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李——以大清帝國為鑑

2020-12-15 想要悠著點的生命

很多哲學家總是習慣把國家的生存、發展跟個人的生存、發展進行類比。每個人具體的人生經歷可以不同,基本的路徑卻大同小異。從嬰兒到成年,我們不斷積累知識,增長勇氣,強健身體,然後再慢慢地老去,死亡,直到被人遺忘,遁入永恆的虛空。從這方面來說,國家跟個人的確存在很多相似性,不過兩者的差異性似乎更加明顯。個人的身體終將朽腐,國家的「身體」卻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只要這個「身體」能實現正常的新陳代謝,國家就可以不朽。換言之,只要整個國民群體能夠維持正常的生存、發展,國家的生存、發展也就將延續下去。

個人的生存、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銳氣,國家的生存、發展也是如此。聰明的頭腦、靈巧的雙手不一定就能保證個人健康生存、發展下去,國家也是如此。即便某個國家的國民全部都由最高水平的學者組成,它也不一定就能千秋萬代。個人的生存、發展取決於他抵抗疾病和衰老的能力,取決於他跟周圍的競爭者物競天擇的能力,國家也是如此,適者生存始終是這個領域的殘酷法則。就連最原始的單細胞藻類也需要通過競爭為自己活得生活必須的那縷陽光,如果它的這點兒銳氣喪失了,生命也就結束了。就在不久以前,我們棲身陰暗叢林的祖先們也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天都要為自己的生存、發展而戰,戰敗的結果只有滅亡。人類文明的存在恰恰也以這種生存競爭為基礎,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面對的這個世界。

從人類出現在這個星球上的那天開始,戰爭就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6000多年以前,來自高原山地的原始先民手持刀劍來到平原,開創了迦勒底文明。就在不久以前,原本被西方忽視的小國日本手持刀劍異軍突起,成了令我們不敢小覷的競爭對手。幾乎所有國家,無論已經滅亡了的,還是仍然存在著的,最初大多脫胎於戰火,經歷過鐵與血的洗禮,它們最終的崩潰往往也跟戰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軍人和軍隊始終是驅動歷史演進的「發動機」。就像個人的銳氣反映了他的生存意志一樣,軍隊的銳氣也反映了國家的生存意志。這種生存意志在,國家就在,諸如文化、法律、風俗之類的東西也才能夠獲得自身立足的基礎,反之,它們就只能成為無根之草、無源之水。個人的銳氣可以體現個人的強壯,軍隊的銳氣則可以體現國家的強壯。個體銳氣的衰敗意味著疾病、衰老和死亡,軍隊銳氣和軍事能力的衰敗則意味著國家走向窮途末路。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及時力挽狂瀾,國家必將滅亡,只有果斷出手,才能阻止這種不幸事件發生。

正如某位歷史學家已經注意到的那樣。從公元前15世紀到現在,也就是總計3400年的時間裡,人類真正實現完全和平的日子最多不超過240年。這個過程當中,國家不斷產生又不斷滅亡。主導這個過程的始終是那些將軍和士兵,他們用手中的刀劍掃除舊的世界,然後又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歷史上,某個國家的強盛時代差不多都是跟這個國家軍隊的強盛時代互相重合的,軍隊強盛的頂點也就是其從屬國家強盛的頂點。個人不可能永葆青春,國家當然也不可能。

正如前面所說,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有其本質、必然的規律。就像個人一樣,國家的生命有不斷膨脹的盛年,當然也必將面對盛極而衰的老年。盛極而衰,國家登上強盛的頂點,通常也就意味著衰敗的迫在眉睫。國家衰敗的最顯著標誌就是內部種種「寄生蟲」的滋生,這些人就像食腐動物一樣大膽妄為,叮在即將死亡的國家軀體上啃噬血肉。最終,國家窮途末路,完成興衰成敗的歷史輪迴。時至今日,那些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強大國家留給我們的就只有河邊柳蔭掩映中的斷碑荒冢,金字塔裡藏身的古老木乃伊,或者海邊沙灘上的殘破古寺,乃至一首首古老的歌謠而已。也有很多國家連這些東西都沒能留下,它們來無影去無蹤,就好像從未真實存在過一樣。

作為對上述觀點的反駁,某些學者總是習慣拿中國說事兒,認為這個國家是個不朽的經典範例,這反而暴露了他們對歷史的無知。就像西方一樣,中國歷史同樣出現了王朝的更替,每次王朝更替就意味著一次歷史輪迴的完成。事實證明,中國同樣無法擺脫歷史的某些基本規律。歷史上的中國建立了獨特的文明形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令世界其他國家受益,同時也像其他國家那樣不斷經歷著歷史的輪迴,不斷有老的王朝走向腐朽,又不斷有新的王朝在前者基礎上煥發新生。

