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2020-12-21 腦洞看古今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對於被壓迫的社會底層的人民,他們雖然處於被吃掉的地位,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幫助統治者吃掉了人民,這才使我們不寒而慄。

因此,這一思想的深刻本質不僅體現在對封建統治者罪惡的諷刺和批判上,更體現在它在封建倫理的掩護下勇敢地揭露了食人的社會現實。讀完這本小說,我們可能就像瘋子一樣,只有食人族這個詞在我們的腦海裡迴蕩。

《吶喊》是魯迅於公元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在官方解讀中是這麼說的:

魯迅的小說《吶喊》旨在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揭示他們的痛苦,引起人們對治癒的關注,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實際上很好理解,解讀一部小說我們可以從3個步驟入手,第一,描寫了什麼,第二,在表面現象背後,作者想揭示什麼。最後,作者的願望是什麼。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解讀吶喊,就好理解了:魯迅描寫的是封建制度下的社會,揭示的是封建制度下的社會矛盾,願望就是廢止落後的封建制度。

而我們從魯迅的這個願望當中,就能看出魯迅對民族生存的強烈焦慮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確實稱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魯迅的小說有如此效果,關鍵在於它的諷刺的對象是真實的,不現實的諷刺永遠不會成為諷刺,魯迅的諷刺是源於現實生活。《吶喊》深刻揭示了隱藏在一般生活現象之下的醜陋本質,充分展現了生活的真諦。

對市民惡本性的深刻理解和理性思考,是魯迅對市民惡本性的深刻批判小說的主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魯迅通過封建關係的溫暖和平的外表,對它的大儒主義進行冷靜的分析和觀察。他仔細觀察生活,從自己的觀察中領悟到生活現象的本質。

魯迅的作品往往充斥著「可怕的真理」、「驚人的真理」和「極端的真理」。他像一位威嚴而又充滿爭議的法官,無情地將現實中被粉飾過的一切事物還原為最初的面貌,真實的東西,往往是最有力的,最能打動人的。

《吶喊》作品中的悲劇本質是對封建禮教思想的破壞。魯迅筆下的「死」,把人的生命的損失看作是最重要的。在這之外,人的情感是無處可尋,這也是魯迅經常關注的悲劇主題,而「來」的人會撕掉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

魯迅認為悲劇是對人們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吶喊》中悲劇和喜劇的宿命同時存在,它們相互交織,達到「哭笑」的效果。因此通過喜劇的出現更深刻地展現了悲劇的本質特徵。

「用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話語深刻地展示了當時土豪們枯燥的生活」,「吶喊」中的生活是人們極其平凡的生活。除了《吶喊》以外,魯迅的很多作品都展示出了這一特點,阿Q就是這種「喜」與「憂」的典型代表。

魯迅諷刺這種民族自卑意識,將這種意識具體到一個人物身上放大化:阿Q的自負反映的是異常自卑的心理。當他被打敗的時候,他欣然承認自己是個卑鄙小人,但十秒鐘後,他就心滿意足了,勝利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能謙虛的人,並且只有第一個是謙虛的人,其他人不是。

阿Q的自欺、自戀的精神勝利和他的流氓氣息確實充滿了喜劇色彩,但當人們讀到小說的結尾時,阿Q將被斬首時表現及形態,沒人再覺得好笑,都覺得可悲。

我推薦大家收藏這套《魯迅經典全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小說中荒誕、可憐、以及荒誕的人物,這也促使我們審視自己的靈魂

魯迅說:「我的方法是讓讀者搞不清是誰在寫自己,所以他們立刻轉身而去,成為旁觀者,而懷疑就像寫自己和每個人一樣,打開了反思的道路。」

魯迅正是有這種控制讀者情緒的本領,讓讀者隨著故事投入其中,又超脫於故事之上,思考社會。因為魯迅的書是為了喚醒大眾,所以即便是從未思索過社會問題的人,讀完以後也會感到振聾發聵一般的感受。

因此,越是常讀、早讀魯迅作品的人,往往對社會的思索要更加深刻。民族脊梁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單靠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支撐起一整個民族。

因此,魯迅才要將這些故事寫下來,啟迪更多的國人,讓更多人有力量,這套書放在家裡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我建議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要讀一讀!

