南地界,所以招兵徵丁並不困難,很快就把第15軍的建制恢復起來。

之後的兩年裡,第15軍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也參加過鄂北戰役等作戰,都沒什麼搶眼表現,直到1944年「豫湘桂戰役」打響後,鎮嵩軍一下子又成為了「主角」。當日軍主力南渡黃河殺向豫中平原時,第15軍正擔任洛陽守備任務,這裡還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司令長官蔣鼎文西逃前留下一道命令:「著15軍軍長武庭麟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

中心意思,就是命令鎮嵩軍的這點家底(兩個師 15980人)和川軍的第94師8000人死守洛陽,掩護戰區其他部隊西撤,而老蔣還夢想著能夠反攻,於1944年5月10日下午親自下令:"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圍大軍增援洛陽"!哪裡還有什麼外圍大軍,不僅蔣鼎文逃了,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也逃了,手下四個集團軍被打得稀爛。

洛陽保衛戰第15軍打得還算有模有樣,從日軍5月11日對外圍發起攻擊算起,武庭麟率領三個師堅持到25日凌晨才突圍,整整堅持了二周,期間還拒絕了日寇第12軍的勸降。但是在日軍優勢兵力火力的圍攻下,洛陽仍然陷落,鎮嵩軍和川軍殘部各自突出城外,成功突圍人數為2406人,傷亡被俘逃散率高達90%!其中被俘6230人。

有人據此把第15軍和「鎮嵩軍」就列入了抗日「英模部隊」,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民國軍史作家的一致評價,是第一戰區八年抗戰就沒打過一次漂亮的戰役,那麼第15軍也就不可能有什麼上佳的表現。至於說到洛陽保衛戰,鎮嵩軍官賓本就是河南當地人居多,為保衛家鄉而戰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而三個師前後被俘和逃散接近20000人(戰死4386人)的數字,實在不怎麼好看。

總結來說,就是一支綠林出身有土匪習氣的隊伍,抗戰期間應該算盡了本分,但硬說成「抗日英雄」就有點過分了,真要是功勳卓著,整編第15師師長武庭麟在解放戰爭中被俘以後,也不至被公審槍決。