就在好戰的埃蘭人從海拔較高的起源地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王國的年代,遙遠的中國大地上散布著若干文明程度不高的小部落。後來,生活在陝西平原上的部落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小國家,這個小國家逐漸發展成了全國性的大王朝。這個大王朝強盛了很多年,最終當然同樣擺脫不了盛極而衰的命運,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中國歷史上,類似這樣的盛衰輪迴不斷上演,就好像有人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了個石子,激起很多圈同心圓般的漣漪一樣。最外層的圓圈不斷膨脹,膨脹……直到消失,然後又被新的圓圈取代。中國人對自己歷史輪迴、王朝更替的解釋就採取了上述比喻模式,他們認為最早向水面投出石子的那個人名叫「盤古」。

與西方的情況類似,中國歷史上每次王朝更替都必然以戰爭為主要手段。截至目前,中國總共經歷了25個朝代,這些朝代的建立者大多具有軍人背景,他們建立的王朝最終又往往會被別的軍人所推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作為整體的國家能夠存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這實在是個歷史的未解之謎。大家對此各抒己見,提出了千奇百怪的解釋,不過這些解釋基本都沒說到點子上。

我認為,中國能夠免除外敵入侵,存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與他們的文明、文化基本無關,主要是沾了地理優勢的光兒。這些地理優勢包括高聳的山脈、無法穿越的沙漠、茂密的叢林,以及遼闊的海洋等等。中國的北和西北方向綿延著大片沙漠,北偏東方向的西伯利亞則擁有無邊無際的森林和極度的嚴寒;中國的西南方向聳立著喜馬拉雅山,號稱「世界屋脊」;正南方向有遼闊的印度洋和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作為天然屏障;至於東邊,則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直到最近幾十年當中,人們才開始在這片大洋上開闢航線。

有賴於上述地理優勢,直到19世紀以前,中國差不多保持著與世隔絕的狀態,很少能跟歐洲國家發生接觸。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來說,遙遠的中國只是個模模糊糊的,謎一般的存在。由於這個原因,中國人在超過50個世紀的時間裡基本都不需要操心外敵入侵的問題。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來自歐洲或中亞地區的侵略很可能也會讓這個國家的輝煌成為歷史。歷史上的中國憑藉地利免除了外敵入侵,然而內部的王朝更替卻並沒有因此終止。

每個王朝都經歷了從強盛到到衰敗的輪迴,好在沒有外敵趁火打劫,所以每次王朝更替都只是中國人自己內部的事情而已。能夠導致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主要因素是大範圍的饑荒和周邊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進攻,後一種情況在中原王朝衰落的前提下很容易發生。每次改朝換代以後,遊牧民族又會被中原王朝擠壓到帝國的邊緣地帶。某些時候,周邊遊牧民族也能成功問鼎中原,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某些時候,這個國家還可能呈現地方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這種情況尤其值得注意,因為大清王朝目前已經顯現出了相似的趨勢)。例如,宋朝末年,來自草原的蒙古族建立了大元王朝;明朝滅亡後,馬背上的滿族人建立了現在的大清王朝。

眼下,大清王朝已經過了那個盛極而衰的臨界點,正在走向腐朽沒落。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人這回不但需要面對自己內部的問題,還需要面對來自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外敵入侵,這種情況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中國人現在面臨的形勢空前殘酷,甚至可以這樣說,自從那位名叫伏羲的人在陝西平原上首次將中國人凝聚為一個整體到現在,這個民族從沒有這麼危險過。不知道中國這次是否能夠順利度過危機,或者還是就此沉淪下去?中國在歷史上曾擁有強大的軍隊、高昂的尚武精神,然而如今的他們面對咄咄逼人的歐洲和日本軍隊卻顯得那麼軟弱無力。除非這個民族在靈魂深處爆發覺醒,重新喚起源自洪武皇帝的銳氣,他們的未來實在令人堪憂。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已經來到,中國必須採取行動,從目前渾渾噩噩的狀態中擺脫出來。

