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2021-01-12 人民網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作為現代文化的旗手,魯迅是一名先鋒的現代文學倡導者的同時也是資深的美術研究者,他不僅鑽研漢畫像和碑帖,還提倡木刻版畫,喜愛書籍裝幀設計,在早期更親自對自己和別人的書刊進行設計,而從他的設計風格上,我們還可以窺得到迅哥兒思想脈絡。

  1936年10月8日, 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中華全國木刻第二回流動展覽會上,魯迅和黃新波、曹白、白危、陳煙橋在一起。沙飛攝。

  魯迅與書刊設計

  在中國現代文化思想史上,魯迅(1881-1936)如同神一樣受人膜拜。他被人們奉為導師、旗手、領袖,飽經風雨而不倒。因為有毛澤東的追捧,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大多數解放前的作家作品都被打入冷宮時,他的著作仍能暢行於世,成為中國人在文化禁制時期僅有的精神讀物。

  他是作家中最早關注書刊設計的人,他的著作中有大量關於書刊設計的論述,他本人在早期更親自對自己和別人的書刊進行設計。因此,在解放後所出版的現代書刊裝幀史論中,他一直被擺在先行者的行列,而「魯迅與書刊設計」更成為史家必治的課題。

  趙延年 魯迅像版畫 29.4×42.4cm 1961年

  魯迅的書刊設計帶有典型的文人特點:

  第一是樸素,他很多書都是「素封面」,除了書名和作者題籤外,不著一墨,「於無聲處聽驚雷」;其次是古雅,他愛引用漢代石刻圖案作封面裝飾,甚至用線裝古籍形式包裝外國畫集,以舊瓶裝新酒。

  三是喜用毛邊裝,他自稱為「毛邊黨」,愛保留書邊不切,覺得「光邊書像沒有頭髮的人——和尚或尼姑」。四在版式上喜歡留出很寬的天地頭,讓讀者可以寫上評註或心得,以嘗讀書之樂。最後是對細節斤斤計較,舉凡字體大小、行距、標點、留白、用色等等,他無不細加考究,直至理想為止。

  魯迅除了是作家外,還是一個資深的美術研究者。他自1912年開始收集研究六朝造像、漢畫像、漢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後更致力於引介外國版畫,倡導新興木刻運動。因此他的書刊設計又能超乎文人趣味,具有專業設計的風範。他以圖案字體來設計書名,大膽改變漢字原有的筆劃結構,突破傳統書法的既有規則,賦予其強大的隱喻功能,可謂自成一派。而對書刊插圖的重視,更加顯示出其高瞻遠矚的專業眼光:

  書籍的插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畫。(註:魯迅《「連環圖畫」辯護》,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二年《文學月報》,後編入《南腔北調集》。)所以他在編輯和設計《奔流》、《譯文》等雜誌時,加入了大量的插圖。

  陳逸飛、魏景山 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 1975年

  以今天的目光看,魯迅的書刊設計未必如一些史家或藏書家所論,件件皆是傑作。因為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他的設計在造型上仍然有所欠缺,在圖案字體方面,雖有《吶喊》等經典,但亦有《萌芽月刊》、《接吻》等平平之作。

  儘管如此,魯迅仍然是中國現代書刊設計史最應銘記的名字,在他的直接影響下,陶元慶、孫福熙、司徒喬、錢君匋等人開始致力於書刊設計,成為中國第一代的書刊設計師。對於一個篳路藍縷的開拓者,我們豈能苛求?

  《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魯迅設計,蔡元培題字,北京大學出版,1923年,16開

  魯迅曾在北京大學任教,為北大的不少出版物作過設計,今天仍在使用的北大校徽亦出自他的手筆。這期《國學季刊》封面使用漢代石刻圖案作底,是魯迅追求古雅風格的代表作。可惜鋪得太滿,蔡元培的題字壓在上面後就顯得有點亂了。

  《吶喊》,魯迅著,魯迅設計,北新書局出版,1926,32開

  這是魯迅最優秀的設計,今天看來仍是無可挑剔。暗紅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圍著一個扁方的黑色塊,令人想起他在本書序言中所寫的可怕的鐵屋。

  黑色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外加細線框圍住。「吶喊」兩字寫法非常奇特,兩個「口」刻意偏上,還有一個「口」居下,三個「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齊聲吶喊。魯迅只是對筆劃作簡單的移位,就把漢字的象形功能轉化成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設計元素。這個封面不遣一兵,卻似有千軍萬馬;它師承古籍,卻發出令人覺醒的新聲。

  《小彼得》,匈牙利妙倫著童話集,許霞(許廣平)譯,魯迅設計,春潮書店出版,1929,32開

  因為是一本童話集,所以魯迅把「小彼得」三個字寫得頗具童趣。

  《萌芽月刊》,魯迅主編、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0,25開「萌芽月刊」四字寫得一般,收在此僅供讀者參考。

