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火器,中國人可以說是西洋人的祖師爺了,我國唐代就已經開始把火藥用在武器製造上並應用於實戰了。
到了清代,其實也還是有火器的,重火器就是火炮,而輕火器就是火槍。
早期的時候,清廷還是比較重視火器的,這源於自己曾經吃過虧。由於頻繁的戰爭,清廷還利用傳教士以及火器專家研製過各種火炮與南明、準噶爾甚至沙俄作戰。
從起名字上看,就可以看出清廷其實挺敬畏火器的,一般都是什麼將軍。像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威遠將軍炮等等,這些都在很多戰爭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客觀地說,乾隆往後,大清的火器開始衰微,主要是戰爭少了,沒有了利用價值,雖然有火器在裝備部隊,但是更新少了,下的功夫少了。
鴉片戰爭時期,單兵裝備上看,清軍是以抬槍和鳥槍為主。英國軍隊以燧發槍為主。如果兩下對比的話,那麼清軍的裝備明顯在射程精度上弱於燧發槍。
然而,清軍抬槍的射擊速度則遠遠超過了英軍。
但是帳不是這麼算的,清軍的火器裝備達不到人手一支,而英軍則不同。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清朝雖然裝備一定量的火器,但是一般用於專制部隊,比如火器營等等,至於地方部隊,其實大多都沒有配備,或很少。
還有一點,我們都知道弓箭和大刀長矛與火器相比,劣勢明顯。但比如弓箭也不是 一點作用都沒有,關鍵在於人多啊。
所以另一點不得不說,那就是傳統軍隊與英軍相比,戰術甚至排兵布陣都不同。
如果從火炮上看,清軍當時的火炮質量非常低,大部分以生鐵製造,小部分以黃銅製造。正是由於工藝的不過關,使得火炮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問題。
而英國火炮在工業流水線製造後,經過機械生產,可以得到更標準的成品。
不過嚴格地說,鴉片戰爭中,兩軍的火器差距,還沒有到一定能夠決定勝負的時候。只不過一場戰爭,武器裝備只是關鍵點之一,還包括軍隊的戰術等等。
當然了,更關鍵的是政治制度,可以說種種差別使得大清最終輸掉了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