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物理世界還是精神世界,混亂是一種常態,一切本來就是無序的,如果什麼也不做,就會更亂。而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在混亂中進行熵減,建立起自己的新秩序。在未來面前,你永遠都有選擇。
01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在寒風凜冽的路上,臉被颳得生疼時,突然想起一首老歌——《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夢是 一行李
輕輕回來
不吵醒往事
就當我從來不曾遠離
如果相逢
也不必逃避
我終將擦肩而去
天還是天哦雨還是雨
我的傘下不再有你
我還是我哦你還是你
只是多了一個冬季
有些傷感。
是因為回憶中有那麼一個人嗎?
仔細想想,並沒有,而是歌曲流行的那段時光,正值中學,在那樣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不用為生計憂愁,不用為未來擔憂,每天只是想著,如何在繁忙的學習空檔裡,偷偷看幾眼電視?
而時間一晃,像做夢一樣,人居然已經到了中年。一事無成,時間過去,除了年紀竟一無所獲。內心充斥著空虛。自以為佛系地告誡自己:不要對生活期望過高,這樣就不會失望。
但,這是真的佛系嗎?
02 我們做出的選擇,都是因為時間觀
在趁早行動參加《時間管理100天》的學習,也購買了王瀟-瀟灑姐的《五種時間》這本書,100天行動與讀書,相互輔助。
做津巴多時間觀測試,答完問題算過分值,標在圖表上,連點成線後,發現我的時間觀,與津巴多時間觀的建議組合相比,5個中有4個是背道而馳的。
他建議的理想組合模式是:強烈的積 ji 的過去時間觀,適度的未來時間觀,適度的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弱的消 ji 的過去時間觀,弱的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
而我呢?
過去時間觀:積級和消級的部分分值大致相等,真是矛盾。
現在時間觀:很高宿命主義,很低的享樂主義。這個恐怖的數值說明了什麼?
低水平的未來時間觀,又說明了什麼呢?
這能不能解釋,為什麼我似乎總在努力,實際上卻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是不是我的潛意識認為: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我不能改變我的宿命。是命運讓我不順,讓我不能成功,所以它才總在我以為看到曙光的時候,給我致命的一擊。
我學不會享受當下,我沒有讓自己樂觀好玩,因為我總是擔心未來,所以經常處在焦慮煩躁的狀態中,以致於未來來的時候,我又錯過了。
如果說津巴多建議理想組合,是健康、平衡、快樂的時間觀配比,那我的時間觀組合,就是病態、失衡、憂傷的。
有心理學觀點認為,如果我們長久的陷入某種模式無法自拔,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根源來自我們的童年。這種模式盤恆不去的原因在於它喚起了我們熟悉的情緒,無論這些情緒,多麼的讓人不舒服,但它們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
也許根源就在於過去,它紮根在潛意識裡,在我沒有意識到的地方,左右著我。潛意識是矛盾的、衝突的,人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是矛盾的、衝突的。
所以,才會「明白了許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曾以為,這是因為沒有把道理落到實處。但更深去看,還是潛意識在做怪——每當努力的時候,它就會偷偷冒出來,用不易察覺的方式,在腦海裡不斷盤旋,低聲誘導:放棄吧,沒用的,命運已經刻入骨髓。你只能沿著既定的道路行走,你的人生註定是失敗的,無論你多麼用力,都不可能成功。
真的是這樣嗎?
