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非北方的俄羅斯莫屬,近171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讓其成功摘得「世界最大國家」桂冠,雖是如此,但相較它巔峰狀態時,此時的面積已經算「瘦小」了。
據統計,1917年的蘇聯統治著22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如一頭雄踞亞歐大陸北方的暴熊,震懾整個世界島,並影響著國際格局的走向。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龐然大物最開始不過是個寄人籬下,佔地20餘萬平方公裡的小公國,而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不到四百年的時間,它就從一個小小公國,變為了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強大帝國,其威勢在當時少有國家能匹敵。吳佩孚曾說:
「俄國國徽為猛鷲,不顧一切而欲攫取他人之國。」——《麻辣近代史1905-1928》
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小公國如此瘋狂的擴張自己領土呢?
俄羅斯最開始只是東歐的一個柔弱小國,這個小國從誕生之初就寄人籬下,它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由於它位於奧卡河的支流莫斯科河畔,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自然條件,經過百年發展,在13世紀,它已經是各俄羅斯中擁有顯著地位的國家——莫斯科公國。
但是這個新崛起的小國並沒有迎來它的春天,此後百年中,它一直活在蒙古汗國的陰影之下,面對來去如風的蒙古鐵騎,莫斯科公國除了乖乖納貢外別無他法。
直到1480年,莫斯科出現一位偉人——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他率領斯拉夫人推翻了金帳汗國,結束了數百年俯首稱臣的屈辱統治,莫斯科從此獲得獨立。但金帳汗國被推翻之後,尚留下三個奄奄一息的蒙古國家——克裡米亞、喀山和阿斯特拉罕。
為徹底解除威脅,新生的俄國主動出擊,將他們各個擊破,至此,蒙古汗國的陰影終於從頭上去掉了,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正式建立莫斯科公國,1612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建立俄羅斯帝國,從此時開始直到1917年這個時間段內,俄國開始走向瘋狂侵略擴張道路。
縱觀俄國的成長道路,我們發現「危機感」貫穿其整個擴張歷史,也可以說,俄國是因為害怕所以不得不選擇擴張。
百年徵戰將國家打窮了,只有掠奪才能維護王朝的統治
當俄羅斯帝國出現在歐洲大陸上時,和平發展註定不為其所吸引,數百年的徵戰,如今終於在這片大地上站穩腳跟,獲得獨立,看似一片欣欣向榮,但實則國內危機四伏,對統治者來說,連綿不斷的戰亂早已將國力抽空,此時國內經濟十分低迷,糧草不足,資金短缺。
「在莫斯科我們的國庫裡沒有金錢;在糧倉裡沒有可供分配的儲糧,也沒有什麼東西能給服務人員作俸祿」。——《俄國徵服西伯利亞紀略》
而邊境線外的諸國又在虎視眈眈,怎麼辦?只有掠奪。
對於封建農奴制國家來說,土地是所有財富的來源。當統治者將俄羅斯公國聯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後,沙皇常常將土地分封給各地貴族地主和官僚縉紳,以加強自己的統治。所以,沙皇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需要發現和佔領更多的新土地。
「莫斯科大公卻只是在長期鬥爭之後,才終於擺脫了蒙古人羈絆,開始把大俄羅斯的許多公國聯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然而這一成就看來只是助長他們的野心」。——恩格斯
在整個17世紀,俄國的擴張方向一直是向東進行,不斷地蠶食西伯利亞,西伯利亞不但地方大,而且物產極其豐富,金銀礦藏不計其數,並且盛產毛皮,而毛皮是俄國最緊缺的貨物之一,國內不但稀少而且價格十分昂貴。
為了獲得足夠資源,鞏固統治,消除「政權不穩」的危機感,沙皇決定向東擴張,直到打通太平洋沿岸。
世界各國都在瘋狂擴張,一旦落後就要挨打
