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康、雍、乾三朝所開創的「康乾盛世」,將大清推上了雄極一時的「帝國時代」。在18-19世紀同一歷史時期,中國之北還存在著另一個強盛帝國,即羅曼洛夫王朝時期的俄羅斯。那麼,由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創的「黃金時代」與「康乾盛世」到底哪個更強盛呢?
2017年6月10日,「帝國盛世——沙俄與大清的黃金時代」特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共展出來自俄羅斯聯邦國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三家博物館的500餘件文物,通過盛世文物的對比,可以感受到兩個帝國的文治武功,一睹璀璨奪目的皇家藝術,感受巔峰時代的帝國威儀。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六個單元進行呈現:
第一部分 君臨天下
1682 年彼得一世登基加冕,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1721 年彼得一世稱帝,宣布俄羅斯從大公國升級為帝國。彼得一世崇尚西歐的先進文明,從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效仿西歐進行改革,並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彼得一世統治時期,俄國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為躋身世界強國打下了基礎。同時期,清王朝也進入了發展巔峰,史稱「康雍乾盛世」。
展覽的第一部分,將從皇權、軍政、宗教三個方面來了解兩個帝國的風貌:
第一單元:皇家威儀
俄羅斯帝國時期始自彼得一世的改革,終於20 世紀初的二月革命,近200 年間,共有14 人戴上「全俄羅斯帝國皇帝」的桂冠,包括10 位男性與4 位女性。羅曼諾夫王朝的雙頭鷹標誌源自拜佔庭帝國,以此強調沙皇具有東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權。彼得一世統治時期開始設立包括勳章、獎牌、金幣、器皿、武器在內的新型獎勵體系,受嘉獎者除了貴族和神職人員,也包括表現卓越的普通百姓。
大清皇室在祭祀、朝會、慶典、出行、冊封等方面,都鮮明地體現出「別貴賤、序尊卑」的禮制觀念。清承明制,將典章禮儀制度發展得更加完備。清王朝政治制度以皇權為核心,行政機構經歷議政王大臣會議、內三院、內閣、南書房、軍機處的演變過程,發展至乾隆時期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
首先,我們來對比一下中俄兩國帝王的長相顏值:
▲彼得一世的肖像。佚名,據讓—馬克·納蒂埃原作臨摹
18 世紀中葉 布面油畫 139 釐米×110 釐米
在彼得一世之前,俄羅斯在西歐人眼中還是一群尚未文明開化的野蠻人,貴族也留著大鬍子。彼得在少年時期起就表現出對科學及外國生活方式的興趣,是第一位到西歐進行長期遊歷考察的俄國君主。返回俄國之後,建立世俗學校,強迫貴族階級接受教育,禁止貴族留長鬍鬚,規定改穿歐洲服飾,學習西歐的世俗文化。這張肖像畫中,彼得一世留著小鬍子,即是受到歐洲的影響。
彼得一世遺容像
銀,銅;澆鑄,雕刻,鍍金 外盒78 釐米×73 釐米×82 釐米
這副面具記錄了彼得一世去世時的面容,是1910 年為了慶祝凱克斯霍爾姆皇家近衛軍步兵團成立200 周年而製作的。
▲伊莉莎白一世女沙皇像
佚名 18 世紀中葉 布面油畫 228 釐米×158 釐米
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1709—1762)是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兒。1741 年,她發動政變,廢黜小沙皇伊凡六世,成為繼葉卡捷琳娜一世、安娜·伊萬羅芙娜之後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三位女皇。
登基伊始,伊莉莎白就宣布繼承父親的改革大業,反對德國霸權,她的美貌和平易近人為她贏得了眾多朝臣的愛戴和禁衛軍的支持,在她統治期間社會相對穩定和繁榮。這位女皇性格活潑歡快,喜愛奢華與娛樂,經常舉辦盛大的慶典、宴會和舞會等。和英國那位伊莉莎白一世一樣,女皇一生未婚,無嗣。
▲葉卡捷琳娜二世肖像
佚名,據亞歷山大·羅斯林原作臨摹 18 世紀70 年代末 布面油畫 82 釐米×68 釐米
葉卡捷琳娜二世本是一位德國大公的女兒,1745年嫁給俄皇彼得三世。1762 年,她發動宮廷政變,殺死自己的丈夫後登上皇位。
這位女皇確實有手段,在她執政期間,俄羅斯帝國確立了真正的大國地位。經過兩次俄土戰爭的勝利,克裡米亞半島和整個黑海北部領土併入俄羅斯版圖。1772—1795 年,在三次瓜分波蘭後,俄羅斯又獲得了今天的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部分疆土。此外,俄羅斯的版圖還擴展到了美洲。
葉卡捷琳娜二世實行開明專政,和伏爾泰、狄德羅、孟德斯鳩等西歐啟蒙思想家保持通信往來,並大力發展藝術、科學和文化事業。她在位時,聖彼得堡興修了大量宮殿、教堂、府邸和公共建築,人文科學的中心——俄羅斯科學院成立,印刷業不斷發展,藝術科學院也有了新的「章程」和優惠政策。
