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以前,磨刀工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職業,現今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職業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而在香港,有一個80多歲的「香港刀王」陳當華,磨一把菜刀千元天價,顧客卻遍布半個地球。年過80餘歲的陳當華,苦於無人繼承自己的磨刀技術,在被問何時退休時,他曾無奈地表示:「做到我眼睛看不到為止!」他到底有著怎樣傳奇的經歷?一起來了解陳當華的故事!
磨難半生,終成香港刀王
陳當華出生在廣州,父母為了能讓他有一份手藝能生活下去,讓他13歲開始學磨刀,之後,他來到香港,經營著一家名叫陳華紀利器專門店,但是當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人都不會選擇堅守老手藝,而是選擇下海經商,去賺取更多的錢財。
對於那時的陳當華來說,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但是,他沒有選擇大多數人走的路,而是逆流而上,他選擇繼續堅守,學習古老的手藝。
而他的選擇讓很多人不能理解,手工磨刀費時慢,要投入的精力多,賺不到很多的錢,可能到最後還費力不討好,相比機器製作,手工製作逐漸被時代拋棄。
面對質疑,陳當華沒有放棄,他決定繼續堅持,之後,他繼續學藝的道路,學習其中的技術是非常困難的,十年如一日,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取得很好的技藝。
在認真努力反覆的練習下,陳當華練就了一手絕招,從他手中出去的刀十分鋒利,對於磨刀的每一個步驟,他都非常上心,他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磨刀中,在他的努力下,店鋪火了起來,很多人都了解了這裡,知道了他,很多年輕人想要到這裡學習相關的技術。
10多年的磨練,讓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變成獨當一面成熟的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著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克服重重困難,練就一身的本事,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困難的,在這個過程中,陳當華沒有想過放棄,起初是生活所迫,到後來是熱愛離不開。
在磨刀的生涯中,陳當華最珍貴的三樣東西就是工作檯、裁縫機、刀片,而這三樣東西也是伴隨他最久的東西,在困難的那段時間,這些東西就是他的全部,給了他鼓勵,所以,他對這三樣東西非常珍惜。
在有了名聲後,陳當華遭到同行的嫉妒,他的自行車會被人破壞,後來一次商家選擇師傅的現場,陳當華用精湛的技藝徵服了他們,然後成為那家店鋪的師傅,但是因為其他人沒有當選,於是就找人打他,最後在商家背後的黑社會勢力的幫助下才平息了風波。
這件事情也讓陳當華開始接觸到了黑社會,之後很多黑老大會找他開刀,而他的舉動也引來了警察的關注,警察多次警告他不要給他們開刀,在這種情況下,陳當華公開宣布自己只磨菜刀和剪刀。
磨一把菜刀千元天價,店鋪卻從來不缺顧客
和別的店鋪相比,陳當華費用是非常高的,有的菜刀磨一次需要千元的價格,還要漫長的等待,即使這樣,也有很多人前來磨刀,陳當華的店鋪從來不缺顧客,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隊,而顧客前來的原因和他精湛的技術是密切相關的。
他磨出來的刀切西紅柿的時候,可以讓汁水不流出來,在切肉的時候,可以讓肉的紋路保留,和新肉放在一起很難看出切的痕跡。
曾經有一個已經移居到海外的老人,為了磨刀,她專門回到香港找到陳當華,此外也有很多的遊客慕名前往。
陳當華精湛的磨刀技術在外國也非常有名,之後,有一家德國的刀具製造公司特意找到他,讓他擔任技術顧問,來指導刀具的製作,現今,他的顧客已經遍布半個地球。
在出名後,陳當華並沒有迷失自己,他依舊保持著對磨刀的認真,對顧客的負責,認真重複著每個步驟。
陳當華對於磨刀工具要求是非常高的,他有九塊磨刀石,其中有一塊是普通的石頭,其他幾塊都是山心石,這個石頭的密度大,硬度強,價格也是非常高的。
用這樣工具磨出來的刀具自然質量也是非常高的,磨刀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但最可貴的是陳當華一直在堅持著,磨刀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磨刀的力度也是非常講究的,和很多人硬磨不同,陳當華會利用巧勁,不僅輕鬆,磨出來的刀也是非常鋒利的,除了用眼睛觀察外,他還會用耳朵聽,越鋒利的刀,聲音是越小的。
香港刀王,堅持的精神
因為精湛的磨刀技術,陳當華被外界稱為「香港刀王」,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磨刀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越來越離不開磨刀。
從13歲的開始磨刀,到來到香港走街串巷磨刀的窘困,當他還在為生活到處奔波,發愁的時候,磨刀不僅讓他獲得財富,還給他力量。
他精湛的磨刀技術不僅讓他的名聲大噪,還將中國傳統的技藝傳播出去。
陳當華將磨刀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這也顯得更加珍貴,但是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手工磨刀的人越來越來少,當初來找陳當華的年輕人堅持下來的也所剩無幾了。
在這個眼花繚亂的社會,很多東西都吸引著年輕人,磨刀這個需要十年如一日,而且還得不了很大利益的工作,讓很多人選擇了放棄。
這件事情也讓陳當華非常煩惱,現今80多歲的他還沒能找到繼承人,在被問及何時退休的問題時,他的語氣充滿了無奈,他曾經表示:「做到我眼睛看不到為止吧。」而為了能將這個古老手藝傳承下來,他一直在堅持教有興趣的人學習。
雖說雁過無痕,歲月的遞進抹滅了很多的事情,歷史的現實一去不返,古老的技藝,和歷史文物一樣,見證著歷史的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們的生活。
這些古老的技藝是他們勞動和智慧的成果,而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它繼續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歷史,也是後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