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2020-12-15 楊田說育兒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我們現在討論魯迅,總覺得討論不明白,仿佛中間有很多的隔閡;詆毀他的人,挖空心思把他塑造成面冷心冷的人;

頌揚他的人,不遺餘力地把他捧到神壇上;其他不明所以的人霧裡看花,越發糊塗。

只有拋開對魯迅的各種看法,回到那個年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最真實、最鮮活的魯迅。

魯迅就是一個戰士,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頭哥」一樣,他「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他「從不記仇,有仇當場就報了。」他橫眉冷對,碰到再強的敵人也不屈不撓。這恰好是當前這個精緻的利己主義時代,

魯迅本可以很平淡地過完一生,但是他沒有選擇安逸。

面對積貧積弱、民不聊生,那個時代的黑暗,那樣的現實環境,在魯迅的身上浸潤出黑暗的顏色,他最終選擇拋開醫生的職業,拋開風花雪月,拋開「溫良恭儉讓」,他讓自己像戰士一樣硬朗,同時像戰士一樣冷酷,他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從此,魯迅便以筆為武器,來守衛正義,喚醒了很多麻木的精神。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只適合當時的社會,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而我卻認為任何時代都需要魯迅精神——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當魯迅走後,曾經和魯迅勢不兩立的林語堂,在《魯迅之死》中如此評價魯迅:

「魯迅與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

魯迅雖然生活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但是他身上有種敢於反抗敢於批判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是每個年代都所需的,只要這樣每個人才成為真正的人,社會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美好的年代裡,很難理解什麼叫做「天下為公」,也很難理解什麼叫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斯時斯人斯情斯境,不設身處地地站在那個時代,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時代裡,曾經有這樣一個「戰士」魯迅,時隔八十年,我們仿佛依稀能看到,在無邊的黑夜裡,魯迅點燃一支香菸,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當今社會需要魯迅,更需要具有魯迅精神的人,需要有人站出來直面強權、剛正不阿;需要有人面對金錢不為所動、堅守本心,需要有人面對暴力不畏懼、保持脊梁。

魯迅的精神深刻的影響了我們這個民族,他的多篇小說已經被選入了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的代表作還有《吶喊》《野草》《朝花夕拾》等等,這些作品都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讀。

魯迅先生像一位偉大的導航者,在迷霧和暗礁中給人指出海路,給人以信心,帶領船隊從黑暗駛向光明。

就連毛澤東在文革時期最後一次提到魯迅是「讀點魯迅」,簡單四個字意味深長,不僅僅是作為學習魯迅作品的最高指示,更重要的肯定魯迅思想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有學習的必要。

想要了解到更多魯迅的思想,就靜下心來讀讀他的作品吧,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心靈享受。

