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2020-12-14 瑩瑩說文化

宋代是個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從歷史上看,最早的書籍裝幀形式是捲軸裝幀,唐代雕版即多取這種形式,後因為克服捲軸裝在閱讀時將長卷書頁捲來捲去之不便而發展起來的另一種裝訂形式,將長卷印紙反覆折成同樣寬(約10釐米)的一疊,露在最外面的書首及書尾用厚紙板加以保護,紙板上糊以絲皮,因這種形式的演變與佛教有密切有關,很多雕版佛經都取這種形式,即稱經折裝。

捲軸裝幀

接下來,為了使書頁易於翻撿,而又防止其折裂,出現了另一種書籍裝幀形式。

即整卷書仍由若干單頁紙粘連成的長紙,按經折裝方式摺疊起來,再用一張厚紙作封面,其寬度為每個折頁的二倍,將厚紙一半用漿糊糊在書的首頁,另一半粘在書尾頁,因而將書頁背面包起來。

書籍裝幀

從外觀上似捲軸裝幀形式,但開卷後每頁又有經折裝便於來回翻閱的優點,即所謂旋風裝幀。

隨著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有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同時大量的印刷品的出現,原先的裝幀形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使用起來帶來了不便。

雕版印刷技術

因此宋代的書籍裝幀設計有了更大的進步,出現了許多書籍裝幀新形式。裝幀形式開始形成冊頁裝訂,版式設計的民族風格也已形成,而插圖設計更日趨成熟優美。

蝴蝶裝是宋代的書籍裝幀新形式之一,這是我國古代冊頁裝訂的的最早的形式,也是雕版印刷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蝴蝶裝是宋代的書籍裝幀新形式之一

由於雕版印刷技術所刻每塊印板及所印每個印張的版面形式,它是一版一頁印刷的。這與以前那種手抄書面形式的捲軸裝幀已大為不一樣,它是為適應雕版印刷技術而改革的裝幀新形式。

所謂蝴蝶裝,就是將每塊雕板印好的單獨紙頁,從中縫處對摺起來,即沿版心中折線對摺,然後依據頁碼順序,把折口一頁一頁用包背紙包起粘在一起,再用厚紙作為書皮或封面,亦有時將封面用裱有紙的絹護起來,最後形成一冊。

蝴蝶裝

很明顯,蝴蝶裝有著版心向內、版外空白,可以裁減的優點,同時便於閱讀時翻書、尋找頁碼以及易於保存。這種適應於雕版印刷書籍的蝴蝶裝幀以其獨特的風格,後來成為許多國家印本書所本,一直影響至今。

到了宋代,其書籍版式設計已經初步定型,由印版所佔的面積形成的版面,其版面一般均取長方形,版面正中有較粗的四根邊線構成版面區域,構成邊欄。

書籍版式設計已經初步定型

每張印紙上版面上下、左右各留出適當空白部分,以保護版面內文字不致損壞,上部空白通稱「天頭」,下部空白稱為「地腳」「地角」,左右兩側空白作訂邊或供翻頁用。

版框內用細的直線劃出均勻的界行,界行內是文字,正中間的一行稱為「書口」,在版框左欄外上端存藉以辨認篇名的「耳子」,也叫「書耳」;在書的首尾、序後或目錄後,刻上一個墨圖記,稱之為「墨圍」。

界行內是文字,正中間的一行稱為「書口

同時為便於在書口中線處摺疊印紙,在版心裝飾有魚尾及隔線,魚尾由兩個黑三角構成,分單魚尾和雙魚尾,雙魚尾則使黑三角的尖部相對,從兩個三角形交接處摺紙。有時還在魚尾上部版心正中飾一粗線,稱為「象鼻」,有助於在版心正中處正確摺疊。

以上這些邊欄、界行、耳子、墨圍、魚尾等,不但構成了我國古代傳統書籍裝幀版式設計獨特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對我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籍裝幀設計以及其他設計風格產生深遠影響。

書籍裝幀設計

宋代印刷書籍的插圖,尤其是雕版印刷,在前代發展的基礎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由於印刷技術及印刷業的發展,使得宋代的插圖不僅局限於經文的佛教圖像之類,而出現在不同類的書籍之中。

