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籍裝幀的起源的兩種說法

2021-01-12 出書掛名專著韓編輯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因此,「設計」這一創造精神享受條件的代名詞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建築、服裝、廣告以及各類工業產品都與設計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書籍裝幀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一種,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也同樣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不同的社會時代賦予了它不一樣的表現形式與定義。這一特殊的藝術類別傳承的不僅僅是精神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更形象地記載文化歷史的每一個篇章。

「書籍」一詞,從廣義上講是指記錄文字的載體。因此,書籍的起源要追溯到文字的產生。

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形態的文字內容,而不同的文字形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則使人們選擇了多樣化的載體,各種各樣的書籍裝幀形態由此而生。

書籍裝幀的出現是在文字出現的基礎之上得以發展的,據記載,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是商代甲骨文,這種文字出現後,書籍才開始萌芽。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文字經歷了金文、石鼓文發展,後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逐步發展,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文字體的演變,書籍裝幀的材質和形式也逐漸完善。

(一)書籍的材質

早期的文字載體是龜甲和獸骨,所刻的文字版面隨甲骨形狀而定,這種文字尚未規範,其載體屬於自然生成的物體,缺乏再造與設計感,同時,這種單片的載體不易於閱讀與保存,因此這個時期的書籍裝幀意識還並沒有完全成形。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中國的書籍裝幀發展史上又出現了玉版、竹簡木牘、縑帛、紙等文字的載體形式。

1.玉版

玉版是用於刻字的玉片,在現代詞典裡,玉版又被泛指珍貴的典籍。這種材質較為昂貴,因此玉版多為貴族使用。

2.竹簡

竹簡主要是把竹子加工成統一規格的竹片,將竹片作為載體,為防止日後蟲蛀和變形,書寫前將竹片用火烤乾,這種書寫形式稱為竹簡。

書寫完成後再將竹簡用革繩相連成「冊」,稱為「簡策」。這種裝訂方法成為早期書籍裝幀比較完整的形態,已經具備了現代書籍裝幀的基本形式。另外還有木簡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簡。

牘,則是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與竹簡不同的是木牘以片為單位,一般著字不多,多用於書信。

3.縑帛

與簡牘同期使用的載體還有縑帛,這種特殊的文字載體主要是絲織品,自簡牘和縑帛作為書寫材料起,這種形式被書史學家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籍。

4.紙

縑帛的造價十分昂貴,而簡牘笨重又不易於攜帶,因此,西漢時出現了紙,並且沿用至今,也是聞名世界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魏晉時期,造紙技術、用材、工藝等進一步發展,幾乎接近了近代的機製紙了。東晉末年,紙憑藉其輕便、靈活和便於裝訂成冊的諸多優點作為書寫用品正式取代了簡縑。

紙的出現,確定了書籍的材質,隋唐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又將這一材質特點發揮到了最佳水平,使「書籍」這個名詞以更為規範的形式呈現。印刷術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寫方式,縮短了書籍的成書周期,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品質和數量,從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書籍在這種趨於成熟的情況下,其裝幀形態也經歷了多種演變形式。

(二)書籍的裝訂形式

1.捲軸裝

最早成形的裝幀形式是捲軸裝。在紙出現以前,古人一直是以縑帛作為書寫載體,以捲軸裝作為帛書裝幀的形式,紙與縑帛同樣具備薄而輕便的特點,且捲軸裝便於收納與攜帶,因此紙出現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紙書的裝幀形式一直沿襲帛書的捲軸裝。捲軸裝書籍一般是由卷、軸、縹、帶四部分構成,左側為軸,通常是一根上漆的細木棒,它起到主要支撐與固定的作用,卷的左端捲入軸內,右端在卷外,前面裝裱有一段紙或絲綢,叫作縹。縹頭中間位置再繫上絲帶,用來縛扎,卷口背面用於標寫書名,閱讀時將卷平展,收納時束起。這樣裝幀形式直到今天還在沿用,但已不作為書籍出現,通常是在傳統的字畫裝裱時出現。

2.經折裝

由於捲軸裝書籍在閱讀時展開的面積太大,閱讀時必須從頭展開,缺乏選擇閱讀內容的靈活度,看完後收卷的過程較為麻煩,特別是篇幅較長的經書之類,因此,在後期佛教典籍的裝幀中最先出現了經折裝。這種裝幀方法是在捲軸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改進方法是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一反一正反覆摺疊成冊,在首末兩頁上分別粘貼硬紙板或木板作為封面與封底。這種方法使書籍以「頁」的形式出現,使閱讀更為方便。

3.旋風裝

紙質的材料使經折裝出現了弊端,它便於閱讀但不能長期反覆閱讀及保存,因為長期翻閱會使紙的摺疊處斷開,對書籍造成損壞,也就無法完好保存。所以古人模仿房頂蓋瓦片的方法,將書籍內容直接分成單張頁面的形式按照先後順序依次相錯地粘貼在整張紙上,保留了經折裝的頁面形式,方便內容的區分和讀者的閱讀,但仍需用捲軸裝的方法進行保存,這種方法叫旋風裝。

