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
美國歷史學家漢姆林曾經這樣寫道,英國的公共衛生運動興起於1830-40年代工業化時期的英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公共衛生成為一場社會運動,也是一場人道主義的改革,表明社會開始承認人類公共衛生這一問題。值得重視的是,在這場公共衛生運動中,1848年「公共衛生法案」的通過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公共衛生法案,由此開始建立起了全國性的公共衛生體系,這是從思想觀念到社會資源分配,以及制度安排的一次重大變革。
從18世紀5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問題,例如勞工階層的貧困,環境的破壞和疾病的流行。進入19世紀之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越發顯現,到了30年代更是導致霍亂的大規模流行,因此歷史學家也將這個時期稱之為是「霍亂時代」。例如1831年至1832年,英國爆發霍亂,造成約2.2萬人死亡。如果說霍亂的爆發是由於骯髒的臭水這一原因的話,那麼,全國各地排放出的各種煙氣、熱氣和毒氣也直接帶來了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從而導致死亡率上升。例如從1831—1841年間,伯明罕每千人的死亡率從14.6上升到27.2;利茲從20.7上升為27.2,布里斯托從16.9上升到31;曼徹斯特從30.2上升為33.8;利物浦從21上升為34.8.這5個城市的平均死亡率從20.69上升到30.8()。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這些城市都是工業革命的中心,即所謂的工業城市。
Samuel Edward Fin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Edwin Chadwick. London: Methuen, 1952
遠眺1832年的曼切斯特紡織廠。
面對這些現狀,一些開明人士開始著手進行調查。1832年,曼徹斯特棉紡織家詹姆斯·菲利普·凱出版了題為《 曼徹斯特棉紡織廠工人階級的道德和身體狀況》一書,認為導致疾病爆發的原因是社會性的,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這些貧民窟則成為疾病流行的中心。1833年,大衛·貝瑞調查了一些工廠,認為很多工廠的空間裡充滿灰塵,溼熱與有毒氣體,這嚴重損害了工人特別是童工的健康。威廉·普爾特尼·阿利森在1840年也寫了一本關於窮人與城市健康的書,認為貧困引發了疾病。他舉例說,有一戶窮人全家為了尋找工作,在城市裡東走西問,結果把病傳染給了三個街區的人。他還通過對50份這樣個例的分析得出結論,貧困的勞動階層會更多地帶來了疾病的傳播。因此,疾病的流行在本質上就是關涉貧困與公共衛生的問題。當然這一時期還有很多人進行調查,例如託馬斯·沃克萊和威廉·勞維特等,在他們所提出的這些報告中,也都不約而同地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
在這些調查報告中,不能不提到埃德溫·查德威克。30年代,面對疾病流行這一現狀,時任濟貧委員會秘書的查德威克也開始著手進行調查,並在綜合很多朋友的調查信息以及報告的基礎上,撰寫出了自己的調查報告。1838年5月初,他在報告中就得出結論,認為是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貧民窟那裡骯髒的環境造成了霍亂和其他疾病的流行。1838年,由於倫敦爆發了嚴重的傷寒疫情,他又在提交的報告中認為,貧民窟惡劣的衛生環境是重要的原因,政府應該改善那裡的環境衛生狀況。 隨後他又聯合多人在全國展開人口健康狀況的大調查,並在1843年發表了《英國勞動人口環境衛生狀況調查報告》(Report on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Labouring Population of Great Britain),書中,他用很形象的比喻寫道,現在的英國就像一個糞堆,我們正生活於其中。同樣,查德威克用大量的事實證明,疾病來自於不潔的環境,和那些貧困人們不良的衛生狀況。
埃德溫·查德威克
在這份報告中,查德威克還提出了這樣一些觀點,並被視作為對日後英國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是種創造性的貢獻。例如他堅持認為,是勞工階層的貧困與不良的「道德」與衛生行為導致了疾病,如果改善環境衛生也就可以消除疾病與疫情。第二,查德威克提出了「Sanitary」(環境衛生)這一概念,認為環境衛生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事關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共事務。當然這個概念並非查德威克首創,而是從其他人對工廠進行的調查報告中吸收而來。例如大衛·貝瑞就已在他的報告中使用了例如「Sanitary Conditions」等這樣的表述,不過在貝瑞的報告中,這一術語還沒有特指「環境衛生」這一含義,其所包括的內容更為廣泛,例如空氣的質量、工資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等12項內容。而查德威克則借用了這一術語,並將其內涵界定指向為環境衛生,以及所具有的公共性,這也更體現了他的遠見以及一種社會關切。因此,歷史學家才認為,「環境衛生(Sanitary)」這一概念是查德威克從別人那裡收到的最為貴重的禮物。同樣,他的這份報告也被認為是現代公共衛生體系建立的奠基性文本。
