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2020-12-21 靈楓歷史閣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給國學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特別是五四時期,一大批學者大師留洋深造回來後,帶來的新思潮。

魯迅也在國外求過學,他回來的那個時候,國內的守舊派的觀點很頑固。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魯迅提出了中國書大多數都是殭屍,而外國書是活人的觀點。

而與魯迅不同的是,辜鴻銘認為國學是精華,我們應該好好學會英文,讓中華文明教老外如何做人。

一、兩個大師不同的觀點

1925年,《京報副刊》推出了一個名為「青年必讀書」的欄目,打算邀請各學者大師共同推薦書目。當報社的人找到魯迅時,魯迅表現的很冷淡。

他說:「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魯迅是一個活的很明白的人,他從來不屑於以青年導師自居,但這樣的態度,總是招受很多罵名。

而當魯迅拿西方書與中國書做對比,最終提出「少讀中國書,中國書多是殭屍」這個觀點後,更是引發了很多謾罵和爭議。

這個觀點,是魯迅在雜文《華蓋集》中。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魯迅反對讀中國書,是因為在他看來: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在古書中找活字,是欺人之談。

但與魯迅差不多同時代的辜鴻銘,卻不這麼認為。

他講課時,總是對學生們說: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諭那些四夷之邦。

二、望青年拓眼界的鬥士

魯迅提出少看中國書這個觀點後,就猶如捅了當時文壇上的馬蜂窩。柯柏森就立即寫下了一篇名為《偏見的經驗》的文章,諷刺像魯迅這樣留學歸來,看了幾本外國書後,就數典忘祖。

但其實,緊緊抓住魯迅這個觀點批評他的人,都完全忽略了,魯迅並不是因此在貶低中國文化,更不是在「賣國」。相反,魯迅一生研究國學很透徹,也一直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像魯迅和辜鴻銘這樣的大師,都是在國學的滋養下,慢慢成長起來的。

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曾說出了,他對孔夫子過於神化的觀點,以此寄託對新青年多外國書,好拓寬眼界的期待。

魯迅生活的時代,讀書人普遍沒有讀過外國書,一直都是在讀四書五經,寫著死氣沉沉的「八股文」。

魯迅是一個意志深刻的思想家,他也是一個鬥士。

改變一個時代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行為,是一件極難的事。所以,魯迅每每發出批評的聲音時,總是更嚴厲些,也更深刻些。

魯迅從來不認為自己說的話,就應該被奉為金科玉律。他認為要多看外國書,其實針對的,是那個時代沒有拓寬自己眼界的人。

三、不待見外國人的怪傑

辜鴻銘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怪人。他精通國學,也精通西學。但是,他本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不屑。

