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娜拉」出走問題,張愛玲和魯迅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2020-12-21 曉讀曉看

1944年,張愛玲編了一齣戲,裡面有個人拖兒帶女去投親,和親戚鬧翻了,男人憤然跳起來道:「我受不了這個。走!我們走!」他妻子哀求道:「走到哪兒去呢?」他把妻兒聚在一起道:「走!走到樓上去!」

這劇情沒什麼特別的,但是中國式的苦澀的幽默,很愉快,很悲哀,有煩惱,有吵鬧,都也是愉快的煩惱和吵鬧,是熱熱鬧鬧的普通人的戲。

張愛玲

張愛玲說,中國人從《娜拉》一劇中學會了「出走」,但接下來更大的問題是向何處去?一樣是走,走到風地裡,接近日月山川是走,走到樓上也是走,怎麼走呢?出路在哪裡?

對於「娜拉」的出走,魯迅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發表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他說易卜生的這部話劇使「娜拉出走」這個話題成為當時人們討論的社會問題,但易卜生並未給出答案。

《玩偶之家》劇照

易卜生這部劇上演於19世紀下半期,當時的許多女性將娜拉的出走當成女性意識上的覺醒,在那個對女性封建保守的年代,她們沒有選擇自由生活的權利,婚前受父母庇護,婚後從屬於丈夫,沒有的獨立的人格,亦沒有經濟自由。

但覺醒了怎麼辦?因循守舊太痛苦,離家出走充滿兇險,但她們終於醒過來了,渴望獲得自由和尊嚴,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魯迅先生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但他也認為,即使尚未尋到出路,夢總還是要做的。

在1943-1945年,是張愛玲文學創作最為風光璀璨的兩年,她結識了同樣在上海灘被讀者追捧的另一位女作家蘇青,那個時候的蘇青既是暢銷書作家,也是雜誌創辦人,事業上頗有成就。

蘇青當時已離婚,單身帶著幾個孩子,雖然辛苦,但生活過得不差。

張愛玲或許曾和蘇青討論過關於「娜拉」的問題,因為她從蘇青身上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就是不必回去,也未必墮落。

張愛玲和蘇青

張愛玲在《我看蘇青》一文中,寫她有段時間聽說蘇青與她離了婚的丈夫言歸於好了,她甚是擔心。在張愛玲看來,蘇青離婚不是小孩子賭氣,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跑出來,在人間走了一遭,自己覺得無聊,又回去了,這樣地否定了世界,否定了自己,蘇青是接受不了的。」

當然,張愛玲也不能接受,雖然她們性格不同,但在基本的價值觀念上,倆人還是有相通之處的,否則互相欣賞不來,也做不了朋友。

還好,這不過是謠言。

不過從這兒也大致能看出張愛玲自己對「娜拉」出走的態度,她並沒有魯迅那樣悲觀。但她也承認這是一條不太好走的路,因此她和蘇青一樣,都有非常明顯的「世俗的進取心」,不至於陷入二選一的悲慘境地,起碼在亂世中,她們尚能多少主宰自己的命運。

這時,距離魯迅關於「娜拉」的演講已過了20年,以張愛玲、蘇青等為代表的女性,不僅僅有了女性覺醒的意識,更為自身的自由權而努力。當然,首先是通過工作獲得一定的經濟權。

她們謀生,也謀愛,讓戀愛、婚姻成為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愛了,也可以自由放棄,不必別人來裁決自己的命運。

當然張愛玲和蘇青都是幸運的,她們有一技之長,離開家庭庇護也能自己養活自己。

張愛玲

張愛玲常常對世事有相當敏感透徹的洞察力,在她的眼裡,困擾出走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女性,對於養家餬口的男性來說,同樣是一個問題,只不過發生在女性身上更具「叛逆性」。

而魯迅的視野更寬廣,他以「出走」這個話題來透視社會問題。在一個處於變革的年代,被禁錮的人們要衝破舊的牢籠,革除陳腐的觀念,解放思想和個性,在中國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由內而外的巨大改變。

然而改變總是很難。魯迅認為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但改變總是要來,就像鞭子總要來一樣。但是從那裡來,怎樣來,魯迅當時也並不能確切地知道。

魯迅畫像

魯迅在《〈吶喊〉自序》裡寫道:

假如有一間鐵屋子,沒有窗戶,裡面熟睡了很多人,不久就要悶死,然而這時從熟睡中死去的,並不會感到多少痛苦,但是你現在吶喊幾聲,把他們都叫醒,讓他們清醒過來,在沒有出路的絕望狀態下痛苦地死去,這樣做對得起他們嗎?

