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李宏圖: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建立

2020-12-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

美國歷史學家漢姆林曾經這樣寫道,英國的公共衛生運動興起於1830-40年代工業化時期的英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公共衛生成為一場社會運動,也是一場人道主義的改革,表明社會開始承認人類公共衛生這一問題。值得重視的是,在這場公共衛生運動中,1848年「公共衛生法案」的通過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公共衛生法案,由此開始建立起了全國性的公共衛生體系,這是從思想觀念到社會資源分配,以及制度安排的一次重大變革。

從18世紀5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問題,例如勞工階層的貧困,環境的破壞和疾病的流行。進入19世紀之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越發顯現,到了30年代更是導致霍亂的大規模流行,因此歷史學家也將這個時期稱之為是「霍亂時代」。例如1831年至1832年,英國爆發霍亂,造成約2.2萬人死亡。如果說霍亂的爆發是由於骯髒的臭水這一原因的話,那麼,全國各地排放出的各種煙氣、熱氣和毒氣也直接帶來了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從而導致死亡率上升。例如從1831—1841年間,伯明罕每千人的死亡率從14.6上升到27.2;利茲從20.7上升為27.2,布里斯托從16.9上升到31;曼徹斯特從30.2上升為33.8;利物浦從21上升為34.8.這5個城市的平均死亡率從20.69上升到30.8()。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這些城市都是工業革命的中心,即所謂的工業城市。

Samuel Edward Fin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Edwin Chadwick. London: Methuen, 1952

遠眺1832年的曼切斯特紡織廠。

面對這些現狀,一些開明人士開始著手進行調查。1832年,曼徹斯特棉紡織家詹姆斯·菲利普·凱出版了題為《 曼徹斯特棉紡織廠工人階級的道德和身體狀況》一書,認為導致疾病爆發的原因是社會性的,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這些貧民窟則成為疾病流行的中心。1833年,大衛·貝瑞調查了一些工廠,認為很多工廠的空間裡充滿灰塵,溼熱與有毒氣體,這嚴重損害了工人特別是童工的健康。威廉·普爾特尼·阿利森在1840年也寫了一本關於窮人與城市健康的書,認為貧困引發了疾病。他舉例說,有一戶窮人全家為了尋找工作,在城市裡東走西問,結果把病傳染給了三個街區的人。他還通過對50份這樣個例的分析得出結論,貧困的勞動階層會更多地帶來了疾病的傳播。因此,疾病的流行在本質上就是關涉貧困與公共衛生的問題。當然這一時期還有很多人進行調查,例如託馬斯·沃克萊和威廉·勞維特等,在他們所提出的這些報告中,也都不約而同地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

在這些調查報告中,不能不提到埃德溫·查德威克。30年代,面對疾病流行這一現狀,時任濟貧委員會秘書的查德威克也開始著手進行調查,並在綜合很多朋友的調查信息以及報告的基礎上,撰寫出了自己的調查報告。1838年5月初,他在報告中就得出結論,認為是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貧民窟那裡骯髒的環境造成了霍亂和其他疾病的流行。1838年,由於倫敦爆發了嚴重的傷寒疫情,他又在提交的報告中認為,貧民窟惡劣的衛生環境是重要的原因,政府應該改善那裡的環境衛生狀況。 隨後他又聯合多人在全國展開人口健康狀況的大調查,並在1843年發表了《英國勞動人口環境衛生狀況調查報告》(Report on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Labouring Population of Great Britain),書中,他用很形象的比喻寫道,現在的英國就像一個糞堆,我們正生活於其中。同樣,查德威克用大量的事實證明,疾病來自於不潔的環境,和那些貧困人們不良的衛生狀況。