宋代的都市文化非常活躍,豐富多彩,反映了生活在都市人民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上。這包含上層社會的如詩、詞、史學、哲學、教育、倫理等雅文化,也包含市井細民的俗文化。

宋代的都市文化

所有這些都市文化都或多或少反映在當時小說、詩、詞等書籍之中,在民間中廣泛流傳。插圖在以上各類書籍中的廣泛運用,一方面體現了當時印刷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欣賞水平及精神追求。

在這些插圖在書籍中,有的是圖文並茂,有的是圖中標註,有的是上圖下文,總之,與書籍中的字在整體上互相呼應,融為一體,在風格上突出線條美和刀法味,從而構成了我國古代書籍插圖設計的濃鬱的民族特色。

古代書籍插圖設計

如成書於南宋的《磧砂藏》卷首的扉頁插圖,大大小小共繪有人物百餘人,從構圖來看,人物圓潤,精神飽滿;從形象來看,體態莊重,從技術來看,其線條流暢,總體來看整個畫面體現了壯觀景象。

這幅插圖採用了五六種圖版印製而成的,並印有刻工陳寧,孫佑等名字,被稱是宋代書籍插圖的傑作,也是宋代印刷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宋代印刷技術

由於宋代特定的社會條件促進了宋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宋代科學技術達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同時也使中國古代印刷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

而宋代又是上學術思想相對比較活躍,當時的宋儒理學,既不像漢代儒術那樣被崇為一尊,更不像明代以後把朱熹思想定為不準逾越的官方哲學那樣不可侵犯。

宋儒理學

在一定程度上,以張載、王安石、陳亮等人所主張的唯物主義的反對理學的觀點的一方可以參加討論,抒發己見。這對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同時宋代又是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這無疑對宋代雕版印刷技術的盛行以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起到了強有力地推動,大大發展了當時印刷業和書籍裝幀發展,為當時書籍裝幀從版心、封面到封底以及書脊各相對獨立的部位,都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裝飾風格,也為今後的印刷業發展奠定的紮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宋史》

