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淺析其藝術表現手法及蘊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懷

2020-12-06 糰子的時光筆記

文:糰子姐

魯迅的小說裡,《故鄉》絕對是值得一得再讀的,也曾一度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在我看來,這是經典中的經典。

創作背景:取材自真實生活經歷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曾說過:「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效果。」所以,魯迅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取材於自己的人生經歷,從生活中攫取而來,《故鄉》這個作品也不例外。

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在《(吶喊)自序》中他寫到「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在1919年12月,魯迅最後一次回到老家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到北平生活。根據《魯迅日記》中的記錄,1919年,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買了北京西城八道彎宅第。

魯迅這次回鄉,大概在老家呆了二十來天,魯迅以此段真實生活經歷為藍本,創作了小說《故鄉》。在《故鄉》中,以「我」回故鄉為線索,描述了「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感所思,蘊意深遠。

小說運用白描手法,生動刻畫故鄉的景與人

在文學創作中,「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運用敘述進行描寫的一種方法,即抓住描寫對象的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樸素簡練的文字,不加烘託,乾淨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態,表達出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反映作者的感情。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魯迅的作品,也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故鄉》正是如此。

魯迅先生所創造的白描手法主要表現為簡潔。也就是少陪襯,少冗長的敘述和描寫,少煩瑣人物內心描寫,而把描寫景物、人物和事物的發展以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緊密聯繫起來。魯迅曾把這種手法概括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這種手法,也是魯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故鄉》中也體現的很明顯。

場景白描:

《故鄉》的開頭: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寥寥幾筆,就已將蒼涼的氣氛烘託出來。簡單的一句話,便寫出了故鄉深冬時節隱晦寒冷的天氣,也表露出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涼。

再比如:

「深藍色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簡短的一段語言,便將閏土活潑、靈動、有趣的少年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盡傳神態。也讓我們感覺到魯迅對那段美好歲月的留戀與不舍。

動作白描:

魯迅在《故鄉》中描寫楊二嫂:

「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地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這樣的動作描寫,生動刻畫出了楊二嫂的性格,市井,貪婪,愛佔小便宜。

語言白描:

「我」回鄉後,沒有一下就認出楊二嫂,楊二嫂便「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是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以及「阿呀啊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這樣直白的語言描寫,層層遞進,寫出了楊二嫂的自私、勢利、刻薄、市儈,想方設法佔別人便宜,一副小人嘴臉,庸俗小市民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故鄉》一文中這樣的片段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靜下心來慢慢閱讀,仔細體會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我們以前常說魯迅的作品思想深刻,具有強烈的批判性,但其實,魯迅作品文字的表現力和藝術水準也是非常高的,值得細細品讀。

通過回憶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凸顯悲涼與無奈,進行反思與批判

《故鄉》中,主要有三處非常強烈的對比:

其一,回憶中的故鄉VS現實中的故鄉

魯迅回憶中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明月,碧綠的西瓜,有猹、獾豬、刺蝟,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天真活潑的少年閏土,有各種各樣的樂趣......是一個五彩繽紛,美好鮮活的世界。

而現實中的故鄉,天氣陰晦,鄉村蕭瑟,完全沒有記憶中的生氣與活力,一副蒼涼與落敗的景象。

今非昔比,魯迅也不復當年的心境。景由心生,歷經世事滄桑和生活不易後的魯迅,心境是何等的蒼涼,內心是何等的迷茫與哀傷。

其二,20年前的楊二嫂VS20年後的楊二嫂

20年前的楊二嫂,絕對是一個美人胚子,相貌清秀姣好,所以才有豆腐西施的稱呼。那時的她,應該過著不錯的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20年後的楊二嫂,徹底變了樣,不僅相貌變得凸顴骨、薄嘴唇,活象畫圖儀裡細腳伶仃的圓規,就連性情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說話尖酸刻薄,佔小便宜還理直氣壯,甚至偷偷順走「我」家的東西,一副貪婪市儈形象。

生活的殘忍、艱辛與摧殘,竟將一個人,活脫脫變了樣,這讓魯迅覺得無比可怕,卻也深深的無奈。

其三,少年閏土VS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天真活潑,可愛有趣,是一個明亮美好的少年。他會刺猹,會捕鳥,有各種奇妙的點子,知道很多農村稀奇的事情,朝氣滿滿,靈氣十足。

中年閏土「身材增加了唄;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的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蕭瑟這;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再也不是當年的明亮少年,而徹底成了飽經歲月滄桑的中年人。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閏土態度的變化。

小時候的他們,是美好的玩伴,一起嬉笑打鬧,閏土對「我」的稱呼是「迅哥兒」;

現實中再見到,閏土卻恭敬地稱呼「我」為「老爺」,一道厚厚的壁障豎在了兩個曾經的兒時好友之間。

封建等級制度對一個人的壓迫和摧殘,再加上多子、饑荒、苛稅、各種社會壓榨,讓閏土喘不過氣,背著沉重的負擔,整個人也變得麻木寡言,徹底失去了原本生命力。

藉由這些對比,凸顯出魯迅對於故鄉人世滄桑變幻的無奈和悲涼心境,更是對當時社會等級制度、階級觀念的深刻反思與批判。那樣的社會觀念,將原本鮮活的生命變得麻木,對人性的摧殘殘忍又徹底,也造成人與人之間巨大的疏離與隔膜。