相關焦點

  • 荷馬李——太陽帝國
    如果美國和日本為爭奪太平洋主導權爆發戰爭,幾乎世界所有國家的利益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不過就目前形勢來說,真正在太平洋區域存在核心利益的還只有美國和日本。為了獲得太平洋地區的主導權,日本目前已經消除了3個潛在對手:①1894年發動戰爭打敗了可能稱霸太平洋的大清帝國;②1904年發動戰爭打敗了可能稱霸太平洋的沙皇俄國;③1905年通過籤訂條約將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列強從這個區域排除了出去。
  • 康有為的辮子將軍,孫中山的軍事顧問——『有勇無謀』荷馬李
    彼時美西戰爭爆發,荷馬李報名參軍卻因體格問題同樣未被錄用。但是這些挫折並未澆滅荷馬李從戎的熱情,在從兩個中國朋友口中得知中國正在進行戊戌變法,他覺得機會來了。在籌措了一筆資金後荷馬李從美國來到了中國的廣州,在這裡他見到了維新派的首領康有為。
  • 荷馬李——環太平洋
    日本如果打算跟美國開戰,相對要比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列強困難些。例如,德軍從漢堡港登船前往美國大西洋海岸登陸只需要6天時間,日軍橫渡太平洋登陸加利福尼亞海岸則需要17天時間。德軍登陸美國海岸後再經過幾天行軍就可以進抵美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日軍登陸後走的距離相對就要遠得多。僅憑美國目前的軍事實力,如果德國下決心開戰,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取勝!至於我們能不能打敗日本,那還是個未知數。
  • 罕見大清銅幣珍品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罕見大清銅幣珍品 古代銅錢真偽的傳統鑑定方法為目鑑,以前確實主要依賴於古錢的形制、表面鏽蝕狀況、錢文以及銅質等鑑別技術,若遇到從未見過的或與譜錄形制不同錢幣,經常會被定為「臆造品」,其依據就是譜錄沒有
  • 「大英帝國」滿心期待要為大清發行的貨幣,如今已是大珍品
    上一篇說到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對外政策幾乎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在複雜的中國問題上,相比其它國家的水平,也是棋高一著。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已經看到這個東方帝國的文化實力,第二次鴉片戰爭便挑唆了法國一起出兵。
  • 鴉片戰爭也是茶葉戰爭:茶葉使英國欲罷不能,鴉片使大清不能自拔
    對英國人來說,茶葉已經獲得了一種更為尊貴的地位,成了一種值得雄心勃勃的強者為之奮鬥的獎勵。茶葉是少數大宗商品之一,遠超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茶葉貿易跨越半個地球,帶動了各種各樣的經濟齒輪轉動起來。每當中國新茶到港,整個倫敦為之興奮;第二天,幾乎每家商店裡都會擺上最新鮮的中國茶。因為航行時間的縮短,從1855年到1860年,運往英國的茶葉,由1579萬磅激增到4000萬磅。對英國人來說,茶葉貿易就是白銀貿易。就跟英國人只要中國的茶葉一樣,中國人也只要英國的白銀。
  • 大清腐敗宰相李鴻章:後代出了三個億萬富翁,圖4是最漂亮的小妾
    【壯年李鴻章】李鴻章,大清宰相,晚清名臣之一,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李鴻章的一生充滿爭議,他自嘲為大清的「裱糊匠」,可他確實代表了清廷與列強籤下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歷史早已證明,曾國藩確實沒有看錯人,李鴻章最終成長為大清最耀眼的官員之一,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李鴻章全家福】這張老照片非常罕見,照片反映的是李鴻章和子女、孫輩們合影。
  • 帝國經理人:史上在華官階最高的洋人,憑什麼掌控大清海關48年?
    但在滿清後期,卻有一個英國人,官至一品大員,把持大清海關48年之久。他不僅一手締造了滿清唯一不貪腐部門的神話,而且在各個方面深度介入中國政治,為滿清續命做出了關鍵的貢獻,堪稱帝國經理人。一、學霸的中國之旅1853年,隨著滿清國門被大炮一點點的轟開,英國對華貿易激增,急需大量外交人員常駐中國。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因為這樣會使大清的虛弱落後、沉痾積弊的一面,在英帝國面前展露無遺。在與大清長時間的通商過程中,深入了解到大清真實的實力與暴露出的弱點後,誰又能保證英帝國不會有征服侵略大清的野心。由此可以設想英帝國在大清乾隆年間就對大清進行武力侵犯並非是件遙不可及的事。
  • 荷馬史詩流傳史:神秘消失了千餘年,卻又突然神秘出現