埃德溫·查德威克

在這份報告中,查德威克還提出了這樣一些觀點,並被視作為對日後英國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是種創造性的貢獻。例如他堅持認為,是勞工階層的貧困與不良的「道德」與衛生行為導致了疾病,如果改善環境衛生也就可以消除疾病與疫情。第二,查德威克提出了「Sanitary」(環境衛生)這一概念,認為環境衛生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事關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共事務。當然這個概念並非查德威克首創,而是從其他人對工廠進行的調查報告中吸收而來。例如大衛·貝瑞就已在他的報告中使用了例如「Sanitary Conditions」等這樣的表述,不過在貝瑞的報告中,這一術語還沒有特指「環境衛生」這一含義,其所包括的內容更為廣泛,例如空氣的質量、工資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等12項內容。而查德威克則借用了這一術語,並將其內涵界定指向為環境衛生,以及所具有的公共性,這也更體現了他的遠見以及一種社會關切。因此,歷史學家才認為,「環境衛生(Sanitary)」這一概念是查德威克從別人那裡收到的最為貴重的禮物。同樣,他的這份報告也被認為是現代公共衛生體系建立的奠基性文本。

從歷史實際來看,這些報告所指陳的事實和得出的結論完全正確,勞工階層所聚集的地區例如倫敦東區成為疾病爆發的源頭。這些區域人口集聚,居住環境惡劣,形成為貧民窟,這裡既沒有供水系統,也沒有排汙系統,到處都是如查德威克所說的臭水塘,高高堆積的廢棄物和令人作嘔的糞便不斷地散發出臭味。加上勞工階層這一群體沒有條件改善自己的環境衛生狀況,與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此自然便會導致疾病的流行。為此,從1844年開始,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向社會宣傳倡導公共衛生的觀念,並且成立了一些機構。例如「在貧困人口中促進清潔協會,改善勞動階級狀況研究會」,1844年12月成立了專門宣傳衛生健康的「城市衛生健康協會」,其宗旨是改變人們的公共觀念,呼籲為勞工階層的居住區提供清潔的水,保證其有清潔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並修建起排汙系統。1846年,「城市衛生健康協會」特地向政府提交了關於排汙系統的報告,而這個報告的很多內容都出自於查德威克之手。1847年他們又掀起了大規模的「公共衛生運動」。

與此同時,查德威克還認為,不僅需要開展衛生健康運動,傳播衛生健康觀念,更為重要的還需要有另外兩種解決路徑,一是立法通過法律;二是政府要痛下決心改善市政工程服務體系和水準,建立起公共衛生體系。為了說服議會通過法案,查德威克用「空氣就是疾病,疾病就是空氣」(all smell is disease, all disease is smell)這樣的修辭方式來說服議會議員,明確告訴這些議員,疾病是隨著空氣而傳播,一旦住在「東區」的勞工階層的居住區發生了霍亂等流行病,住在「西區」這個富人區的人們也難以倖免。在「空氣就是疾病,疾病就是空氣」這句話之後,查德威克緊接著又說道,所有這些腐爛的臭氣實際上就意味著是金錢的損失。使用這樣的句式,特別是金錢的損失這樣的表達,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服議會的這些議員們通過法案,避免財富的損失,從而建立起防止疾病流行的公共衛生體系。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1848年議會通過了《公共衛生法案》(The Public Health Act, 1848),同時建立了第一個衛生機構,英國中央衛生署(The General Board of Health),查德威克自己直接領導這一機構。1875年英國又再次通過了《公共衛生法案》(The Public Health Act, 1875)。由此,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英國終於建立起了全國性的公共衛生體系。

埃德溫·查德威克(右一)參加在倫敦舉行的衛生總委員會會議。

有人對查德威克為什麼奮力投入公共衛生運動作過這樣的分析,認為他不是為了個人,而是旨在造福於公共;他所表現出的激情不是因為同情和慈愛,而是出於義憤;他的動機不是來自宗教和慈善,而是對疫情災難的恐懼。的確是如此,他曾經對自己的朋友塞納爾這樣說道,你能理解我嗎?我仇恨疾病,身體的苦痛是我所厭煩的事情,我不願看到兒童的病苦,街道的骯髒,婦女的傷悲,以及疾病流行和痛苦傳布。為此,他全力投入,整天忙個不停,連他的妻子都說他是「衛生黨人」。1896年查德威克去世前,特意留下47000英鎊成立基金會,其宗旨就是為了推動公共衛生科學的發展,降低死亡率和進行公共衛生教育。查德威克的同事約翰·西蒙認為,查德威克是這個時代喚醒關切公共衛生職責的第一人。和他同時代的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也這樣說道,他是這個時代最能將思想觀念進行組織和創造的人。1928年,查德威克的女兒在給查德威克基金會主席的一封信中,這樣來評價她的父親,他是先輩那一代改革者中的典範。總之,查德威克被認為是「公共衛生觀念之父」,和英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創立者。