捲軸裝、經折裝和旋風裝是中國最早期的書籍裝幀形態,它們都是以連續性的長卷裝幀形式出現,與現代書籍的單本多頁裝幀形式大為不同。

4.蝴蝶裝

現代書籍裝幀的雛形最早出現於唐末雕版印刷盛行之時,由於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裝幀方法叫蝴蝶裝,這種方法是將每張印有文字內容的頁面以中縫為準,朝裡對齊摺疊,在將書頁對摺後的中縫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最後裁齊成冊。這樣裝幀的書籍翻閱起來像蝴蝶的一對翅膀舞動,故得名蝴蝶裝。

5.包背裝

蝴蝶裝是真正意義上的多頁書籍,但由於早期的單版印刷,使文字朝內的蝴蝶裝書籍在閱讀的時候,每翻閱兩頁的同時必須翻動兩頁空白頁。且用糨糊粘合的書籍頁面容易脫落,因此,到了元代,在蝴蝶裝書籍的基礎之上,人們保留單本多頁的裝幀形式,將每個印有文字內容的頁面以中縫為準,向外對摺,使文字朝外,背向相對,將書頁對摺後的一對外邊疊在一起,書頁呈雙頁狀,用紙捻穿插裝訂成冊,這種方法叫作包背裝。

6.線裝

包背裝解決了空白頁面的問題,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書籍裝幀的過程中,書籍的牢固耐用是決定書籍質量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唐末宋初,又出現了線裝書籍,其裝幀方法與包背裝大致一樣,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線裝書籍將封面封底作為書籍整體之一,分別粘在書芯前後,以線取代紙捻,統一打眼鎖線,書籍、鎖線外露。線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完美的書籍裝幀形態。