建議大家讀讀這套《魯迅經典》,它包含了魯迅所有的代表作,一套書就可以了。

僅需99元,兩張電影票的錢,就可以讓你了解到魯迅的思想,給你帶來人生的改變。

點擊下方卡片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有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網友的回覆讓人服氣
    有人在網上提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只覺得文章乾澀難懂,不見得哪裡厲害了,甚至覺得有點討厭。看不下去的網友忍不住了,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那人心服口服!孩子,求你多讀讀書,在社會經歷兩年再問。小時候覺得魯迅文章拗口,言語過激,現在愈發體會魯迅所說的種種,愈來愈佩服,高山仰止。魯迅,我們親切稱他為迅哥兒。他是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現在的語文用現代文就是他等人倡導的。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有多少人缺乏質疑的能力?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當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做魚的時候,她總是喜歡切斷魚的尾巴,她問她媽媽為什麼奶奶總是這樣做。後來,她見到了奶奶,問她為什麼要把魚尾剪掉。奶奶說,那時候家裡的鍋太小了,如果你留著尾巴,魚就進不去了,所以她把尾巴剪掉了。
  • 魯迅先生的那些名言金句
    而周樹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因為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所以讀起來很難理解,學生們都怕學習魯迅的文章。然而有意思的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可以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魯迅的各種語錄,不管是出於諷刺還是戲謔,人們對魯迅的作品似乎沒有那麼牴觸了,這倒是跟學生時代形成了兩個極端。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很明顯,梁實秋這裡所說的「有一種人」,正是當時以痛罵社會、痛罵文人著稱的大文豪魯迅。梁實秋這段「懟白」的目的,在於指責魯迅:只知道提出問題,卻不懂解決問題之道。言外之意是:魯迅你真不地道,只知道「破」不知道「立」。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 藤井省三: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
    通過文本分析和研究論證之後,他提供了另一重爭議性的觀看視角:魯迅和村上春樹之間存在著譜系關係——村上春樹自處女作《且聽風吟》發表以來,一直執著於魯迅和近代中日之間的歷史記憶。在他看來,無論喜歡也好,厭惡也罷,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而村上春樹是後現代社會的東亞文化新原點。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精神勝利法這個名詞大概就是從《阿Q正傳》裡面發展起來的吧。很多人可能會問精神勝利法是什麼?就跟現在的自己安慰自己是差不多一個意思。有一句話說得好,你這麼擅長安慰別人,肯定度過了無數個安慰自己的夜晚吧。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失敗之後靠安慰自己以達到心理欣慰的目的。不過這篇中篇小說還不完全是為了批評精神勝利法,還講了在革命年代下層的勞作人民的心理歷程。
  • 魯迅——中國現在書籍設計的導師
    子木/文↓魯迅(1881-1936)的文化思想如同神一樣受人膜拜,其錚錚鐵骨的精神被人們奉為導師、旗手、領袖。就連神壇巨匠的毛澤東也是其忠實的粉絲,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人不敗的精神讀物。這些描述是絕大多數人們的共識,但對於他對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貢獻,卻鮮為人知。
  • 魯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聞一多懺悔:魯迅對,我們錯了
    王得後、錢理群在《<魯迅雜文全編>前言》中有這樣一個比較:「歷史記載的就是這樣:人們攻擊魯迅的,是『學匪』,『學棍』,『赤色作家』,『漢奸』,『雙重反革命』,『法西斯蒂』,明說是同志的也還是『右傾』,『危害聯合戰線』,『助長著惡劣的傾向』,都是含著殺機,可以遭到通緝,撤職,逮捕,監禁乃至殺頭的誣陷和謠言。
  • 魯迅先生的菜單
    從現有檔案來看,至少在人生的最後10年,魯迅每天的夥食,都是極好的。即便不能說是奢侈,和當時普通老百姓比起來,也算得上豪橫。甚至,比起現在的我家,也要好上很多。自從本地豬肉一斤漲到45後,三五天才能見頓葷,對老母親敢怒不敢言啊。魯迅是無論外面怎樣的風聲雨聲炮火聲,最起碼頓頓有好酒好肉好湯。
  • 魯迅的衣食
    魯迅把主張實行長袍馬褂的人稱為「袍褂黨」。魯迅在《洋服的沒落》一文中說:「這回的不取洋服的原因卻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因其不合於衛生。造化賦給我們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彎曲的,彎腰曲背,在中國是一種常態,逆來尚須順受,順來自然更當順受了。所以我們是最能研究人體,順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細,發明了砍頭;膝關節能彎,發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發明了打屁股。
  • 飯桶魯迅
    裡面除了記錄「夜濯足」之類的,最多的就是,今天「薪水X圓」、明天又「稿費X圓」之類的。有無聊的人把這若干的X圓給加了起來,一加嚇一跳:魯迅也太特麼有錢了吧。魯迅的收入有四部分:第一,公務員工資。都知道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沒幾個人知道他還是偉大的公務員。教育部僉事(相當於現在的處級),中央的,從1912年到1925年,幹了14年。
  • 走近魯迅專題—備課資料
    這樣看來,當年和魯迅先生鬥過較量過的大小「匹夫」,數也數不過來,他們也是「鬥士」,也兇得很呀。我看過一本魯迅研究專著叫做《魯迅:最被誣衊的人》,全是報告人家怎樣對魯迅咒罵批判吐口水。然而這本書的觀點,仍設定魯迅「政治上正確」,仍然沒有將魯迅放在當時的語境中看待——長期以來,我們不是總在猜測魯迅先生要是活在今天會怎樣麼?阿彌陀佛,還是將魯迅放回他的時代吧。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魯迅《且介亭雜文》 但凡是提及魯迅這個人,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文學巨匠」「近代大文豪」等之類的詞語。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之後,便以自己的筆桿子點醒了無數有志之士,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挽救風雨飄搖之中的社會。 魯迅的文章帶著很強烈的批判意味,帶著極為尖銳的力量。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網友妙文:魯迅和他罵過的人
    馮乃超在《藝術與社會生活》中抨擊魯迅的同時,還「舉了五個作家」的例,其中說葉聖陶「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最典型的厭世家,他的筆尖只塗抹灰色的『幻想的悲哀』……這是非革命的傾向」!他曾尖銳地批評胡適、林語堂,但在回答斯諾關於中國現代最優秀的詩人的提問時,他談到了三個人,其中就有胡適;在回答中國現代最著名的雜文作家的提問時,他談到了五個人,頭三名是周作人、林語堂、魯迅。 人是會變的,人是矛盾的,這是常識。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這段話摘自《阿Q正傳》的第一章,也就是序言部分。說起來,魯迅也是頗有意思,他專門花了一大章的篇幅解釋自己為何要給這篇小說取「阿Q正傳」這個名字。在序言裡,魯迅列出了這樣取名的4大理由,每一個都讓人無法反駁。
  • 在信札中遇見魯迅先生
    這些信札書寫時間跨度從1904年到1936年,讀者可從中發現魯迅先生信札書寫的變化和思想的變遷,於細微處得到知識上的教益和情感上的共鳴。披覽《魯迅信札珍賞》,如與魯迅先生晤談,可以從中體會到先生人格之高尚,人情之練達,人性之率真,體驗到先生對事業之熱誠,對後輩之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