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漆黑」中一路走來,藍特光學透過自主研發的光學元件,向國內諸多空白領域射出了第一道光。這束由探索、堅守與希望交織而成的耀眼光芒,貫穿於人臉識別技術、智能穿戴設備、VR/AR眼鏡、智能駕駛、安防監控等眾多新場景中,擁有直抵未來的強大能量。
與之相比,藍特光學的來途倒顯得有些晦暗無光。誠如公司董事長徐雲明所說:「一個項目開發做上個3年、5年都不稀奇,埋頭苦幹和寂寞枯燥才是藍特的常態。從2003年成立到現在,公司一直堅守著光學領域做研發,逐步構築起了光學稜鏡、玻璃非球面透鏡、玻璃晶圓及汽車光學四大產品系列。」
待到再「抬頭」時,公司身邊已匯集起AMS集團、康寧集團、麥格納集團、舜宇集團等一眾合作夥伴,產品被廣泛應用於蘋果、華為等終端產品。如今,站在上市的聚光燈下,藍特光學眼前又迎來了新的風景。
「公司今後還會一直『寂寞』下去嗎?」面對記者的發問,徐雲明笑得靦腆、答得樸素:「研發這個事情就是寂寞的,必須要耐得住寂寞。」
「門外漢」:闖進光學世界
聽著從徐雲明口中「流淌」而出的專業名詞,很難想見,他曾是一個與光學完全「絕緣」的有色金屬操作工。
從武漢有色金屬技工學校畢業後,18歲的徐雲明回到家鄉,進入嘉興有色金屬壓延廠,用了10年時間從操作工一步步當上了質檢科長。1995年,已近而立的徐雲明帶著3萬元資金下海經商,投身汽車裝飾材料生意,由此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成為「老闆」的徐雲明卻沒有停留在原地,而是立刻奔赴下一個更具挑戰的事業。「也是機緣巧合,在一次和浙大教授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光學這個行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當時在做的人很少。」敏銳的嗅覺和果敢的決斷,讓徐雲明重新做回了「學生」,從零開始,「惡補」光學相關知識。
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當時,徐雲明將身上所有的積蓄都拿來購買儀器設備和租賃廠房,以5名員工的規模「撐起」了藍特光學鍍膜廠,邁出了進軍光學產業的重要一步。
「那個年代,光學鏡片鍍制紅膜的技術在國內還不成熟,用國產設備很難實現。」看到商機的徐雲明開始和技術人員沒日沒夜地試驗,甚至把床都搬到了實驗室裡。「這個產品最後被我們做出來,可以說給藍特光學後面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說。
隨後,徐雲明又盯上了並不起眼的屋脊稜鏡。如何突破常規的製造工藝?自己設計工裝模具,改造加工設備,對工藝參數進行摸索總結,經過16個月的努力,藍特光學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掌握了自主智慧財產權。
徐雲明告訴記者,公司生產的光學稜鏡具備面型、尺寸和角度精度高的特點,能有效保證光線在通過稜鏡時的折射角度的精準和光路穩定性。一大力證就是,藍特生產的長條稜鏡已獲得蘋果公司產品認證。公司自iPhone X開始,便是蘋果3D結構光組件中雙面紅外反射稜鏡的最主要量產供應商。
藉助透鏡、直角稜鏡等產品的研發,藍特成功進入望遠鏡、顯微鏡、數位相機等應用領域。此後,公司又靠著品質過硬的光學反光鏡組敲開了汽車行業的大門,成為麥格納的合格供應商。
「無人區」:填補國內空白
更驚人的一躍,來自藍特光學花5年時間精心「打磨」的玻璃非球面透鏡。
製造難度大,準入門檻高,這是業內對玻璃非球面技術的普遍評價。早在2012年,藍特光學就進入了相關領域的研發及試製階段,而當時國內在這塊還是一片「荒地」。
「快3年的時間,公司的玻璃非球面透鏡還一直停留在研發階段,沒有產出任何成果。」徐雲明回憶起那段「黎明前的黑暗」,仍記憶猶新。「2014年開年會的時候,公司股東心裡都打鼓了,問我這事兒到底行不行。我說,如果堅持就有希望,如果放棄了那一定不行。」
頂著巨大的壓力,這一項目終於在2015年迎來轉機,兩項關鍵技術先後取得突破。2016年底,公司「年產1125萬件精密模壓非球面玻璃光學元件項目」成功中標工信部工業強基項目。
據了解,玻璃非球面透鏡產品主要分為成像類和雷射準直類,前者可用於智慧型手機鏡頭、短焦距投影鏡頭、安防鏡頭、車載鏡頭等多個領域;後者則主要用於生產雷射器,最終置於測距儀中。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玻璃非球面透鏡還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徐雲明告訴記者,當前的手機攝像頭一般採用塑膠鏡頭,鏡片數量越多,光線過濾、成像和色彩還原的效果越好。但受制於手機體積、厚度等因素,塑膠鏡片難以通過增加鏡片的方式提高像素,暴露出天生的技術短板。而玻璃非球面鏡片由於折射率高、透光性好、聚光能力強、性能穩定,將逐漸成為智慧型手機鏡片今後的發展方向。
「我認為,光電結合會是光學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基於這一判斷,徐雲明近年來還在不斷加緊對玻璃晶圓的布局。
