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對於被壓迫的社會底層的人民,他們雖然處於被吃掉的地位,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幫助統治者吃掉了人民,這才使我們不寒而慄。
因此,這一思想的深刻本質不僅體現在對封建統治者罪惡的諷刺和批判上,更體現在它在封建倫理的掩護下勇敢地揭露了食人的社會現實。讀完這本小說,我們可能就像瘋子一樣,只有食人族這個詞在我們的腦海裡迴蕩。
《吶喊》是魯迅於公元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在官方解讀中是這麼說的:
魯迅的小說《吶喊》旨在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揭示他們的痛苦,引起人們對治癒的關注,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實際上很好理解,解讀一部小說我們可以從3個步驟入手,第一,描寫了什麼,第二,在表面現象背後,作者想揭示什麼。最後,作者的願望是什麼。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解讀吶喊,就好理解了:魯迅描寫的是封建制度下的社會,揭示的是封建制度下的社會矛盾,願望就是廢止落後的封建制度。
而我們從魯迅的這個願望當中,就能看出魯迅對民族生存的強烈焦慮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確實稱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魯迅的小說有如此效果,關鍵在於它的諷刺的對象是真實的,不現實的諷刺永遠不會成為諷刺,魯迅的諷刺是源於現實生活。《吶喊》深刻揭示了隱藏在一般生活現象之下的醜陋本質,充分展現了生活的真諦。
對市民惡本性的深刻理解和理性思考,是魯迅對市民惡本性的深刻批判小說的主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魯迅通過封建關係的溫暖和平的外表,對它的大儒主義進行冷靜的分析和觀察。他仔細觀察生活,從自己的觀察中領悟到生活現象的本質。
魯迅的作品往往充斥著「可怕的真理」、「驚人的真理」和「極端的真理」。他像一位威嚴而又充滿爭議的法官,無情地將現實中被粉飾過的一切事物還原為最初的面貌,真實的東西,往往是最有力的,最能打動人的。
《吶喊》作品中的悲劇本質是對封建禮教思想的破壞。魯迅筆下的「死」,把人的生命的損失看作是最重要的。在這之外,人的情感是無處可尋,這也是魯迅經常關注的悲劇主題,而「來」的人會撕掉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
魯迅認為悲劇是對人們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吶喊》中悲劇和喜劇的宿命同時存在,它們相互交織,達到「哭笑」的效果。因此通過喜劇的出現更深刻地展現了悲劇的本質特徵。
「用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話語深刻地展示了當時土豪們枯燥的生活」,「吶喊」中的生活是人們極其平凡的生活。除了《吶喊》以外,魯迅的很多作品都展示出了這一特點,阿Q就是這種「喜」與「憂」的典型代表。
魯迅諷刺這種民族自卑意識,將這種意識具體到一個人物身上放大化:阿Q的自負反映的是異常自卑的心理。當他被打敗的時候,他欣然承認自己是個卑鄙小人,但十秒鐘後,他就心滿意足了,勝利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能謙虛的人,並且只有第一個是謙虛的人,其他人不是。
阿Q的自欺、自戀的精神勝利和他的流氓氣息確實充滿了喜劇色彩,但當人們讀到小說的結尾時,阿Q將被斬首時表現及形態,沒人再覺得好笑,都覺得可悲。
我推薦大家收藏這套《魯迅經典全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小說中荒誕、可憐、以及荒誕的人物,這也促使我們審視自己的靈魂。
魯迅說:「我的方法是讓讀者搞不清是誰在寫自己,所以他們立刻轉身而去,成為旁觀者,而懷疑就像寫自己和每個人一樣,打開了反思的道路。」
魯迅正是有這種控制讀者情緒的本領,讓讀者隨著故事投入其中,又超脫於故事之上,思考社會。因為魯迅的書是為了喚醒大眾,所以即便是從未思索過社會問題的人,讀完以後也會感到振聾發聵一般的感受。
因此,越是常讀、早讀魯迅作品的人,往往對社會的思索要更加深刻。民族脊梁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單靠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支撐起一整個民族。
因此,魯迅才要將這些故事寫下來,啟迪更多的國人,讓更多人有力量,這套書放在家裡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我建議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要讀一讀!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