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就輪到大清出場啦,在我們的認識中覺得女真人非常落後,其實他們在金國時代就建立了帝國,他們是有輝煌記憶的。而且他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滅亡過,只不過丟了大多數領土躲回東北了而已。現在再次輪到他們崛起了。
要說滿清人怎麼統治天下的,有人會說都是漢奸吳三桂給他們開的門。那吳三桂不開門呢?很明顯他們還是會來,可能有別的什麼三桂給開門。開門只不過是開了一條路,要統治天下,你還需要治理水平,否則你也無法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大清的治理水平那是相當高超的,用古代的標準,大清的政治治理是集大成之作。
其實大清在入關之前就已經升華,繼承了元朝的正統,所以滿人收服了世界上戰爭能力最強的蒙古人,借用蒙古的力量橫掃天下,雄踞亞洲。滿人是怎麼收服蒙古人的呢?那就要看蒙古的歷史了,大家會背朝代的時候都是說:唐宋元明清,一個朝代接一個朝代,上面那個滅亡了才到下面那個。其實不然,朝代和朝代之間有並存的過渡時期,而元和明其實一直並存。也就是說大元從來沒有滅亡過。
元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其實並沒有死,而是逃亡到了北方大漠,而大明也沒那個能力徵服草原民族,前面說過,想要統治並治理草原地區,你不能徹底漢化,你要理解草原人的政治邏輯,漢人那套治理方案在草原行不通。那在蒙古人眼中蒙古帝國可沒有滅亡,我們只不過是丟了中原土地,草原不還是我們的領土嗎?
但是這個時候的蒙古人可沒啥力量了,不是說他們打仗不行了,而是他們組織不起來了,力量無法整合,各個部落沒有了一個絕對的領導人,誰也不服誰。不過蒙古人也有過曾經的輝煌記憶,從精神上他們還是比較服黃金家族的人,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但是這一支沒有什麼特別的牛人誕生,而其他牛人大家不服,所以蒙古就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才給了東北滿洲人崛起的機會。
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在大明鼎盛時期,蒙古也出現了一個英雄人物,叫俺答汗,這兄弟特別能打,率領自己部落席捲整個蒙古,有成吉思汗的風範,可惜的是他不是黃金家族的人,在名義上總是不能讓他順心。直到他找到了一個好基友叫索南嘉措,索南嘉措是西藏的高僧,兩人在青海湖會盟演了一齣好戲。兩人一見面,心照不宣,一見如故,索南嘉措一眼看出俺答汗是三百年前的忽必烈轉世,而俺答汗一眼看出索南嘉措是三百年前大元國師巴斯巴轉世,三百年前忽必烈和巴斯巴就是師徒關係,三百年後兩人轉世重逢,曾經兩人也是在青海湖拜師,如今和三百年前一模一樣。
這場戲一演,那俺答汗將得到正統的認可,他可是忽必烈轉世啊。他只需要讓所有人都相信他的故事就行,他所做的就是在蒙古推行藏傳佛教。索南嘉措就是藏傳佛教中的一支叫黃教,也就是現在達賴喇嘛。很快整個蒙古世界徹底接受了藏傳佛教。這看似是好事,但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西藏的活佛得到了一種權力,就是可以欽點蒙古大汗。而藏傳佛教有很多分支,本來蒙古帝國還只認一個血脈,現在好了,找個西藏高僧一拜師就成了領袖了。俺答汗之後蒙古再次分裂,這回連法統都分裂了。
蒙古部落之間開始了無休止的內鬥。內鬥中也出現了一個牛人,叫林丹汗,這兄弟也能打,但是打不過他的部落並沒被他徵服,而是跑去投靠女真人了,也就是皇太極,這個時候滿洲人已經發展的很好啦,再加上蒙古各部落的加入他向林丹汗發起進攻。林丹汗一看非常不爽,他曾經為了拉攏人心叫人翻譯了很多藏傳佛經,主要是黃教,現在這個黃教沒能給他帶來什麼幫助,他一氣之下改宗了,改信紅帽派。這回蒙古人更加排斥他了,所有部族一起驅逐他。不過林丹汗可是個英雄人物,沒那麼簡單被幹掉。