通過包括查德威克在內的無數人的不懈努力,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公共衛生體系的國家,也確立起了這樣的一些共識,環境衛生不再僅僅是私人性的個人事務,而是一個公共性問題;保障人的衛生健康不再僅僅是醫院的事項,而是全社會的議題;更為重要的是,承認每個人的衛生健康是其理應享有的一種社會性權利。而這則要求國家必須承擔起解決貧困,和保障每個人衛生健康的職責。由此,國家的職能必須改變,要從原先的自由放任轉變為社會保障,確保每一個人都能享有環境衛生,以及免於貧困和疾病的權利。

本文內容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瘟疫中的莎士比亞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吳國盛:從蘋果神話到萬有引力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夏洞奇:《羅馬的命運》與歷史學的前途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毛尖:愛比死更冷,但瘟疫是大BOSS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吳曉群:如何在現實的世界歷史地思考?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世衛組織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就是不將該名稱同任何地區和國家相聯繫。通過歷史學家的書寫,我們也發現,近百年來爆發的大規模傳染病中有相當部分都是全球性的,比如,1918年始於美國堪薩斯州後來被帶到歐洲的大流感,1957年始於香港終傳至整個亞洲的疫情,還有2010年爆發於海地延續至今的霍亂、2013年首發於西非的伊波拉病毒等等。
  • 李宏圖、呂一民:理解歐洲文明的多樣性和整體性,與它的未來
    本文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宏圖教授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的呂一民教授圍繞《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與歐洲文明所談。本文為下篇。近年來,尤其是隨著英國脫歐、金融危機的發生,還有逆全球化、民族主義、難民危機等等一系列問題一直縈繞著歐洲。這一次的疫情可能更加劇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窘境。
  • 全科醫生:英國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管理的守門員
    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國家,英國最先遭遇到工業汙染與城市擁擠所帶來的公共衛生惡化威脅,並為此率先啟動了舉國體制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構建。1848年,英國政府頒布《公共衛生法》,正式而全方位地介入公共衛生管理。醫生是整個社會健康與衛生知識的主要掌握者,他們在醫療服務機制及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角色與作用,彰顯出英國公共衛生管理制度的內核與特色。
  • 大連市中山區政協專題議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7月22日,大連市再度出現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3日該市中山區政協以「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主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恰逢其時。會上,區長趙雲峰對委員精彩建言兩次鞠躬致謝。自今年4月起,中山區政協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圍繞「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的系列調研活動,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同步進行。幾個月下來,形成了2萬5千餘字的調研報告,找準問題和短板,提出思路和對策。
  • 委員戴秀英:加快補齊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短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與蔓延,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短板,值得我們反思。」全國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教授戴秀英特意在疫情期間,深入公共衛生一線調查研究,與基層衛生服務人員深度溝通。她認為,首先應該健全和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建設「復旦本科...
    「2+X」本科培養體系基本覆蓋全校專業,本科生培養深度愈加凸顯,發展路徑日益多元;學校「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得到全國推廣,「三集三提」思政課教育教學制度在上海普遍實行;有根、有魂、有效的通識教育2.0改革被譽為「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領跑者」;建成現代化智慧教室124間,改建集展示認知、基礎實訓、開放創新等功能為一體的教學實驗室5.87萬平米,教學和實驗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
  • 自我獨立與集體主義:19世紀英國市民社會的覺醒,自願社團的誕生
