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設計:什麼是書籍裝幀?意義在哪?看完秒懂!

2021-01-12 蒙面的豬

內容 摘要:書籍裝幀一詞作為專業用語,在我國已經使用很長時間。但過去,書籍裝幀被理解為封面設計的代名詞,這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裝幀本身一詞在概念上存在局限。應該說,書籍裝幀的含義已經包含了對書籍各部分的設計。書籍設計是指對書籍進行的整體策劃與設計製作以及營銷的過程,書籍裝幀是其中設計與製作的部分。文章對書籍裝幀與書籍設計兩個概念作了較全面的詮釋。 

    書籍裝幀一詞作為專業用語,在我國已經使用很長時間。上個世紀以來,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書籍裝幀只是對書籍的封面進行美化設計,這種理解使得書籍裝幀變成了封面設計的代名詞。過去在 中國 ,書籍裝幀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設計上,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和經濟,以及環境的制約,同時也因認識上的局限,使得設計師無法參與書籍的整體設計。並不是裝幀本身一詞在概念上存在局限,應該說書籍裝幀的含義已經包含了對書籍各部分的設計。  隨著 現代 社會的進步以及 科技 的發展,人們對書籍的設計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製作書籍的材料發生了變化,新出現了許多新穎的紙張以及新型的特種材料;其次,書籍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傳統的以文字為主的書籍逐漸被圖文並茂的現代書籍替代,而且現代書籍的形式多了,有了 電子 書籍、遊戲書籍、概念書籍等;再者,讀者的觀念變了,現在的讀者更加講究書籍的外在品質了。以上種種原因使得書籍裝幀從內到外都要有創新和變化。裝幀概念的內涵也隨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對書籍裝幀概念的認識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通常意義上的裝幀概念    裝幀一詞的使用在中國已有近百年的 歷史 。據記載,裝幀是豐子愷先生在上世紀20—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當時的「裝幀」是指將紙張摺疊製作成幀,由多幀裝訂起來,附上書皮的過程。而在更早的時期,中國的先輩們還沒有將「裝幀」一詞合在一起使用。我們分別對「裝」和「幀」進行認識:「裝」在《大辭典》中有十四種解釋,其中第十種是「書冊裝訂的形式,如線裝、精裝」;「幀」在《大辭典》中有三種解釋,其中第三種是指「量詞。畫一幅,相片一張,叫一幀」的意思。「今人以一幅為幀」。①這說明從明代就已將書籍的內頁用幀來 計算 。通過以上的認識,可以感受到「裝」「幀」與書籍的緊密關係。同時,古人常將裝訂作裝幀使用。如清代《藏書紀要》中對裝訂這樣陳述:「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緻端莊,方為第一。」②這裡的裝訂就是裝幀。  近現代的一些書籍都對裝幀一詞做出不同的解釋。《漢語大詞典》中對裝幀的解釋:「指書刊的封面、插圖等美術設計和版式、裝訂形式等技術設計。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中國小說史》豪華的裝幀,是我有生以來,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裝。』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書的裝幀都是很考究的。』」從這裡就能看出,通常意義上的裝幀已經包括了封面設計、版面編排、印刷裝訂等。《中國百科大詞典》中對裝幀設計也有非常翔實的解釋:「裝幀是對圖書的整體形態的規劃,即圖書在成型前為其裝幀活動提出的設計方案和草圖。圖書裝幀設計分美術設計和技術設計兩部分。前者主要是圍繞封面,對書脊、扉頁、插圖及題花、尾花等方面進行藝術形式的創作;後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裝飾方式等,兩者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是一個完整的書籍整體設計過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種觀念認為,裝幀一詞已經不能適應書籍的設計與製作,要用「書籍整體設計」「書籍設計」等說法替代,因為這些觀念認為書籍裝幀的概念過於狹窄,這是對裝幀概念的誤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裝幀本身在範疇上並不存在這樣的局限,裝幀已經包含了對書籍各部分的設計。而且,頻繁的更新概念名稱雖可能會體現一些新的見解,但隨著 時代 的更替,這種新意也會很快過時。而歷史卻會因為頻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跡,這不僅造成概念的混亂,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歷史特徵及民族特性。可以通過重新定義書籍裝幀的含義,來適應新時代書籍的設計的需求。更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裝幀概念,而應時時更新它的內涵,這是書籍裝幀實現自身進化的一個途徑。