很多時候,因為對外國人的過多冷嘲熱諷,辜鴻銘被人們批評太過守舊。魯迅和辜鴻銘的經歷,有些相似。

辜鴻銘從青少年時起,一直都是在國外留學。那個時候,外國普遍比中國強大太多,很多國人都比較自卑。

但辜鴻銘是少數對自己國家很自信的人。

他認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宗教、制度等方面,都遠遠甩開外國人一大截。

而這種自信,在不喜歡辜鴻銘的人看來,是一種極端的自負。

辜鴻銘從來不在意這些。

在北大擔任教授時,辜鴻銘除了經常向學生傳授中華文化的魅力,對於當時在北大當教授的外國人,他也經常是冷著臉。

有時候,辜鴻銘對這些外國人冷臉相對還不夠,他還會時不時找出他們的短板,用自己的學識諷刺他們。

魯迅和辜鴻銘,分別是留洋歸來的兩個極端。

魯迅善於挖掘國學文化的病症,並以一劑猛藥醫治。而辜鴻銘善於挖掘國學文化的美妙之處,讓更多人體會到其中的絕妙。

雖然路子不同,但其實他們對國學文化的態度,沒什麼兩樣。

相關焦點

  • 拖著長辮子的北大教授:辜鴻銘
    【周末悅讀】辜鴻銘何許人也?  就連北大那些洋教授見了辜鴻銘也不得不屏聲斂氣,生怕得罪了這個「灶王爺」。有一次,一位新聘的英國教授在教員休息室無意中看到這個頭戴瓜皮帽、扎著小辮子、土頭土腦的老頭子,不禁因為他的怪模樣失態發笑。辜鴻銘並不生氣,他走到這個英國教授面前,用一口純正的英語問他尊姓大名,教哪一科的。英國教授一驚,忙答:「教文學的。」
  • 辜鴻銘看英文報,倒著看遭老外嘲笑,他:英文簡單,正著看沒意思
    新學和傳統也不用多說,大家都熟悉。但其實如今,我們既不是新學,也不是傳統,而是一個新學和傳統結合的產物。當然,這個新學只是一個名字,並不是新舊,而是指國外的教育方法。而當時比較推崇這種做法的人,非常少,辜鴻銘就是最著名的一個。
  • 北大教授被嘲看不懂英文報紙,他故意將報紙顛倒後,老外羞紅了臉
    比起後來在民國初年才建立的清華大學,北大在整個中國近代的名氣和聲譽要比清華響亮很多。 比如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還有胡適、王國維、魯迅、朱自清這樣的著名教授。就連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也都是沈從文和莫言這種級別的文學大師。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北大教授,而比起上述那些響噹噹的名人,他則顯得低調神秘多了,其便是辜鴻銘。
  • 民國文人的「雙十一」:魯迅增高鞋墊、胡適搓衣板、辜鴻銘女鞋
    魯迅:增高鞋墊魯迅的長孫周令飛現為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參與各種與魯迅有關的活動。在一檔節目中,周令飛曾爆出了魯迅的真實身高:魯迅曾拍過一張照片,照片中魯迅與左側牆壁的第19塊紅磚持平,由此,魯迅身高為1.60米。魯迅的靈魂高大是真的,但個子不高也是真的。為此,魯迅也曾暗自苦惱。
  • 人物| 辜鴻銘:拖著辮子走過民國的大師
    辜鴻銘的英語說得正宗,這個肯定是可信的,他長期同英國上層接觸,能說一口流利的「倫敦音」也是很自然的,並且,他這外語水平還受到過北大蔡元培校長的當眾讚揚,原話為:「廈門辜湯生性尤怪癖,然英文程度不淺。」他號稱「清末怪傑」,精通九種語言,還不可思議地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他是滿清時代「學貫中西」的中國第一人;也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 | 扎著辮子,卻毫無奴性的一代狂儒.
    他反對西方共和,卻熱衷中國的帝制;他視婦女纏足為國粹,把一夫多妻當作天理,曾為此留下世界級辯論:「壺一杯眾」;他年過花甲,背誦6100多行的無韻長詩《失樂園》,居然一字沒錯。他就是狂儒、怪傑、拖長辮的北大教授:辜鴻銘。辜鴻銘,祖籍福建廈門,1856年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一個橡膠園裡,自小俊敏的他被在當地傳播基督教的蘇格蘭傳教士布郎賞識並收為義子。
  • 他叫辜鴻銘,英文太簡單《泰晤士報》倒著看
    辜鴻銘的十八號院,在袁世凱死後的第一天竟然開了一個大派對,喧鬧的鼓樂聲把在周圍巡邏的警察給招了過來。警察進門一看,這個小院真是熱鬧非凡。舞臺上,生旦淨末醜你方唱罷我登場;舞臺下,辜鴻銘和親朋是高談闊論。在座的除了各界名流外,還有不少的洋人。警察見狀,不敢上前片刻後打算悄悄地離開這個不一般的小院。
  • 重讀「」中國人的精神「」,一個「實驗主義」愛國者:辜鴻銘
    其實少年讀書還有個通病,就是每找到一本想讀的書,就像看到美食一樣,一頓狼吞虎咽倒是消化得快,吧嗒幾下嘴,就感覺味道沒了,還得「找食兒」去。如今年齡漸長,就發覺該複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啊。最近比較閒,可謂是深居簡出,不過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讀讀書。忽然想起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英譯The Spirit of Chinese),翻出重讀,有了新的收穫,進而推翻了一個對他的舊有認知。
  • 洋鬼子與辜鴻銘 王小波
  • 用英文和老外介紹一下元宵節
    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國外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就好像新年第一天我的美國同事們會來跟我說:Happy Chinese New Year。然後就開始用蹩腳的剛學的中文跟我說:hong bao (紅包)。你看看,老外都那麼努力學習中國文化了,你還不好好學好英文來宣傳一下中國的文化?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用英文和老外聊「元宵節」。lantern /ˈlæn.tɚn/ n.
