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做過中國的徒弟,也當過中國的師傅。角色一直在變,不變的是中間的一衣帶水,太平洋的風吹到日本,也吹到中國。在近代,很多中國人為了求取前途、升官發財、打開眼界前往日本,雖然是出於各種利己目的,但是其中更多的人改變了中國。
對於日本,國人的感情永遠是複雜的,提起一些事物,一會覺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會覺得水火不容,恨不得下一秒白刃相加。而在歷史縫隙中的大清留學生更是如此。
(1)甲午國殤後的蜜月期
在甲午戰爭之後,與大家預想的相反的是,大清和自己的敵人日本走得越發近乎。日本朝廷花了大力氣去拉攏大清的官員,一個勁說兩國同文同種,要好好幫助大清進步。大清的官員也覺得有道理,畢竟自己被日本打得狼狽逃竄,自己的軍隊潰敗的潰敗、逃跑的逃跑、自殺的自殺,反正就是賊不像樣。既然日本都這麼說了,不如跟日本學學也挺好。於是在日本的有意拉攏下,大清開始派出留學生。
日本這麼做,當然也不是為了做慈善,而是一箭多雕,一是可以拉近日本和大清的距離,從而更好讓大清為自己讓利,這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就起到了作用,大清一定程度上還是幫日本的。二是可以培養大清中的親日勢力,這個布局在後面的民國中就表現出來了,很多漢奸出賣國家。三是可以掙外匯,畢竟留學生們來日本吃飯住店還是要錢的,可以大賺一筆。
(2)各懷心思的留學生們
1896年,第一批大清留日生開赴日本,也只有13人。但是到了1905年,那年大概有10000人。這是為什麼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便宜,在讀日本一年書的錢在歐美一個月都上不了,並且中國離日本比歐洲近多了,中產們紛紛選擇日本,比如魯迅,只有有錢人才去歐洲,比如金庸表哥——雲中鶴徐志摩。
並且日本也有意優待中國留學生,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說,「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可見日本人對大清留日生還是優待的。很多人去學的都是些軍事、政法、師範,很多人是為了某一個官位,來日本鍍個金,不過大部分人還是希望改革大清。
(3)反清運動導致留日生們親日到反日
在日本學習的大清留學生很快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過了對比,更加痛恨大清,整個留日生裡反清情緒高漲。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清朝廷叫日本要好好管管,日本也是如此做的,畢竟日本想拉攏大清,又不是培養大清的敵人,並且有些留學生素質太差,日本也想除掉。
這樣就讓大清留日生們反感了,因為在當時思潮的影響下,反清情緒十分高漲,日本這樣的舉動無異於是公然得罪大清留日生,又加上日本人平日裡的種種歧視,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清留學生就開始了回國運動,最終導致大清留日生的大潮的結束。
在留日學生回國之後,在大清各地如火如荼般開展革命運動,這些留學生逃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束縛,開始此起彼伏搞起反帝制運動,最終送走了大清。
都看到這裡了,如果喜歡,歡迎關注(求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