作者簡介:本文系瑩瑩說文化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一、手抄本雖然東漢出現了成熟的造紙術,但是這紙大面積能印書使用還是當屬宋代,雖然在唐代出現了雕版印刷術,但是僅限於印佛經,為什麼出現印佛經,唐代時候一個縣尉(副縣長級)掙的錢都不夠養家的。加上宋代人也聰明上進好琢磨,把雕版給開發到最高層次,通關了。再繼續說在古代,能夠印刷出版的書只是少數,大量的書籍只能通過人工抄寫。印刷數量少、字數內容多的書籍,製版不易,手抄本才是更具性價比的。比如《永樂大典》《紅樓夢》、《四庫全書》,都是通過手抄本流傳下來的。
  • 畢昇與活字印刷術
    而社會、經濟取得進步,農業、手工業、紡織、冶金、煤炭、陶瓷業都有很大發展。國內外貿易也很發達。其文化極為興盛,學術上理學使儒學真正哲學化;史學碩果纍纍,宋詞別具一格,堪稱一絕;古文、通俗文學及戲劇說唱藝術也發展迅速。而印刷、火藥、指南針,還有珠算的完成和發展是北宋時期科技飛躍的顯著標誌。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昇,是英山人。
  • 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其中有個可以自動翻頁的裝幀辦法,就是「蝴蝶裝」,即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裡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印刷術及紙幣的出現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此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就巧妙解決了這一難題。 印刷書的發明者是畢昇,他生活在北宋富國強兵、經濟富足的時代,但是印刷術卻存在種種不足,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經濟和生產需要。於是畢昇在歷代雕版印刷術的經驗基礎上,反覆改良、實踐,終於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活字印刷術就此發明。
  • ...親手製作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鉛活字印刷筆記本,體驗一個時代的...
    印刷術的發展印刷術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並稱中國四大發明。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損失。直到唐朝,雕版印刷術才被發明並在唐朝中後期被普遍使用。
  • 從「套色印刷術」說起,談談我國元代別具風格的圖書出版
    其中,元曲有傑出成就;社會科學也刊印一批有價值的書籍,自然科學著作有新的成就;印刷工藝、裝幀設計都有新的特點。二、元代的新特點和獨特的風格在文學上,以曲為主流。它不同於漢賦、唐詩、宋詞,有自已的文學特色;社會科學,如《元朝秘史》、《元典章》、《元經世大典》等,主要記述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的事跡以及元朝的典章制度等。
  • 古代同版書籍數量少的原因是手抄本和紙張、雕版印刷的高昂成本
    雕版印刷術從唐出現,宋代達到高度發展,明代私刻書的興旺發達,但是都是沒有擺脫兩個字:成本:唐代的雕版印刷書籍大部分局限於佛經印刷,當時佛家香火錢收入很高,所以他們可以不計成本的印製佛經發送給信徒們,加快的佛經的傳播,也讓更多人加入信佛行列,更為重要的是,僧人們可以免費刻經書,佛教徒們供養這些僧人
  • 活字印刷The adv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woodblock printing
    在這裡的展板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我國已經出現了兩種原始的複製技術,捺印和拓印技術。捺印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簡單說就是蓋章。拓印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它是把石頭上的文字,通過捶打的方式轉印到紙上。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首先,宋代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書是毋庸置疑的我國印刷術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悠久:自隋唐以來,佛教發達,民間信仰佛教的,多從事於雕刻佛經,以廣傳布,是為中國印刷術之起源。到了宋代,畢昇,一個布衣,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這是記載在沈括的《夢溪筆談》裡,也是有關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書唯一具體的記載,時間為1041年-1048年。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歐洲在12世紀時,才熟知從伊斯蘭地區進口的紙張,但於13世紀末便開始自己在義大利造紙,而於1380年左右又非常熱烈地歡迎雕版印刷術,並於1430~1460年間成功地使用了最早的活字印刷術。可中國社會卻經歷了一種既進步得很快,而又性質不同的發展。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它的發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南宋的文學家陶淵明也曾說過「書若其人,面甚為重」,對書籍造型包裝的重視是自古有之[1]。 書籍裝幀是書籍在形成過程中的裝飾設計,不僅是對其內容的研究編排,而且還有對外部的設計,是材料和工藝的結合,主觀思想和藝術理念的滲透。以前,人們對與書籍的裝幀的設計很少會有一些設計的理念,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書籍的裝幀技術也有了進步。
  • 「千篇一律」——你不了解的印刷術
    在沒有印刷術出現之前,人類只能靠手抄實現書本的傳播。歷史上投筆從戎的班超,在從軍前的工作就是抄書郎。 雕版印刷的刻板工序 到了我國的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導致了讀書人對書籍的大量需求。
  • 四大發明之一,祖先智慧的發明創造,活字印刷術到底是什麼樣的?
    但說到宋朝,在當時眾多的科學技術成果中,最為我們熟知的無疑是活字印刷。晚唐以後,雕版印刷術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抄寫。到五代時,全國很多地方,如開封、南京、福建、浙江、四川山東以至甘肅省西部地區都開始刻書。到宋代,雕版印刷的技術已十分完善,刻出的書不但多而且精美講究。
  • 關於書籍裝幀的起源的兩種說法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因此,「設計」這一創造精神享受條件的代名詞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建築、服裝、廣告以及各類工業產品都與設計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書籍裝幀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一種,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也同樣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不同的社會時代賦予了它不一樣的表現形式與定義。
  • 【勁爆】adidas致敬畢昇活字印刷,買雙鞋就可以學了!
    隨著燒結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
  • 印刷術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文明之母」
    早在1550年,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第一個提出,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有「三大發明」,即:司南(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他認為這「『三大發明』是整個世界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此後,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將中國「三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和意義推向高峰的人是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馬克思指出:「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之,這些發明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 博物館主題社教:孩子巧手扎染、活字印刷,家長:有傳統文化魅力
    」主題社教活動「巧手扎染·領略傳統文化魅力」主題社教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共同體驗活字印刷術和扎染傳統手工藝術魅力,感受非遺文化的精巧與神奇。01墨印書香——活字印刷術主題社教活動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這一項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