  • 如何用英文向老外介紹中國美食-上篇
    有著14億人口,56個民族的中國,是美食式樣最複雜多樣的國家之一。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中國感受大江南北各地的美食。大家都有從美國來的朋友吧,或者澳大利亞的合作夥伴,或是你的印度同事,和德國老闆?他們正打算人生首次嘗試一家正宗的中國餐廳。那麼,現在難題來了:- 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our scrumptious Chinese dishes to them?(你打算怎麼向老外介紹我們國家的美食呢?)
  • 乾貨 + 勵志 如何學好英文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說得一口標準地道美式英文(最不要臉的就是我……哈哈哈)。很多人以為我從小在國外長大,或有老外男朋友,或有語言天分。But, 你們看我滿臉刻著大寫的「勵志」二字就應該知道,這三種情況都不是truth!
  • 中國女人請不要和老外做愛 !看完.....
    在非洲混了兩年之後,聽說許多美國人在中國的淘金故事,就來到上海。剛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到江蘇一個小城的學校做英文老師。約翰不甘心,在江蘇幹了幾個月來到上海找工作,住12塊錢一天的小旅館。後來,他在上海一所學校找到教英文的工作,又找了現在的模特女朋友。
  • 老外:讓我來說一說中國學生的可笑英文名
    老外:讓我來說一說中國學生的可笑英文名賊貓轉載▼標籤:英文名字 老外 母語 納粹 怪名 中國 雜談分類:〖轉帖〗英語學習法如果你在中國的學校教過書,那肯定了解通常中國學生會取一個英文名。而且,你肯定也知道,他們所取的名字經常是稀奇古怪的那種,比如:白日夢(Fantasy,男孩名)、不不(No-no女孩名)、愛管閒事(Snoopy,女孩名)、冰冷貓(Icy Cat,男孩名)、閃光的(Shiny,女孩名)等等。
  • 國學大師辜鴻銘推崇一夫多妻制,用茶壺茶杯比喻,令對方啞口無言
    尤其是國學大師辜鴻銘對一夫多妻制度極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妻一妾,為了力推一妻一妾制度,辜鴻銘甚至用茶壺茶杯比喻,來類比一夫多妻的情形,這一個比喻也噎得眾人說不出話來。一、矛盾人格的激烈碰撞辜鴻銘祖籍福建,從小生活在國外,但其心中一直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1880年辜鴻銘回到故鄉,帶著他對中國文化的熱忱潛心研究中國文學。
  • 辜鴻銘從小在西方長大,西學成就極高,為何要在腦後拖一條辮子
    在這所文化底蘊深厚的英國名校裡,辜鴻銘貪婪地吮吸著西方文化精髓,全面系統地了解了近代歐洲的政治文化。同時,他還堅持學習希臘文、拉丁語等,熟練掌握了多國語言,並最終獲得了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文憑。後來,辜鴻銘遊學多國,先後進修於法國巴黎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等學校,獲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幾項文憑和學位,成為了一位學貫中西、滿腹經綸、能言善辯的西學大成者。也就在辜鴻銘遊學各國的這段時間裡,他有幸聆聽到了西方一些大家學者,景仰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講。
  • 國粹出海,麻將培優班為何在歐美這麼火,保姆教老外打牌年賺百萬
    還有的人經過多年學習,嘔心瀝血出了一本介紹麻將文化的書《麻將:競技的藝術》,如今,美國已經約有一百萬的麻將迷,並且越來越多歪果人開始愛打麻將…我們看幾遍就能學會的東西,他們為了學好學精,還報名參加專業的麻將培訓班…但是,問題來了,麻將老師嚴重不足
  • 鍾南山飆英文,高福飆英文,袁隆平飆英文,青少年如何學好英文?
    由於整個採訪過程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一直飈英語,這段視頻被大家廣為傳看,人們紛紛感慨,只知道鍾老是專家,是院士,沒想到英文說得這麼溜。當時在採訪中鍾南山院士還談到了李文亮醫生,在談到李文亮醫生時,鍾南山感動落淚,他哽咽著說:「他是中國的英雄。」(He is the hero of China)而他自己也被人們稱為「英雄」,稱為中國的脊梁。
  • 中國女人:請不要上老外的床 ,看完噁心死了...
    在非洲混了兩年之後,聽說許多美國人在中國的淘金故事,就來到上海。剛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到江蘇一個小城的學校做英文老師。約翰不甘心,在江蘇幹了幾個月來到上海找工作,住12塊錢一天的小旅館。後來,他在上海一所學校找到教英文的工作,又找了現在的模特女朋友。
  • 報社要魯迅給一份青年必讀書,魯迅列了個表格,報社編輯目瞪口呆
    特別是在某一領域要求比較專業的人士,如果不能及時地知道這個領域的書,他們也可以通過書單去及時找到自己想要看的書。我們要聊的並不是書單這麼一個空泛的概念,我們是要來聊一聊魯迅給出的書單。魯迅在民國的知名程度應該不亞於現在的一二線明星吧!而且作為文化人肯定讀過許多書,所以大家也都希望魯迅能給出自己讀過的書,給出一個書單。