女皇本人除熱愛收藏藝術品外,也頗具文學天賦,曾為艾爾米塔什劇院創作劇本,編寫過俄羅斯簡史。在俄羅斯人心目中,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僅次於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稱為「葉卡捷琳娜大帝」。後人給予了他們如下的評價: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國的軀體,葉卡捷琳娜大帝塑造了俄國的靈魂。
▲葉卡捷琳娜二世紀念碑模型
米·奧·米克申、亞·米·奧佩庫申等 1873 年 銅 80 釐米×43 釐米×43 釐米
葉卡捷琳娜二世披著華麗的鬥篷,頭頂桂冠,腳前放著俄羅斯帝國皇冠,她目視前方,面露微笑,盡顯雍容華貴。在女皇雕像下的圓形底座上環繞著九尊雕像,都是她執政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將領、科學與文化名人,此模型的放大版矗立於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一旁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廣場。
▲尼古拉一世雕像
尼·米·施列德爾 1853 年 銅 64.5 釐米×18 釐米×18 釐米
尼古拉一世(1796—1855),1825 年繼位俄羅斯帝國皇帝。他鎮壓過十二月黨人起義,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政策都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
1837 年俄羅斯建成第一條鐵路,尼古拉一世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火車司機。1855 年初,尼古拉一世穿著單薄的軍服檢閱部隊,患上了急性肺炎,於3 月2 日病逝。另有傳聞說,他是因為看到克裡木戰爭的災難性後果而服毒自盡。
▲亞歷山大三世雕像
尼·阿·拉維列茨基 1895 年 鑄鐵 75 釐米×29 釐米×20 釐米
亞歷山大三世(1845—1894),1881 年繼任俄羅斯帝國皇帝,史稱「和平製造者」。尼古拉一世為其祖父。其父亞歷山大二世史稱「解放者」,1861 年下詔廢除農奴制,為俄羅斯19 世紀下半葉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父親被革命黨人刺殺後繼位,這一悲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國內政策走向,即加強皇室和國家權力,制定嚴格的國家秩序以避免革命的衝擊。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是俄羅斯工業化的時代,是俄羅斯和歐洲在文化和經濟上最為接近的時期,此時的俄羅斯僅憑外交努力即可實現政治意圖。
亞歷山大三世在外交事務上最著名、最底氣十足的一句話是:「俄國沙皇還在釣魚,歐洲暫時可以等著。」
▲康熙皇帝朝服像
清 軸,絹本,設色 縱277 釐米,橫195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像描繪的是中年時期的康熙帝。他身著朝服,端坐龍椅上,肅穆中流露威嚴之氣。畫像用筆精細,設色明麗,將一代英主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出清代宮廷畫師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畫功。
▲雍正皇帝半身像
清 軸,絹本,設色 縱79 釐米,橫62.4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像為雍正帝半身像。他頭戴重簷冠,身著褐色便裝,雙手執一如意於胸前。人物面部結構準確,線條柔和,用色平塗再稍加暈染,有一定的凹凸感,延續了中國傳統肖像畫技法。
▲乾隆皇帝漢服像
清 軸,絹本,設色 縱100.2 釐米,橫96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在位的60 年間,清朝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都成就卓越,國力達到歷史巔峰。這位儒雅風流的皇帝熱愛文學藝術,工書法,擅畫山水、花鳥,通過搜集書畫、編纂書畫著錄《石渠寶笈》的方式,推動了清代宮廷文化的發展,使得清宮書畫收藏達到繼宋內府後的又一次高峰。
畫中的乾隆帝身著漢族文士服裝,舉止儒雅,表現出一代賢主勤勉好學的氣質。由於清初大力推行滿族服飾,禁服漢飾,故此類漢服場景當為想像圖,亦可看作是乾隆帝對於漢族文化的熱愛。此畫人物五官出自郎世寧之手,衣紋背景是金廷標所畫,是中西合璧繪畫藝術的精品。
玉璽是皇權的另一個象徵物,以下來看幾件中俄皇帝的御璽:
▲彼得一世玉璽
18 世紀初 銀 直徑5.67 釐米、6.79 釐米、9.7 釐米
▲亞歷山大二世玉璽
19 世紀中期 鋼 直徑10.1 釐米
▲青玉交龍紐「古稀天子之寶」
清乾隆 通高10.9 釐米,底邊長12.9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七十聖壽時,視自己為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為此特撰寫《古稀說》,藉此誇耀自己是古稀全人,並刻制了「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寶」多方印璽。
▲青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