從歷史實際來看,這些報告所指陳的事實和得出的結論完全正確,勞工階層所聚集的地區例如倫敦東區成為疾病爆發的源頭。這些區域人口集聚,居住環境惡劣,形成為貧民窟,這裡既沒有供水系統,也沒有排汙系統,到處都是如查德威克所說的臭水塘,高高堆積的廢棄物和令人作嘔的糞便不斷地散發出臭味。加上勞工階層這一群體沒有條件改善自己的環境衛生狀況,與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此自然便會導致疾病的流行。為此,從1844年開始,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向社會宣傳倡導公共衛生的觀念,並且成立了一些機構。例如「在貧困人口中促進清潔協會,改善勞動階級狀況研究會」,1844年12月成立了專門宣傳衛生健康的「城市衛生健康協會」,其宗旨是改變人們的公共觀念,呼籲為勞工階層的居住區提供清潔的水,保證其有清潔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並修建起排汙系統。1846年,「城市衛生健康協會」特地向政府提交了關於排汙系統的報告,而這個報告的很多內容都出自於查德威克之手。1847年他們又掀起了大規模的「公共衛生運動」。
與此同時,查德威克還認為,不僅需要開展衛生健康運動,傳播衛生健康觀念,更為重要的還需要有另外兩種解決路徑,一是立法通過法律;二是政府要痛下決心改善市政工程服務體系和水準,建立起公共衛生體系。為了說服議會通過法案,查德威克用「空氣就是疾病,疾病就是空氣」(all smell is disease, all disease is smell)這樣的修辭方式來說服議會議員,明確告訴這些議員,疾病是隨著空氣而傳播,一旦住在「東區」的勞工階層的居住區發生了霍亂等流行病,住在「西區」這個富人區的人們也難以倖免。在「空氣就是疾病,疾病就是空氣」這句話之後,查德威克緊接著又說道,所有這些腐爛的臭氣實際上就意味著是金錢的損失。使用這樣的句式,特別是金錢的損失這樣的表達,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服議會的這些議員們通過法案,避免財富的損失,從而建立起防止疾病流行的公共衛生體系。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1848年議會通過了《公共衛生法案》(The Public Health Act, 1848),同時建立了第一個衛生機構,英國中央衛生署(The General Board of Health),查德威克自己直接領導這一機構。1875年英國又再次通過了《公共衛生法案》(The Public Health Act, 1875)。由此,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英國終於建立起了全國性的公共衛生體系。
埃德溫·查德威克(右一)參加在倫敦舉行的衛生總委員會會議。
有人對查德威克為什麼奮力投入公共衛生運動作過這樣的分析,認為他不是為了個人,而是旨在造福於公共;他所表現出的激情不是因為同情和慈愛,而是出於義憤;他的動機不是來自宗教和慈善,而是對疫情災難的恐懼。的確是如此,他曾經對自己的朋友塞納爾這樣說道,你能理解我嗎?我仇恨疾病,身體的苦痛是我所厭煩的事情,我不願看到兒童的病苦,街道的骯髒,婦女的傷悲,以及疾病流行和痛苦傳布。為此,他全力投入,整天忙個不停,連他的妻子都說他是「衛生黨人」。1896年查德威克去世前,特意留下47000英鎊成立基金會,其宗旨就是為了推動公共衛生科學的發展,降低死亡率和進行公共衛生教育。查德威克的同事約翰·西蒙認為,查德威克是這個時代喚醒關切公共衛生職責的第一人。和他同時代的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也這樣說道,他是這個時代最能將思想觀念進行組織和創造的人。1928年,查德威克的女兒在給查德威克基金會主席的一封信中,這樣來評價她的父親,他是先輩那一代改革者中的典範。總之,查德威克被認為是「公共衛生觀念之父」,和英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創立者。
通過包括查德威克在內的無數人的不懈努力,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公共衛生體系的國家,也確立起了這樣的一些共識,環境衛生不再僅僅是私人性的個人事務,而是一個公共性問題;保障人的衛生健康不再僅僅是醫院的事項,而是全社會的議題;更為重要的是,承認每個人的衛生健康是其理應享有的一種社會性權利。而這則要求國家必須承擔起解決貧困,和保障每個人衛生健康的職責。由此,國家的職能必須改變,要從原先的自由放任轉變為社會保障,確保每一個人都能享有環境衛生,以及免於貧困和疾病的權利。
本文內容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