基於對中國現狀的深刻了解,魯迅是清醒的,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必做無謂的犧牲。「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所以任何事情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出走」的意識,就是一種進步,但也要認識到,這是一場「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無論是「娜拉」的出走,還是喊妻兒「上樓去」的男人,他們都在反抗他們的處境。

蘇青小說《結婚十年》附照

張愛玲說:「即使不過是從後樓走到前樓,換一換空氣,打開窗子來,另是一番風景,也不錯。」

相比魯迅和張愛玲,蘇青是用實際行動反抗了,她是徹底從舊式家庭出走了,並且用自己的努力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但蘇青還有夢,譬如,倘若有一個理想的愛人,也是可以考慮的。但這種考慮和以前順從的處境應該不同,但願是不同的!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結局爛尾,哪有什麼爽劇,不過是魯迅筆下的娜拉
    作家魯迅曾在文章中這樣詰問道:「娜拉出走了,但她又能去哪裡?」「娜拉出走」的問題曾經是困擾束縛著數代女性的牢籠,因為出走也無處可去,最終不是選擇墮落就是選擇回到家庭。自稱和許幻山是「真愛」的林有有卻完全不受波及,瀟灑離開全身而退,如此結局實在太過諷刺。這劇情看人多憋屈,「原配受牽連、小三得善終」的結局實在讓人心寒。監獄裡許幻山終於向顧佳提出離婚,可顧佳還是隔著監獄探視玻璃安慰許幻山,反省自己在這段婚姻中也有錯誤之處。
  • 《我的前半生》:娜拉出走後會怎樣?
    走到樓上去」作為上世紀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寫女主人公娜拉認清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丈夫的虛偽後,決計離家出走。她宣稱,除了對丈夫和孩子負有責任外,還有別的同樣神聖的責任,就是「我對我自己的責任」,「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那,娜拉出走後會是怎樣呢?
  • 蘇青《結婚十年》:民國時期出走的娜拉,一部女性生存的成長史
    蘇青的文體並不如張愛玲的精緻,如果說張愛玲的文字如美酒,那麼蘇青的文字就是飲茶,茶愈品愈香,不知不覺中從文字中浸出一種內在的刻骨柔情。這柔情是作者基於女性生存的內在刻畫,包含著女性充滿血淚的成長史。②破滅後的自我覺醒1923年,魯迅公開發表過一篇演講稿,主題是關于娜拉出走後的命運,魯迅認為如果娜拉的口袋若沒有錢,那她走後不外乎兩個結局:一是回來,二是餓死。
  • 老年分居,是什麼讓這些白髮蒼蒼的娜拉有了出走的勇氣
    那些常年生活在一起的老年夫妻,是真的有感情嗎?那些熬到老年才離婚的夫妻,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放棄了年輕時尋找真愛的機會,而在老年的時候卻不管不顧地堅決分開?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就是人心,人心不可測量,可以忍耐一時,但終歸不能夠湊合一世。那些選擇老年離婚或者分居的老人,都有一部難以言說的心路歷程。
  • 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張愛玲的母親:比女兒更傳奇的人物
    若論傳奇,張愛玲比不過黃逸梵。同樣是特立獨行的人,黃逸梵卻比張愛玲更恣意灑脫。黃逸梵的母親是個村婦,因為黃宗炎正妻無後所以嫁與他為妾。懷孕後留在南京養胎,而黃宗炎在廣西任職不到一年便去世,黃逸梵和雙胞胎弟弟黃定柱成了遺腹子。
  • 娜拉出走以後會怎樣?古代的沈瓊枝和現代的子君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1918年,胡適和羅家倫在《新青年》的「易卜生專號」中,翻譯、介紹了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在此之後,中國的文化界興起了一股探索女性解放道路的潮流,1925年,魯迅寫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以愛情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傷逝》,用女主人公子君的悲慘命運,回答了「娜拉出走以後會怎樣」的社會問題。
  • 娜拉出走後怎樣?龔雨航給出了第三種答案!
    1923年的冬月,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文藝會講上,給這個誕生在半個世紀前的悲劇性的女主人公下了判詞。雖然在誕生伊始《玩偶之家》就被與男權社會、女性解放和資產階級婚姻問題等等社會現實捆綁討論,但劇作家卻始終堅持「不為社會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只是做詩歌。」
  • 《金粉世家》:冷清秋變為「出走的娜拉」,不甘做男人的玩偶
    最早出現女性主義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出走的娜拉,女性解放的呼聲也是高漲,而《金粉世家》也受到西方女性解放文學的影響,緊隨其後,他們的主要觀點便是希望男女平等,呼籲女性有同男性相同的權利,希望男子拋棄那種陳舊的觀點。
  • 《「娜拉」言說》——從女性文學看女性,中國女性文學的崛起之路
    這些接受個性解放思想的知識青年,開始走出女性生活的局限,步入新的領域,然而魯迅先生在《墳》裡有曾說到出走後娜拉的結局:「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裡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痺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
