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 | 經典的大清龍鈔 & 洋技師海趣

2021-02-20 樂幣俱樂部

1908年,清政府為籌發紙幣,在京設置度支部印刷局。宣統元年(1909年) 冬,重金聘請美國著名的雕刻家海趣(Lorenzo James Hatch)、手工雕刻技師格蘭特、機器雕刻技師基理弗愛、花紋機器雕刻技師狄克生、過版技師司脫克等5人,以提升雕刻印刷技術。翌年七月,技師海趣設計並雕刻了俗稱大清龍鈔的大清銀行兌換券。該鈔是中國首次採用雕刻鋼凹版技術印製的鈔票,非常精美。

海趣(Lorenzo James Hatch)

大清銀行兌換券鋼凹版鈔票,各種面值均以8種顏色打樣,共32種,正、反面共64張。當時海趣自留一套,民國初年海趣在京故世後,他的一套試色樣票由其夫人帶回美國,捐贈給波士頓博物館。馬定祥及吳籌中先生生前均珍藏一套。整套者,極罕見。

「大清銀行兌換券」載灃像百元面值最具代表性。正面為黑色,票面左側為攝政王載灃半身雕像,人物肖像傳神逼真。

右上方為巨龍騰空圖,下方為海水、農田,底端印有「憑券即付銀幣佰圓全國通用」字樣以及紅色編號。

度支部原本計劃在鈔票上印製「宣統像」,但因宣統年幼,「御容」幼稚,故改印宣統之父—攝政王「載灃像」。

大清銀行兌換券圖案內容極其豐富,元素多樣。龍紋圖案位於紙幣上方的中間位置,表現形式為飛龍。整個身形呈鋸齒狀,龍體自然舒展,腰堅硬,背鰭排列細密,頸部彎曲上揚,給人以蜿蜒雄壯之勢。

由於大清龍鈔並沒有正式發行,所以極為珍稀。北京印鈔廠曾經出品了一份《1908-2004年手工鋼版雕刻作品集》,其中的一張巨龍圖即是大清龍鈔壹佰元券的主圖,我們通過鑑賞和分析它,也許能對當日海趣的鬼斧神工有一番細緻了解。

《手工鋼版雕刻作品集》- 巨龍圖

北京印鈔廠出品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該龍頭部較大,前額飽滿、寬闊,龍口形略長圓,獠牙外露。一對蝦米眼向外高凸圓睜,炯炯有神,傲視前方。鼻兩側有對稱的長曲須,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

額下長滿鬍鬚,雙角粗壯如松枝。

足伸展為五爪,距離較大,為典型清代「雞爪」狀。

鈔面整體圖案刻畫細膩如微,龍四周有代表吉祥如意的雲紋環繞,龍身與雲紋交織在一起,龍尾似隱似現,可謂是巨龍張牙舞爪,飛騰於雲霧之中,龍和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總體畫面和構圖動感十足,呈現出一幅渾然一體而又生機盎然的藝術圖景。

飛龍和載灃像自然是畫面的核心元素,背景中的農耕場景和遠景中的船舶亦可圈可點,先來看船的細節,中國的帆船和西方的蒸汽船點出了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

農耕圖,可能是海趣本人對中國的農業文化不甚了解,放大看起來有點莫名蒼老的感覺。

遠景中的建築倒是極具中國特色,古塔和寺廟,飛簷蒼瓦。

其實所謂鋼版雕刻凹版印刷技術,是從銅版雕刻版畫演變發展而成的。最早的銅版雕刻版畫創作於1403年的《基督受難圖》,保存在德國柏林博物館。1661年,瑞典首創雕刻凹版印製紙幣。隨後,英美等國銀行相繼仿效。1840年,英國用雕刻凹版印製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著名的黑便士郵票。

近幾年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下屬的印鈔廠,也印製發行了一些極具藝術美感和歷史韻味的鈔藝券,在嚴格遵守傳統凹版雕刻印刷工藝的同時,還附加了其他超前的防偽藝術特徵,比如兵馬俑紀念券大熊貓走向世界150周年紀念券等等,

中國印鈔造幣

大熊貓走向世界150周年紀念券

由於雕刻凹版印刷的油墨墨量大,印到紙上乾燥後厚實凸起,有手感,易於識別;而且製版工藝複雜,印刷難度很高,不易偽造,所以是印製鈔票、郵票、印花稅票及其他有價證券和防偽產品的最理想印刷方法。

中國印鈔造幣

秦始皇兵馬俑紀念券

編者註:樂幣俱樂部是我們最新打造的微信公眾號,未來將為讀者們提供更多的鈔券、錢幣類原創資訊,歡迎大家關注和訂閱,喜歡請轉發哦~

還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下面連結拓展閱讀

1、520 | 遲到一千年的祝福送給您

2、【玩轉吉祥】你的「吉祥」專屬表情包上線啦!