  《鐵流》,蘇聯綏拉菲摩維支著,曹靖華譯,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2,25開

  「鐵流」二字,錚錚似有金石之聲。加上取用蘇聯版畫家畢斯凱萊夫的作品作插圖,更顯革命文學的本色。

  《引玉集》,蘇聯版畫集,魯迅編輯、設計,三閒書屋出版,1932,32開

  此書為精裝本,魯迅專門送到日本印刷。蘇聯版畫家們的姓名字母被分為八行橫排,置入中式版刻風格的「烏絲欄」中,與左邊豎寫的「引玉集」三個大字相映成趣。又有一圓形陰文的「全」字將方形構圖打破,紅底黑字的方框頓時便活絡起來。封面最左邊有一黑色邊線,漫過書脊,流向整個封底。紅與黑、與封面的白底形成強烈對比,乃中國出版物的經典用色。

  魯迅在1926年6月出版的《心的探險》中採用六朝人墓門畫像圖做書面,圖案從上到下鋪滿封面,在圖的空白出寫書名和作者字樣,這是一種大膽的構圖嘗試,寓意豐富。圖案和中文字體變化結合的設計,為當時中國書刊設計探索了一種新的形式和方法。

  魯迅先生請陶元慶為他的雜文集《墳》設計封面,提的要求很有意思:「只要和『墳』的意義絕無關係的裝飾就好」。這是魯迅自己設計的扉頁:方框裡寫「魯迅:墳」,框內組入雨、天、樹、雲、月等圖形。

  魯迅設計的《小約翰》書封。《小約翰》,荷蘭 F 望 藹覃著,魯迅譯,1928年1月未名社出版,上傳書影系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1935年上海生活書店印行的再版本重新排印。

  1936年1月20日,《海燕》第一期面世,封面上紅色的魯迅手跡「海燕」特別顯眼。《海燕》第一期初版兩千冊,當日即告售罄。其受讀者青睞程度可見一斑。魯迅在日記中專門記載此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魯迅的封面設計中,經常會親自題字,1928年在上海創刊的《奔流》月刊,封面刊名就是他親自題寫,「奔流」二字筆畫相連,左右貫穿,通過字體變形設計,裝飾效果非常突出。

  《熱風》,魯迅的雜文集,收錄1918年至1922年所作雜文41篇。1925年11月北新書局初版,32開毛邊本。該書的封面,由魯迅自己設計,書名和作者署名亦均為魯迅手跡。

  來源:美術報

(責編:董子龍、魯婧)

