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2020-12-22 怪咖日常研究室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即使放到今天,小說的構思以及主人公心理描寫的 細膩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狂人日記》背後蘊含的魯迅的深刻思想及對中國舊社會體系震耳欲聾的控訴,則是使這部作品能從佳作上升到偉大的一個核心之處。

01時代背景

我們討論任何一部作品,絕不可脫離當時的時代而討論,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分析,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背後的思想和深意,更能領會作品的精妙和偉大之處。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

從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這樣一個對話中我們能領會到魯迅對舊文化的糟粕的質疑和舊社會的控訴:

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著眼說,「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從來如此,便對麼?」「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從來如此,便對麼。表面上是主人公對吃人現象的質疑,而背後蘊含的實質其實是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體系,舊社會的文化對中國毒害之深的痛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魯迅作為當時的思想啟蒙者,一定對舊中國人民的愚昧無知深感痛心,這樣的解讀並不是空穴來潮,我們可以從小說的結尾得到魯迅的控訴與不甘之聲: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這樣一個結尾是主人公作為「精神病」的控訴,也是魯迅對舊中國迂腐不堪的社會文化感到憤怒的一個體現。

02故事簡介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狂人一遇到什麼人,就疑心他人要吃他,直到最後被「治好」的一個故事。

這樣的一個主人公,我們讀完書才發現,我們不知其姓名相貌甚至服飾,卻能從文字中臨摹出這樣一個時而癲狂時而疑心時而正義的人物形象。

03作品解讀

魯迅的文字不能單一的看,要有聯繫性的閱讀,先生的文字一直以來有著思想者的使命感,因此幾乎市面上所有解讀都無過分之嫌。

因為一個優秀的作家並不將他的思想直接灌輸於你,他只通過他筆下人物的行為和內心的獨白,去影響你,讓你自主的思考,而當時的中國人則就缺少這樣一種思考。

狂人和魯迅筆下的角色有明顯區別,他並無閏土一般平常,也無阿Q一樣有點悲劇性的喜劇色彩,全篇狂人裡營造出的故事氛圍始終是這樣一種壓抑和恐怖的氣氛當中,作為讀者你甚至與主人公一樣具有同樣的恐懼感(魯迅先生甚至想到了用邏輯混亂的語言排序營造出現實的荒誕和恐怖感)。

狂人的狂大致可以分成表層的形象和深層的形象,表層的狂指的是醫學意義的癲狂與瘋狂,塑造出這樣一種格格不入的瘋狂的人物形象;而深層的狂則指的是狂人作為舊社會的具有新思想的啟蒙者,難免受到社會環境的打壓和人民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思想啟蒙的對立面則是當時舊中國成千上萬的舊社會愚昧人民。

簡單可以從小說文言文的序和狂人的白話文日記可以看出,前者代表舊社會的文化秩序,後者代表思想者的文字武器,當然悲哀的是,最後的序也表明主人公最後變成了正常人,表達了舊社會對思想者的壓迫和人民的無奈。