    二、現代的書籍裝幀概念    「書籍裝幀」一詞從《梅裡亞姆-韋伯斯特大詞典》中翻譯過來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層意思,有捆綁和粘合之意;也指(書的)裝訂、裝幀的意思。另外在《梅裡亞姆-韋伯斯特大詞典》還能看到與「Binding」相關的詞語如:「平裝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裝 hard cover binding、活頁裝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國給書籍做具體的設計,通常都使用「 Binding」這個詞。「 Binding」和「裝幀」這兩個詞彙都是具有行業特徵的專業詞彙,都恰當地表達了書籍的構想與製作的概念。  對書籍的裝幀是不能與書籍分離開來經營的,裝幀即是書籍的一部分,是書籍的臉面,並內含著身體的各部分,是濃縮書籍的精華內容並直觀表現於裝幀之上的。「書的臉即書的內臟功能的表現,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在書本身的內容和結構中表現的東西,對於讀者來說是從外部看不見的部分,將它提取出來,賦予『造型』,讓它動起來,充滿生機。這是第一張臉的意思;第二張臉觸及更大、更深的東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尋覓今天文化底層潛藏著的文化古層,文化的根。這是第二張臉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將書籍的第二張臉喻作書籍文化的根,這給書籍裝幀以很深的內涵。同時,也是對書籍裝幀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現代的書籍裝幀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書籍製作,更不是狹隘的封面設計,它是一種由內至外的書籍整體構想與製作行為,其範圍既包括對未來書籍形態的探索,也包括對現代書籍工藝的創新。現代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進了書籍材料、書籍印刷、書籍裝訂工藝的發展,更觸動了書籍裝幀的文化底蘊的表現。  現代書籍裝幀的範圍在逐漸擴大,並且更加具體。它不僅涵蓋了最初的書籍形態的策劃,還包括開本的選擇、封面和扉頁的設計、正文內的版式編排和插圖設計,以及後期的印刷和裝訂等。同時,現代書籍裝幀還大膽地更新以往的表現形式、製作工藝和使用材料。面對現代的書籍,不僅要升華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內在的氣韻。在將書籍的信息內容文本轉化為二維或三維(虛擬)視覺形象的時候,裝幀不僅要賦予字體、圖形、色彩等新的視覺元素,還要賦予書籍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現代的書籍裝幀不僅在外在形式上不斷發展更新,內在的氣韻與文化底蘊也在逐漸延展與深化。

    三、書籍設計的理解    設計(Design)一詞字面解釋為設想和計劃的意思。在《漢語大詞典》中設計有兩種解釋:「①設下計謀。《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因酖毒,重相設計。』②根據一定要求,對某項工作預先制定圖樣、方案。」從本質上看,設計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對人類生活各方面進行規劃和計劃,是一種創新的思維過程。設計是在各種條件和限制中進行的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性行為。設計的大致內容包括計劃、構思、傳達、應用。所有的設計內容都基本如此,無論是複雜的宇宙航空器或飛機汽車等 工業 設計,還是簡單的包裝或廣告設計。  自上個世紀以來,設計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充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設計」進行分類,可分為:建築設計(包括室內外環境設計等);工業設計(包括產品設計、家具設計、禮品首飾設計等)、平面設計(包括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設計、插圖設計等)、服裝設計、紡織品設計、動畫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書籍設計就是其中的一項,它和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樣都屬於造型藝術的範疇,都是根據需要做創新的造型構想,並運用於社會實際中。所以它們在設計程序上都有相似之處,都需要經歷最初的策劃到最終的應用。接下來,我們試著對書籍設計的概念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 分析 ,從中體會書籍設計與書籍裝幀的區別。最早提出「書籍設計」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已經著手於書籍整體設計,包括內文編排、文字、字體、字號、標題、目錄、扉頁、封面、函套、腰帶到版權頁的設計,並對所有用紙、材料進行選擇,設定印刷裝訂工藝,進而連書籍的宣傳品種也成為設計的對象。以上『書籍設計』概念的提出、實現和確立的過程,曾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以及 理論 上、技術上的爭執,不過最終還是被大家理解了。」現在的書籍設計已經不是設計者或插畫家個人所能承擔的,還需要參與從選題策劃到成書為止的整個過程的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說,書籍設計是指包括書籍選題、書籍形態、書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藝等的一系列設計,是一種創造書籍整體視覺形象的設計活動。