象徵主義手法的運用

畢飛宇曾評價說,魯迅先生深得象徵主義的精髓,從《吶喊》開篇《狂人日記》開始,魯迅小說的基本模式就不是現實主義,而是象徵主義的。

《故鄉》這部作品中,楊二嫂象徵著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的流氓性,而閏土則代表著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的奴隸性。

通過象徵主義手法的運用,作者對這兩種國民性進行了反思,也是對封建的等級制度、階級觀念的深刻批判——封建制度,果真是能「吃人」的。

作品中蘊含的博大情懷

《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第一個是「過去時」的,第二個是「現在時」的,第三個是「未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無限美好,現實中的故鄉衰敗滄桑,而作者理想中期待的故鄉應該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平等,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雖然當下的現實讓人無比失望,雖然作者內心也充滿迷茫與悲涼,並不確定自己期待中的全新的社會和生活何時能夠到來,如何能夠到來,但作者從未放棄過希望。或許前路艱難坎坷,但作者從未停止努力與追求。

魯迅先生的作品風格,一向是冷峻克制的,但他內心的情感卻強烈炙熱——縱然批判,卻從未放棄希望;縱然迷茫,卻始終信念不移;縱然悲傷,卻從未停止前行。對於自己的故鄉,人民,國家,他一直深情地愛著,也正因為執著深刻的愛戀,才促使他不輟筆墨,以筆代戈,一直吶喊著,戰鬥著。

