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因此,「設計」這一創造精神享受條件的代名詞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建築、服裝、廣告以及各類工業產品都與設計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書籍裝幀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一種,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也同樣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不同的社會時代賦予了它不一樣的表現形式與定義。這一特殊的藝術類別傳承的不僅僅是精神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更形象地記載文化歷史的每一個篇章。
「書籍」一詞,從廣義上講是指記錄文字的載體。因此,書籍的起源要追溯到文字的產生。
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形態的文字內容,而不同的文字形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則使人們選擇了多樣化的載體,各種各樣的書籍裝幀形態由此而生。
書籍裝幀的出現是在文字出現的基礎之上得以發展的,據記載,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是商代甲骨文,這種文字出現後,書籍才開始萌芽。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文字經歷了金文、石鼓文發展,後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逐步發展,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文字體的演變,書籍裝幀的材質和形式也逐漸完善。
(一)書籍的材質
早期的文字載體是龜甲和獸骨,所刻的文字版面隨甲骨形狀而定,這種文字尚未規範,其載體屬於自然生成的物體,缺乏再造與設計感,同時,這種單片的載體不易於閱讀與保存,因此這個時期的書籍裝幀意識還並沒有完全成形。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中國的書籍裝幀發展史上又出現了玉版、竹簡木牘、縑帛、紙等文字的載體形式。
1.玉版
玉版是用於刻字的玉片,在現代詞典裡,玉版又被泛指珍貴的典籍。這種材質較為昂貴,因此玉版多為貴族使用。
2.竹簡
竹簡主要是把竹子加工成統一規格的竹片,將竹片作為載體,為防止日後蟲蛀和變形,書寫前將竹片用火烤乾,這種書寫形式稱為竹簡。
書寫完成後再將竹簡用革繩相連成「冊」,稱為「簡策」。這種裝訂方法成為早期書籍裝幀比較完整的形態,已經具備了現代書籍裝幀的基本形式。另外還有木簡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簡。
牘,則是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與竹簡不同的是木牘以片為單位,一般著字不多,多用於書信。
3.縑帛
與簡牘同期使用的載體還有縑帛,這種特殊的文字載體主要是絲織品,自簡牘和縑帛作為書寫材料起,這種形式被書史學家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籍。
4.紙
縑帛的造價十分昂貴,而簡牘笨重又不易於攜帶,因此,西漢時出現了紙,並且沿用至今,也是聞名世界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魏晉時期,造紙技術、用材、工藝等進一步發展,幾乎接近了近代的機製紙了。東晉末年,紙憑藉其輕便、靈活和便於裝訂成冊的諸多優點作為書寫用品正式取代了簡縑。
紙的出現,確定了書籍的材質,隋唐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又將這一材質特點發揮到了最佳水平,使「書籍」這個名詞以更為規範的形式呈現。印刷術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寫方式,縮短了書籍的成書周期,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品質和數量,從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書籍在這種趨於成熟的情況下,其裝幀形態也經歷了多種演變形式。
(二)書籍的裝訂形式
1.捲軸裝
最早成形的裝幀形式是捲軸裝。在紙出現以前,古人一直是以縑帛作為書寫載體,以捲軸裝作為帛書裝幀的形式,紙與縑帛同樣具備薄而輕便的特點,且捲軸裝便於收納與攜帶,因此紙出現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紙書的裝幀形式一直沿襲帛書的捲軸裝。捲軸裝書籍一般是由卷、軸、縹、帶四部分構成,左側為軸,通常是一根上漆的細木棒,它起到主要支撐與固定的作用,卷的左端捲入軸內,右端在卷外,前面裝裱有一段紙或絲綢,叫作縹。縹頭中間位置再繫上絲帶,用來縛扎,卷口背面用於標寫書名,閱讀時將卷平展,收納時束起。這樣裝幀形式直到今天還在沿用,但已不作為書籍出現,通常是在傳統的字畫裝裱時出現。
2.經折裝
由於捲軸裝書籍在閱讀時展開的面積太大,閱讀時必須從頭展開,缺乏選擇閱讀內容的靈活度,看完後收卷的過程較為麻煩,特別是篇幅較長的經書之類,因此,在後期佛教典籍的裝幀中最先出現了經折裝。這種裝幀方法是在捲軸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改進方法是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一反一正反覆摺疊成冊,在首末兩頁上分別粘貼硬紙板或木板作為封面與封底。這種方法使書籍以「頁」的形式出現,使閱讀更為方便。
3.旋風裝
紙質的材料使經折裝出現了弊端,它便於閱讀但不能長期反覆閱讀及保存,因為長期翻閱會使紙的摺疊處斷開,對書籍造成損壞,也就無法完好保存。所以古人模仿房頂蓋瓦片的方法,將書籍內容直接分成單張頁面的形式按照先後順序依次相錯地粘貼在整張紙上,保留了經折裝的頁面形式,方便內容的區分和讀者的閱讀,但仍需用捲軸裝的方法進行保存,這種方法叫旋風裝。
捲軸裝、經折裝和旋風裝是中國最早期的書籍裝幀形態,它們都是以連續性的長卷裝幀形式出現,與現代書籍的單本多頁裝幀形式大為不同。
4.蝴蝶裝
現代書籍裝幀的雛形最早出現於唐末雕版印刷盛行之時,由於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裝幀方法叫蝴蝶裝,這種方法是將每張印有文字內容的頁面以中縫為準,朝裡對齊摺疊,在將書頁對摺後的中縫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最後裁齊成冊。這樣裝幀的書籍翻閱起來像蝴蝶的一對翅膀舞動,故得名蝴蝶裝。
5.包背裝
蝴蝶裝是真正意義上的多頁書籍,但由於早期的單版印刷,使文字朝內的蝴蝶裝書籍在閱讀的時候,每翻閱兩頁的同時必須翻動兩頁空白頁。且用糨糊粘合的書籍頁面容易脫落,因此,到了元代,在蝴蝶裝書籍的基礎之上,人們保留單本多頁的裝幀形式,將每個印有文字內容的頁面以中縫為準,向外對摺,使文字朝外,背向相對,將書頁對摺後的一對外邊疊在一起,書頁呈雙頁狀,用紙捻穿插裝訂成冊,這種方法叫作包背裝。
6.線裝
包背裝解決了空白頁面的問題,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書籍裝幀的過程中,書籍的牢固耐用是決定書籍質量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唐末宋初,又出現了線裝書籍,其裝幀方法與包背裝大致一樣,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線裝書籍將封面封底作為書籍整體之一,分別粘在書芯前後,以線取代紙捻,統一打眼鎖線,書籍、鎖線外露。線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完美的書籍裝幀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