  在書籍設計中,不僅要將平面的版面設計結合三維的立體形態設計、材質設計和印刷工藝,還要將與讀者的互動注入到書籍設計之中。這種書籍設計概念強調書籍中各種元素的集成與合作。即書籍設計作為一個大的構造學系統,由各個子系統構成。它一般包括書籍形態、書籍視覺元素、書籍材料、裝訂形式以及書籍所要傳達的視覺風格,等等。  書籍設計作為一門具有商業行為的造型藝術,它的概念中還包括了書籍的營銷,這是從書籍作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認識書籍設計的。書籍是人類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識文化的傳承,也注重現實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書籍設計中,必須要考慮讀者對象。「書籍設計就是以書籍的銷售方式和讀者為基礎而進行的書籍設計活動。它也稱綜合設計,是關於書籍的性質、印製、銷售等圖書設計相關因素的協調和技術性規劃的實現。」④可見在書籍設計中,是不能避開銷售不談的。書籍的目的是為了供人們閱讀,人們讀書是為了從書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書籍設計一定不能脫離書籍的這一主要功能而設計。書籍設計不僅要將「人們的精神文化市場」作為書籍選題規劃的起點,而且還要運用現實的商品市場需求來輔助書籍設計的具體構想。

  書籍的營銷活動是出版行業為滿足讀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場需求而展開的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市場的調查、 分析 、 研究 及預測,還包括書籍成型後的銷售宣傳。實際上,加入營銷概念的書籍設計,更強調書籍設計的系統性。在這個系統中,除了對書籍的整體裝幀,還有對書籍的選題定位和對書籍的宣傳與銷售,以及與讀者的互動。對書籍選題的定位是指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給書籍確定一個市場範圍,並根據選題的需要確定書籍的裝幀方向,尋找契合讀者群體的書籍裝幀風格,以此來帶給讀者細緻入微的體貼與關懷。所以,在書籍設計的概念中,融入營銷觀念的模式之後,使書籍設計更具系統性,也更具功能性。在這種強調系統與功能的書籍設計中,隨之而來地出現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書籍設計。  綜上所述,書籍設計的概念是指對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的書籍,進行的整體策劃與設計製作,以及營銷的過程,而書籍裝幀是其中設計與製作的部分。因此,書籍設計具有顯著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表現在它的過程包括:第一,選題的定位,這是書籍的策劃部分;第二,營造書籍外在的形態以及經營書籍內在的信息,這是書籍的裝幀部分;第三,書籍的宣傳與銷售以及與這本書周遭環境的協調,尤其是與讀者的互動,這是書籍的營銷部分。因此說書籍設計作為設計的一個門類,不只是對一本書籍進行的創造性行為,它還包括了與這本書的周圍環境的和諧共生。書籍設計在表現書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創造性的時候,將書的精神與人的思想通過設計這座橋梁嫁接起來。  書籍設計與書籍裝幀是兩個並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們的關係有利於對書籍藝術理念的認識。書籍裝幀是書籍設計中的一部分,書籍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造型藝術。隨著 時代 的跨越,書籍設計與書籍裝幀的概念都將不斷地深化,並將不斷超越它們原有的內涵。

  