點擊下方商品卡: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吶喊 魯迅
    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很渺茫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 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並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因為常見些但願不如所料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魯迅雖然生活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但是他身上有種敢於反抗敢於批判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是每個年代都所需的,只要這樣每個人才成為真正的人,社會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 早先魯迅先生說吃人,我還以為他在打比喻呢
    我又趕緊回去翻魯迅先生的《吶喊》,看到這麼一段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果然!吃人的事兒,從來不是那麼明顯的,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還不是半夜爬起來在字縫裡找見的」吃人「。
  • 魯迅《吶喊》自序
    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無聲的中國》「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比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會同意的,但你如果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他發表在魯迅中的《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在本文中,魯迅說了震耳欲聾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狂人日記》:魯迅為何偏偏選了「狂」人?這個「狂」是何意?
    魯迅先生「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段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是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之一。《狂人日記》既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作。「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梁」,我們在中小學時代,讀了很多先生的作品。然而魯迅的小說、散文雖然處處都透露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擔當,但我們還是很難從直觀上理解魯迅先生作為「民族脊梁」的確切內涵。直到我們讀到這麼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先生】魯迅:《吶喊》自序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 有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網友的回覆讓人服氣
    孩子,求你多讀讀書,在社會經歷兩年再問。小時候覺得魯迅文章拗口,言語過激,現在愈發體會魯迅所說的種種,愈來愈佩服,高山仰止。魯迅,我們親切稱他為迅哥兒。他是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現在的語文用現代文就是他等人倡導的。
  • 魯迅罵人沒有髒字的7句話,看看你知道幾句?
    魯迅罵人沒有髒字的7句話,看看你知道幾句?文|輕吟歷史故事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字正如他的形象一般,讓人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銳氣。魯迅之前是學醫的,但是覺得學醫只能救治人的身體,不能救治國人的靈魂,於是他就棄醫從文,用文字來拯救國人的思想。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4月,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該文首發於1918年《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憂憤。
  • 魯迅《頭髮的故事》:在傲慢與自卑的交織中,總有人為了忘卻紀念
    在短篇小說集《吶喊》中,魯迅用2000多字的篇幅、兩個人物的對話講述了幾千年來國人在頭髮上吃過的毫苦、經歷過的波折。《頭髮的故事》從「頭髮」這一意象出發,魯迅將其視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符號,揭示出自古以來傲慢與自卑交織的「劣根性」。他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調,紀念那些被世人忘卻的先驅,啟蒙著動蕩年代迷茫而痛苦的人們。
  • 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作家,看看他們的小說哪個好
    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各種新的思潮出現,辛亥革命以後,又出現袁世凱復闢事件,之後軍閥混戰,社會動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魯迅的文章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中應運而出,他用筆作為武器,對社會黑暗現實和國人的麻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吶喊》和《彷徨》是他兩部著名的小說.
  • 【族】魯迅先生「吃人」經典語錄:以前看不懂,現在句句扎心
    1、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 網友妙文:魯迅和他罵過的人
    當然,每一個作家與社會、時代聯繫的緊密程度不同,每一個作家的個性不同,有的作家埋頭創作,從不參與「罵人」,有的作家偶爾罵罵,但「罵」的是皮毛,「罵」不出名堂,也就銷聲匿跡了;有的作家唾面自乾,罵不還口,你罵你的,我幹我的,比如,同樣面對《藝術與社會生活》,魯迅的反響是激烈的,葉聖陶卻置之不理。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是全中國的縮影
    由於和魯迅已經很熟了,孫伏園很快進入了正題: "老師,現在《晨報副刊》又增設了一個專欄,編輯部讓我來主持這個欄目,還請您支持...." 「支持,當然支持。"魯迅微笑著說。看到孫伏園欲言又止,魯迅很清楚,這次孫伏園又是來要稿子了。
  • 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那麼深刻
    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為他們大多數不識字,不知道,並且我的話也無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民眾的懲罰之心,並不下於學者和軍閥。——《答有恆先生》
  • 用文字拯救社會,魯迅作品中的精神,10句話讓你了解他的世界
    魯迅的作品,給不少人帶來了啟發,他的作品發表於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而他的作品也是文言文轉向白話文的標誌,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了,當時那個年代所有的傷害,那個時代有著很多令人難過的地方,讀他的作品時,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他用了一種批判的精神,來描述了當時的社會情境。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讀到這裡,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我們首先會感覺到冷。不是動態的、北風呼嘯的那種冷,是寂靜的、天寒地凍的那種冷。這就太奇怪了。這個奇怪體現在在兩個方面——第一,你魯迅不是吶喊麼?常識告訴我們,吶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於,必然是臉紅脖子粗的。你魯迅的吶喊怎麼就這樣冷靜的呢?這到底是不是吶喊?請注意,魯迅的嗓音並不大,和正常的說話沒有什麼兩樣,然而,這才是魯迅式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