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的《送別》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2020-12-21 小馬哥說文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大家知道這首詞,大概都是通過那首歌《送別》,那麼今天我們來品味一下這首詞作者的故事。

1、作者簡介

李叔同,清末民國初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晚年的弘一法師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良善富裕的家庭,父親當朝為官。

他自幼聰明,六歲那年,讀《昭明文選》就朗朗成誦。很快,他就被人們譽為神童!

直隸總督李鴻章見到他時,滿是驚喜,曾言道:「此子天賦極高,日後定是曠世奇才。」

2、別離愛人

1918年,杭州西子湖的白堤上兩艘木舟逐漸接近。

一位清瘦的僧人與一位穿和服的年輕女子四目相對,靜默不語。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年輕女子一臉愁容凝視著僧人,終於開口:「明天,我就要回國了。」

僧人說:「好。」

女子無語凝噎:「叔同……」

僧人回答:「請叫我弘一……」

女子淚流滿面:「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僧人回答:「愛,就是慈悲。 」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3、憶往昔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他熟讀詩詞歌賦,精通書畫戲劇、金石篆刻,還結交名士,客串京劇。此時,情竇初開的他,認識了天仙園的名角楊翠喜,兩人你儂我儂。

可惜,好景不長,楊翠喜被袁世凱花10萬兩買下,送給了親王。

後來因參加改革而被牽連,被迫離開天津來到上海, 由於李家在上海有錢莊,他以富家公子身份,與滬上名流交往,盡情揮灑詩情,作詞作歌,其文筆豪情在圈內數次爭奪頭彩,是公認的才子。與好友結成「天涯五友」「金蘭之交」之名。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數月之後,李叔同加入了城南文社。

後來在蔡元培的指導下,李叔同在校期間先後翻譯並出版了《法學門徑書》和《國際私法》。

4、東京留學

為求救國救民之道,他和同時期的志士一樣,去日本求學。

1906年秋,李叔同考上了東京上野美術學校油畫科,跟著畫家黑田清輝學習油畫。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在求學期間,他遇到了自己的日本妻子:誠子。

作為李叔同的裸模模特,兩人感情迅速升溫,墜入愛河,即使誠子知道他已有家室,但還是義無反顧。

5、畢業後回國

在杭州,李叔同結識了夏丐(mian)尊,他與夏丐尊后來成了莫逆之交。夏也是無意中指引李叔同遁入佛門。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1914年的冬,好友許幻園來找李叔同,說了句:「叔同,我家破產了,你保重。」然後匆匆離去。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他感慨命運和世事的無常,回來後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後來配上美國人J.P.奧德威(Jone Pond Ordway)的原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便成為經典之曲。

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都出自李叔同門下。

6、出家為僧

1916年,李叔同利用假期去大慈山虎跑寺斷食二十一天,經驗了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斷食是無須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腦會變得極度清晰,若以適當方法引導這些能量,將可提升心智到最高意識境界。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1917年,李叔同再入定慧禪寺。這時候,他已了卻紅塵,一心想入佛。

佛教修行八萬四千門,弘一法師主動選擇了最難的律宗修行。

電影《一輪明月》截圖

後來弘一法師到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弘揚佛法。性願法師在泉州承大寺創辦「月臺佛學研究社」,弘一法師幫助整理寺內所藏的古版佛經。還為早晚禮佛的讚歌《三寶歌》譜曲。其貢獻頗多,在僧俗兩界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佛界,人們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