相關焦點

  • 魯迅——中國現在書籍設計的導師
    子木/文↓魯迅(1881-1936)的文化思想如同神一樣受人膜拜,其錚錚鐵骨的精神被人們奉為導師、旗手、領袖。就連神壇巨匠的毛澤東也是其忠實的粉絲,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人不敗的精神讀物。這些描述是絕大多數人們的共識,但對於他對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貢獻,卻鮮為人知。
  • 魯迅是現代木刻藝術拓荒者 裝幀設計「很現代」
    魯迅的藝術世界多姿多彩   ——2010魯迅論壇關注魯迅藝術作品和審美傾向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廣泛流傳,深深影響了幾代國人的精神世界。
  • 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籍內涵的關係分析
    然而,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如能把裝幀設計和書籍的內涵結合起來,其效益會更加突出。本文就如何在書籍裝幀設計突出內涵進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裝幀設計和反映書籍內涵之間的一定關係。裝幀設計的起源「裝幀設計」一詞來源於日本,其最初的意思是紙張摺疊成為一幀,用線將多幀裝訂起來,附上書皮,貼上書籤並進行具有保護功能的裝飾設計。在當今,裝幀設計同時也包含了書籍封面設計、內文插圖設計和技術運用的概念。
  • 書籍裝幀設計中傳統藝術的運用,看完真的漲知識!
    20世紀初,我國傳統書籍開始了向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態轉變,以魯迅、錢君匋、豐子愷、陶元慶等人為代表,堅持將西方的製版、印刷及裝訂技術與中國傳統書籍文化相結合,注重書籍裝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不斷將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書籍設計之中,開拓了中國民族圖書裝幀藝術的現代化道路。
  • 魯迅御用裝幀大師陶元慶的一生
    民國時期文化繁榮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一流的地美術家,最近因為寫了民國第一姬情案件後的男同關係,魯迅扮演什麼角色這篇文章,順帶把整理一下著名裝幀藝術家陶元慶的作品。1924年,陶元慶到北京遊歷,就住在魯迅曾經居住過的紹興會館裡,當時恰好魯迅在北京各高校授課,其中作為文藝理論講義而翻譯的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將出版,就請陶的好友、也是紹興文學青年的許欽文轉請他作封面畫,陶元慶欣然接受,沒有多久就將作品轉交給了魯迅,魯迅看後十分滿意。
  • 【裝幀設計】書籍的名片
    在圖書館選擇書籍購買或者借閱,書籍的裝幀設計是第一印象,直接影響我們是否會拿出這本書進行進一步翻看,可見書籍裝幀工作之重要性。
  • 一個你未必知道的錢君匋:從五線譜、印譜再到書籍裝幀
    費新我畫錢君匋肖像音樂創作、書籍裝幀、出版編輯的萬葉千花走進展廳,「萬葉書店」的店招把觀眾引向錢君匋在書籍設計、出版和音樂創作上的成就,一張書桌、一盞檯燈、一頂禮帽,似乎把時光撥回了萬葉書店誕生之初,此時國家正處於抗日的烽火中。
  • 民國第一平面設計高手——魯迅
    在逐漸蓬勃的書刊出版市場,文人、作家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書刊封面、裝幀等環節的設計當中,成為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史在民國時期的特殊現象。Pics From AD518你對魯迅先生有何印象?可你不知道的是,魯迅除了筆桿子厲害,審美品味和設計能力同樣出色。魯迅封面設計作品他與民國時期的美術家、書籍裝幀藝術家陶元慶的友誼與設計合作,開啟了中國近現代平面設計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最重要的五年。
  • 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開拓者之一
    然而,回國後呈現在他面前的祖國 卻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景象 軍閥混戰、帝國主義橫行 以至於詩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轉至極度的憤怒 《死水》一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 裝幀設計 | 書籍的第二次生命
    這是書籍設計與裝幀的區別所在,既要尊重原作品格,又體現設計者的態度和價值。書籍設計要具備一些要素,編輯設計;編排設計;裝幀加上信息視覺化設計。強調一本書內容呈現的傳達結構創意;圖文層次經營;節奏空間章法,字體應用得當,文本編排合理。
  • 美術設計:什麼是書籍裝幀?意義在哪?看完秒懂!
    內容 摘要:書籍裝幀一詞作為專業用語,在我國已經使用很長時間。但過去,書籍裝幀被理解為封面設計的代名詞,這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裝幀本身一詞在概念上存在局限。應該說,書籍裝幀的含義已經包含了對書籍各部分的設計。
  •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視覺因素
    從亞洲到拉丁美洲,從北美到歐洲,無論是在紐約,洛杉磯還是在東京、香港、布宜諾斯艾利斯,特拉維夫還是慕尼黑,北京還是法蘭克福,全世界視覺語言,無論是書籍裝幀、廣告、海報、交通標誌和交通圖,以至到電腦網路,設計上日益趨同。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摘 要:書籍裝幀自古有之,而且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書籍裝幀的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到了現代,書籍裝幀事業發展時期相對繁榮。書籍的裝幀設計風格和走向漸漸趨向於從情韻美、趨向於內在美和形式美,並注意到書籍傳遞的廣告信息來陶冶情操,以增強裝幀設計的內涵。
  • 「書」的好看的皮囊——淺談日本近代書籍裝幀設計
    直觀來說,一本書吸引到讀者最初的因素,一定是他的外觀。回想起小時候跟著爸爸去新華書店,那一摞摞書裡能引起小朋友拿起來看的一定是長得最好看的。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才會有意識的從內容入手去搜集書籍,但是,一個令人心動的裝幀設計無疑是給書籍內容加了不少分。有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在封面設計上卻並沒有太大的花樣。
  • 封面設計,始於魯迅
    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陳丹青曾說:「魯迅是一位最懂繪畫、最有洞察力、最有說服力的議論家,是一位真正前衛的實踐者,同時,是精於選擇的賞鑑家。」事實上,魯迅的審美品位和設計能力出色,尤其在書籍封面和裝幀等平面設計中,他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 文豪也是收藏鑑賞家 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開幕
    圖片說明:魯迅手繪高頤闕圖。(資料)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獨具慧眼的漢畫像收藏鑑賞家。上海魯迅紀念館聯袂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南陽市漢畫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滕州市漢畫像石館共同主辦「漢石墨韻——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今天起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展出。
  • 數千人次觀展「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受歡迎
    在現場,東方學院的學生仔細研究著每一件書籍裝幀作品的設計理念、作品呈現,「下學期他們正好有書籍設計的課,這樣的展覽可以為他們打開思路。」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文化傳播與設計分院老師萬紫超表示,展覽現場有很多手工概念的書,這樣的表現形式可以打破學生對書籍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拓寬思路。 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啟蒙書籍裝幀藝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美的裝幀設計,是對書的最高禮讚
    一本書的基本結構有:書皮、書芯。書皮的不同可以分為精裝和簡裝兩類書籍。精裝是在封面外多了護封,且封面稍大於書芯,所以能更好地保護書籍。簡裝則封面和書芯高度一樣,時間長了,紙張容易破損。一本書的裝幀就像人的修飾、或者房屋裝潢,不僅要有保護的作用,更要美觀。
  •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關於書籍裝幀設計,問我吧!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
  • 「書籍裝幀設計,就像織毛衣」 第四屆「海書賽」評出十大最美圖書
    這和書籍的裝幀設計很像。」  2018海峽兩岸書籍設計邀請賽(以下簡稱「海書賽」)於10月12日揭曉評選結果,選出了十大最美圖書,獲獎作品之一———《烏鴉穿過玫瑰園》的「80後」設計者許天琪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海書賽」至今已舉辦了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