3、溫故知新 | 上世紀80、90年代是如何設計和雕刻吉祥題材金銀幣的?

4、評頭論足 | 吉祥文化金銀幣,何去何從?

5、開箱 | 5分鐘解析「抗疫郵票」的設計元素

相關焦點

  • 古今印刷趣談之四十一:鋼版印鈔,度支印局巨資引進;大清銀行,成功...
    2、大清銀行 成功印製鋼凹鈔券凹版印鈔的核心技術是原版製作,手工雕刻及相關技術又是其中關鍵所在。為直接並落地生根地掌握美國技術,度支部印刷局不惜重金聘請美國著名雕刻技師海趣、手工雕刻技師格蘭特、機器雕刻技師基理弗愛、花紋機器雕刻技師狄克生、過版技師司脫克等五人,按照聘任合同的規定,於1908年冬至1910年初,先後來到印刷局。另有美籍工廠監造技師韓德林也應聘到局。
  • 柳向春|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
    從道光初年(1826)石印術傳入中國,到民國晚期基本上退出出版領域,這百年左右,石印對傳統的雕版,幾乎形成壓倒性優勢,其中的關鍵,正如楊麗瑩博士在新著《清末民初的石印術與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中心》中總結的那樣:一,無論照相石印,還是手寫石印,都與傳統雕版印刷出版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對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沒有發生大的影響;二,石印技術是一種適合小規模生產的印刷技術。
  • 大清「洋欽差」外交奇事:他幫中國籤訂了首個對等條約
    就這樣,蒲安臣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清政府指派的「洋欽差」,也因而成就了外交史上的一段奇聞。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團一行三十人乘坐「格斯達哥裡」號輪船,自上海虹口港起航,開始出訪歐美各國。隨同出訪的有兩名中國官員:總理衙門記名海關道志剛和禮部郎中孫家谷,以及翻譯張德彝。為了消除英法兩國疑慮,他還請英國使館翻譯柏卓安作為左協理,海關稅務司法籍職員德善作為右協理。
  • 鉤沉|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寧晉縣的雕版印刷起步於北宋崇寧年間,金代初年達到高峰。>第四家是荊裡莊雕版印書坊,是實力最強、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它的前身就是金代荊氏雕版書坊。它們就出自金代寧晉荊氏雕版書坊。寧晉雕版印刷自北宋崇寧創始,至明靖難之役遭重創,到清光緒十年衰落,經歷近800年,刻印書籍數以萬計。是什麼推動了寧晉雕版印刷業的出現和興盛呢?專家認為,主要是當時社會相對穩定,教育行業對圖書有著巨大的需求。
  • 誰才是古代中外雕版插畫界的大咖?
    中國擁有燦爛豐厚的典籍遺產,插畫在找到可以便捷複製的載體——雕版之後,便顯示出易於傳播的優勢,很快將題材涉及到儒家經典、宗教經卷、人物風俗、小說傳奇、詩歌戲劇、博古器物、建築車船、山川輿圖、鳥蟲植物等等各個門類。尤其是詩歌小說戲劇等典籍,均成為民眾最為喜歡、插畫最為豐厚的內容源泉,不少精緻的插畫早就超越了講故事的「本分」,上升到藝術品的高度。
  • 第239期:《理趣經》是怎樣的經典?愛與恨,金剛.(五)
    可是在《理趣經》中卻出現了「大」、「愛」等的各種詞彙。為了正確地理解《理趣經》,我認為事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單從字面上來閱讀《理趣經》,就會發現經文中出現了關於性、殺人等這些通常在經典中看不到的內容,於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極端一點地說,《理趣經》可能給人們留下是專門講述關於性的內容的經典的這一印象,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 可可託海的牧羊人洋仔是學生嗎 洋仔到底是不是假唱
    可可託海的牧羊人洋仔是學生嗎最近一位網名為「洋仔」的年輕人通過翻唱《可可託海的牧羊人》走紅了。洋仔是一位街頭藝人,常在酒吧、飯店演唱。他的演唱,不僅聲音獨特,穿透力強,而且演唱時全身心地投入,感染力非常強。
  • 雜·趣丨旋風裝、蝴蝶裝,原來古書裝幀這麼酷
    蝴蝶裝的出現與雕版印刷的發明和廣泛利用密不可分,這種裝幀法一直沿用至宋代。其工序為:將每張在雕版上印好的書頁,以有字的一面為準,面對面對摺起來,按文字順序疊成方形的一疊,戳齊後,在書頁反面版心處用糨糊逐頁粘連,然後用一張硬厚紙作為前後封面。這樣裝幀出來的書,翻開攤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稱蝴蝶裝。
  • 雕版印刷匠人瑪爾特告訴你
    直到孩子上小學,我每天才有一二個小時可以從事我的雕版印刷以及壁紙的設計,瑪爾特回憶說。從手繪稿、製作雕版到印刷,瑪爾特一手包辦,她的第一個作品是以她家附近泰晤士河岸的景觀為主題,但是很快的,她就發展出個人風格的設計,她把個人對於植物的描繪與17世紀的木刻版畫融合成為具特色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全都是瑪爾特一筆一筆手繪出來的。