青玉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這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十聖壽之時為自己製作的玉璽,他還特為此璽撰寫記文。乾隆晚年共刻「八徵耄念」「八徵耄念之寶」印璽六十餘方,與「自強不息」璽及其他宮殿璽印製成套印,便於其使用和收藏。
▲大清帝國皇帝之璽紫檀印盒 南京博物院藏
在對待有功之的臣民上,沙皇以賜予勳章作為榮耀,清朝皇帝則敕封予金制的冊頁,這也是不同民族習慣的體現:
▲聖安娜一級勳章
1797—1815 年 銀,玻璃,琺瑯;模壓,鑲嵌,琺瑯繪畫,鍍金 7.8 釐米×7.2 釐米
聖安娜勳章是第一個進入俄羅斯帝國獎勵體制的外國勳章。1735 年霍爾斯坦—哥道普公爵卡爾·腓特烈為了紀念他於1728 年去世的妻子設立了此勳章。勳章上寫著拉丁文箴言「授予熱愛真理、虔誠、忠心之人」。
由於不是本土勳章,聖安娜勳章只授予普通百姓,直至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兒子保羅一世舉行加冕禮時,該勳章才進入俄國的獎勵體系。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星形勳章和聖弗拉基米爾二級星形勳章
19 世紀下半葉 金,銀,琺瑯;模壓,鑲嵌,琺瑯繪畫 高12.8 釐米,寬7.6 釐米、7 釐米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由彼得一世設立,以紀念13 世紀諾夫哥羅德大公、東正教聖徒亞歷山大的偉大軍功。此勳章只有一個等級,除了授予戰功彪炳之士,也授予國務管理人員。勳章中間是由聖亞歷山大的首字母「S.A.」組成的花字,周邊紅色琺瑯底上為勳章箴言「為了祖國和人民」。
聖弗拉基米爾勳章中間有個金色十字架,在1782 年慶祝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20 周年時開始頒發的,勳章的名字來自基輔公國弗拉基米爾大公。既可授予有軍事功勳的人,也可授予國務管理傑出人士。
▲鑲嵌亞歷山大二世和亞歷山大三世肖像的榮譽勳章
19 世紀下半葉 金,銀,鑽石,矽鈹石,石英,紙;模壓,鑲嵌 8.4 釐米×5 釐米
▲聖弗拉基米爾二級十字形勳章
19 世紀下半 葉金,琺瑯;模壓,琺瑯繪畫 4.8 釐米×5.1 釐米
十字形勳章正面圓心圖案為大公王冠和白鼬皮法衣,勳章背面刻著授予時間「1782年9 月22 日」。聖弗拉基米爾二級勳章的佩戴方式是十字形勳章系在領口,星形勳章佩戴在左胸前。
▲聖安德烈勳章
19 世紀末—20 世紀 金,琺瑯;模壓,鑲嵌,琺瑯繪畫 10 釐米×6 釐米
聖安德烈勳章是俄羅斯帝國的最高獎賞,為1698 年彼得一世遊歷西歐返回俄國之後所設立,名稱取自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安德烈。據東正教傳說,安德烈曾在古羅斯傳播基督教,是俄羅斯的守護者。勳章的核心圖案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聖安德烈,十字架四端分別繪有拉丁文「Sanctus Andreas Patronus Russiae」的首字母「S.A.P.R.」,意為「俄羅斯的守護者聖徒安德烈」。勳章的背面是箴言「為了信仰與忠誠」。
18—19 世紀,聖安德烈勳章頒發次數很少,主要賞賜給皇室成員、政府首腦和傑出將領等。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最後一位授予自己聖安德烈勳章的皇帝。
▲聖斯坦尼斯拉夫二級勳章
19 世紀60 年代 金,琺瑯;衝壓,琺瑯繪畫 7.7 釐米×4.6 釐米
該勳章是1765 年由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奧古斯特·波尼亞託夫斯基二世設立,旨在紀念11 世紀的克拉科夫主教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夫在做禮拜時被國王鮑列斯拉夫殺死於教堂中,後來被封為聖徒和波蘭的守護者。1815 年,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在吞併波蘭部分領土後,將此勳章保留下來並頒給在波蘭出生的人。
▲御賜和碩智親王金冊
清嘉慶每頁縱22.5 釐米,橫10.3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除了皇帝肖像、玉璽、勳章和金冊,皇家威儀在其他裝飾或禮儀用品之上:
▲桌飾「站在小艇上的彼得一世」
馬·安東克裡斯基 1896 年 銀;澆鑄,雕鏤 69 釐米×85 釐米×45 釐米
1723 年彼得一世下令將古羅斯大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約1220—1263)的聖屍從弗拉基米爾運到聖彼得堡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1724 年8 月30 日,在俄羅斯與瑞典籤訂結束大北方戰爭的《尼斯塔德和約》三年之後,人們莊嚴地抬著聖屍到達諾夫哥羅德,然後用華麗的小艇運至聖彼得堡。
這件雕塑描述的是彼得一世站在小艇上親自迎接聖屍的情景,系大公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為了慶祝帝國海軍建軍200 周年特令皇家工藝科學院院長馬·安東克裡斯基製作的。
▲長柄勺
1707 年 銀;鍍金,壓花,鑄造,雕刻 12.2 釐米×38.6 釐米×23 釐米
長柄勺是俄國勳章制度出現之前的最高賞賜之一,在保衛國家疆土、守衛皇宮及為國家創造財富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方可獲此殊榮。彼得一世將這件長柄勺賜予了商人葉皮凡·楚金切夫,以表彰他通過開展中俄貿易為國家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信件收納盒 1853—1859 年