04小結

總而言之,《狂人日記》這樣一部短篇小說之所以能成為魯迅作品的異類並不只是在於它精彩的文字,還在於他背後蘊含的深刻反封建的深刻思想。

相關焦點

  • 不是《狂人日記》,魯迅為什麼最偏愛這篇小說?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在中國,只要是受過基本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魯迅的。而提到魯迅最有名的作品,我們往往會首先想到《狂人日記》或是《阿Q正傳》。檢索豆瓣圖書熱評榜,可以看到普通讀者對這兩部作品的喜愛程度之高。在對《狂人日記》的評論中,「先鋒」、「犀利」等印象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在對《阿Q正傳》的評論中,有讀者評論魯迅的文字含著「奮起的諷刺」、有「沉甸甸」之感。
  • 《狂人日記》:魯迅為何偏偏選了「狂」人?這個「狂」是何意?
    魯迅先生「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段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是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之一。《狂人日記》既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作。「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這就是魯迅的筆鋒,當然今天不是聊魯迅的文筆,而是他驚雷般地先人一步,「大快朵頤」地將中國千年封建痼疾「摧枯拉朽」出來,痛快地暴曬在陽光下,任世人戳勠,任人批駁!1918年的今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它成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小說。
  • 《狂人日記》:淺析狂人的文化內涵及狂人行為的合理性和荒謬性
    文:山村靜聽 圖片來自網絡魯迅在中國及至世界文壇的地位,在此無需贅述,今就以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來了解魯迅筆力的鬼斧神工。這篇小說除開篇對日記略有交待之外,通篇都是一個狂人的以日記體寫就的胡言亂語。
  • 狂人日記:當你發現整個世界都不對時,或許真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
    這是《狂人日記》正文的開篇,寫得非常精彩,寥寥數筆就展現了魯迅傑出的小說創作天賦。在這裡魯迅首先描繪了「很好的月光」,注意月亮這個意象在文中是有多次出現的,而且每次出現都跟狂人的心理狀態形成對應。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在這裡是跟狂人見了三十年不見的人精神分外爽快相對應的。並且見了這個三十多年未見的人,狂人覺得自己之前全是發昏。
  • 魯迅被撞掉兩顆門牙以後說了這句話,世人對他誤解太深
    魯迅是個講寬容的人嗎?對於論敵、惡勢力和怪現狀,他的雜文像匕首和投槍;對於諸多論敵,他臨終前說過「一個也不寬恕」的話。如此看來,魯迅是個不講寬容的人。新華社資料圖實則並不盡然,這要看對誰,看具體情況。比如創造社次帥成仿吾,人稱「黑旋風」,他對魯迅的作品多有苛酷的批評,說《阿Q正傳》是「淺薄的紀實的傳記」,說《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是「淺薄」「庸俗」的作品。但在「白色恐怖」下,作為共產黨員的成仿吾要與組織聯繫時,魯迅全然不計前嫌,冒著風險幫他接上了關係。魯迅寬容人的事例還有不少,有一件事容易被人們忽視,那就是魯迅寬容車夫的事。
  • 課本中刪除魯迅的文章,是因為太難了?原來原因在這裡……
    課本中刪除魯迅的文章,是因為太難了?原來原因在這裡……一段時間以來,課本中開始「去魯迅化」,漸漸刪除了很多魯迅先生的作品。至於原因,眾說紛紜。佔據主流的說法,是覺得魯迅的作品太過艱澀,語言已經與這個時代脫節,不適合現在的學生閱讀與學習。
  • 《狂人日記》以迫害狂的視角淺析從來如此,便對麼?
    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幾個人既然起來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狂人日記》是一篇象徵小說,以一個患迫害症的狂人的眼睛,記錄下他所看到的人和事。在常人眼裡,狂人說的話都是瘋言瘋語,但是在狂人眼裡,社會就是一個變形的世界。
  • 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十句經典名言,充滿智慧和哲理,引人深思
    論成就,魯迅成績斐然,論影響力,不單單在我國,他的作品與思想,影響著整個東亞文化。舉個例子,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我這一生都在思考魯迅。可見魯迅先生影響力有多大。  對於國人來講,魯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伴隨我們整個求學生涯。
  • 揭開魯迅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些都是你們肯定想不到的
    1903年,魯迅以筆名「索子」發表了中國人第一部地質著作《中國地質略論》,不愧為中國的地質大師。日記狂人大家都知道魯迅寫過《狂人日記》,可是很少人知道魯迅本人是一位日記狂人。魯迅一共寫了24年日記,700多萬字,你還在羨慕別人文筆為什麼那麼好嗎?背後的堅持與努力你是看不見的。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曾經,莫言就公開表示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與其說是莫言的自謙,不如說是莫言對《阿Q正傳》,對魯迅的推崇吧。魯迅和他的創作世界魯迅,浙江紹興人,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來改為豫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的一個筆名,也是他影響最廣,最為人熟知的筆名。
  • 魯迅作品經典名言|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魯迅,原名周樹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狂人日記》《吶喊》《野草》《傷逝》《阿Q正傳》《彷徨》《記念劉和珍君》《論睜了眼看》《魯迅文集》。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讓我們先來看魯迅先生這句話的出處——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和「唐俟」,分別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新詩三首。魯迅好友許壽裳讀到《狂人日記》後,認為很像周豫才(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的手筆,就寫信去問。
  • 莫泊桑、契訶夫與魯迅先生:到了懂他們的年紀了嗎?
    各自語種裡最卓越的短篇能手之一。都是白描能手,三兩筆刻畫人物,描繪日常生活。都喜歡用非英雄典型人物做主角,以小見大,小說裡洞見了一個時代。但具體有不同。粗略分類的話,我覺得:莫泊桑是藝術家,追求描繪;契訶夫是深思者,儘量呈現;魯迅先生是戰士,負責刺痛。莫泊桑一度被奉為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妙在其形式簡潔圓整。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 ​孫伏園:催生了《阿Q正傳》的魯迅好友
    他所大力主張的「偉大的同情是魯迅先生小說的骨幹」,他所著重分析的《長明燈》《狂人日記》等魯迅小說中的「瘋子」形象系列,他所特別關注的貫穿魯迅全部小說的「濃鬱的詩意」和「輕淡的幽默」,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此文結束前,孫伏園表示還有魯迅小說中的「地方成分,歷史地位,結構布局等」未及論述,但就總體而言,他對魯迅小說藝術成就的探討完全能夠自成一說。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嗎?」有多少人缺乏質疑的能力?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當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做魚的時候,她總是喜歡切斷魚的尾巴,她問她媽媽為什麼奶奶總是這樣做。後來,她見到了奶奶,問她為什麼要把魚尾剪掉。奶奶說,那時候家裡的鍋太小了,如果你留著尾巴,魚就進不去了,所以她把尾巴剪掉了。我媽媽一輩子都在跟著這個手術。根據習慣和想像,這東西是這樣的,中國人缺少的是辯證法和質疑。
  • 魯迅作文懷念老師,老師說他成績普通,到底是誰在說謊?
    這段文字你們應該很熟悉吧,選自我們中學課本上所學的<藤野先生>,簡單的說這篇也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在日本留學,遇到老師藤野先生的過程。就是因為這段回憶,讓魯迅先生久久不能忘懷,便寫下這篇文章,收錄在自己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裡。在魯迅逝世之後,這篇文章流傳到日本,並被藤野先生本人看到。
  • 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
    》) (1)《狂人日記》——狂人 (2)《孔乙己》——孔乙己 (3)《藥》——華老栓 (4)《故鄉》——閏土 (5)《阿Q正傳》——阿Q 1.2魯迅(《彷徨》)孔乙己 【解析】: 1、鳴鳳——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2、涓生——魯迅《傷逝》; 3、祥林嫂——魯迅《祝福》; 4、孔乙己——魯迅《孔乙己》。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分別時,魯迅在文章中說老師贈給他一張照片,照片背後有"惜別 藤野 謹呈 周君"的字樣。沒想到,這竟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1909年,魯迅回到了家鄉。在紹興擔任教師。在此期間,魯迅開始研究很多文學作品,直到新文化運動的爆發,魯迅正式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