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歌詞是一個中國人給一個日本歌曲做的填詞,歌詞非常有李清照詞的韻味,不同的是主人公最後的結局,李清照在憂鬱中死去,而那個填詞作者……李叔同當了和尚,成了大師。
這個歌詞之所以會讓一些人憂鬱,主要在於它能引起一些人的共鳴,一個有類似經歷的人的共鳴,比如有過失戀的人又排解不開等等,一旦形成共鳴,壓在身體內的各種不快都會出來。
這在《黃帝內經》中就早已經指出來了,如果對這個歌詞有共鳴的人內心深處有極度的憂鬱需要發洩出來,心理需要調整,不然生活的結局古人都已經給出了答案。
不說地球上那兩個宇宙探索先驅者,都到了太陽系的邊緣,就說飛機,高鐵,讓地球上的旅行,就如早晨散步溜達一般簡單。今天你在機場送我,下周你又在機場接我,而我已經來回橫跨了太平洋。離別,還用悲傷嗎?(更何況還能打電話,微信,視頻)
但是另有一種悲傷,是心地隔絕,似乎自古不變。長亭送別,古道夕陽瘦馬,你的背影依然寂寞。那連天的芳草,萋萋無數,直到天的盡頭,這寓意著你的旅途,山山水水無歸期。你會遇見誰?某個杏花煙雨的清晨,你路過,偏偏有人明眸善睞,讓你動心。可知,你會忘記我。
柳樹系不住你。晚風中,我用長笛吹起哀婉的離歌,為你送行。即使紅塵再相遇,也是路人。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地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地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仿佛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流芳百世。
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讀到這首《送別》時內心的觸動,因為一直都比較喜歡古風的東西,對於「長亭」這樣的字眼覺得尤為親切。
「長亭外,古道邊」寥寥六字就勾勒出了一幅送別圖,古有「五裡一短亭,十裡一長亭。」從一開始的驛站之用、供人休息到後來的送別地點。我個人也是比較喜歡長亭的,酒仙李白就曾在《菩薩蠻》中寫道「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由古至今、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先賢都為離別而苦、而恨,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亦不太喜歡離別這個傷感的話題,畢竟誰也不知道這次分別下次重逢又是在何時,縱然如今的通訊、交通如此便利,誰也不能保證從此會不會也許就再也不見了。
我只能用一個很魔幻的說法解釋。比如,一些文藝青年,總是愛幻想,愛做夢。他們的心中,天是藍的,水是清的,雲是淡的。總之越文藝,境界就越高,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意境!
而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你瞧瞧,短短一句,一幅古色古香的畫面,就出現在腦海中了,而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會自動開始腦補,然後幻想著那樣一副景色,再想想現實的生活,是如此的無奈,心中不自覺浮想,要是我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那該多好啊,自然情不自禁的就淚溼眼眶了!
這一句跟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很相似,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都是由景及人,雖然不曾刻意煽情,但是一看到這句詞,就情不自禁地被代入進去!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樣的場景之中!
它勾起了我心中所有美好的回憶,那些消失在我的生命裡的人,那些曾經親密無間最後卻形同陌路的人,那些陪我度過了快樂憂傷的人,那些曾經美好想留卻留不住的風景,越長大,越發地孤單,慶幸父母雙在,如果他們都不在了,在這世上只剩形單影隻的自己,真就沒什麼好值得留念的了,也許以後會有所改變,但現在真這麼覺得。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古道、碧草,詩人通過這三個詞彙,為我們勾勒出時間、地點和季節,這是表象。長亭,代表一個舞臺,一個充滿故事的場所,古道,代表了歷史,也暗示了作者對它的偏愛,碧草,是眼前物,唯一有生命的,眼前的生命無窮無盡,這是多美好的時刻啊!當你沿著歷史的長河走來,看到勃勃生機的碧草,恍然如夢。什麼是詩歌,詩歌就是給你一個平臺,或者是一個斷橋,讓你看遠方,看對岸,卻不讓你走近,就像一個美麗的背影,你知道她美,卻不知道她有多麼美,就看你的想像力,你的修養,你的底蘊,寧願死在這首詩詞中,這就是它的感染力。
你讀他的詞,就知道他的人,他的嗜好,真是一個深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