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吶喊》自序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於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裡,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並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裡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後,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既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告語,而其後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並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於我太痛苦。我於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後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願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裡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會館裡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裡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裡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願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裡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為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

「你鈔了這些有什麼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麼用。」

「那麼,你鈔他是什麼意思呢?」

「沒有什麼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就有了十餘篇。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甚而至於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僥倖的事,但僥倖雖使我不安於心,而懸揣人間暫時還有讀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所以我竟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魯迅記於北京。

⊙本文為魯迅小說集《吶喊》自序。

『關於我們』

一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

微博:@三聯生活周刊

微信:lifeweek

官網:三聯生活網

購買雜誌請移步三聯生活周刊商城:http://shop.lifeweek.com.cn/

相關焦點

  • 讀《吶喊》自序隨感
    讀《吶喊》自序隨感@半島老布和朋友聊天,說起小崔,說起唐•吉訶德
  • 【先生】魯迅:《吶喊》自序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
  • 《吶喊》自序
    《吶喊》自序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吶喊》是魯迅於公元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在官方解讀中是這麼說的:魯迅的小說《吶喊》旨在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揭示他們的痛苦,引起人們對治癒的關注,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 祖父科場舞弊坐牢,少年魯迅成為親戚裡的「乞丐」,一生憤世嫉俗
    少年時的一場重大家庭變故讓魯迅的性格充滿反抗精神,憤世嫉俗!魯迅說:我在13歲時,我家遭到一場很大的變故,我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他們稱為討飯的。那一場變故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場作弊案。
  • 關於「娜拉」出走問題,張愛玲和魯迅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娜拉」的出走,魯迅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發表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他說易卜生的這部話劇使「娜拉出走」這個話題成為當時人們討論的社會問題,但易卜生並未給出答案。
  • 魯迅先生的經典名句,積累作文素材必不可少!(附帶有適用範圍)
    魯迅先生相信他是很出名了,很多的人都認識他。他也是我國近代文學的著名先鋒之一,他的文字,他的語言都發人深省,寓意深刻,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積累。1.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吶喊·自序》適用主題:堅守,反思等9.
  • 《魯迅草木譜》:如果不是要文藝救國,魯迅可能是一個生物學家
    對魯迅先生,錚錚鐵骨「民族魂」是大多數人的印象,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魯迅先生一生熱愛博物學,鍾愛花草樹木。近日,學者薛林榮的《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著眼於魯迅微觀研究,作者不僅廣泛研讀了魯迅作品及研究論集,梳理出魯迅作品中關於植物的線索,結合作品進行深入分析,而且將視野擴大到他的生平行跡,從細微處尋繹其一生和植物的關聯,勾勒出了一個在寫作、思考之外,鮮為人知的魯迅形象。
  • 魯迅《故鄉》:淺析其藝術表現手法及蘊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懷
    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在《(吶喊)自序》中他寫到「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在1919年12月,魯迅最後一次回到老家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到北平生活。根據《魯迅日記》中的記錄,1919年,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買了北京西城八道彎宅第。
  • 封面設計,始於魯迅
    魯迅長孫周令飛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曾多次談到魯迅在平面設計方面的才華。周令飛還曾經主編過一本書,名叫《魯迅的藝術世界》。在這本書裡,就收錄了魯迅的畫作、書法、篆刻、書籍封面、裝幀設計、徽標設計以及收藏的碑帖、版畫、古錢幣、郵品等380餘件,充分展示了魯迅藝術世界的廣博和藝術修養的深厚。其中,就有魯迅設計的60多個書籍封面。
  • 魯迅——中國現在書籍設計的導師
    《域外小說集》毛邊本,魯迅與周作人合《域外小說集》毛邊本,魯迅與周作人合譯,魯迅設計,日本東京出版,1909年魯迅在那個時代,不僅鼓勵、引領、和培養一批著名的書籍設計大師,其中陶元慶就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書籍設計帶有典型的文人風格:第一是樸素,他設計的很多書是「素顏」,除了書名和作者署名外,不多著一墨,如空靈中的響雷,如他自己的著作《吶喊》;第二是古雅,他喜歡用漢代石刻圖案作封面裝飾,甚至用線裝古籍形式包裝外國畫集,這也證明了他的思想之開放;第三是喜歡毛邊裝(毛邊本),他常戲稱自己是「毛邊黨」,他覺得這樣能夠保留書籍的自然樸素姿態,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出來的紙邊做批註;第四他對書籍的版式也很動心思,
  • 魯迅在國外影響力有多大?韓國文學評論家的一句話得到大家認可
    魯迅在中國的影響力和評價自然是已經不需要再多說了的,那麼走出國門的魯迅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又有幾多呢?外國文學家又是怎麼看待魯迅的呢?以前一直有一個說法是魯迅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各種小道消息泛濫,內容粗製濫造的年代,這可能讓很多人難以分辨真假。懷著好奇的心理特意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確實有這麼一回事。
  • ​孫伏園:催生了《阿Q正傳》的魯迅好友
    幸好此文終於連載完畢,否則,如果真的腰斬了,豈不是魯迅研究史上的一件憾事?孫伏園是魯迅的同鄉,是魯迅在紹興山會初級師範學堂和北京大學國文系執教時的學生,後又先後主編《晨報副刊》和《京報副刊》,發表了魯迅大量作品,催生了《阿Q正傳》,還是魯迅第一部小說集《吶喊》的出版人。他和魯迅之間這樣密切的關係,他寫的關於魯迅的回憶和評論,自然也成為重要的研究魯迅的參考資料。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4月,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該文首發於1918年《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憂憤。
  • Salomon系列測評 SCREAM:尖叫or吶喊?
    Salomon X-SCREAM 3D曾經讀過魯迅的著名短篇小說集
  • 「魯迅與徐志摩」浙江聯展 陸小曼旗袍亮相
    童笑雨 攝  5月22日,「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覽在浙江圖書館開幕。展覽包含200張圖片及100多件展品,其中還有徐志摩妻子陸小曼穿過的旗袍。  據悉,本次展覽著眼於魯迅和徐志摩兩人的求學生涯、恩怨交鋒、思想歷程、情感生活、揮別隕落等生命軌跡。
  • 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原標題:不止於文學,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作為現代文化的旗手,魯迅是一名先鋒的現代文學倡導者的同時也是資深的美術研究者,他不僅鑽研漢畫像和碑帖,還提倡木刻版畫,喜愛書籍裝幀設計,在早期更親自對自己和別人的書刊進行設計
  •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這個奇怪體現在在兩個方面——第一,你魯迅不是吶喊麼?常識告訴我們,吶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於,必然是臉紅脖子粗的。你魯迅的吶喊怎麼就這樣冷靜的呢?這到底是不是吶喊?請注意,魯迅的嗓音並不大,和正常的說話沒有什麼兩樣,然而,這才是魯迅式的吶喊。在魯迅看來,中國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人人都信奉「沉默是金」。一個人得了癌症了,誰都知道,但是,誰都不說,尤其不願意第一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