  • 【趣國慶】趣趣自然營2018國慶短線活動合輯
    趣趣國慶短期路線,約你在舒適的秋天,看看外面的世界。坐漁船出海捕魚體驗漁家生活,品嘗美味海鮮。《史記》和《漢書》這樣的正史中感受到的江南是孤寂、慘澹和荒蕪,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趣趣帶您和孩子走進田螺山,去感受7000年之前精緻的江南文明。
  • 古代同版書籍數量少的原因是手抄本和紙張、雕版印刷的高昂成本
    雕版印刷術從唐出現,宋代達到高度發展,明代私刻書的興旺發達,但是都是沒有擺脫兩個字:成本:唐代的雕版印刷書籍大部分局限於佛經印刷,當時佛家香火錢收入很高,所以他們可以不計成本的印製佛經發送給信徒們,加快的佛經的傳播,也讓更多人加入信佛行列,更為重要的是,僧人們可以免費刻經書,佛教徒們供養這些僧人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隨著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有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同時大量的印刷品的出現,原先的裝幀形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使用起來帶來了不便。
  • 雕版年畫傳統剪紙,這個冬日下午體味匠心收穫年味|年畫|剪紙藝術|...
    邀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黃小建和非遺民間剪紙傳承人方侃源兩位老師,帶領大家一起體驗、了解不一樣的傳統非遺技藝。黃小建老師1978年開始學習傳統雕版印刷,成功復原了明代後失傳的「餖版拱花術」技藝,並運用在個人雕版創作中。40年堅守的背後,是這位老先生刻在骨血裡的匠心德行。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一、手抄本雖然東漢出現了成熟的造紙術,但是這紙大面積能印書使用還是當屬宋代,雖然在唐代出現了雕版印刷術,但是僅限於印佛經,為什麼出現印佛經,唐代時候一個縣尉(副縣長級)掙的錢都不夠養家的。加上宋代人也聰明上進好琢磨,把雕版給開發到最高層次,通關了。再繼續說在古代,能夠印刷出版的書只是少數,大量的書籍只能通過人工抄寫。印刷數量少、字數內容多的書籍,製版不易,手抄本才是更具性價比的。比如《永樂大典》《紅樓夢》、《四庫全書》,都是通過手抄本流傳下來的。
  • 新浦老街|清末上海泊來的肥皂為什麼稱作洋胰子呢?
    隨著大浦碼頭的繁榮,帶動了新浦街商業興隆,從上海運來的肥皂很受當地人喜愛,那時的人們稱進來的肥皂為「洋胰子」。為什麼稱做洋胰子呢?時國人觀泊來品均要加個洋字,意是飄洋而來,如火柴稱洋火,煤油叫洋油等。胰子皂洗滌雖不及今天的肥皂,卻是中國幾千年來主要的洗滌用品,當外國肥皂進入新浦時,當地人就稱其為「洋胰子」。(市橋人家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早在中國晉朝時候就有胰子皂了,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著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胰子皂已成為上層社會的生活必需用品,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還有其具體製作配方。
  • 「仿宋體」的由來: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
    「仿宋體」的由來: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 2015-08-25 09:44:16來源:北京晨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既名「仿宋體」,當然是仿照宋代的風格而制,但這並不是完全仿照宋代某個文士、書法家、名人的字體,而是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那麼,又為什麼要仿宋,而不往前走,仿隋唐,或往後走,仿明清呢?仿隋唐,那時沒有大規模雕版印製的書籍,在字樣選取上樣本明顯不足;仿明清,則不如直接仿宋,因為明清的雕版字體大都是仿宋,或間接源自宋版書字體而創製。
  • 吹海風、趕小海,夏秋威海榮成海趣足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1日訊 對於靠海吃海的威海榮成人來說,趕海曾經是重要的生計方式。現在,更多的是一種親海、玩海、收穫大海的遊樂方式,充滿著獵奇、驚喜和收穫的樂趣!眼下,立秋已過,儘管暑熱尚未完全散去,但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的榮成,人們已經能感受到絲絲涼意。
  • 海詩蘭(healthland)SPA:純正泰國風味
    見微知著,儘管海詩蘭是主打泰國牌的SPA,但是來到這裡,迅速和當地文化融合,就是杭州的一個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