相關焦點

  • 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籍內涵的關係分析
    然而,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如能把裝幀設計和書籍的內涵結合起來,其效益會更加突出。本文就如何在書籍裝幀設計突出內涵進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裝幀設計和反映書籍內涵之間的一定關係。裝幀設計的起源「裝幀設計」一詞來源於日本,其最初的意思是紙張摺疊成為一幀,用線將多幀裝訂起來,附上書皮,貼上書籤並進行具有保護功能的裝飾設計。在當今,裝幀設計同時也包含了書籍封面設計、內文插圖設計和技術運用的概念。
  •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關於書籍裝幀設計,問我吧!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摘 要:書籍裝幀自古有之,而且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書籍裝幀的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到了現代,書籍裝幀事業發展時期相對繁榮。書籍的裝幀設計風格和走向漸漸趨向於從情韻美、趨向於內在美和形式美,並注意到書籍傳遞的廣告信息來陶冶情操,以增強裝幀設計的內涵。
  • 書籍裝幀 | 重新認識線裝書
    反而更能凸顯出實體紙本存在的價值,加上設計師在書籍設計領域方面的耕耘,讓現代實體書冊的封面設計、裝幀、內文排版更加受到重視。談及裝幀,為了兼具實用及美觀,「線裝」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選項。其結構牢固成為保存重要古籍的裝訂方法,代表著裝幀技術成熟的標誌,更是被譽為中國書籍裝幀史上最完美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形式。
  • 書籍裝幀的技術,一步一步的優化
    這種裝幀方式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加上當時的書籍大多數為抄寫在紙張上的,最後再被裝成卷子,所以到了後來的書都沿用以前的稱呼,叫做卷書。即使到了現在,也能經常看到很多書畫仍然使用捲軸式的裝幀方式,最常見的一般都是立軸和橫軸的兩種。
  • 【裝幀設計】書籍的名片
    在圖書館選擇書籍購買或者借閱,書籍的裝幀設計是第一印象,直接影響我們是否會拿出這本書進行進一步翻看,可見書籍裝幀工作之重要性。
  • 美術設計:什麼是書籍裝幀?意義在哪?看完秒懂!
    內容 摘要:書籍裝幀一詞作為專業用語,在我國已經使用很長時間。但過去,書籍裝幀被理解為封面設計的代名詞,這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裝幀本身一詞在概念上存在局限。應該說,書籍裝幀的含義已經包含了對書籍各部分的設計。
  • 裝幀設計 | 書籍的第二次生命
    這是書籍設計與裝幀的區別所在,既要尊重原作品格,又體現設計者的態度和價值。書籍設計要具備一些要素,編輯設計;編排設計;裝幀加上信息視覺化設計。強調一本書內容呈現的傳達結構創意;圖文層次經營;節奏空間章法,字體應用得當,文本編排合理。
  • 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曉棟 再造古代書籍裝幀「龍鱗裝」
    除了「復原」龍鱗裝,張曉棟還結合經折裝和龍鱗裝這兩種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形式,新創了「經龍裝」的裝幀形式。目前張曉棟獲得的專利就有20多項。畢業後張曉棟來到北京,機緣巧合讓他接觸到了印刷。龍鱗裝是中國古代一種書籍裝幀形式,始於唐代,用於北宋,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形式中最為複雜的一種。宋代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形容龍鱗裝「逐葉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整體閱讀時,有「龍遊於書中,書居於龍驤」之感。由於歷史的原因,加上其工藝的精密與難度,導致龍鱗裝在今天已近失傳。唯一一本傳世的龍鱗裝實物《刊謬補缺切韻》現藏於故宮,一般很難見到。
  •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視覺因素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人類歷史的記載載體,書籍在傳播人類文化,見證千年歷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書籍屬於文化用紙的範圍,屬於造紙行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走進書籍,看看紙張變成書籍需要怎麼樣的設計和規劃。
  • 圖書館舉辦「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
    2020年12月8日,圖書館在北配樓科學報告廳舉辦「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邀請知名古籍研究專家、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致忠主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演變李致忠界定正規書籍是以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釋思想、宣揚主張等為目的,經過編纂而用文字書寫、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為衡量尺度,他引用《隋書·經籍志》《尚書》《史記•孔子世家》《漢書》等傳世文獻中的記載,將中國典籍產生的時代鎖定在距今2500至4000年前這段時期。李致忠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書寫載體的發展過程:春秋之前,竹簡、木牘以及帛書皆有使用。
  • 【金點|咖啡】想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師,來看看這篇吧!
    而書籍的設計便能結合文字與圖像,創造許多特別的可能。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師,過了幾年Freelance Designer生活竟也還沒餓死(笑)。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喔!還有環遊世界。那麼今天金小點就帶大家看看許晉維的優秀作品吧!
  • 設計案例 | 不得不看的書籍裝幀案例
    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影響翻閱體驗的因素包含選紙的觸感、厚薄、硬挺度和絲向(紙纖維的排列方向),並和將書頁收攏的裝訂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下介紹幾種書籍裝幀最常見的裝訂方式,並說明這些裝訂方式對翻頁感受的影響。
  • 品牌系列乾貨-書籍裝幀設計(1)
    旋風裝將經折裝的書前後用木板相夾。4 、冊頁形式 發端於五代,沿至明清(公元 10 世紀至 20 世紀初)在我國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促進書籍發展的重要條件。 它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摺書頁時字面朝外,背面相對,書頁呈雙頁狀。
  • 從巴黎到北京,成為一名書籍裝幀師
    如上,是鍾雨為第十一屆「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裝幀課程撰寫的回顧節選,也是她身為書籍裝幀師的日常工作。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手工裝幀演示課堂(2019)從清華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鍾雨跟隨學院教授呂敬人研修設計,進一步接觸到做書的工作。研究生畢業後,她在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一職,一年半後,轉從業方向,前往巴黎學習書籍裝幀,一門更不為人熟識的做書工藝。
  • 原來古代書籍的裝幀方式這麼有意思!
    原來古代書籍的裝幀方式這麼有意思!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有很多種 大家常見的捲軸裝、線裝、經折裝不用多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 你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形式 比如旋風裝、梵夾裝、金鑲玉…… 今天嶽麓君就帶大家一起了解 這些特別的圖書裝幀形式 一捲軸裝
  • 講座|呂敬人:「唯封面論」的書籍裝幀已經過時了
    在屏幕化閱讀盛行的當下,書籍如何發揮文本閱讀之外的功能,從而留住讀者,留住閱讀?判斷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麼?現代意義上的書籍設計包括哪些方面?好的書籍設計又會給讀者帶來怎樣豐富的閱讀體驗?最近,由中國圖書館學會主辦的「古籍與文創」主題線上培訓邀請中國版協書籍設計藝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呂敬人開展了題為「美書·留住閱讀: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講座。
  • 中國古籍裝幀形制演變:捲軸裝、包背裝有啥特點?
    此次活動,主辦方中國書店邀請到了版本目錄學、古典文獻學專家李致忠擔任首講嘉賓,主講《中國書籍的起源及裝幀形制的演變》。本次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講座開始,李致忠先生從「中國書籍的起源」講起,把中國典籍產生的時代鎖定在距今2500至4000年前這段時期,認為中國在此時陸續產生了正規的典籍。那麼春秋末期以前所出現的那些書,是書寫在什麼載體上的呢?
  • 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開拓者之一
    《死水》是最能代表聞一多思想、藝術風格的詩作 關於詩集的創作背景, 據崔健的《中華名著簡讀》 1922 《死水》聞一多著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藏 這本《死水》於1928 年1 月由新月書店初版發行 此書初版本現在已十分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其裝幀設計十分有特點
  • 數千人次觀展「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受歡迎
    近日,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的三十餘名學生為欣賞「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來到市區,先後參觀了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張宗祥書畫院以及徐邦達藝術館展出的書籍裝幀作品。錢君匋是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錢君匋就以書籍裝幀藝術蜚聲文壇。他曾經為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葉聖陶、鬱達夫、戴望舒等著名作家與文化名人設計書籍,一生設計的書面多達一千七百餘件,贏得了「錢封面」的美譽。「錢老的裝幀作品,本身是很有特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