林丹汗被蒙古人驅逐,而驅逐他的蒙古人都投靠了滿人領袖皇太極。林丹汗可是個英雄人物,他被驅逐後帶領著還願意追隨的部下逃向西藏,這時他突然萌生了一個超大規模戰略,那就是集結支持紅冒派的蒙古人大約10萬人攻向西藏,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是藏傳佛教,而西藏只有精神力量卻沒有戰爭力量。他的10萬人可以迅速拿下西藏,把黃教大清洗,扶植紅教徹底控制蒙古世界的精神信仰,然後再返回蒙古。如果他的戰略成功,那就沒有滿洲人什麼事了,可能又是一個蒙古人統治天下的時代。
他的戰略其實在幾千年前早就被一個人看出來了,那就是漢武帝。我們可以回到上面看看漢朝的地圖,不管是東漢還是西漢,是不是在西邊有一個管子一樣的領地,那就是河西走廊。漢武帝控制河西走廊通西域可不是為了貿易,他就怕藏區和草原人聯合起來,如果真的聯合了,那中原就徹底被包圍分分鐘被拿下。所以控制河西走廊是為了隔開草原和西藏,為了更好的控制就必須通西域開展貿易,這才有了絲綢之路。
如今林丹汗看出了這套戰略,正要實施,結果很不幸感染天花死在了半路。他的家人一合計,投降皇太極了。皇太極一聽說林丹汗的戰略謀劃,驚出一身冷汗,不得不佩服他的英雄。皇太極立刻進軍控制了西藏,這回相反他們清洗了紅教扶持了黃教,授予大清皇帝活佛稱號,號稱文殊菩薩轉世。
至此大清完成了草原與藏區的一統,他們構建起了一個能容納多民族的管理系統。中原已是囊中之物。漢人加入這套系統也是遲早的事。
我們現在說起清朝,那都是各種貶義各種不好的印象,那主要來自晚清末年的近代歷史。如果歷史只停留在1840年之前,說古代的清朝,那它絕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到最鼎盛最完美的形態。能與它媲美的只有大唐了,但是大清是繼承了大唐的高超戰略視野,並把視野制度化。吸取了宋元明覆滅的各種歷史教訓,最終進化出最完美形態,那絕對比大唐還要強大的盛世。
大清的國民富裕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比擬的,原因有三:
1,古代中國的財富中心是中原,中原沒了等於玩完。但是安史之亂逼著百姓南遷,開發了江南經濟,明朝時期江南的稅收佔了全國80%,等於說中國有了兩個財政中心。此時大清將兩個財政中心都涵蓋其中,財富上絕對超越了只擁有中原的大唐。
2,草原與中原的戰爭在秦始皇開始到大明就一直沒停過,等於說中原的糧食養了兩支內戰的軍隊,草原的軍隊糧食是到中原搶的,中原自己養一支軍隊,兩支還自己不停的打。如今大清一統了,直接把中原軍隊解散了,只養了滿蒙聯盟軍,就一支軍隊。剩餘出大量財富。
3,由於以上兩個條件被滿足,中國人口開始急速增長,大清人口最多達到了4.5億。是大唐的5倍,大宋的4倍。在古代沒有工業的時代,國力比的就是人口,人多國家自然強大富裕,大清無疑是世界強國。
接下去就是糟心的近代史了,其實我覺得近代史一點都不糟心,因為我們的解讀有誤才會覺得糟心。大清早期如此強大依靠的是超大規模性,但是它的衰敗也是因為超大規模性,說遠一點今天的中國能快速崛起又是因為超大規模性。你會覺得有矛盾啊?聽我解釋
前面說過,古代國力比的就是人口和土地規模,那大清的超大規模性讓它成為世界強國。那為什麼衰敗呢?因為全世界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屬於技術革命。大清因為人口規模大,人口急速增長,帶來了一個負面結果,那就是人力資源貶值,很多人沒事情乾沒錢吃飯,那你隨便給點錢大家什麼都幹。這種局面就不會出現技術革命,因為技術是為了節省勞動力的,現在勞動力都便宜的不像話了,我幹嘛還要技術革命啊?所以大清是不可能自己內部出現技術革命了。美國加州學派給這種現象取個名字叫文明內捲化。
內捲化的文明會進入一個死循環,那就是人口不停增長直到環境無法養活生態不平衡,然後開始動亂大屠殺,死上無數人,等人口急劇下降後逐漸穩定下來,然後開始恢復人口再增長,再大屠殺,再恢復,就這麼永遠停留在這樣一個時代。唯一能拯救內捲化的文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外部輸入技術。所以英國人的到來也並不是壞事。當然有人覺得英國人到來讓中國近代史充滿了恥辱。其實你想想,依靠大屠殺解決生態不平衡難道這樣的歷史不恥辱嗎?