相關焦點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好,魯迅的小說終於要寫到「故鄉」了,我的問題是,這個「故鄉」是沈從文的故鄉麼?是汪曾琪的故鄉麼?當然不是。真正描寫故鄉必然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鄉愁,二是閒情逸緻。魯迅的《故鄉》恰恰是一篇沒有鄉愁、沒有閒情逸緻的《故鄉》,魯迅不喜歡那些小調調,魯迅可沒有那樣的閒心。魯迅的情懷是巨大的。
  • 魯迅的一首新體詩,採用擬人手法,惜墨如金,卻寓意深刻
    魯迅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形式多樣,一生寫過很多詩歌、雜文和小說。先生來自舊社會,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及很多舊軍閥的亂戰。他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走到新的陣營中來。魯迅出生於破產的士大夫家庭,受過封建社會很深的洗禮,也受過洋務教育,甚至做過北方官僚社會的小吏。直到五四運動之後,他才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骨幹。當時胡適提倡白話文,還嘗試著寫新體詩,於是魯迅先生也躍躍欲試。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新體詩,採用擬人手法,惜墨如金,卻寓意深刻。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的文章將告訴你魯迅先生。魯迅是一個用鋼筆讓我們反思和反思的人,他的話珠璣也很有啟發性。很多人愛他勇敢地愛著他,更多的人恨他,恨他的憤世嫉俗。我們不談魯迅的小說和魯迅的感受,我們只討論魯迅的四個句子。與我們的中國不同的是,我們的各個學派都提出了深刻的文化思想,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用類比思維來討論,比如莊子很好地利用了寓言,這一體系嚴密性是西方哲學體系無法比擬的。以我們的文章為例,最常用的句子是:孔子說,老子說,甚至魯迅,他不批評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他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該用頭腦思考嗎?
  •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為表達不滿,一些有識之士通過文字揭露、批判醜惡的社會現實和資產階級的惡劣行徑。於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鋒之作。《紅與黑》講述的是木匠之子於連因精通神學和拉丁文而被維璃葉市長瑞那先生聘為家庭教師。於連由此與瑞那夫人相識、相戀。東窗事發後,於連被迫離開維璃葉,前往貝藏松神學院。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憂憤。
  • 魯迅稱愛人是「小刺蝟」 郭沫若贊其手跡自成風格
    魯迅五十歲生日全家照。  魯迅與兒子。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創刊(1916年9月1日改名為《新青年》),其發刊詞《敬告青年》是一篇向舊思想、舊道德和舊文化宣戰的戰鬥檄文。
  • 魯迅是現代木刻藝術拓荒者 裝幀設計「很現代」
    潘公凱說,在這個選擇過程中,魯迅展示了極高的審美眼光和美術判斷能力。珂勒惠支的作品傾向於表現深沉的痛苦、勇猛和悲哀而非浮華,是現實主義版畫大系中最體現「力」的一種風格,她對痛苦、對反抗、對死亡、對愛的關注是一種戰士的體驗,這種體驗和魯迅的人生體驗有一致性。
  • 魯迅批判過的人性劣根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幾種表現
    (作者:千嶺之松)魯迅將他的雜文和小說當作匕首和投槍,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國民人性中的劣根性進行過無情的揭露,辛辣的嘲諷,直擊要害的批判。我認為,魯迅對國民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包括但不限於對奴性、狂妄自大、麻木不仁、冷漠無情、等級觀念、倚仗權勢、狹隘猜忌、人云亦云等人性中慣有的劣根性的批判。
  • 淺析奧特曼之《怪獸使者與少年》背後是圓谷對人類無知的一種批判
    那《怪獸使者與少年》給觀眾帶來哪些值得深刻的反思,且聽楓木君淺析: 01 怪獸使者的故事——奧特曼系列作品揭示人類無知的開端 一個雨夜,一個巨魚怪獸剛剛甦醒,湖邊的一個孤兒少年被它盯上了,一個宇宙人救下了這個少年佐久間良(後簡稱
  •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淺析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及藝術特色
    深刻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追逐夢想,為了愛情永不放棄的年輕人,更看到了理想和與現實之間的殘酷對抗。除了感人的故事情節之外,電影最大的藝術特色在於影片中蒙太奇手法的應用,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蒙太奇是什麼?交叉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讓電影故事情節產生強烈的懸疑性。重複蒙太奇又稱復現蒙太奇,根據藝術構思,將代表一定寓意的鏡頭或場面,在關鍵時刻反覆出現,造成強調對比,呼應,渲染等藝術效果的蒙太奇手法。
  • 浪漫和憂鬱——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浪漫和憂鬱 ——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陳 嬌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昆明 650000] 摘 要: 法國人天性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但又兼有散漫、頹廢、憂鬱的氣質。
  • 初中語文表現手法知識點精細彙編
    又因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它可以顯示情節發展的必然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關注。 如《故鄉》開頭對故鄉荒涼景象的描寫,為下面楊二嫂和閏土的出場做了鋪墊。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近代歐美思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東亞國家應當如何在保持主體的基礎上思考和行動,魯迅文學為之提供了答案;村上春樹的文學將當代日本定位於東亞的時空中,其本人也成為東亞共同的現代文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原點。《彷徨》卷頭印有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後抑鬱而死)《離騷》中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現了魯迅的心境。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展現了對傳統中國的尖銳批判,而接下來的《彷徨》卻在深刻省察通過批判傳統而獲得的現代性。與《吶喊》相比,《彷徨》中的作品整體上篇幅較長,原因是魯迅的創作心態發生了變化,他雖身處彷徨,但卻致力於深化自己的批判性省察。
  • 魯迅三首古體詩,境界不輸唐詩,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熱淚盈眶
    文·段宏剛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是蜚聲世界文壇的文學巨匠,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到現在依然對「漢語文化圈」具有深遠影響。《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吶喊》、《為了忘卻的紀念》、《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等31篇文章入選不同版本的語文課本供莘莘學子來學習,打破了記錄,完全是對他影響力的最好見證。
  • 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
    導語:在西方的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一種新的藝術風格逐漸興起,那就是批判現實主義。他們的繪畫風格主要是以描繪當時的客觀現實世界。當時的現實主義畫家認為古典主義是非常裝腔作勢的,而浪漫主義則是無病呻吟的。
  • 魯迅御用裝幀大師陶元慶的一生
    畫面還用了黑、白、灰、紅等彼此相襯的色彩和鬱悒的線條,這樣來深刻地表現主題,魯迅以為這樣處理"使這書披上了悽豔的新裝",許欽文更認為它"首創了新文藝書籍的封面畫",而"五四"新文學書籍以圖案為封面的則始於此書。
  • 藝術創作「靈魂」——情懷
    也可以說繪畫不能少了這個因素和特徵。中西方的經典繪畫藝術都有許多感人的傑作,這些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向善熱愛生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中外美術史上這些傑出繪畫,靠什麼千百年來述說著往昔的故事並感染後世的人們,穿越歷史悠遠的霧靄,持久地散發著迷人的光芒?在遙遠的時空隧道兩端,後世的人們何以還能夠被震撼?  是不是說得玄?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每位描寫自己親人的筆者,都有著對長者的尊敬和愛戴,在深深的懷念裡,仔細的回味過去的事情,在現在的時代背景裡,思念父母親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同樣,朱自清描寫的父親背影,也是描寫的父親形象,從簡短的言語裡描寫出了父親的平凡形象,卻蘊含了深深的親情,將父親形象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來。
  • 魯迅最經典的三句「罵人話」,罵人不帶髒字,你還以為是在誇你
    反諷,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這種手法通過說反話、唱反調,或者先揚後抑、明揚暗抑等思維和情感邏輯,產生矛盾的邏輯和情感,使得讀者或者聽眾能夠自己理解其中的嘲諷意味,從而達到傳播思想觀念,改變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想的目的。要說中國近現代最大的諷刺文學家,以及最成功地使用反諷手法創作的作家,非魯迅先生莫屬。魯迅先生曾在《且介亭雜文》中,鮮見地抒發了他對反諷藝術的認識。
  • 中考詩詞鑑賞之寫作手法(修辭、表現、抒情)
    在詩詞鑑賞過程中,寫作手法的考查是比較難以把握的一個問題,首先你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而後還要掌握不同手法在詩詞表達中的作用,如此才能更好的解決這一題型。下面主要從詩詞鑑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抒情手法中來給大家說說他們各自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