據悉,藍特光學是全球最早實現折射率最大達2.0的12英寸玻璃晶圓片量產的廠商之一,且具備厚度在0.2-1mm、表面平整度控制在1μm以下、表面粗糙度小於0.2nm的高精度玻璃晶圓片量產能力。
同時,公司還能根據客戶的定製化需求,運用WLO玻璃晶圓開孔技術和光學級高精密光刻技術,在玻璃晶圓上進行通孔、光刻和切割等深加工,將產品適用於晶圓級鏡頭加工、半導體封裝、指紋解鎖和汽車LOGO投影等更多領域。
「攀高枝」:登上技術高地
「攀高枝」?徐雲明並不介意這樣的說法。「我們的終端客戶裡面,70%以上都是世界五百強。」比起「攀枝」的姿態,徐雲明更在意的是「攀高」的過程。他說:「優質客戶對藍特自身的倒逼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對方近乎嚴苛的供應商選擇標準,促使我們在管理系統和研發先進性上都能快步走在行業前列。」
以和蘋果的「親密關係」為例,2017年至2019年,藍特光學明確用於蘋果公司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14億元、1.72億元和1.4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高達52.27%、43.64%和42.28%。同時,蘋果公司亦是公司此次募投項目中的微稜鏡、玻璃晶圓產品的終端目標客戶之一。
如此是否構成對蘋果的高度依賴?面對這樣的質疑,徐雲明很坦然:「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深度合作、互相依賴。」
徐雲明向記者介紹,所謂「深度合作」的模式,即利用公司在光學元件生產加工方面的技術優勢,在客戶的重大項目早期開發過程中深度參與,根據客戶提出的技術需求同步研發配套的光學元件;在中後期提供質量穩定產品的量產保障,並快速響應客戶需求進行必要的商務支持。
「拿長條稜鏡來說,公司可以做到在滿足尺寸精度誤差、平行度和彎曲度都極其苛刻的參數條件下,實現大規模量產。換句話說,這樣的能力和水準,對於蘋果而言也是難以取代的。」
更多的研發構想和產品方向,也在與頂尖客戶的交流合作中不斷「迸發」出來。徐雲明將其總結為「主動技術儲備」:一方面,公司會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總體戰略規劃,結合相關領域技術發展趨勢的研究預測和分析,針對潛在目標市場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和產品開發;另一方面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公司也會積極地收集客戶的使用反饋,主動進行二次開發,實現工藝技術改進和產品性能指標的提升。
「未來,我們和優質客戶的合作還會更全面、更深入、更緊密。」徐雲明表示。
攜手幹:激發創新源泉
「很多人認為企業歸所有者所有,盈利當然也歸所有者所有。我不同意。我認為企業發展是所有者和經營者共同推進的,這裡說的經營者包括經理人、管理層和一線員工。」徐雲明在此舉了個例子,「假如企業是一臺永動機,每個員工都是一個零部件,你很難想像一個螺絲的鬆動會導致什麼後果。」
在徐雲明看來,企業不能一味強調員工的付出,相反,公司需要充分尊重員工的私人利益,找到員工和企業共贏的平衡點。他說:「一家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是靠一個兩個人可以完成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體制機制,靠企業文化。」
落到實處,藍特光學建立了一套系統化的管理流程和作業流程,並通過股權激勵、提高薪金等方式,與員工共享企業的發展成果。以公司的分配製度為例,公司將優質多得、多勞多得的薪酬制度作為基礎,推行全員分紅制度。
為了充分激發研發團隊的創造力,藍特光學於2015年推出了「項目合伙人制度」,即在股份有限公司的框架下,以重大研發項目為核心另設平臺,由公司和研發團隊事先約定好盈利分配比例,並在項目實現量產後進行相應激勵。
「簡單來說,就是將企業平臺向研發人員開放,請他們利用公司的設備、資源和自身的聰明才智來一起創業。」徐雲明表示,「這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項目開發的速度和質量,提升了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也讓員工增強了歸屬感和積極性。」
將研發視為公司未來的徐雲明,也對這幫「創造未來」的研發人員保持著一顆包容、敬重之心。他說:「別人往往不理解,這群人一天到晚都在幹什麼,也不見產品出來。但我心裡明白,他們是在論證、實驗,再推倒重來的過程中始終堅守的英雄。他們的寂寞值得我們尊重。而這種尊重,既包括物質保障,也包括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隨意增加束縛。」
從光學「門外漢」,到行業「秉光者」,在徐雲明眼中,要想要幹成一件事,靠的不光是人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耐力。他說:「成功的秘訣無他,只要你不放棄,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