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吶喊》自序隨感
@半島老布
和朋友聊天,說起小崔,說起唐•吉訶德,由此談起魯迅的吶喊自序,經典的鐵屋。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鐵屋的比喻恰當到了極至,今天的樣子,感覺人類似乎走入了困境,農藥、化肥汙染的糧食蔬菜,速生的伴隨著藥物的禽蛋肉奶,汙染的水和空氣,還有小崔奮力呼籲的轉基因,如此等等,因為自己關注這些問題比較多,時間久了,看的多了,往往會生出一種幻滅感,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但都照常地吃喝玩樂著,每個人日子也就這麼過著,似乎沒什麼……
有位大哥是極好的朋友,他酒局也多,也能喝酒,平時喝酒汗如雨下,但後來開始臉紅不大出汗了,我有次很鄭重地說,最好少外出吃飯喝酒,否則是要出問題的,他並沒當回事,後來,腦中風,好在搶救及時,很長時間嘴歪著,說話也不利索,似乎嘴漏風,又似乎閉不上,後來,就退休了。
我直接告戒的另一位朋友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屬於能吃能幹的人,對我的告戒只是笑笑,我也不再多言,一切當然還是照舊。後來這位朋友在參加本單位組織的一次桌球比賽時,打完球坐那裡觀看,突發心梗,儘管老婆是醫生,發現及時,搶救也及時,但還是回天無力,至今依然是植物人,有兩年了吧。
我直接告戒的朋友並不多,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泛泛之交,這是禁忌,多言人家會翻白眼的。曾經有次吃飯,有人似乎半開玩笑說,點評一下今天這桌菜,我也就真的傻乎乎的點評了,結果大家都只喝酒很少吃菜了,儘管後來有人當笑話說,這種傻事以後再不曾幹過。
對於食品、轉基因等等,其實真正上心的人並不多,多數人也就是在一個熱點事件出現之後口誅一下而已。這裡面既有各人無法改變的喜好和習慣,又有許多人的無力和無奈,大城市人口的集中和日益加劇的生存壓力,導致人們和工業化養殖場雞籠的雞沒什麼本質區別,餵什麼吃什麼,並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說多了,徒增了許多人的堵心,就好比那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這種現實下終究是無益的。
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努力,這鐵屋尚有些許縫隙,並沒有成為必不可破必無可做的證明,好比魯迅的吶喊,魯迅終究還是做了,小崔也是。
在我自己,因為關注自己的吃,方決心先解決自己吃的問題,這是我最初的動力,儘管千難萬難,但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不在乎,曾經看過許多人的反思,從風靡華夏的于娟到糾結於熬夜與慪氣的女警楊先文,在微博裡也見多了無數病患絕症的求助,其中就有相互關注的粉絲,結果,走著走著就沒了,大部分人似乎對於根本性的東西並沒觸及,其實這問題真的很簡單,人從精卵細胞開始,一直到很大很大的大人,是由物質堆砌起來的,這堆砌人的物質在過去是絕沒有農藥化肥和轉那什麼基因的,是自然中純粹的物質,但現在堆砌人的物質裡浸滿了農藥化肥,再插進去無數你根本不知什麼東西的基因,構成人體的物質在30年間幾乎徹底改變了,但人的免疫系統進化遠不及蟲子的速度,這人的身體能是什麼樣子呢?不好才應該是當今的一種新常態。
近日一則新聞,貴州絕症女孩躺在男友懷中去世,21歲如花年齡,當她慢慢合上眼睛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而她的男友當是一種怎樣的無助?這場景又是何等的悲涼悽楚、讓人痛徹肺腑,我們需要這樣的真情震撼嗎?微博微信俯拾皆是的平淡是真,牽手一生等雞湯文,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大眾期許的人生,凡人真的不需要震撼,震撼的代價不是生命能夠承受的。
在這樣一種景況下,要回到最初的純淨,那自然是千難萬難,但不明白也就罷了,當你能清楚的看到這種禍患,並預期未來的命運時,縱是千難萬難,也不能坐以待斃,這是我的想法。同樣是被宰的命運,在豬和羊,我是寧肯選擇拼死抗爭的豬,也不選擇默默待死的羊,拼命地喊叫和掙扎,或許能警醒幾個同類,或許還有掙脫的希望。至於這喊叫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也就不必顧及了。
長按二維碼 識別二維碼 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