1840年的大清其實已經到了即將壽終正寢的時刻,因為人口達到了4.5億,其實已經是中華大地以當時農耕技術可以養活的人口極限。假如歐洲人沒有發現新大陸,沒有工業革命,他們沒有來中國。那麼此時的大清即將面臨一場生態失衡,然後一場4.5億人參與的大屠殺即將拉開序幕。那慘烈程度無法想像。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東漢末年的三國,漢朝末年也達到了人口峰值5000萬,以當時的農耕技術也只能養活這個極限數字,一個乾旱系統崩潰,天下大亂。到晉朝一統的時候全國人口480萬,5000萬到480萬,十室九空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這個時期。那4.5億又會是什麼樣的慘狀我不敢想像,至少大清到滅亡,毛主席還喊出了全國4萬萬同胞的口號,說明人口並沒有銳減。近代史看似糟心,比起英雄輩出的三國,還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大清真正感受到近代技術帶來的變革是太平天國起義,有人會問不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嗎?其實對大清來說鴉片戰爭只不過是一個小摩擦小戰爭,英國入侵跟準格爾入侵沒啥區別。還沒有讓它感受到世界已經變了。因為大清太龐大了,皇帝一個沒有出過國沒有過國際格局的領導是很難感受到世界發生了什麼。
要說太平天國起義,我們的教科書都把他說簡單了,實際上它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第一個導火索是人口,前面說過,大清人口已經達到生態零界點,自然環境稍有波動生態失衡就是農民大起義。第二個導火索是基督教率先在兩廣地區傳入,宗教擁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可以集結大規模人口形成組織。第三個導火索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五口通商。過去外國人與中國的貿易港口只有廣州,內陸地區的茶葉,絲綢,瓷器全部要運往廣州再賣給外國人。完成這個運輸工作的就是廣西人,因為外貿養活了一大批廣西搬運工。現在突然五口通商了,貨物可以就近出口,廣西地區大規模失業。這些失業人口再經過宗教一忽悠,好了太平天國起義就來了。
按照歷史規律任何一個朝代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那預示著王朝的終結。大清也看出了這點,所以它意識到自己已經完蛋了。農民為什麼起義?因為沒飯吃,說明人口超出了土地可承受範圍,起義軍為了能吃飯就會跑去富裕地區搶劫破壞富裕地區經濟,本來就沒飯吃的國家會變得更窮,如此惡性循環所以任何一個王朝遇到大規模農民起義,就算把起義軍打滅了,王朝也結束了,因為中央財政徹底被破壞,統治力量也沒有了。
大清的政治家們都懂這個道理,但是他們總不能等死吧。所以死馬當活馬醫,開始重用漢族官員,從此一批手握大權的漢族名臣崛起,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等人物登上歷史舞臺。按照過去,滿族人是不可能把軍權交給漢人的,現在給也是死不給也是死,還不如試一試。曾國藩奉命剿滅太平天國,但是大清沒錢了,財政都被起義軍破壞了。
沒錢怎麼辦?大清想了一個辦法,給曾國藩政策,那就是可以收釐金。釐金就是各個省之間貿易收的過境稅,跨省貿易的過境稅能養活整個湘軍,可想而知中國當時的內貿有多大,而內貿怎麼會有如此規模?因為有大規模外貿,從這裡也能看出外國人的到來不是亡了大清,反而是救了大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