15世紀末至18世紀末,是世界性的「探險時代」。此時期正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代。在三個世紀中,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諸國瘋狂地探險擴張。發現美洲,開闢了新航路,先後侵佔了整個美洲,並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絕大部分、馬來西亞的一部分,西伯利亞、非洲南部、東南沿海和西部沿海的一部分,澳洲的一部分淪為殖民地。
而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伊朗、埃及等國,卻由於故步自封,陷入了落後就要挨打的尷尬境地,成為殖民列強覬覦的對象。
當「鄰國」正在瘋狂擴張掠奪資源,大力發展本國時,俄國不可避免受到了衝擊,「危機感」再一次席捲而來,為了不被落下,俄國必須加入「擴張俱樂部」,當時西歐諸國熱衷於建立海外殖民地,西、葡、荷、法、英諸國,主要進行海上擴張,爭奪海上霸權。
經過三個世紀的角逐,英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俄國因其地處內陸,所以一直致力於陸地擴張,經過數百年擴張,俄羅斯帝國成功奪得亞歐大陸「心臟地帶」,坐擁北方廣闊天地,俯視歐亞大陸。
感覺自己被困住,必須尋找出海口
經過沙皇的一系列擴張,18世紀初的俄國已經擁有14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面積遼闊,雖身處內陸,但域內布滿著縱橫交錯的河流,所以國內資源非常豐富,當然這是在外人眼裡的俄國,在他們自己眼裡,俄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危險」的。
雖然擁有巨大縱深,而且河流眾多,但卻無一通向溫暖的大海,雖然背靠北冰洋這一天然屏障,但這裡常年結冰,無法通行船舶不說,還使得這裡寒冷異常,環境惡劣。
在俄國人眼裡,這是一片廣闊、連續而封閉的「陸地堡壘」。它看似防守嚴密,但實則充滿危機,沒有出海口的缺點,使其只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儘管俄國已經掃清周邊敵人,但是英、法等國強大的海軍讓其產生了強烈不安感,於是,在彼得大帝「俄國需要的是水域」的口號下,俄國再次踏上擴張的徵程。
「克裡姆林宮對世界事務神經質的看法,根源於俄國傳統的、本能的不安全感。最初是一個和平的農業民族在遼闊的、無屏障的平原上與兇悍的遊牧民族為鄰而具有的不安全感。隨著俄國同經濟上先進的西方進行接觸,又增加了對西方更能幹、更強大和組織的更好的社會之畏懼。後一種不安全感與其說是在折磨著俄國人民,毋寧說是在折磨著俄國的統治者;因為俄國的統治者一貫認為,他們的統治在形式上是陳舊的,其心理基礎是脆弱的、人為的,經不起同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比較和接觸。由於這個原因,他們總是擔心外國的滲透,害怕西方世界同它們直接接觸,擔憂一旦俄國人知道了外界的真相或外國人了解俄國內部的真相,會產生某種後果。」——美國外交家喬治·凱南
與之前的侵略擴張不同,此時俄國的擴張非常有目的性——尋找出海口,富有野心的沙皇設定三條路線,向西控制黑海、地中海打通大西洋通道;向南控制通過中亞控制阿拉伯海,進而打通印度洋通道;向東控制中國東北,打通太平洋通道。
不得不說沙皇的戰略既穩又準,一旦真的讓他實現目標,在坐擁亞歐大陸北方巨大領土的條件下,再打通三個出海口,那麼,沙皇追逐的世界帝國將指日可待。
「這將使它能夠利用巨大的大陸資源來建立艦隊,那時這個世界帝國也就在望了。」——麥金德
沙俄的戰略受到全方位阻止,阻止他的就是當時海上霸主——英帝國。西歐諸國:西、葡、荷、法、英曾經在海上進行一番慘烈角逐,但只有英國笑到了最後,百年英法戰爭結束後,英國皇家艦隊成為了「海洋之主」。
毫無疑問,面對一個挑戰自己海洋霸權的國家,尤其是它還擁有巨大陸上領土,英國勢必會全力進行阻擊。
沙俄欲控制黑海,使得克裡米亞戰爭爆發,英國聯合法國、奧斯曼帝國、薩丁王國向俄國宣戰,最終結局:俄國敗退。中亞南下擴張遇到北上的英國阻擋,此次事件雙方「和平」解決,欲控制中國東北,引來英、日聯合抵抗,爆發日俄戰爭,結果:俄國敗退。
總的來說,沙俄向海洋擴張的步伐被英國所擋住,與英國的較量中也是敗多勝少。
從最開始掠奪資源發展本國經濟,消除政權不穩的不安,到與各國擴張「競賽」,避免被落下的不安,再到後來尋找出海口,走出困局,無不顯示著斯拉夫人不安的內心,致使「消除不安感——領土擴張」聯繫在了一起,使得短短四百年,就從偏安一隅的小公國,成長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