1942年,弘一法師圓寂於泉州,其法體在承天寺火化。

情節未說詳盡,還請見諒。

相關焦點

  • 淺談《送別》——長亭外古道邊
    《送別》 弘一法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曾經,《送別》只是小學時的一首兒歌(難以想像),覺得朗朗上口。後來,《送別》是一首歌詞,描述了那種長亭外古道邊的畫面,也說出天涯地角,知己零落的悲哀。
  • 「長亭外古道邊」,你知道老重慶人送別的長亭在哪裡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一首《送別》,曾唱得多少人淚如雨下。 都說送君千裡終有一別,古時候,城外都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用來送別的地方,也就是《送別》中的長亭,親友一路將客人送到此處,雙方互道珍重,就此作別。
  • 李叔同 的長亭外古道邊的《送別》詞為何讓人淚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送別》的歌詞,有李叔同大師作詞,在中國傳唱了好幾代人,可謂是婦孺皆知,也是中國最早的校園歌曲,是中國普及德智體美音教育的最早的最經典的歌曲。中國文人自古就傷離別,離情別恨也是中國詩詞表現最多的主題之一,此詞飽含離情別意。
  • 《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它感動你了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而《送別歌》正是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李叔同就這樣懷著複雜的心情送別許幻園,他用了和《夢見家和母親》、《旅愁》相同的曲調,自己重新填詞,用幽美的歌詞展現了自己的離愁別緒,讓人聽了百感交集,愁從心起。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那些古代送別的詩詞
    01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千古送別詩詞李叔同這詞真是很琅琅上口。古風味十足。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裡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十裡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因《送別》而淚流滿面的人,必然是它的知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歌曲在耳邊響起,很多人不禁停下手中的工作,靜靜地品味著它的每一個詞,每一段音符。此刻,我正在將「送別」單曲循環。而「長亭」、「古道」二字作為古代離別場所的常見物品,在這裡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景點,從它之上已滲漏出綿綿的離別之情。古道邊生長著滿地碧綠的青草,而青草的碧綠中也透漏著綿綿的悲傷,像李後主的「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傷感油然而生!為這一句落淚的人,必然懂曲子的背景。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這麼傷感?
    今天你在機場送我,下周你又在機場接我,而我已經來回橫跨了太平洋。離別,還用悲傷嗎?(更何況還能打電話,微信,視頻)但是另有一種悲傷,是心地隔絕,似乎自古不變。長亭送別,古道夕陽瘦馬,你的背影依然寂寞。那連天的芳草,萋萋無數,直到天的盡頭,這寓意著你的旅途,山山水水無歸期。你會遇見誰?某個杏花煙雨的清晨,你路過,偏偏有人明眸善睞,讓你動心。可知,你會忘記我。
  • 古典詩詞裡的絕美意象|長亭: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說到長亭,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想必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那首《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其實,長亭是古詩文十分常見的一個意象。南北朝時代庾信《哀江南賦》中,最早出現這一意象,「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裡五裡,長亭短亭」。那麼什麼是「亭」呢?《辭源》裡說:「秦漢十裡置亭,謂之長亭,為行人休憩及餞別之用。」
  • 長亭外古道邊,無人不知的《送別》歌,作者是位才華橫溢的富二代
    提到李叔同,或者弘一法師,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要說到有首歌的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恐怕每個人都會哼上幾句。如此優美的文字,尤其最後一句「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簡直就是字字珠玉、入木三分啊。
  • 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那些年我們背串的詩詞
    紅酥手,黃滕酒,兩個黃鸝鳴翠柳;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如果沒有學過這幾首詩詞的話,肯定覺得這就是原詩吧,節奏流暢,意境相融,沒有絲毫破綻!然而這其實是由三首詩詞融合而成的:「紅酥手,黃滕酒」出自陸遊的詞《釵頭鳳》,原詞是: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句歌詞雖然不是詩詞,但比詩詞美
    這位大師的名字叫李叔同,如果你對詩歌有所了解,你就會知道這個名字在晚清是有名的。不過,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今天暫且不提,筆者要談的是他的第一次"告別"。這首詩的全文,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找到\。筆者在這裡,也用之前最著名的一句話,來分析一下,即:亭外古道邊。綠草如茵。晚風吹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夜話丨長亭外,古道邊……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看不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於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後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
  • 「長亭外,古道邊」這首離歌人人會唱,他的作者為出家拋棄了妻子
    一首傳唱大江南北的驪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述說了多少離別的憂愁,而它的作詞者李叔同正是這座蓮花紀念館的主人。李叔同祖籍平湖,出生於天津富貴之門,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也是著名音樂家、書法家、中國話劇的開拓者更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傳奇一生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中通過照片的形式一一地呈現在眾人眼前。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那是因為李叔同(弘一法師)有首歌曲《送別》裡唱到: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那些能讓你真正成長的事,都不會太舒服,但只要堅持下來,就會給你帶來蛻變。建大事者,必勤遠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簣土可成,江湖之廣,由勺水所積,天下之大,豈一日可定也?以前出來,都是走一路,拍一路的風景。有時想,誰要是把我出來遊玩的過程記錄下來就好了。突然有一天,腦洞大開,把鏡頭翻轉過來,不就行了。
  • 廈門六中合唱團演唱《送別》
    《送別》演唱:廈門六中合唱團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演唱:廈門六中合唱團
  • 樸樹唱《送別》為什麼哭了 《送別》歌詞及故事來源
    最近,樸樹在錄音棚開唱《送別》,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聲。  樸樹那麼灑脫,那麼酷,仿佛早已看透一切。他平和,也炙熱。他是不曾改變的少年,永遠不會打敗。樸樹,你怎麼了?  樸樹說: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送別》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寫這首歌時,弘一大師還是翩翩公子李叔同。
  • 全班同學為67歲退休教授最後一堂課獻唱送別
    近日,湖北大學官方抖音號發布了一段學生在退休教授最後一節課上獻唱為其送別的視頻,濃濃的師生情感動了萬千網友。目前,該視頻還上了抖音實時熱點榜。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在視頻當中,全班41位同學共同起立,面對著講臺上的老師合唱《送別》。老師安靜地看著講臺下自己的學子們。
  • 電影《城南舊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今天小沐帶來的是一部1983年上映的電影,你可能沒有看過它,但你在我們曾經學過的七年級的課文中聽說過它,就是這部城南舊事,講述著我們的女主人公英子的回憶往事,接下來,一起來看這部具有時代感的懷舊電影吧!
  • 銀幕「知交半零落」 古道長亭再無君——中國文藝界追憶著名導演...
    新華社上海9月16日電題:銀幕「知交半零落」 古道長亭再無君——中國文藝界追憶著名導演吳貽弓新華社記者許曉青、孫麗萍「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一部改編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電影《城南舊事》轟動一時,其充滿詩意和音律的攝製手法,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銀幕上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