相關焦點

  • 中條山會戰太窩囊,我方陣亡4.2萬人,被俘3.5萬,日軍戰死673人
    日軍從從關東軍、華中方面軍抽調了大量精銳部隊以補給中條山作戰。華中方面軍抽調第33師團,蘇北方向的第21師團也投入中條山戰場,第一軍還從本軍內抽調了獨立混成第九、第16旅團、騎兵第4旅團各一部參戰,加上原來部署於中條山周圍的第36、37、41、35師團,日軍用於中條山作戰的地面兵力達到10萬以上。日軍還從關東軍調來了飛行第32、83戰隊,加上原本的第3飛行團,用來支援地面作戰。
  • 中條山慘敗:陝軍是抵抗不力,還是背鍋俠?
    真的是這樣嗎? 唯一被提及的中條山戰役,陝軍到底是抵抗不力還是背鍋俠? 剛剛我們說了,三萬名陝軍東徵渡黃河,守衛中條山。這支部隊的領導者叫孫蔚如,西安市灞橋鎮豁口村人。身高一米九以上,是一名典型的關中大漢,在楊虎城手下從下級軍官做起,後成了集團軍司令。
  • 國民黨文犢往來少用名諱,我軍政委直點衛立煌大名,國軍誠惶誠恐
    中共中央的宣言和紅二十八軍的倡議信是同一天交給國民黨的,內容也相似,都是關於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這既是巧合也是高敬亭和黨中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表現。紅二十八軍在國共和談中重大而富有成效的戰略決策,無不與高敬亭的政治智慧有關。這次,高敬亭主動提出和談,也可謂一種創造。長江北岸的鄂豫皖蘇區黨和紅軍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創造。
  • 中條山戰役引發的筆墨交鋒
    1941年5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在中條山作戰《大公報》渝館總編輯王芸生撰寫了一篇題為《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籲》的社評,發表在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報》重慶版上。他們認為,八路軍在進行了「百團大戰」以後,戰鬥力恢復得很慢,而晉南中條山地區國民黨衛立煌部隊長期牽制日軍四個師團,山西境內的閻錫山部隊又無意與衛立煌合作。因此,日軍決定首先擊破晉南國民黨軍隊後再全力對付八路軍。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河南省第一戰區司令等職。衛立煌在這個時期是一個堅定的抗戰派,在國民黨的許多將領中,他曾多次明確表示,任何抗日的部隊,他都將一視同仁。
  • 抗日將士後人共聚諸暨
    通訊員 方堃 攝密支那戰役中,一架C-47運輸機正在飛起升空;騰衝戰役中,中國遠徵軍藉助雲梯攻上了騰衝城牆;瓦魯班戰役中,中國駐印軍步兵配合坦克部隊進行衝鋒……12月12日,《尋找飄蕩的忠魂——抗日戰爭中國遠徵軍珍貴影像致敬展》(以下簡稱《尋找飄蕩的忠魂》)在紹興諸暨市遠徵大酒店開展,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影像撥開歷史的塵埃,讓那些英名遠播的傑出人物,壯烈場景裡批掛硝煙的忠勇形象
  • 國軍核心幹將衛立煌,55年毅然返回大陸,受偉人宴請後官至副國級
    1918年東徵時,陳烔明帶領部隊進攻衛立煌防區,防區內上演了一場「空城計」,陳烔明等人以為有埋伏不敢進攻,當場撤退,就這樣衛立煌恐嚇住了陳烔明等人,白白撿了一份軍功。之後衛立煌擔任14師師長,並在北伐中先後擊退周蔭人和孫傳芳部。1932年蔣介石調集大軍,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時任國民黨第14軍軍長的衛立煌擔任先鋒,在湖北黃安與紅軍發生激戰。
  • 抗日將士後人共聚浙江諸暨 致敬衛國忠良「浴血沙場」
    方堃 攝   中新網紹興12月13日電 (記者 方堃)密支那戰役中,一架C-47運輸機正在飛起升空;騰衝戰役中,中國遠徵軍藉助雲梯攻上了騰衝城牆;瓦魯班戰役中,中國駐印軍步兵配合坦克部隊進行衝鋒……12日,《尋找飄蕩的忠魂——抗日戰爭中國遠徵軍珍貴影像致敬展》(以下簡稱《尋找飄蕩的忠魂》)在浙江諸暨「遠徵大酒店」開展,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影像撥開歷史的塵埃
  • 名將寸性奇:中條山戰役雙腿被炸斷後自刎殉國,其父聞訊絕食而亡
    當年,北上抗日的這支隊伍在臺兒莊戰場、中條山戰場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而在曾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中最大恥辱」的中條山戰役中,滇軍依舊譜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其中,有這樣一位抗日猛將,帶領部下手刃日軍,令敵方聞風喪膽更將他稱之為「中國戰神」。
  • 抗日女英雄胡真一的傳奇人生
    胡真一,遼寧鳳凰縣人,1937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多次參加與日本關東軍的正面戰鬥,並與抗聯第5軍軍長柴世榮結為伉儷。 1941年,為保存力量,黨中央決定將東北抗日聯軍1萬餘人撤入蘇聯境內,改編為蘇聯紅軍第88特別旅,在東北地區繼續進行抗日鬥爭。
  •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多少個軍?領導人是誰?你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麼
    1936年至1937年的兩年中,東北抗日聯軍處在一個大發展階段。到了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共編成11個軍,人數達2萬5千至3萬人。其中第1至第7軍是中共黨組織直接領導武裝,第8、9、10、11軍是統戰性質的非黨抗日武裝。
  • .| 踏著英雄的足跡一路前行——走進抗日英雄馬本齋故裡獻縣本齋...
    馬本齋紀念館館長哈光傑介紹說,為進一步緬懷先烈豐功偉績,讓英雄精神薪火相傳,2008年8月,獻縣在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啟動了紀念館擴建工程。紀念館規模由10畝擴大到了110畝,館藏史料更加豐富。紀念館主館採用圖片、實物、沙盤、文字及電視相結合的形式,再現了馬本齋憂國憂民、英勇奮鬥的一生,馬母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以及英勇善戰的回民支隊風採。
  • 抗日名將戴安瀾:遺言為國戰死光榮,妻子捐出撫恤金終身未改嫁
    戴安瀾在抗日戰爭中戰功顯赫,參加過北伐戰爭、保定、漕河、臺兒莊、中條山諸役、崑崙關戰役。1942年,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在緬作戰中,取得同古會戰、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26日下午,戴安瀾將軍在緬北茅邦村壯烈殉國。
  • 蒙山人民對日本侵略的反抗——抗日英雄記
    1938年5月,莫更奉命隨部隊駐防湖南衡陽機場。不久,日寇飛機又侵入廣東韶關,妄圖轟炸粵漢鐵路交通線。莫更和戰友一道,又一次打敗了來侵敵機,保衛了粵漢鐵路的安全。1938年7月,莫更調任空軍第三十二隊少尉飛行員,隨即調防武漢孝感機場。7月11日。日寇36架92式戰鬥機分為3隊由東、南、北三個方向侵入武漢三鎮。
  • 奔赴前線,抗日救國;南泥灣開荒,造就陝北江南:軍中典範359旅
    忻口會戰的總指揮衛立煌曾對周恩來說:「八路軍把敵人幾條後路給截斷了,對我們下面部隊作戰幫了大忙。」但日軍也不是吃素的,為解除八路軍這個「後顧之憂」,敵人趁120師在外作戰之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展開進攻。
  • 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1918年,閻錫山為了訓練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創建了山西學兵團,也被稱為斌業中學。這所學校共成立12個年頭,共有5000多人從這裡畢業,大都充實到閻錫山的晉軍。其中有一人可以算是這些學員中的佼佼者,卻一直沒有成為閻錫山的部下,但此人卻是一位擁有12年抗日生涯的抗日名將,建國後還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人就是董其武。
  • 抗日王牌第五軍:中國最早的一支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
    1939年,國民政府將新編第十一軍番號改為第五軍,杜聿明任代理軍長。至此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機械化軍正式誕生,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支現代化裝甲部隊。第五軍為抗戰時期我國最精銳的部隊,被譽為鐵馬雄獅,它由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直接掌握,是抗日戰場上的一張王牌,並且戰績彪炳。國民政府之所以花費巨資組建第五軍,是和數年前爆發的長城抗戰有很大關係。
  • 白山黑水間的抗日足跡——憶抗聯第一路軍參謀長韓仁和
    韓仁和早就對部隊長官降日不滿,在曹國安和宋鐵巖的宣傳教育下,他進一步懂得了抗日救國的道理,很快由一個當兵吃糧的舊軍人,轉變為決心救國救民的覺醒青年,並決定和曹、宋共同發動起義。   1933年4月下旬,由於共產黨南滿遊擊隊在磐石地區廣泛開展抗日遊擊活動,偽十四團奉命移駐磐石縣煙筒山鎮,擔負守備吉(林)海(龍)鐵路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