銅,鋼;澆鑄,壓花,鍍金,鍍銀 33.5 釐米×46 釐米×21 釐米
收納盒鍍銀部分的浮雕圖案刻畫了兩位身著鎧甲的古羅斯大公親切握手的場景。
▲從莫斯科河對岸眺望克裡姆林宮
卡爾·伊萬諾維奇·拉布斯 1846 年 布面油畫 93 釐米×142 釐米
莫斯科城始建於12 世紀,坐落於數條貿易路線相交的一處高地,是俄羅斯乃至亞歐大陸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沿莫斯科河而建的這座城市長期以來發揮著國家首都的職能,位於城市中心的克裡姆林宮雄偉壯觀,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
▲眺望大石橋對面的克裡姆林宮
瓦·謝·洛扎諾夫 1883 年 布面油畫 100 釐米×175 釐米
自17 世紀末開始,每逢重大慶典莫斯科都會燃放煙火。1883 年亞歷山大三世加冕之際,除了傳統的煙火慶祝儀式,還首次大量使用電氣照明渲染氣氛。
▲金編鐘
清乾隆 單枚編鐘高23.8 釐米,腹徑16.1 釐米; 鍾架高350 釐米,寬340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次展覽中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一套乾隆八十大壽定製金編鐘,首次亮相南京。此套編鐘是清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清宮造辦處製造,用黃金一萬三千多兩打造,是清宮中僅有的兩套完整的金質樂器之一,標誌著康雍乾時期國力的強盛和禮樂制度的完善。編鐘共16枚,分別對應清代樂律中的十二正律和四倍率。
▲銅琺瑯帶蓋爐
清康熙 通高13.2 釐米,腰徑15.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爐體圓形,蓋頂飾銅鍍金鏤空桃形花紐,罩下鏤雕,底置銅鍍金獸首四足。器身施淺藍色琺瑯釉,飾彩釉勾蓮紋,造型小巧秀美。
▲銅琺瑯菱花式三足彝爐
清乾隆 高28.3 釐米,口徑37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爐器型大,胎骨厚重,色彩絢麗,圖案吉祥,掐絲細而流暢。爐為菱花式,下置銅鍍金象首足,生動寫實。外壁藍色琺瑯釉地上半部有九對菱花瓣形開光,開光內飾吉祥花紋,下半部繪花卉紋。
第二單元:文治武功
歷代沙皇勵精圖治,旨在打造一個幅員遼闊、民殷國富的強大帝國。彼得一世設立參政院,廢除牧守制,頒布《官階表》,改造俄羅斯軍隊,仿效英國和荷蘭建立手工工場等,全面學習歐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觀念,讓帝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經濟方面的自由政策和軍事上的強勢順應了帝國發展的要求,她與西班牙、葡萄牙、丹麥等國籤署了一系列商貿條約,保障了對外貿易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有序發展。到她去世時,國家稅收比她登基之初翻了一番。俄羅斯帝國的50 個省中,有11 個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獲得的。
清政府在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展現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噶爾、徵戰大小金川。康雍乾時期,在經濟建設方面創下了許多業績,如招民墾荒、治理河道、輕徭薄賦等舉措的實施,保障了耕地面積的擴大,勞動人口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康熙字典》《全唐詩》《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體量巨大的作品在皇帝的授意下編纂完成,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
先來對比一下俄軍和清軍的武備:
▲近衛軍團上校服飾
18 世紀初 卡夫坦長袍:呢絨,金邊飾,黃銅扣飾
這套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近衛軍團上校制服為彼得一世舊物。
軍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心。他實施義務徵兵制;聘請外國軍事顧問,派遣貴族青年到國外學習;在國內開辦各種軍事技術學校;創建第一支海軍,並制定《海軍章程》;調整軍隊統帥機構,引進國外的新式武器和戰略、戰術等。彼得一世當政末年,俄羅斯帝國已擁有一支約20萬人的龐大陸軍和一支包括48 艘戰艦及一大批輔助艦的海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之一。
彼得一世對軍隊制服進行了改革,將原有的蘭式或俄式制服改為歐式制服。制服外面的長衣基本為深綠色;軍官的制服要有金銀邊飾,以判斷軍種和軍銜;不同場合軍人的著裝有特定的要求。1715 年左右,軍隊全部完成制服的更換。1698 年俄軍制服上出現了近衛軍軍官的標記—— 領飾,1715 年最終定型為半月形狀。校官佩戴鍍金領飾,領口下方為聖安德烈十字架。用彩色絲線織成的圍巾是軍官身份的另一種象徵。
▲胸甲
