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相信大家都曾聽過這首詩仙李白兒時的典故,也從中得到了與李白一樣的啟發,學到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然而,恐怕此時有人要問,到了現代社會,一根針的價值並不一定比鐵杵磨成針更高,鐵杵磨成針有什麼用呢,而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那根對社會無關痛癢的鐵杵,再怎麼怎麼也無法引導時代的潮流。
這類想法在某些方面也許不無道理,但也難免有些悲天憫人,人世間有許多人,付出了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功力不夠」,即沒有找到努力的方法,或者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
不可否認,無論是哪一種職業,都有人把它訓練得非常出色,並取得了成功,「香港刀王」陳師傅就是其中之一。恐怕沒人能想像到,一個普通的磨刀匠,手裡拿著一把菜刀,居然能賣出千元的天價,這就是「香港刀匠」陳當華的技藝。
為他的制刀技藝,許多遠道而來的人都來找他買刀,其中不乏一些海外友人,更甚者,一家遠在德國的刀匠也不遠萬裡來到香港,請陳當華為他們代工,並請他們做刀子,做技術顧問,可見陳當華的匠心。
對於陳當華這個磨刀手藝,其實說起來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就是用磨刀石普通地把刀具打磨一天又一天。
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但是相信在很多人的家裡也曾有過這麼一塊磨刀石,所以我們對這門技藝應該並不陌生,這門磨刀術,歸根結底,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門老祖宗傳下來的幾乎人人都能做到的技藝。
然而,即使曾經有過人人都會的技藝,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像陳當華那樣磨出人人都稱道的好刀,至少我們可以想像,新手磨出的刀一定與老手磨出的刀不同。
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會有技術層面的差距,磨刀也是一樣,新手和老手的技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只要肯下工夫,磨刀一定能磨出出類拔萃的好刀。
就是在磨刀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技藝上,陳當華也花費了很多時間,恐怕誰也想像不到,這個如今已面色憔悴的老頭子,從13歲開始,就傾盡心血在磨刀上,至今已走過了多少歲月。
這門手藝是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練就的,可想而知,當今時代的中光論磨刀技術,已無出其右,所以他磨出的刀才被大家所青睞。
陳當華的刀具通過他所經營的一些公司,早已遍及全球,到處找他磨刀具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預約排到3個月後,可想而知,他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不過,即使現在把陳當華的成就告訴大家,他在這條路上走得最好的人,恐怕也不會有人像陳當華那樣願意走上這條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老路,畢竟,可以想見,這條路實在是太艱難了。
從13歲開始,陳當華就在辛勤地磨刀,因為長時間的功課,手上的老繭甚至早就被磨平了,這樣的工作量也算是可以想見的痛。
另外,磨刀這門手藝既無趣又無前途,陳當華已經有了自己的繼承人,可不少年輕人聽說陳當華的手藝是磨刀後,都是立刻百般推脫不幹,畢竟誰也不願意花幾十年的時間去做這件小事。
再說,磨刀這個手藝,要想把它做好,其實也並不簡單,比如陳當華,他為磨刀專門找來了九塊材料各異的石子,日積月累就當磨刀石用,最終讓磨刀石和磨刀刀一起成為極品。研磨時所需的力控制精度也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刀刃偏離理想形狀。由於種種困難,難怪這些年輕人對這門手藝十分畏懼,避之不及。
於是陳當華到了現在將近90歲的高齡,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傳人,誰也不願意把光陰浪費在這個瑣碎的小事上,即使是以三百六十行來展示狀元作為激勵,也無法緩解重複性作業之後人們的精神疲勞。這世上有許多事也是如此,真正能窮盡其極限的人,往往是萬無一失,甚至前無古人後無一人,即使是今天,也能發現不少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大有可為的事。
陳當華畢生都在苦練磨刀,他以堅持不懈著稱,他在當代的「工匠精神」下獲得了聲譽。眾所周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通過改革開放,迎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各行各業進入市場的黃金時期,在這種社會潮流下,陳當華竟不聽從親友的忠告,不轉行,不走磨刀之路,這就是今天的精湛技藝。
因此說,假如在一條路上走到底,終會見到成功,只是大多數人最後都選擇半途而廢,有時是因為努力找不到辦法,有時只是單純地放棄。
過去的年代,光是磨刀子的手藝人何止千萬?但最後卻只走出一位陳當華,也只有一位「香港刀刀王」,那些銷聲匿跡的匠人幾乎無一例外都選擇了放棄,只有陳當華才是合格的「工匠」。
事實上,像陳當華這樣走到「匠人」極致的例子,在我們隔壁國家日本也有很多,日本叫它「匠人精神」,比如曾經有一個做了50多年飯的老者。
陳當華這樣的行為,無疑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手藝人,可以想見的是,這個國家的手藝永遠不會消亡,在他和其他許多手藝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中國製造也已走進千家萬戶。
這幫手藝人是怎麼走上這曲折的路的啊?幾年過去了,商界風起雲湧,他們卻不屈不撓地選擇了拒絕做生意,堅持自己的工藝,這樣才把曾經的中國傳統工藝傳承下來。
不只是磨刀,木匠,瓷匠,還有很多人堅持到現在,結果也是一樣,他們都成為了傳統技術的代表,受到人們的推崇,經過日復一日的勤奮學習,最後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