  •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一個美學靈魂的出走
    魯迅先生曾問「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先生不能想像「娜拉」為自由還可以去流浪,他讓他的娜拉——子君死了,死於時代的促狹,死於一個體面的愛情被物質打倒的永恆話題。而易卜生的娜拉結局終究如何?易卜生喜歡留下問題,不喜歡提供答案。其實現實有許多自由的心靈,已經迫不及待去試驗了,答案已經有了。
  • 魯迅作品《娜拉走後怎樣》裡的4句經典名言,每1句都令人深受啟發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是魯迅的1篇小短文,文章雖小,但內涵豐富。娜拉是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女主角,娜拉的覺醒和出走固然令人振奮,但魯迅卻非常人,他在《娜拉走後怎樣》中冷靜指出娜拉的結局是要麼墮落要麼回來。
  • 有錢有顏,男友無數:論傳奇,張愛玲比不過她母親
    她給了張愛玲兩個選擇:讀書,或者精心裝扮早日嫁人。面前的少女抬眼,目光堅定地選定前者,黃逸梵只笑,看似對女兒張愛玲情感淡薄如外人。然則,黃逸梵立刻拋下同居情人,將女兒送進瑪利亞女子學校接受洋派教育,請來昂貴私教,培養她讀書、禮儀、甚至教她攬鏡自照時研究適宜的笑容神態……近乎含括了關於貴族淑女的一切。
  • 農村的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
    但是,就像易卜生在《玩偶之家》告訴我們,「娜拉的出走」是正義的、正當的之後,魯迅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她們真的越過越好嗎?我依然鼓勵女性們離開那個封閉的環境,但是,我也希望女孩子們知道,隨著社會的變化,娜拉出走,比以前難多了,真難,真難。
  • 豆瓣評分8.8,魯迅的愛情小說《傷逝》,揭露細思極恐的愛情真相
    魯迅先生筆下有很多關於選擇的故事,有的選擇用鮮血來喚醒麻木的靈魂,有的選擇用回憶來慰藉生活的苦難,有的選擇放棄理想泯滅眾人,還有的選擇自由放棄家庭,每一個選擇自有理由,但就是這些或出於愛、或出於自私、或出於夢想的理由……構成了人生的走向和結局。
  • 百年愛玲②|一代名媛黃逸梵——張愛玲的母親,是當年滬上的奇女子
    當年8月,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院一場演講的內容,發表在《婦女雜誌》上,題目是《娜拉走後怎樣》。出走的娜拉結局如何,易卜生並沒有作答。但魯迅覺得可能有兩個結局:不是墮落風塵,就是不得不回來。先有徐志摩為了追陸小曼,離婚再娶(至少不再是休妻);後有清皇妃文繡和「皇帝」溥儀鬧離婚。但熱鬧看完後,並沒有在意當事者的結局。徐志摩雖遭遇責難,生活並沒受到太大影響;文繡則因這場離婚,被狗仔追得苦不堪言,無法工作,最後慘澹結局。黃逸梵的離婚官司打贏了,但頂上了「離婚女」的身份,在當時國內也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很快,她再次啟程,前往法國。
  • 黃逸梵-張愛玲的母親
    」,的確,黃逸梵多次出走國外,到後來一生漂泊在國外,成為我們中國第一代"出走的娜拉",不可謂不是一個傳奇,其思想上的新潮程度不亞於任何同時代的男性學者。黃逸梵新婚之際,夫妻倆,和一雙兒女也算是度過了一段幸福時光,但兩人雖家世相似,三觀卻完全不同。
  • 娜拉走後會怎樣——真實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演講臺上站著一位身材並不高但又不失氣勢的男人,這就是中國最具批判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此時他演講的題目是「娜拉走後怎樣關于娜拉走後會怎樣,看完《娜拉》後,每個人都會發出思考,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 南京紅色日曆 | 「娜拉」出走 成就新中國首位女導演
    「磨風藝社的戲劇《娜拉》停演退票,一眾導演和演員被捕。」1935年3月8日,南京各大報紙在顯要位置刊登出了這樣一則消息,轟動全城。幾個月來,戲劇《娜拉》一直處於輿論的漩渦中,而本劇娜拉的扮演者正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蘋。
  • 乘風破浪的娜拉來了!
    19世紀,在挪威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客廳裡,女主人娜拉拒絕再做被婚姻豢養的鳥兒,打開門毅然決然的出走,乘風破浪,找尋自由,在世界範圍內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響。他的妻子娜拉請他幫助老同學克裡斯蒂納找份工作,於是海爾茂藉機解僱了他一直看不慣的職員柯洛克斯泰,準備讓克裡斯蒂納接替空出的職位。沒想到,幾年前娜拉為了給丈夫治病,在百般無奈之下,瞞著丈夫偽造了父親的籤名向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筆錢,無意中犯了偽造字據罪。懷恨在心的柯洛克斯泰拿著字據要挾娜拉,海爾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發信後勃然大怒,罵娜拉是「壞東西」、「罪犯」、「下賤女人」,說自己的前程全被毀了。
  • 林徽因懟她,張愛玲諷刺她,魯迅瞧不起她,為何他們都看不慣冰心
    這之中的原因追根到底是冰心與其他的一些作家生活經歷和思想境界並不相同引發的。其實,人和人本就有很多的不同,能夠求同存異就好。童年幸福生活優渥冰心原名是謝婉瑩,她雖然外表並不是很漂亮可她出身的家庭很富裕。冰心小時候住在林覺民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