19 世紀40 年代 黃銅,皮革,絲線; 壓花,鉚接,鞣革,編織 前胸51 釐米×48 釐米,後背53 釐米×50 釐米
▲頭盔
1830—1840 年 黃銅,牛皮,馬鬃,琺瑯 高44 釐米,底部28.5 釐米×17.5 釐米
此款為胸甲騎兵團近衛軍儀仗隊軍官佩戴的頭盔。頭盔正面鑲嵌銅板,裝飾有聖安德烈星章。
1878 年 鋼,黃銅,羔羊皮,麻布,琺瑯 高36.5 釐米,底部19 釐米×30 釐米
此款為憲兵隊近衛軍團低級軍官頭盔。憲兵隊近衛軍是皇帝近衛軍中的騎兵,成立於1815 年。
▲高筒軍帽
此款為巴甫洛格拉德驃騎兵團低級軍官高筒軍帽。驃騎兵,即輕騎兵,只裝備輕型武器和快馬,擅長利用速度突擊敵方防線,也執行偵察或搜索等任務,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始建立。
▲佩劍
這是近衛軍騎兵團低級軍官使用的一把佩劍,劍柄上刻有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花字。佩劍是重騎兵的武器裝備,17 世紀在俄羅斯出現,彼得一世時期廣為流行。
▲軍刀
1855 年基輔騎兵軍團的軍官們將此軍刀獻給自己的總指揮伊·阿·哈列茨基。此刀的十字形刀柄兩側分別雕刻了與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相關的神話故事。刀柄為頭戴金盔的赫拉克勒斯。刀鞘兩側裝飾有五組戰鬥場面:一面為君士坦丁發動的米爾維安橋之戰、特洛伊戰爭中的阿基琉斯和赫克託耳戰役、特洛伊戰爭中的亞馬遜戰役;另一面為1812 年10 月的鮑羅金諾戰役、發生在維特根施泰因大軍間的波洛茨基戰役。軍刀上還裝飾有萊比錫戰役的場景。
▲儀仗重劍
這把長劍屬於維尤爾捷姆別爾格斯基公爵(1771—1833),他曾在1812 年衛國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此劍由圖拉兵工廠鑄造,精湛的切割打磨技術令鋼製劍柄猶如鑲了成百上千顆鑽石般熠熠生輝。
▲「皇家步槍手」座鐘
此座鐘題有「皇家步槍手」「賜給巴西裡·亞歷山德羅維奇·庫普金」「獎勵他對沙皇和祖國的忠誠」等文字。
▲鑲黃旗甲冑
清 盔高58 釐米,甲衣長78 釐米,甲裙長74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為鑲黃旗甲冑,亦為大閱甲,非戰時用品。甲以棉布為裡,綢為面,飾以銅釘;胄為牛皮製成。此類盔甲為乾隆年間兩次由杭州織造局織造,達數萬套,供大閱時穿用,平時則貯藏於紫禁城西華門城樓內。
▲白玉嵌寶石柄金桃皮鞘「含英」腰刀
清乾隆 通長96 釐米,刃長72 釐米,柄長20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卷首柄,嵌金絲為緣,內嵌紅、綠寶石一百餘塊,柄端系明黃絲穗,中飾銅鍍金蓮花座嵌綠松石墜。菱形護手,鋼刃,近銎處錯金、銀、銅三絲相間圖案。
▲燒藍鑲寶石絨面鞘匕首
清 通長35.8 釐米,刃長25 釐米,柄長11.5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匕首做工精細,用料考究,華貴至極。卷首形燒藍柄,嵌紅、綠、藍寶石和鑽石,柄端嵌祖母綠一塊。護手鑲嵌鑽石一圈。近護手處飾花卉紋燒藍,嵌紅、綠寶石和鑽石等。鞘木胎,外包紅絨,琫、珌皆鑲花卉紋燒藍,嵌紅、綠、藍寶石和鑽石。
再來對比兩國的「文治」:
▲文件盒
1853—1859 年 銅,鋼;澆鑄,壓花,鍍金,鍍銀 55 釐米×38 釐米×35 釐米
這隻文件盒用於存放16 世紀律法書、盧塞尼亞司法文書等重要文件。外形由藝術家、建築師和歷史學家索爾採夫(1801—1892)設計,具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
▲皇家特許狀
1869 年 羊皮紙,油墨,水粉,水彩,金銀熔液,硬紙板,天鵝絨, 流蘇,雲紋綢,豬皮,金銀絲線,琺瑯,蠟,銀
▲《康熙南巡圖》第七卷
王翬等 清(約1691 年) 卷,紙本,設色 縱65 釐米,橫299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康熙南巡圖》描繪了己巳年(1689)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時,沿途所見山川城池、名勝古蹟、農商經濟、風土人情等,是清代著名畫家王翬(1632—1717)統籌完成的作品,色彩鮮明,手法工整,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該圖共十二卷,正本散藏於國內外各大
收藏機構,南京博物院所藏此稿為正本第七卷之粉本,描繪的是南巡圖江蘇無錫至蘇州段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鋪、舟橋、良田等。正本第七卷現流失域外,故此粉本對於研究該圖創作過程愈顯珍貴。
▲外藍釉金彩內粉彩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
清乾隆 高60.5 釐米,口徑20 釐米,腹深52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此轉旋瓶曾放置於奉天行宮,是一件紀念清帝東巡的孤品。轉旋瓶分蓋、頸、腹部外瓶、內膽、夾層、底盤六個部分燒造,最後裝配而成。頸部對稱排列四隻金彩夔龍耳;腹部有外瓶、夾層小平臺和內膽三層結構,外瓶上有圓形鏤空、小平臺上的人物牙雕、內膽上懸掛的人物牙雕和內膽上所繪的粉彩山水人物紋等四層裝飾,組合成乾隆帝行圍圖的立體場景。
轉動瓶頸,腹部內瓶跟著旋轉,有走馬燈的效果,在擺動的人群後面,乾隆帝策馬而來,揚鞭而去,儀仗、侍衛前呼後擁,歡迎的人群和背景不斷變換。
第三單元:天工神韻