    引言英國既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作為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的「雙重故鄉」,19世紀英國的中產階級自願社團,同樣也是與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相伴而生的。市民社會觀和自由主義思想——19世紀英國自願社團的發展基礎當時的英國市民認為,人類社會先於國家而存在,國家的權力來自社會權利的契約式委託,所以,國家必須履行保護社會權利的職能,而不是反過來壓迫社會。
  • 毛利霞∣19世紀倫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19世紀倫敦的下水道改革歷經四個階段。19世紀初,因倫敦排水不暢,下水道委員會被指責為「腐敗無能」。19世紀中葉,以查德威克為代表的衛生派為改善城市衛生,支持小管道下水道方案將垃圾排入泰晤士河,造成「大惡臭」。此後,首都市政工程局採用巴扎戈特的下水道設計方案,將下水道排水口置於河流下遊,也造成排水口惡臭。
  • 歷史|以史為鑑,對英國霍亂的再思考
    讓我們跟隨主人公約翰·斯諾,重臨19世紀的大英帝國的那場人類與霍亂之間艱苦卓絕而又波瀾壯闊的鬥爭。一、惡魔漂洋而來 帝國驚慌失措霍亂起源於印度,是恆河三角洲的地方病。恆河隨著雨季呈周期性泛濫,霍亂就會在恆河下遊地區迅速流行開來。19世紀初,工業革命中的英國國力蒸蒸日上。
  • 邦達亞洲:英國公共衛生事件惡化 英鎊跳空低開
    「它將為2021年新冠救助建立最低標準,而不是上限,」舒默說。 這將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經濟刺激計劃,僅次於3月份通過的2.3萬億美元救助法案。 另外,據英國天空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19日,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談到當前英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時表示,該國發現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已經失去控制,英國政府必須對其進行控制,且有責任採取行動。
  • 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委員:加強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戴秀英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建議健全和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儘早啟動修改《傳染病防治法》,並聯動修改《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理順法律、法規、規章、應急預案之間的關係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英國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大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人,讓人更完善,自由教育比職業教育更好。這是冷門學科的新生教育中最常見也最難回答的問題,然而它卻暗示了人際平等關係的普遍建立: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必須工作,必須在某種職業中獲得報酬,才能活下去,並贏得社會的尊重。自古希臘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變化。
  • 復旦歷史系14位名師推薦的世界史書單
    張廣智:《克麗奧之路:歷史長河中的西方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推薦語: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了解西方史學流變的入門著作。(夏洞奇)19. 羅傑·克勞利:《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陸大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推薦語:「地中海史詩三部曲」之二,兩大宗教的激戰扣人心弦,西方世界的命運從此逆轉。
  • 復旦大學14位老師推薦的世界史書單
    張廣智:《克麗奧之路:歷史長河中的西方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推薦語: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了解西方史學流變的入門著作。(夏洞奇)19. 羅傑·克勞利:《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陸大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推薦語:「地中海史詩三部曲」之二,兩大宗教的激戰扣人心弦,西方世界的命運從此逆轉。
  • 《泰晤士報》認可19世紀80年代日本政治體制的變革
    日本的政治體系與普魯士憲法類似,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很大的差異,這引起了英國報紙的討論。愛丁堡地區的媒體表示:「根據近期的消息,日本確認政府正在考慮建立憲政的問題,在經過各位代表2年多的激烈討論後,天皇宣布了建立憲法體系下的政府的決定,然而,這個決定在1890年之前不會生效。
  • 對女性的束縛——淺析19世紀英國女性束腰現象
    而在19世紀的英國,將時尚推廣給普羅大眾的則是英國的貴族階級。作為一個貴族傳統悠久的國家,貴族在英國社會中擁有相當崇高的地位。普羅大眾們對於地位崇高的貴族們充滿景仰,因此,為了表現出這種景仰,許多人便開始模仿貴族們的穿著打扮。19世紀英國貴族女性最為時尚的打扮便是束腰,以此來展現女性的曲線美,正是由於英國貴族女性對於束腰的喜愛,導致了後來束腰在整個英國社會的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