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木/文
↓
魯迅(1881-1936)的文化思想如同神一樣受人膜拜,其錚錚鐵骨的精神被人們奉為導師、旗手、領袖。就連神壇巨匠的毛澤東也是其忠實的粉絲,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人不敗的精神讀物。這些描述是絕大多數人們的共識,但對於他對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自魯迅關注並親力親為地為書籍的裝幀設計藝術做事的時候起,中國的現在書籍設計藝術才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十九世紀中葉後,受世界印刷技術和工藝革新的影響,中國國內的書籍、報刊等各種出版物的形式也隨之越來越多,並大量翻譯外國作品。當時的中國,書籍設計主要還是採用古籍線裝的形式,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魯迅的「拿來主義」思想同他的文學一樣,也為中國現在書籍設計藝術的發展開出一條新路。作為作家的魯迅,正是在這種主張下,他開始了書籍裝幀設計的嘗試,開闢了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新思路。他是「五四」以後第一位在自己的作品中講究裝幀的實踐者,他一生設計的書刊封面中,有自己親自題寫封面書名、有請別人題寫或畫封面畫,自己再安排大小、位置和顏色設計,也有些翻譯書籍採用插圖來設計封面。他魯迅的書籍設計具有樸素的文雅美和時代的形式美,充分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民族性與時代感的融合。
《域外小說集》毛邊本,魯迅與周作人合譯,魯迅設計,日本東京出版,1909年
魯迅在那個時代,不僅鼓勵、引領、和培養一批著名的書籍設計大師,其中陶元慶就是最著名的一位。魯迅還親自為很多書籍及期刊做過設計,當然也包括自己的一些著作。他的書籍設計帶有典型的文人風格:第一是樸素,他設計的很多書是「素顏」,除了書名和作者署名外,不多著一墨,如空靈中的響雷,如他自己的著作《吶喊》;第二是古雅,他喜歡用漢代石刻圖案作封面裝飾,甚至用線裝古籍形式包裝外國畫集,這也證明了他的思想之開放;第三是喜歡毛邊裝(毛邊本),他常戲稱自己是「毛邊黨」,他覺得這樣能夠保留書籍的自然樸素姿態,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出來的紙邊做批註;第四他對書籍的版式也很動心思,喜歡像古書那樣留較大的天頭與地角,使讀者方便寫上評註或心得,以品讀書之樂;第五他對書籍的每一個環節之細節更是斤斤計較,對字體大小、行距、標點、留白、用色等等,都無不細加考究。
《吶喊》毛邊本,魯迅著,魯迅設計,北新書局出版,1926年
《吶喊》這是魯迅最優秀的設計作品之一,今天看來仍是無可挑剔。暗紅的底色如同血液,包圍著一個黑色塊,令人想起他在本書序言中所寫的可怕的鐵屋。黑色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外加細線框圍住。「吶喊」兩字寫法非常奇特,兩個「口」刻意偏上,還有一個「口」居下,三個「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齊聲吶喊。魯迅只是對筆劃作簡單的移位,就把漢字的象形功能轉化成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設計元素。這個封面不遣一兵,卻似有千軍萬馬,從一個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所在。
《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魯迅設計,蔡元培題字,北京大學出版,1923年
《萌芽月刊》,魯迅主編、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0年
《奔流》,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28年
魯迅之所以會成為一位書籍設計的導師,起因於他對美術的深入獨特地研究。他自1912年開始收集研究六朝造像、漢畫像、漢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後來更是致力於引介外國版畫,倡導新興木刻運動,在中國的現代美術中之木刻版畫的貢獻,魯迅仍然功不可沒。因此他的書籍設計更能超乎文人趣味,具有獨特設計的風範,後人多不及也。魯迅以圖案字體來設計書名,大膽改變漢字原有的筆劃筆劃結構,突破傳統書法的既有規則,賦予其強大的隱喻功能,可謂自成一派。而對書籍插圖的重視,更加顯示出其高遠的眼光。
《心的探險》毛邊本,魯迅設計,北新書局出版,1926年
《藝術論》,魯迅設計,上海《奔流》月刊出版,1930年
《引玉集》精裝本,蘇聯版畫集,魯迅編輯、設計,三閒書屋出版,日本印製,1932年
《小約翰》,魯迅譯,魯迅設計,未名出版社出版,1928年
《小彼得》毛邊本,匈牙利妙倫著童話集,許霞(許廣平)譯,魯迅設計,春潮書店出版,1929年
《鐵流》,蘇聯綏拉菲摩維支著,曹靖華譯,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