公元988 年,東正教成了古羅斯的國教,經過幾百年的教化,東正教已與俄羅斯民族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彼得一世的改革取消了宗主制度,規定沙皇是「最高牧首」,東正教的加冕為沙皇披上了神聖的外衣,沙皇成了人間的「上帝」,而教會也成了王權的附庸。正是因為東正教與社會生活的密不可分,俄羅斯保存下來的建築、繪畫、裝飾等文化遺產普遍富有宗教藝術趣味。
大清皇室主要信奉藏傳佛教。1697 年,康熙皇帝設立了「中正殿念經處」,專門負責宮廷喇嘛念經及辦造佛像。乾隆時期又設立專職管理雍和宮的宗教活動。清宮宗教器物主要有造像、佛經、法器三大類,宮廷造辦處所製造的器物,形制規整,質地華貴,工藝考究,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在藏傳佛教各派首領敬獻給皇帝的禮品中,最為珍貴的便是佛造像和法器,而造辦處製造的佛造像、法器也常被皇帝作為名貴禮物賞賜給臣屬。
皇家造辦的宗教工藝品最能體現權力和國家財富,讓我們看一下沙俄與大清在宗教藝術方面的不同:
▲主教法冠 18 世紀80 年代
金,銀,珍珠,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鑽石,玻璃,鉑金,琺瑯;雕鏤,鑲嵌,琺瑯繪畫 高(含十字架)30 釐米,直徑18 釐米
這頂鑲嵌有280 顆各色寶石的金冠,是東正教主教參加禮拜儀式時佩戴的頭飾。俄羅斯帝國時期,沙皇的登基儀式須由東正教會主持。一方面世俗政權因東正教會的加冕而獲得神化,另一方面教會也是世俗政權的監督者。葉卡捷琳娜二世正是通過對東正教教義的刻苦學習和遵守齋戒,才獲得東正教會和民眾的支持並取得了皇位。
▲《福音書》
1749 年 銀,琺瑯,紙,木,銅;鍍金,雕鏤, 鑲嵌,琺瑯繪畫 72.3 釐米×50 釐米
這本擺放在供桌上的《福音書》,由工藝大師拉特科夫設計製作,封面裝飾華麗,在銀地上雕鏤、鍍金,鑲嵌宗教人物的琺瑯彩畫。
▲聖母小像 17 世紀末—18 世紀初
金,銀,鑽石,紅寶石,尖晶石,琺瑯;鍍金,壓花,鑲嵌,琺瑯繪畫 15 釐米×9.4 釐米
此件正面為耶穌受難像,背面為聖母像。葉卡捷琳娜一世在1725 年登基時將其賜予大牧首費奧凡·普洛科波維奇,它同胸前佩戴的十字架一樣,是最高宗教權力的標誌。
▲聖餐盒
19 世紀下半葉 三層玻璃(分別是無色、乳白色、鈷藍色),銀,水晶;
雕刻,磨邊,鍍金 高55.5 釐米,底座直徑26.7 釐米
聖餐盒是基督教聖物之一,用於聖體血儀式。盒內放置的紅酒和發酵麵包象徵著耶穌基督的鮮血和身體,用以洗滌世間萬民的原罪。俄羅斯東正教聖餐盒採用獨特的玻璃材質,造型多為教堂形式,蓋子一般是打開的,除了教士和助祭,任何人不得接觸。
▲聖餐杯
1789 年 銀,琺瑯,玻璃;鍍金,鑄造,雕鏤,琺瑯繪畫 高35.3 釐米,直徑14.2 釐米
聖餐杯是基督教禮拜時的必需品,來源於最後的晚餐中所使用的酒杯。據《新約》記載,耶穌曾以杯中紅酒象徵自己的鮮血,後世教會在祭祀禮儀中同樣用祭杯來盛滿紅酒,象徵耶穌基督以鮮血對信眾的救贖。
▲外罩聖衣
19 世紀上半葉 錦緞,花綢,麻布,穗帶,羽紗,金銀線,金銀箔,亮片;編織,刺繡 長144 釐米
▲聖瓦西裡大教堂和莫斯科沃熱斯卡婭街上的宗教節日遊行
卡爾·伊萬諾維奇·拉布斯 1852 年 布面油畫 101 釐米×131.5 釐米
▲七級金佛塔 清 通高43 釐米,底徑20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件金佛塔為清代宮廷御用品,為七層八面樓閣式密簷塔。頂端的塔剎為火焰頂鑲嵌珊瑚寶珠。塔身每層四門四窗,每門內坐佛一尊,盤腿坐在雙層蓮花座上。四扇鏤空花瓣形長方形窗欞,門窗每層錯位間隔。每層塔頂有八條龍為屋脊,龍嘴銜風鈴一隻。塔基為欄杆式,五層臺階共四處。
▲《御製七佛塔碑記》玉冊
清乾隆 青玉板高0.5 釐米,長13.8 釐米,寬10.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御製《七佛塔碑記》為乾隆皇帝撰文,吏部左侍郎謝墉抄錄,刻於青玉之上,製成玉冊。所謂七佛實即一佛,七佛偈為禪門開宗了義,散見於梵帙而非出於一經。玉冊首頁刻填金龍紋和寶塔紋,正文正面為玉上填金隸書《七佛塔碑記》,背面漆底描金隸書全文。
▲緙絲佛像
清 縱129.5 釐米,橫59.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古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此件緙絲佛像軸採用平緙、齊緙、構緙等技法,緙工精巧,用絲細密,配色豐富。佛像面相莊嚴靜穆,雙手相疊施禪定印,盤腳跏趺靜坐於蓮花寶座上,頭頂華蓋,背有光環。
▲琺瑯彩瓷佛塔
清乾隆 高29.7 釐米,底邊長16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清乾隆朝是藏傳佛教發展的高峰期,覆缽式塔是藏傳佛教的佛塔樣式,這件乾隆官窯瓷佛塔體現了乾隆朝廷與藏族上層的親密關係。
第二部分:閱盡繁華
18 世紀彼得大帝的歐化政策和葉卡捷琳娜大帝的開明專制極大改變了俄國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王公貴胄擺脫了傳統的束縛,在生活、藝術等方面大膽創新,紛紛模仿歐洲上流社會的服飾裝扮和社交禮儀,修建皇家別苑、舉辦宮廷舞會和聚會、以私人的名義贊助文學與藝術等。詩歌、繪畫、音樂、芭蕾舞、手工藝等在歐洲聲名遠揚。
