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貓叔
我的朋友貓叔家10歲的兒子,有個很搞笑的習慣,每次去遊泳訓練、去洗澡,甚至是洗臉前,都要去摸一下自己的一個小熊玩具。
貓叔曾經多次問他為什麼,兒子卻解釋不明白。
後來貓叔改變了問法:這個髒兮兮的小熊玩具是哪裡來的?「我第一次遊泳比賽得的獎品啊!」兒子非常高興地告訴貓叔。
早在5年前,小傢伙剛學習遊泳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在溫泉遊泳館舉辦的混亂的比賽,兩排氣球隔出了賽道,一群五六歲的孩子像餃子似得跳進水中。在那次比賽中,剛剛接觸遊泳不久的兒子獲得了自由式打腿第一名,從而獲得了這個頭上還帶著蝴蝶結的小熊毛絨玩具。
雖然知道了它的來歷,但貓叔還是不太明白兒子為什麼每次接觸水之前都要摸摸它,在貓叔看來,這就像是一種成年人的「迷信」,比如喬丹在比賽時裡面一定要穿大學時的運動短褲,比如某些球員進入球場一定要先邁左腳一樣,說不出什麼道理,只是一種依賴習慣。
而另一位朋友家的小朋友的行為更為奇怪。
小姑娘今年5歲了,她迷戀的是一條小圍巾。
朋友說,這條小圍巾是孩子小時候吃飯時系在胸前的,防止飯菜掉在衣服前襟上的。原本這樣一條小圍巾,本身就是油漬斑斑的,不過孩子就是喜歡的不得了,在家時用,上幼兒園用,就連出門旅遊時也要帶著才肯吃飯。如果這個小圍巾沒有了,則是「地動山搖」,「天翻地覆」……
朋友由此產生了擔心,孩子的這種過度的迷戀行為,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一種「戀物癖」啊,會不會對孩子以後的心理產生影響。
原因:孩子在構建安全感時的心理寄託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弄明白這種迷之情結到底是怎麼來的!
1、孩子從依戀到獨立過渡期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把孩子戀物行為解釋為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從「完全依戀」轉化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
6月-3歲的寶寶是戀物行為的敏感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很依賴媽媽的乳房、奶嘴、自己的小枕頭、小汗巾圍嘴、某一件毛絨玩具、一個自己經常蓋的小毯子……
通常孩子依賴的物品是柔軟的、毛絨或者像皮膚一樣觸感的物品。
我家維尼在1歲前,最為依賴的就是一個粉紅色的安撫海馬,她最喜歡咬、啃、及用手觸摸這個海馬背部的光滑的尾鰭才能安然入睡。一旦找不到這個安撫海馬,孩子就會表現得非常不安。
提出客體關係理論的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把孩子們這個有特殊意義的毯子、娃娃稱為「過渡性客體」,正是通過這個客體,寶寶逐漸完成從幻想到現實的轉換過渡。
嬰兒出生時並不知道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還有其他人,他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自己可以控制一切,自己餓了,通過啼哭就可以獲得乳汁,乳汁是可以由自己控制而獲得的。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的自我中心意識被不斷地打破,他才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分離的,自己和這個世界也是分離的。世界當然也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
從自閉的幻想世界到開始探索外界空間,過渡現象是一個孩子從純主觀性發展到客觀性的旅程。
當孩子依賴、玩弄這個可以替代媽媽存在的「替代物」的過程,實際正是從自閉式的依賴,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
基於「過渡性客體」的戀物,通常在孩子6歲左右就會逐漸消失,也有的孩子持續到10歲左右。
2、源自內心對安全感的構建和對關愛的需求
從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說,所有戀物情結都源於兒時的某些缺失,或者是生活環境,或者是親情疏離。對於孩子來說,最多的這是缺少安全感和關愛。
