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護膝,是最常見且可及的護具,不論是男友打球時膝蓋會疼、或老人家上下樓梯不舒服,皆可能藉由使用護膝改善疼痛、促進功能並降低損傷的發生機率。但針對市面上各種不同品牌、設計,多數消費者通常迷失在其中,僅能藉口耳相傳、朋友推薦來選擇。因此,今天筆者便以一名物理治療師的角度,聊聊怎麼根據症狀與需求,選擇適合的護膝。
臨床上,當筆者需要建議個案使用護膝時,大抵會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包含了損傷組織、臨床症狀表現、護膝設計的力學機制、特殊的運動需求與目的。
結構上,膝關節類似於單純的樞紐關節HingeJoint,主要動作為伸直/彎曲,也包含了少量的內外翻與旋轉。在動作上,由股四頭肌驅動伸直,膕膀肌驅動彎曲(此文暫不討論小腿肌群偕同、開煉閉煉差異與膕肌解鎖機制)。在穩定上,由半月板(結構性穩定)、韌帶(結構性穩定)、肌肉(同時提供動態穩定與結構穩定)等周圍組織提供。
以膝關節外側副韌帶(LCL)為例,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膝關節外側穩定,避免膝關節過度內翻產生。當LCL損傷,動作中將產生大量不受控制內翻,使得膝蓋內側半月板反覆遭受研磨、擠壓,增加半月板破裂與退化性關節炎的發展。此時,若希望繼續從事高強度且可能引發不穩定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等需要),便應當挑選具有外側強化設計的支具,藉此替代損傷的韌帶,限制不受控的膝內翻動作產生。
同理,運動員聞之色變的前叉損傷,如圖中所見,主要的功能為限制動作中脛骨相對於股骨過度前移。一旦前叉有所損傷,將影響膝蓋穩定,同時,功能同樣是限制脛骨前移與旋轉的半月板們,將孤掌難鳴,加快退化與勞損,此時若能藉由高穩定度的護膝,限制不必要的膝關節內晃動,應可期待推遲關節勞損並降低二次損傷機率。
當存在韌帶損傷,病人常常感覺到膝蓋內部有很多晃動、不穩定的感覺,或是動作過程中容易突然軟腳(Giving way),則建議使用穩定性較高,設計上有著內外側支撐的護膝。
上述部分,是從膝關節所需要的額外穩定程度來分析。在臨床上,也可以從疼痛發生的部位與時機,來考慮護膝的選擇。大體而言,膝關節不同部位的疼痛肇因於不同的損傷,需要針對性進行支撐的部位,也會有所差異。內外側關節在線的疼痛,通常對應到半月板或內外側副韌帶;前膝痛或髕骨(膝蓋骨周遭疼痛),則常對應到髕骨股骨摩擦綜合症;髕骨下的疼痛,則要考慮跳躍膝、
O’s Good Disease的可能;髕上疼痛,則常肇因於股四頭肌的過度使用、拉傷或是緊繃。
小結
上述分析了各種不同設計的護膝,與其適應症。但對於正被膝關節疾患所苦的人,必須要知道以下兩點:1. 並非所有膝蓋相關的問題,都能得益於護具的使用。舉例來說,若疼痛源於肌肉與組織的緊繃攣縮,此時藉由護膝提供額外的穩定度,將無助症狀緩解緩解。2. 護膝的使用能幫助結構穩定,達到降低疼痛與促進功能的目的,但這不會是治療的終點。藉由更詳細的評估、針對的治療介入:治標而非治本,最終脫離護具並促進最大功能恢復,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