康雍乾盛世,為彰顯輝煌,皇室用品獨具雍容華貴的風範和高尚的藝術品位,宮廷生活中無處不透露出尊貴與榮耀。清宮珍寶涉及帝後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禮儀、典制、飲食、冠服、文化等。帝後的日常用品一般由內務府製造,選材精緻優良,製作巧奪天工。清宮日用與陳設的精美器物,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工藝水準。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了解到了沙俄與大清在政治、軍事、宗教等方面的異同,這一部分,將從日常的幾個方面,了解兩國家背後的日常生活:
第四單元:富貴氣象
17 世紀,俄國建築及室內裝飾擺脫中世紀的不對稱或無序風格,開始向巴洛克風格過渡,並在18 世紀中期達到鼎盛。18 世紀後期以後,崇尚質樸嚴謹的古典主義興起,摒棄程式化和表面的華麗裝飾是古典主義的另一個特徵。19 世紀上半葉,俄國的建築藝術更加強調質樸、莊重、嚴謹和挺拔,這種傾向被稱為帝國風格。19 世紀下半葉,講究曲線和自然形象的洛可可風格流行起來,它所具有的纖細、華麗、精緻、動感等藝術特徵契合當時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品位。
紫禁城內的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俗稱「後三宮」)為中心,是皇帝及后妃的生活區。宮中珍寶在屋宇陳設中比比皆是。殿堂、宮室、書房、寢室等處陳設著各類製作精良的器物,並根據功能需求與室內裝飾而各不相同。
這一單元先來對比一下兩國宮廷的陳設品:
▲俄國貴族家具一組
▲座鐘 1840—1850 年 銅,琺瑯;鑄造,壓花,鍍金 58 釐米×49 釐米×22 釐米
這隻座鐘由聖彼得堡的菲利克斯·蕭邦銅藝工廠製造。該廠建於1840 年初,主要生產法國洛可可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陳設藝術品,被授予「皇家供貨商」稱號。
▲掛毯 1745 年 彩色毛線,亞麻布;手工織造 326 釐米×226 釐米
這塊「歐洲」掛毯是「世界之國」系列作品之一,由聖彼得堡的皇家制毯廠生產,在18 世紀40 年代十分出名。此系列作品的畫面中央是一些穿著異族服裝的女子,她們是各個大洲的化身。每個大洲都有自己的標誌:非洲的金字塔、亞洲的寶塔、歐洲的柱廊。從這塊掛毯的工藝可知,這一時期的俄羅斯藝術家和織匠已不再是亦步亦趨的學徒,他們已經具備了創作藝術精品的能力。
▲花瓶 1835—1840 年 陶瓷,銅;釉面繪畫,鍍金 高37 釐米,口徑26 釐米,底部15.4 釐米×15.4 釐米
這隻花瓶的瓶身繪有尼古拉一世的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1798—1860)的肖像。
▲花瓶 19 世紀20 年代 紫晶玻璃,銅;明亮式切割,鑄造,壓花,鍍金 60 釐米×31 釐米×14 釐米
這隻雙柄花瓶的手柄末端鑄有歐洲建築外牆上常見的怪面飾。怪面飾最初的功能是嚇退惡靈、避免鬼怪入侵,後來逐漸演變成純粹的裝飾元素。
▲銅琺瑯「太平有象」 清 通高50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造型源自佛教題材,寓意吉祥。因為象高大威嚴、軀體粗壯,象徵著社會的安定和政權的穩固,所以取意「太平有象」,常作為宮廷陳設品。象通體掐絲作絨毛狀,填灰色琺瑯釉為地,背上配鞍韉以天藍色為地,中間飾紅龍戲珠,象背鞍韉上馱一人,造型古樸典雅,製作工藝精美。
▲青花百壽紋盤口觀音尊
清康熙 高44.5 釐米,口徑12.5 釐米,底徑15.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觀音尊是康熙時期瓷器的典型造型,但是盤口的少見。兩層臺式圈足,即於脛部凸出一層臺階再出圈足,是康熙時期瓷器造型的特徵之一。此觀音尊淺盤口,口沿內折,長粗頸,圓肩,長圓腹,束脛,至底部外撇,兩層臺式平底內凹圈足。底釉白淨滋潤,青花書篆體「壽」字,全器共29 輪,915 字。
▲白玉鏤空纏枝花卉紋爐翡翠雙耳四足長方爐
清乾隆 通高9.6 釐米,口徑9.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翡翠雙耳四足長方爐
清 通高20.6 釐米,通寬12.6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仿古玉器主要有三類:一是仿古青銅器,多為仿戰國、漢代器皿;二是仿古玉禮器,多為圭、璧、斧類大器,亦有蚩尤環等小器;三是仿古做舊,作品與古玉相似,極難分辨。此件為仿古鼎式爐。
▲白玉佛手花插
▲白玉「麻姑獻壽」花插
清 通高11.1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第五單元:精緻品格
彼得大帝的改革浪潮帶來了「歐洲主義」和民族特性的融合,受其影響,俄羅斯帝國時期的裝飾藝術品和生活器具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其華麗的藝術形式和高超的製作工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皇家的尊貴與華美在宮廷生活中隨處可見,凡起居、日用、盥洗、遊憩等所涉及的器具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各種飲食用具更是如此。宮廷宴會名目繁多,規模大、講究多、程序嚴。所有器具依照「美食配美器」的原則,除常用的景德鎮官窯瓷器外,還有金銀、玉石、漆木、骨牙等質地的器物,製作考究,精美絕倫。
▲「俄羅斯民族」系列雕塑(一組)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素瓷;彩繪,鍍金,鍍銀
此系列雕塑參照《俄羅斯民族志》圖冊中的插圖製作。這本圖冊是1862 年慶祝俄羅斯建國一千年時出版的。
