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計劃鬥志昂揚,年終總結馬馬虎虎。
立了很多小目標,卻總說從明天開始。
聽了那麼多如何治癒拖延症的課、學了那麼多時間管理的方法,還沒有效果怎麼辦?
其實,行為的背後是時間觀的不同。想改變行為,從改變時間觀開始。
心理學家津巴多教授經過30年的研究,提出了「津巴多時間觀」,基於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將時間觀分為六種不同的時間觀。
了解不同的時間觀的含義,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為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的態度及行為是不同的。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1.調整過去時間觀,從消極轉向積極,擺脫「受害者」思維
過去時間觀分為消極過去時間觀和積極過去時間觀。顧名思義,消極過去時間觀指的是對於過去的經歷持消極態度,回憶裡都是負面情緒,容易使自己陷入抑鬱、焦慮的狀態。
積極過去時間觀指的是以樂觀地心態面對過去,從過往的人生經歷中獲取正向的能量,使自己從中獲得經驗和動力。
我自己也經歷了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過程。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很不喜歡就辭職了,和同學朋友聊起工作時,我總是在說自己覺得不好的地方,然後就會認為自己的工作缺乏價值感,進入自我懷疑的沮喪狀態。
直到有一次,在做職業諮詢時,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在過去的工作中鍛鍊了哪些能力、有哪些成長。
我腦海裡第一個念頭就是,這麼討厭的工作怎麼會給我帶來成長呢,要是有所提升我就不會辭職了呀。
但是,仔細梳理了過去的工作內容,發現自己確實還是有進步的,之前過多地關注了負面情緒,而忽略了其中的正向作用。
持有消極過去時間觀的人,往往是一種「受害者」思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都認為自己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傷害,進而對生活、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而積極過去時間觀,會幫助我們改變從另一個視角看問題。
發生的事情是客觀存在的,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導致了看到的結果不同,所以從轉變思考角度的方式入手就會改變一件事帶給我們的情緒。
面對一件過去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事情,去思考現在我們從這件事情中獲得了哪些正面收穫,這些收穫對未來又會有什麼幫助。經常這樣看待過去思考問題,我們就會擺脫受害者思維,進入積極者狀態。把過去的經歷當做一個經驗庫,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提煉動力。
2.調整現在時間觀,專注於當下,進入「心流」狀態
現在時間觀分為宿命主義當下時間觀和享樂主義當下時間觀。宿命主義當下時間觀指的是認為萬事自有定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對待人生的態度比較消極。
享樂主義當下時間觀指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追求生活的新鮮感,更在意當下的生活狀態和感受。
過度的關注過去或未來,會讓我們忽略當下,而當下才是我們每一刻真實存在的樣子。
春秋時期有一個圍棋大家,名為秋,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想要拜師學藝。一個學生每天聆聽教誨,專心學習,學有所成;另一個學習時心不在焉,思緒雜亂,最後也未能領悟棋藝。
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專注才能高效,也才能收穫更好的結果。
在現在時間觀中,宿命主義不可取,過度的享樂主義也會使人沉湎於享樂,失去對目標的追求,缺乏自控力。
調整現在時間觀,最重要的是養成專注於當下的習慣,訓練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將心流定義為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也就是心無旁騖的一種狀態。
我們可以通過冥想來引導自己進入心流狀態。正念冥想,就是通過刻意引導,凝聚注意力,把內心回歸當下,長期的冥想練習有助於養成專注的習慣。
賈伯斯、科比等著名人物都是將冥想作為一個習慣,通過冥想,來讓自己更好地感知和專注。
適度的享樂主義當下時間觀,會有助於我們養成專注於當下的習慣,讓自己更多的時間處於心流狀態。
3.調整未來時間觀,目標導向,每個周期養成好習慣、擺脫壞習慣
未來時間觀分為未來導向時間觀和超未來時間觀,未來導向時間觀指的是比起當下的幸福感,更注重未來能夠收穫什麼,會更多地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
超未來時間觀指的是相信人生有來世,會把希望建立在死亡之後的重生,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抑鬱甚至自殺。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少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正是因為有著遠大的目標,在同齡人從未想過為什麼要讀書時,他已經走在了求學求知的路上。也正因為目標的引領,使他終成一代偉人。
史丹福大學曾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小朋友們可以選擇立即獲得一樣獎勵,或者等待一段時間獲得雙倍獎勵,後來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忍耐暫時欲望,獲得更多獎勵的小朋友長大後有更好的人生表現。
我們也可以用時間觀的不同來解釋小朋友的行為,選擇立即獲得獎勵的小朋友更注重當下的享樂,選擇等待獲得更多獎勵的小朋友更注重未來的收穫,也就是未來導向時間觀影響到了他們的行為。
調整未來時間觀,最重要的是確立目標,將未來想要實現的願望或者想要成為的狀態具體化,然後反觀目前的狀態,從細微處入手,哪些是有利於完成目標的事情,哪些是會阻礙目標實現的事情。
以減肥的目標為例,從日常小事來看,飯後站立是對目標有利的事情,吃夜宵是阻礙目標的事情,那就可以給自己養成飯後不坐、拒絕夜宵的小習慣。
對於比較大的目標,可以將完成時間劃分為幾個周期,比如說21天養成習慣周期,每個周期養成一個有助於完成目標或者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好習慣,擺脫一個阻礙目標或者阻礙自己變得更好的壞習慣,逐漸使自己走在和目標越來越近的路上。
總結
時間觀是我們對於自己人生態度的折射,因此改變時間觀其實就是在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每個人的時間觀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時間觀混合的。
過度著眼於過去,就會停滯在過往經歷中無法自拔;過度在意當下,就會安於現狀,貪圖享樂,失去目標感;過度著眼於未來,有時候會忽略掉身邊的事情,難以感受到家庭和生活本身的樂趣。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徹底摒棄或持有某個時間觀,而是達成一種平衡。
積極過去時間觀會讓我們擺脫受害人思維,從正向的角度去看到過去的經歷;適度的享樂主義當下時間觀會讓我們專注當下,高效高質量地做好眼下的事情;適度的未來導向時間觀會讓我們做事更有規劃性,不局限於眼下的得失。
這三個維度的時間觀塑造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從而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