    01相傳,在約前9世紀—前8世紀,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後被統稱為《荷馬史詩》。不過,荷馬時代希臘字母文字是否創造了出來,如今還有疑問。
  • 兩大帝國巔峰時代的藝術PK:沙俄與大清誰更牛?
    在中國歷史上,康、雍、乾三朝所開創的「康乾盛世」,將大清推上了雄極一時的「帝國時代」。在18-19世紀同一歷史時期,中國之北還存在著另一個強盛帝國,即羅曼洛夫王朝時期的俄羅斯。那麼,由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創的「黃金時代」與「康乾盛世」到底哪個更強盛呢?
  • 大清天朝帝國夢的幻滅‖從謊言開始
    即使在清代未年,被夷人們打得滿地找牙,李鴻章李中堂依然洋溢著文明古國的優越感,認為西方侵略者不過是「夷狄」之幫,不足深慮。這種盲目的自嗨,體現在對外的一切活動中,就算西方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大清還拿著長茅大刀,大清的臣民也能找出壓西洋鬼子一頭的「法寶」。
  • 電視劇大清風雲觀後感
    電視劇《大清風雲》觀後感前幾日,看完了一部清劇《大清風雲》,很長,50集。明末清初,蒙古大帝努爾哈赤的兒子、清朝的開國功臣多爾袞,經過多年的南徵北伐,成功擴充滿蒙的版圖,最終目的,志在一舉攻破明朝的崇禎皇帝,建立大清帝國。多爾袞武功蓋世,但同時鐵漢柔情,鍾情於滿蒙第一美人大玉兒,可惜在他徵戰期間,其兄皇太極不但佔據了本來屬於他的皇位,更娶了他青梅竹馬的戀人大玉兒為妃,朝廷關係由是極度緊張。
  • 戶部大清銅幣到底值錢嗎?
    大清銅幣,學名清銅圓,錢幣正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其中一個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有滿文「大清銅幣」兩個字,兩側各有一個年號。邊沿中間各有「戶」二個漢字,下端為「當二十文」。錢幣的背面中央為蟠龍,上端為「光緒(或宣統)年制」,下端為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國銅幣)。全國鑄件比較統一。
  • 蒙古當年是怎麼步步臣服大清王朝的?
    經過從康熙到乾隆長達70餘年的徵戰,漠北和漠西蒙古最終併入大清王朝。蒙古各部歷史演變簡介蒙元自從退出中原後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北元正統時期;2、韃靼時期;3、瓦剌帝國時期;4、蒙古各部各自為政時期。其實到北元在藍玉捕魚兒海一戰俘虜北元宗室、繳獲元庭印信時黃金家族就威望盡失。
  • 燈塔讀歷史5:西方入侵是延續了大清還是摧毀了大清
    接下去就輪到大清出場啦,在我們的認識中覺得女真人非常落後,其實他們在金國時代就建立了帝國,他們是有輝煌記憶的。而且他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滅亡過,只不過丟了大多數領土躲回東北了而已。現在再次輪到他們崛起了。要說滿清人怎麼統治天下的,有人會說都是漢奸吳三桂給他們開的門。那吳三桂不開門呢?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中國歷代疆域圖,元朝亮了,大唐威武,大清也不簡單
    【隋】大隋帝國和大秦帝國一樣,國祚不長,但是,都為後續帝國的強盛打下了基礎。況且,大隋帝國在開疆拓土方面也有不小的貢獻。隋文帝統一了整個中國,隨後,勵精圖治為國家的繁榮富庶打下了基礎。隋煬帝即位後,縱橫捭闔,迫使突厥和契丹臣服。同時,徵討吐谷渾,並消滅吐谷渾,收復了河湟故地。此外,隋煬帝還反擊南方佔城國對交州的騷擾,拓地百裡。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1793年,英國使團在馬戛爾尼的帶領下,實現了與大清的第一次官方接觸。馬戛爾尼認為,英國可以輕而易舉打敗大清。事實證明,半個世紀以後,清朝果然被英軍打的……不過畢竟隔了半個世紀,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基本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回到1793年,英國真的能打敗清朝嗎?
  • 詩人荷馬到底是否真有其人?《荷馬史詩》到底是怎樣寫成的?
    作為一個序曲,我們就以眾希臘詩人當中最廣為傳訟的荷馬(Homer),以及傳統上劃歸為荷馬所著的兩部盪氣迴腸的荷馬史詩(Homeric Epic)伊利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開始。然而《荷馬史詩》作者荷馬(Homer)的真實身份,多個世紀以來一直令人置身五裡霧中,完全沒有頭緒。在古典時代,希臘人普遍相信《荷馬史詩》的記載是歷史事實,亦都普遍接受荷馬此人的存在,只有少量質疑的聲音。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他的著作《歷史》當中,認為荷馬是在他之前約 400 年的人,也就是大約公元前 850 年左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