相關焦點

  • 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籍內涵的關係分析
    然而,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如能把裝幀設計和書籍的內涵結合起來,其效益會更加突出。本文就如何在書籍裝幀設計突出內涵進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裝幀設計和反映書籍內涵之間的一定關係。正文設計及現代技術的應用最簡單去想一想,「書籍」的概念是什麼?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在達到閱讀目的同時我們需要什麼?書籍是負載我們所需要閱讀的文章、圖片、資料等知識內容的載體。我們通過閱讀可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
  • 【裝幀設計】書籍的名片
    在圖書館選擇書籍購買或者借閱,書籍的裝幀設計是第一印象,直接影響我們是否會拿出這本書進行進一步翻看,可見書籍裝幀工作之重要性。
  •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關於書籍裝幀設計,問我吧!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
  • 「書」的好看的皮囊——淺談日本近代書籍裝幀設計
    例如,去年的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書法展的那本圖錄,當時過年給父親扛回去了一本,等到過完年再回到東京去看就沒了。另外,我的研究也跟中國和日本的印刷、出版歷史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日本像東洋文庫、國立圖書館、甚至日本的宮內廳等典籍收藏場所,都藏有大量的珍貴漢文典籍。
  •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視覺因素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人類歷史的記載載體,書籍在傳播人類文化,見證千年歷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書籍屬於文化用紙的範圍,屬於造紙行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走進書籍,看看紙張變成書籍需要怎麼樣的設計和規劃。
  • 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楮生造夢「書籍裝幀設計展精彩來襲!!!
    HDMYBook Binding Exhibition12月23日上午,「 楮生·造夢 」——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書籍裝幀教學匯報展在河南大學美術學院一樓展廳成功舉辦。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江濤、歐亞國際學院黨委書記李衛國、院長趙成新,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周青、歐亞國際學院副院長蘇芳芳、美術學院副院長陳旭,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負責人,以及美術學院、歐亞國際學院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全體同學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洪濤主持。歐亞國際學院副院長蘇芳芳在開幕式致辭中對同學們的努力和作品表示肯定。
  • 裝幀設計 | 書籍的第二次生命
    這是書籍設計與裝幀的區別所在,既要尊重原作品格,又體現設計者的態度和價值。書籍設計要具備一些要素,編輯設計;編排設計;裝幀加上信息視覺化設計。強調一本書內容呈現的傳達結構創意;圖文層次經營;節奏空間章法,字體應用得當,文本編排合理。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印刷術的流入,我國的裝訂工藝技術上升了一個平臺,出現了具有現代書籍裝幀意義的精裝本和平裝本,特別是在對傳統的裝幀概念、形態和結構上亦有了大的突破和創新。現代書籍裝幀,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於內容、文字、排版和圖像的研究,色彩、封皮、封面、封底、版權頁、腰封、目錄、函套等課題開闢了現代書籍裝幀新的研究方向。
  • 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作為現代文化的旗手,魯迅是一名先鋒的現代文學倡導者的同時也是資深的美術研究者,他不僅鑽研漢畫像和碑帖,還提倡木刻版畫,喜愛書籍裝幀設計,在早期更親自對自己和別人的書刊進行設計
  • 設計案例 | 不得不看的書籍裝幀案例
    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影響翻閱體驗的因素包含選紙的觸感、厚薄、硬挺度和絲向(紙纖維的排列方向),並和將書頁收攏的裝訂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下介紹幾種書籍裝幀最常見的裝訂方式,並說明這些裝訂方式對翻頁感受的影響。
  • 裝幀設計精緻化之惑:紙質書籍將變成收藏品嗎?
    儘管「甲骨文」難以複製,但越來越多市場化的出版機構開始著力推出裝幀精美的社科人文類圖書,成為一時風潮,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後浪出版公司等更是從海外延聘專人負責書籍裝幀設計。陳威伸就是一位從臺北來的圖書裝幀設計師,從事書籍裝幀設計工作多年,2016年移居北京,現任職後浪出版公司設計總監。
  • 數千人次觀展「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受歡迎
