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中國現在書籍設計的導師

2021-01-14 窯洞紅光

子木/文

魯迅(1881-1936)的文化思想如同神一樣受人膜拜,其錚錚鐵骨的精神被人們奉為導師、旗手、領袖。就連神壇巨匠的毛澤東也是其忠實的粉絲,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人不敗的精神讀物。這些描述是絕大多數人們的共識,但對於他對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自魯迅關注並親力親為地為書籍的裝幀設計藝術做事的時候起,中國的現在書籍設計藝術才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十九世紀中葉後,受世界印刷技術和工藝革新的影響,中國國內的書籍、報刊等各種出版物的形式也隨之越來越多,並大量翻譯外國作品。當時的中國,書籍設計主要還是採用古籍線裝的形式,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魯迅的「拿來主義」思想同他的文學一樣,也為中國現在書籍設計藝術的發展開出一條新路。作為作家的魯迅,正是在這種主張下,他開始了書籍裝幀設計的嘗試,開闢了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新思路。他是「五四」以後第一位在自己的作品中講究裝幀的實踐者,他一生設計的書刊封面中,有自己親自題寫封面書名、有請別人題寫或畫封面畫,自己再安排大小、位置和顏色設計,也有些翻譯書籍採用插圖來設計封面。他魯迅的書籍設計具有樸素的文雅美和時代的形式美,充分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民族性與時代感的融合。

《域外小說集》毛邊本,魯迅與周作人合

《域外小說集》毛邊本,魯迅與周作人合譯,魯迅設計,日本東京出版,1909年

魯迅在那個時代,不僅鼓勵、引領、和培養一批著名的書籍設計大師,其中陶元慶就是最著名的一位。魯迅還親自為很多書籍及期刊做過設計,當然也包括自己的一些著作。他的書籍設計帶有典型的文人風格:第一是樸素,他設計的很多書是「素顏」,除了書名和作者署名外,不多著一墨,如空靈中的響雷,如他自己的著作《吶喊》;第二是古雅,他喜歡用漢代石刻圖案作封面裝飾,甚至用線裝古籍形式包裝外國畫集,這也證明了他的思想之開放;第三是喜歡毛邊裝(毛邊本),他常戲稱自己是「毛邊黨」,他覺得這樣能夠保留書籍的自然樸素姿態,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出來的紙邊做批註;第四他對書籍的版式也很動心思,喜歡像古書那樣留較大的天頭與地角,使讀者方便寫上評註或心得,以品讀書之樂;第五他對書籍的每一個環節之細節更是斤斤計較,對字體大小、行距、標點、留白、用色等等,都無不細加考究。

《吶喊》毛邊本,魯迅著,魯迅設計,北新書局出版,1926年

《吶喊》這是魯迅最優秀的設計作品之一,今天看來仍是無可挑剔。暗紅的底色如同血液,包圍著一個黑色塊,令人想起他在本書序言中所寫的可怕的鐵屋。黑色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外加細線框圍住。「吶喊」兩字寫法非常奇特,兩個「口」刻意偏上,還有一個「口」居下,三個「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齊聲吶喊。魯迅只是對筆劃作簡單的移位,就把漢字的象形功能轉化成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設計元素。這個封面不遣一兵,卻似有千軍萬馬,從一個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所在。

《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魯迅設計,蔡元培題字,北京大學出版,1923年

《萌芽月刊》,魯迅主編、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0年

《奔流》,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28年

魯迅之所以會成為一位書籍設計的導師,起因於他對美術的深入獨特地研究。他自1912年開始收集研究六朝造像、漢畫像、漢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後來更是致力於引介外國版畫,倡導新興木刻運動,在中國的現代美術中之木刻版畫的貢獻,魯迅仍然功不可沒。因此他的書籍設計更能超乎文人趣味,具有獨特設計的風範,後人多不及也。魯迅以圖案字體來設計書名,大膽改變漢字原有的筆劃筆劃結構,突破傳統書法的既有規則,賦予其強大的隱喻功能,可謂自成一派。而對書籍插圖的重視,更加顯示出其高遠的眼光。