▲「抱著公雞的村姑」套娃(一組)
20 世紀初 木;旋刻,繪畫 高2.1—15 釐米,直徑1.3—7.8 釐米
1900 年,俄羅斯套娃在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一舉奪得銅牌。自此,套娃聞名於世,成為俄羅斯的象徵之一。俄羅斯套娃通常為圓柱形,底部平坦,由大到小,層層相套或一字排開,情趣盎然,既可以作為擺設,也可以作為收納盒和禮品盒。最常見的套娃圖案是穿著俄羅斯民族服飾的姑娘,色彩亮麗,容貌甜美。
▲復活節彩蛋
19 世紀末 銀,琺瑯;掐絲,鍍金 8.5 釐米×5.5 釐米×5.5 釐米 俄羅斯聯邦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復活節被稱為節中之節,亦稱耶穌復活節、主復活節、耶穌復活瞻禮,是紀念傳說中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後第三日復活的節日。復活節日期不固定,一般在3 月22 日至4 月25 日之間,即春分後第一個滿月之後的首個星期日。在俄羅斯,節日期間最流行的是互贈復活節彩蛋,象徵復活和生命。
▲青花海水紅彩雲龍紋盤
清乾隆 高8 釐米,口徑47.8 釐米,足徑27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這是一件乾隆官窯的代表性器物。盤面所繪龍紋,筆畫嚴謹,其紋飾有變化,應為陳設瓷。紋樣以青花繪流雲海水,用礬紅彩畫行龍,構成海水雲龍紋。盤內心為藍地白花海水紋,一條紅彩正面龍居中,內外壁分別繪四條行龍,龍爪有三爪、五爪之別,龍尾有花尾、尖尾之分。
▲青玉梅花式洗
清 高6 釐米,長15.5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鴝鵒圖》 趙佶 北宋
軸,紙本,墨筆 縱88.2 釐米,橫52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1082—1135) 的花鳥畫風格以工細彩墨為主,寓巧於拙,對北宋後期院畫產生了重要影響。《鴝鵒圖》是其拙樸風格的代表作,筆墨純和,脫去凡格,深得落墨之意韻。趙佶作品傳世甚少,至清代中後期已鳳毛麟角,古書畫收藏界對之趨之若鶩,當然也成為清宮內府收藏的對象。
《鴝鵒圖》上方有宋徽宗署「天下一人」押,以押書署款,畫心、裱綾留下了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鹹豐皇帝的題跋或鑑賞印跡,另附鹹豐朝大臣奕 、許乃普、沈兆霖等人的和詩。
第六單元:錦衣風範
18 世紀初,彼得一世改革要求以歐洲服飾取代民族服飾,並學習西方的禮儀。自此貴族們紛紛脫下笨重的長袍,換上簡潔、美觀的服飾,歐洲的社會風尚、服飾裝扮和宮廷禮儀成了上流社會追逐的潮流。女性宮廷服飾極富曲線和裝飾韻味,男裝的面料和裝飾可與女士禮服媲美,整個18 世紀都保持著同樣的款式。18 世紀末古典風格獨領風騷,到了19 世紀初,燕尾服、坎肩、長褲開始流行,女性服飾也更加精美繁複,突出細腰、窄肩、圓臀等柔美線條。歐洲的服飾禮儀在貴族群體中流行,而俄羅斯傳統服飾文化則在廣大平民階層中保持著強大的活力。
清代服飾色彩繽紛、形式多樣,禮儀制度嚴格。順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遵循祖制,到乾隆時期增加了歷代皇帝「 衣紋雲龍」「十二章」的紋樣,並確立服飾制度。清宮內務府直接管理皇帝及后妃的服飾事務。皇帝的服飾分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類,皇后分禮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類,這些服飾分別穿戴於祭祀、朝會、節慶、節日、巡行、日常等不同場所。皇帝衣服的紋樣、材質由內務府統一設計,交由江南三織造——南京、蘇州、杭州定織,每年按照「額定」上繳宮廷。這些工藝繁縟、材質珍貴的宮廷服飾充分顯示了匠人們高超的工藝水準,也體現了清代宮廷生活的高貴與典雅。
▲俄國宮廷禮服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呢絨,金線,鍍金亮片,銅,絲織物;後背長94 釐米
▲馬甲 18 世紀80 年代
絲綢,麻布,彩色絲線;編織,刺繡 前襟長75 釐米
彼得大帝的服飾改革為俄羅斯宮廷引入了歐式服裝,這種服裝潮流逐漸為貴族、各級官僚和富商們所推崇。
▲「珂珂施尼克」帽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 錦緞,金銀線;刺繡,挑繡 帽帶8 釐米,帽冠33 釐米×20 釐米
流行於俄羅斯北部的頭飾,最早可追溯到10 世紀。「珂珂施尼克」一詞源於俄羅斯建築上的拱門,形狀多為扇形、花瓣形或盾形。「珂珂施尼克」帽常與長度過肩的頭紗搭配,其用料、樣式和裝飾細節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
▲盤金繡如意龍紋吉服袍
清 衣長126 釐米,兩袖通長194 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吉服是宮廷喜慶節日等場合穿的服裝,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此件盤金繡如意龍紋吉服袍,圓領、右祍、大襟、馬蹄袖,藍色緞地,袍上所有圖案用金線盤繡,並用金線滿繡如意菱形底紋,主體紋飾主要有龍紋、團壽紋、雲紋等。前胸後背及兩肩各繡正龍一,前後襟繡行龍四,底襟繡行龍一,共繡九條龍紋。前後襟下擺繡海水江崖紋和立水紋。
作者:房衛
編輯:張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