從大數據統計來看,國內的離婚率已經達到30%左右,在北上廣深這些快節奏的大城市還要更高。破裂的家庭造成更多的單親孩子,在父母的角色存在缺失的情況,孤單的孩子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一些自己喜愛的物品上,形成一種潛意識中的情感寄託。
除此之外,環境的變化造成一些孩子的戀舊或者戀物行為,比如幼兒園剛入學、搬進了陌生的新房子,對未知環境的不適應。
在孩子戀物行為的對象中,他們常蓋的小毯子是比較高頻的物品。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安全毯現象。
在孩子早期的自我發展中,建立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長期陪伴他的毛毯或者某個小玩具就是孩子能夠認同的物質存在,因為這東西不管環境如何變換,總是能為孩子營造一種熟悉感和安全感。
在和維尼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從幾本繪本中發現有很多圖畫的細節,在向父母透露著孩子的戀物行為。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凱迪克大獎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一個從小就迷戀小毯子的小老鼠阿文,不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他黃色的小毯子。儘管小毯子上已經沾滿了汙漬,阿文也不允許其他人清洗它。
父母希望強制戒除阿文對小毯子的依戀,撒上濃醋、偷偷掩埋,依舊沒有阻擋阿文找到它,繼續依戀它。
阿文要上學了,把小毯子帶到學校去會很不方便,於是媽媽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小毯子裁成幾條方便攜帶的小手絹。
這個辦法不僅滿足了阿文對小毯子的依戀,更使得他在即將面臨學校的這個陌生環境中,有一個心靈的寄託和慰藉。
此外,在繪本《弗洛拉的小毯子》中,那個因為找不到小毯子而不能入睡的小兔子弗洛拉,發動了全家幫助它尋找毯子,當它抱住小毯子的那一瞬間,香甜地沉沉睡去。
細心的父母又會在《大衛,不可以》這本書中發現圖畫的一個細節,那個做了錯事的大衛,會攥緊他的小毯子來尋求心靈上的安慰……
大名鼎鼎的動畫片「史努比」中,就有一個名叫萊納斯的小男孩,始終以手拿一條藍色毯子的形象出現。
這些活躍在繪本中的形象,都在通過一個又一個小故事,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去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的現象。
區別:孩子的戀物不同於成年人的戀物癖
孩子的戀物行為並非就是成年人的戀物癖,這兩者有一定關係,但更多的在於,孩子的「戀物」能給他帶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再次培養;而成年人的戀物癖帶來的是一種快感,使之沉迷難以自拔。
所以家長們大可不必把孩子的「戀物情結」同成年人「戀物癖」混為一談,更不必憂心忡忡,或者判定孩子心理不正常,進而去苛責孩子。
其實每個成年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小孩,仔細發現,每個成年人其實也會有戀物行為,但卻是在正常的範圍內,沒有「成癖」。
例如,我們會嗜手機如命,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不是睜開眼睛,而是閉著眼睛摸索手機,在睜開眼睛的時候,我們已經點亮的屏幕,去看那些我們最想看的東西。
我們在工作、生活的同時,時常去按亮屏幕,看看有沒有人留言、有沒有人發了新的朋友圈。
我們內心的惶恐來源於生活的壓力、社畜的人際交往恐懼,在虛擬世界與真實的人之間的連接,其實就是我們尋求心理慰藉的「安全毯」。
那麼我如此表述,您是否就會理解孩子時刻攥著一個髒兮兮的小口水巾、小毯子而不放手的原因了呢?
當然,孩子的戀物行為需要正確的面對和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戀物行為會自行消失或趨於正常。
父母的任何強迫、暴力幹預、放任不管,對孩子缺乏關愛,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得不到滿足或者因此而造成心理上的創傷,是日後「成癖」的原因之一。
引導:利用好這一行為幫助孩子成長,給孩子更多關愛
那麼,如何引導才是正確的呢?