《心的探險》毛邊本,魯迅設計,北新書局出版,1926年

《藝術論》,魯迅設計,上海《奔流》月刊出版,1930年

《引玉集》精裝本,蘇聯版畫集,魯迅編輯、設計,三閒書屋出版,日本印製,1932年

《小約翰》,魯迅譯,魯迅設計,未名出版社出版,1928年

《小彼得》毛邊本,匈牙利妙倫著童話集,許霞(許廣平)譯,魯迅設計,春潮書店出版,1929年

《鐵流》,蘇聯綏拉菲摩維支著,曹靖華譯,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2年

相關焦點

  • 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作為現代文化的旗手,魯迅是一名先鋒的現代文學倡導者的同時也是資深的美術研究者,他不僅鑽研漢畫像和碑帖,還提倡木刻版畫,喜愛書籍裝幀設計,在早期更親自對自己和別人的書刊進行設計
  • 封面設計,始於魯迅
    設計過60多個書籍封面「祖父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包括書籍的裝幀設計、服裝設計以及收藏秦漢瓦當、古代石碑的拓片和西方現代版畫等等,他親自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沿用至今。」魯迅長孫周令飛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曾多次談到魯迅在平面設計方面的才華。
  • 民國第一平面設計高手——魯迅
    在逐漸蓬勃的書刊出版市場,文人、作家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書刊封面、裝幀等環節的設計當中,成為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史在民國時期的特殊現象。Pics From AD518你對魯迅先生有何印象?可你不知道的是,魯迅除了筆桿子厲害,審美品味和設計能力同樣出色。魯迅封面設計作品他與民國時期的美術家、書籍裝幀藝術家陶元慶的友誼與設計合作,開啟了中國近現代平面設計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最重要的五年。
  • 魯迅是現代木刻藝術拓荒者 裝幀設計「很現代」
    他是中國現代木刻藝術的拓荒者  文化部藝術司諸迪說,中國現代的木刻藝術是在魯迅的支持和指導下產生並壯大起來的,他使中國古老的木刻藝術得到脫胎換骨的改造,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形式。  魯迅是版畫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引導者和奠基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以介紹西方版畫到中國來為開端,做了大量工作。
  • 魯迅,一個你不知道的優秀設計師
    據說,北大的校徽是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特別邀請魯迅設計的。1917年,魯迅在當時的教育部上班,而蔡元培則是他多年的老友。蔡元培在給魯迅的信中寫道:"餘想請先生為北京大學設計一枚校徽,也不必多複雜,只需將先生一向倡導的美育理念融會貫通即可。"魯迅接受蔡元培委託後,便著手設計北大校徽,並於1917年8月正式設計完成。
  •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作為印刷發源地的古代中國,被稱為世界插圖大國是實至名歸。魯迅不僅是大文豪同時又是我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先驅,他親自參與這門藝術。指出:「書籍的插圖原意是裝飾書籍,增加讀者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文學之功」。當時一大批出色的青年畫家,集結在魯迅的麾下,如古元、黃新波等,為魯迅的文學作品創作了一大批插圖,包括一批木刻作品,成為傳世之作。
  • 【書籍設計】中國最美的書
    現在你還看書嗎?「光線在頁面之間流動,它既是時間的流逝,也是空間在讀者手中被不斷地改變。」
  • 上海國際書籍設計藝術邀請展於上圖亮相
    ,有24個國家(地區)54位傑出設計師的600餘件作品參展;中國近現代書籍設計作品展區,匯集了包括魯迅、葉聖陶、陶元慶、錢君匋等40多位文化名家的圖書裝幀設計珍藏。雅昌文化集團的特別展區同時亮相,展示歷年來與各位設計大師合作的「世界及中國最美的書」,傳承書籍藝術之美,這也是上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書籍設計展覽。
  • 報社要魯迅給一份青年必讀書,魯迅列了個表格,報社編輯目瞪口呆
    除了一些名人,現在的平民小輩比如大學生喜歡讀書的,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書單。喜歡讀書的朋友,因為長時間的工作並沒有時間去看書,所以他們也會通過別人分享的書單去選擇要看的書籍。特別是在某一領域要求比較專業的人士,如果不能及時地知道這個領域的書,他們也可以通過書單去及時找到自己想要看的書。