    在現場,東方學院的學生仔細研究著每一件書籍裝幀作品的設計理念、作品呈現,「下學期他們正好有書籍設計的課,這樣的展覽可以為他們打開思路。」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文化傳播與設計分院老師萬紫超表示,展覽現場有很多手工概念的書,這樣的表現形式可以打破學生對書籍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拓寬思路。 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啟蒙書籍裝幀藝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關於書籍裝幀的起源的兩種說法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因此,「設計」這一創造精神享受條件的代名詞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建築、服裝、廣告以及各類工業產品都與設計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書籍裝幀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一種,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也同樣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不同的社會時代賦予了它不一樣的表現形式與定義。
  • 從巴黎到北京,成為一名書籍裝幀師
    如上,是鍾雨為第十一屆「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裝幀課程撰寫的回顧節選,也是她身為書籍裝幀師的日常工作。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手工裝幀演示課堂(2019)從清華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鍾雨跟隨學院教授呂敬人研修設計,進一步接觸到做書的工作。研究生畢業後,她在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一職,一年半後,轉從業方向,前往巴黎學習書籍裝幀,一門更不為人熟識的做書工藝。
  • 讓人讚不絕口的書籍裝幀設計
    二○○一年受知名建築師阮慶嶽之邀,為《阮慶嶽四色書》做整體設計,同年又為《迷幻異域》設計封面,一出手震驚臺灣出版界,從此開啟近十六年的平面設計生涯,成為臺灣頂尖平面設計師。文化評論家詹偉雄說王志弘的設計風格內斂沉靜,沉澱著禪意和詩意,宛如日本建築家安藤忠雄。除了書籍裝幀設計之外,王志弘也從事音樂、建築、電影、藝術表演、企業識別等方面的視覺規畫。
  • 【金點|咖啡】想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師,來看看這篇吧!
    一直覺得文字有特殊的魔力,除了作為表達、抒發、和傳遞思想的媒介外,文字外在的構造、形式也有著不同的意義。而書籍的設計便能結合文字與圖像,創造許多特別的可能。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師,過了幾年Freelance Designer生活竟也還沒餓死(笑)。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喔!還有環遊世界。那麼今天金小點就帶大家看看許晉維的優秀作品吧!
  • 書籍裝幀設計中傳統藝術的運用,看完真的漲知識!
    20世紀初,我國傳統書籍開始了向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態轉變,以魯迅、錢君匋、豐子愷、陶元慶等人為代表,堅持將西方的製版、印刷及裝訂技術與中國傳統書籍文化相結合,注重書籍裝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不斷將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書籍設計之中,開拓了中國民族圖書裝幀藝術的現代化道路。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從歷史上看,最早的書籍裝幀形式是捲軸裝幀,唐代雕版即多取這種形式,後因為克服捲軸裝在閱讀時將長卷書頁捲來捲去之不便而發展起來的另一種裝訂形式,將長卷印紙反覆折成同樣寬(約10釐米)的一疊,露在最外面的書首及書尾用厚紙板加以保護,紙板上糊以絲皮,因這種形式的演變與佛教有密切有關,很多雕版佛經都取這種形式,即稱經折裝。
  • 現代新書中第一等的裝幀——聞一多的裝幀設計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鬥士,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善於封面設計的書籍裝幀高手。對書籍封面的字體,提出了富於創見性的觀點:「總體須是合於藝術的法義,宜美術的書法(除篆籀大草外)——刻板的宋體同日本式方體字宜少用。」強調不能忽視書法字體在封面設計中的應用,宜根據書籍的內涵和情趣,將美術字設計成豐富多彩的形態,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蘊。1923年,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期間,經郭沫若介紹,上海泰東書局同意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紅燭》。
  • 講座|呂敬人:「唯封面論」的書籍裝幀已經過時了
    在屏幕化閱讀盛行的當下,書籍如何發揮文本閱讀之外的功能,從而留住讀者,留住閱讀?判斷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麼?現代意義上的書籍設計包括哪些方面?好的書籍設計又會給讀者帶來怎樣豐富的閱讀體驗?最近,由中國圖書館學會主辦的「古籍與文創」主題線上培訓邀請中國版協書籍設計藝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呂敬人開展了題為「美書·留住閱讀: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