有句話說:命運的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半兒,應該就是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動。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比我們更相信命運、相信神邸的古人,都能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句話。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把握這一半呢。如果你也和我,有類似的情況,那麼,請向下繼續看。
03 在未來面前,我們永遠可以選擇
我們要做的,是用更加強烈的信念,驅散潛意識中的悲觀。建立起新的人生秩序,新的時間觀,不讓那些負面的觀念,影響自己。
要樂觀,要讓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都相信:只要活著,在未來面前,我們永遠有所選擇。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穫。而這收穫,就是我們的財富,無論它是有形的物質財富,還是無形的精神財富。
怎麼做?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告訴我們:要遵循原則,要建立一套不會更改的,強有力的核心原則,同時不斷追求進步和自我的提升。
各種意義上的成功人士,所提倡的原則與核心,本質都是相通的。無論是《7個習慣》中的「以終為始」,還是《五種時間》建議的「終局判斷法」的追悼會策劃,都在告訴我們:要站在結果,站在想要的未來的結果上,回看現在。
在更高的維度,俯瞰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關於當下的錯亂,未來的疑惑,都是可以解決的。當經歷跌宕和情緒崩潰的時候,內心要清楚的知道,這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它們都會過去,可能有的還會轉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或者寶貴的經驗,甚至是值得珍惜的回憶。
用終局判斷法,回顧前半生和探索後半生,再繪製出自己的命運地圖。當這張地圖展現在眼前,就會發現,未來一定是會來的,而怎麼來,我們自己有著很大的主動權。
繪製好地圖,再撰寫一份使命宣言,就是在地圖上,在沿路插上了一面面紅旗,不忘初心,指引著正確的方向。
定下大目標,再將它分拆成:長期、中期、短期。為實現各類目標,還要列出明確的計劃。然後,把計劃落地執行。關鍵在於,讓每一天的時間,都擁有指向zui終目標的行動。
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因為要麼沒有方向和計劃,要麼是模糊地知道方向,也制定了計劃,好似也執行了,卻不夠用心,也不夠有心。
每天快結束的時候,看看自己列的計劃,又沒有做完,我都會鄙視自己,愧疚自責、輾轉反側,無用地嘆息——又一天白白過去。
而愧疚自責,無疑是在告訴潛意識,好吧我真的不行,我接受命運安排,我相信這就是我的宿命。
現在,在這寒風凜冽的冬季,突然意識到這一點,覺察到自己的潛意識,一切都還不晚。那些有經驗的成功者告訴我們:覺察是di 一步,如果願意,我們還可以覺醒。
認識到執行是自己的弱項,那就專注於執行,刻意練習執行。
不用想那麼多,也不用考慮結果,按照計劃,立刻執行。在執行中,通過不斷反饋,去調整計劃,檢查執行結果,不令它們偏離目標。
去做,直到它成為習慣。
05 按五種時間,分配每一天
按照《五種時間》的理論,可以怎麼做?
首先保證生存時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先得先好好活著,才能談其他。
其次,開始沉迷於賺錢時間。於我自己而言,既然決定把寫作當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就開始持續的自我訓練,不斷寫,不斷發布。把閱讀量和點讚評論,當成是反饋,去循環增強自己的寫作能力。用輸出倒逼輸入,用不斷地閱讀和學習,去吸收成功者的經驗與營養。看到此文的朋友,也請你們,去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刻意練習。
同時,要專門安排好看時間,健身和注意飲食作息,以呵護好這具已到中年的身體。
另外,還要享樂當下,體驗和創造好玩時間。例如喜歡美食節目,就讓自己把給家人準備的三餐,當成享受,制定食譜,學習擺盤和拍攝。讓食物更加色香味俱全,讓家人吃得更加開心。
心流,既是現在時間觀的,也是未來時間觀的。既然只要進入心流時間,就能體驗幸福,那就去追求實現時間的摺疊。讓自己在追求未來時,依然可以享受當下的快樂。
《七個習慣》的作者,思想巨匠柯維博士說:無論你現狀如何,都要相信,你與你的習慣是兩碼事,你有能力改變不.良舊習,沐浴在新習慣的陽光裡,過上高.效幸福和互信的新.生活。
每天早上,面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認真地說:
我可以改變習慣,我可以改變自己,我可以改變我的生活,我可以改變我的未來。
每到新年,都會定出目標,列出計劃,這一次,將有所不同,因為,即將做出的,是人生的終級目標,是一生的計劃。時間看得見。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一切都會過去,一切也終將到來。
我是@北方的木棉愛美麗,立志終身學習、享受心流、享受幸福當下的心理學愛好者,期待通過提升自己,更好陪伴和教育孩子的媽媽,願和你一起成長。我會不斷分享自己在學習中的感悟與收穫,如果喜歡,歡迎關注,也歡迎點讚評論我的文字,未來的時間,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