  • 揭開魯迅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些都是你們肯定想不到的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我們現在知名的北京大學校徽,是當時校長蔡元培先生邀請魯迅設計的,那時可沒有什麼PS,魯迅當年是純手繪的,還有很多他自己的書籍封面也是他親自參與設計的。這明顯是一位被文學耽誤了的設計大師。
  • 魯迅御用裝幀大師陶元慶的一生
    畫面還用了黑、白、灰、紅等彼此相襯的色彩和鬱悒的線條,這樣來深刻地表現主題,魯迅以為這樣處理"使這書披上了悽豔的新裝",許欽文更認為它"首創了新文藝書籍的封面畫",而"五四"新文學書籍以圖案為封面的則始於此書。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們現在討論魯迅,總覺得討論不明白,仿佛中間有很多的隔閡;詆毀他的人,挖空心思把他塑造成面冷心冷的人;頌揚他的人,不遺餘力地把他捧到神壇上;其他不明所以的人霧裡看花,越發糊塗。
  • 書籍裝幀設計中傳統藝術的運用,看完真的漲知識!
    20世紀初,我國傳統書籍開始了向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態轉變,以魯迅、錢君匋、豐子愷、陶元慶等人為代表,堅持將西方的製版、印刷及裝訂技術與中國傳統書籍文化相結合,注重書籍裝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不斷將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書籍設計之中,開拓了中國民族圖書裝幀藝術的現代化道路。
  • 魯迅面對那個時代的後浪演講時,說了些什麼話?
    魯迅是一個文學家,又是新文學革命的先驅者,他在香港演講的主要內容,是抨擊晦澀難懂的舊文化,揭露外國人利用中國的舊文化去奴役中國人民的用心,介紹新文學革命的內涵和意義。香港青年對魯迅的演講反響熱烈。從文學史來講,魯迅在香港的兩場演講促進了香港文學的發展,被視為香港新文學的起點。在《無聲的中國》中,魯迅主張現代人應該說現代的、自己的話,變無聲的中國為有聲的中國:「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
  • 但是還有書籍,幸好還有書籍
    這部紀錄片完全摒棄了以上熟極而流的推廣模版,創建了一種另外的推廣書籍的方式,在B站收穫800萬播放量,豆瓣評分高達9.2分。不僅如此,這部紀錄片在推廣了書籍的同時,也提供給各位讀者兩種從書籍的內容之外的,非常新鮮的進入書籍的途徑。
  • ...魯迅美術學院「主題性雕塑設計研究與人才培養」調研考察課程紀要
    由魯迅美術學院主辦的「主題性雕塑設計研究與創作人才培養」項目的課程於7月21日順利開班。7月22日起,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馬文甲帶隊,在瀋陽與北京進行了為期5天的課程與考察。考察與理論講座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以及與藝術家的直接對話,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員們深受啟發。
  •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魯迅也在國外求過學,他回來的那個時候,國內的守舊派的觀點很頑固。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魯迅提出了中國書大多數都是殭屍,而外國書是活人的觀點。而與魯迅不同的是,辜鴻銘認為國學是精華,我們應該好好學會英文,讓中華文明教老外如何做人。
  • 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開拓者之一
    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 沈從文在《論聞一多的〈死水〉》中評價道: 「它在文字和組織上所達到的純粹處,那擺脫《草莽集》為詞所支配的氣息,而另外為中國建立一種新詩完整風格的成就處,實較之國內任何詩人皆多。」
  • 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籍內涵的關係分析
    然而,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如能把裝幀設計和書籍的內涵結合起來,其效益會更加突出。本文就如何在書籍裝幀設計突出內涵進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裝幀設計和反映書籍內涵之間的一定關係。首先理清裝幀設計的概念,能夠更加明確地表述它與書籍本身內涵的關係。眾所周知,文字是先於書籍出現的。文字的展現必須要附著於載體。早在五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簡單的符號出現,也許這就算中國最原始的文字。而公元前11~16世紀的商代,統治者在遇到緝私、徵戰、田獵等無法預知的事情時就會將文字書寫於龜甲或獸骨上用刀刻後火燒。
  • 書籍版式設計解讀
    我們用書籍版式設計解讀、釋放每一文本的潛在視覺語言與表現形式,嘗試為讀者帶去舒適而愉悅並且更具個性特質的閱讀感受,希望在這個什麼都「快」的時代,書籍能夠留住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在慢下來的時間裡去體驗紙張和文字在指縫間、目光中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