首先,利用好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幫助他完成與母親的分離,走向獨立
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便是孩子在即將上幼兒園的時候出現「分離焦慮」。
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未知恐懼、對離開母親產生的焦慮、都可以從他的依戀物品中尋求到一絲幫助。
我們常見的做法,也會建議父母將孩子最喜歡的玩具熊、小手帕帶在身邊。或者準備一個帶有媽媽身上香味的小手帕,媽媽經常使用的小物件帶在孩子身上。
當孩子想媽媽的時候,可以把這個小物件拿出來聞一聞、摸一摸,就仿佛媽媽在身邊一樣。
利用物品的替代和過渡,讓孩子逐漸適應新的環境,接受需要與媽媽分離的現實,而又能夠尋找到心靈的慰藉。
其次,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陪伴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對孩子基於充分的愛撫和擁抱。
這個階段的寶寶對爸爸媽媽的身體接觸是很敏感的,他們需要從爸爸媽媽的抱抱中獲取安全感。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會哭醒,媽媽們及時拍拍寶寶,用溫柔的語言安撫寶寶,他們能很快地獲取安全感並安靜下來。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怪圈,就是事業的上升期與孩子的發育期是重合的,很多家長抱怨為了打拼事業,無法過於分心在孩子身上。
其實並不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有過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才會不停的要求擁抱和陪伴,更多的時候,家長只需要給孩子打造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空間就可以了,比如早飯時一家人團坐在一起,晚上回家和孩子玩耍半小時,或者臨睡前和孩子聊聊天,讓孩子明白,家長始終在他身邊,關心愛護著他可以了。
第三,擴大孩子的生活圈
大部分戀物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但是也存在有的孩子因為成長環境和經歷的不同,而一直持續在這個狀態裡。
很多有戀物情節的孩子朋友很少,愛好也很少。家長為了少操心孩子,往往喜歡把孩子置於一個長久穩定的小空間中。
孩子成長需要更多的接觸世界,在這個年齡段,家長應該帶著孩子主動走出去,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中認識新事物,結識新朋友,讓其融入大千世界之中,這樣才能讓孩子放下僅有的東西,勇敢起來。
最後,看淡孩子的戀物行為
家長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時,應當更多進行正面引導教育,不應該多孩子進行批評辱罵甚至強制性戒斷。
例如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這一行為是「病態」,強行扔掉、清洗孩子的物品,造成孩子大哭不止。又不能第一時間給予孩子安撫,說孩子哭是「不聽話、不懂事」的表現,「你看誰家孩子像你一樣天天抱個娃娃」,這些帶有諷刺和侮辱性的語言、這種負面教育只會加深孩子的印象,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延伸:我的孩子從不戀物,正常嗎?
曾經我和寶媽們談論起孩子戀物行為的時候,也有家長疑惑:為啥你們說的,我家孩子從來沒有過呢?正常還是不正常呢?
這或許有幾種可能:
1、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有人在身邊照顧,不需要替代性的安撫物。
美國心理學會加布裡埃爾·伊巴拉博士認為:孩子是否需要一個過渡性的對象(安全物),跟在嬰兒時期,父母中是否有一人在他入睡時在場有關。
國內很多家庭的入睡習慣,都是媽媽和嬰兒不分床,或者把嬰兒床放在大人床的旁邊方便晚上照顧孩子,這樣孩子時刻能夠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因此對安撫物的需求就將對減少。
2、孩子的安撫物以其他的方式存在,例如他的手指。
3、也可能和孩子對壓力和愉悅的反應有關。
沒有安全物的孩子可能對壓力或不愉快的感覺不太敏感。
孩子2個月大時,對壓力和不愉快的反應已經顯示出很大的差別。有的孩子會嚎啕大哭,有的孩子可能體現出來的僅僅是退縮。
因此,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其中有共性的存在,也有個性的部分,需要每個父母依照自己孩子的特點,遵循共性,保持個性,培養出健康、聰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