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即使放到今天,小說的構思以及主人公心理描寫的 細膩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狂人日記》背後蘊含的魯迅的深刻思想及對中國舊社會體系震耳欲聾的控訴,則是使這部作品能從佳作上升到偉大的一個核心之處。
01時代背景
我們討論任何一部作品,絕不可脫離當時的時代而討論,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分析,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背後的思想和深意,更能領會作品的精妙和偉大之處。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
從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這樣一個對話中我們能領會到魯迅對舊文化的糟粕的質疑和舊社會的控訴:
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著眼說,「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從來如此,便對麼?」「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從來如此,便對麼。表面上是主人公對吃人現象的質疑,而背後蘊含的實質其實是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體系,舊社會的文化對中國毒害之深的痛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魯迅作為當時的思想啟蒙者,一定對舊中國人民的愚昧無知深感痛心,這樣的解讀並不是空穴來潮,我們可以從小說的結尾得到魯迅的控訴與不甘之聲: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這樣一個結尾是主人公作為「精神病」的控訴,也是魯迅對舊中國迂腐不堪的社會文化感到憤怒的一個體現。
02故事簡介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狂人一遇到什麼人,就疑心他人要吃他,直到最後被「治好」的一個故事。
這樣的一個主人公,我們讀完書才發現,我們不知其姓名相貌甚至服飾,卻能從文字中臨摹出這樣一個時而癲狂時而疑心時而正義的人物形象。
03作品解讀
魯迅的文字不能單一的看,要有聯繫性的閱讀,先生的文字一直以來有著思想者的使命感,因此幾乎市面上所有解讀都無過分之嫌。
因為一個優秀的作家並不將他的思想直接灌輸於你,他只通過他筆下人物的行為和內心的獨白,去影響你,讓你自主的思考,而當時的中國人則就缺少這樣一種思考。
狂人和魯迅筆下的角色有明顯區別,他並無閏土一般平常,也無阿Q一樣有點悲劇性的喜劇色彩,全篇狂人裡營造出的故事氛圍始終是這樣一種壓抑和恐怖的氣氛當中,作為讀者你甚至與主人公一樣具有同樣的恐懼感(魯迅先生甚至想到了用邏輯混亂的語言排序營造出現實的荒誕和恐怖感)。
狂人的狂大致可以分成表層的形象和深層的形象,表層的狂指的是醫學意義的癲狂與瘋狂,塑造出這樣一種格格不入的瘋狂的人物形象;而深層的狂則指的是狂人作為舊社會的具有新思想的啟蒙者,難免受到社會環境的打壓和人民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思想啟蒙的對立面則是當時舊中國成千上萬的舊社會愚昧人民。
簡單可以從小說文言文的序和狂人的白話文日記可以看出,前者代表舊社會的文化秩序,後者代表思想者的文字武器,當然悲哀的是,最後的序也表明主人公最後變成了正常人,表達了舊社會對思想者的壓迫和人民的無奈。
04小結
總而言之,《狂人日記》這樣一部短篇小說之所以能成為魯迅作品的異類並不只是在於它精彩的文字,還在於他背後蘊含的深刻反封建的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